02书屋 > 帝国崛起:开局直播灭匈奴 > 第二十八章:工曹开府与技术扩散

第二十八章:工曹开府与技术扩散


帝国工曹丞的印绶沉甸甸地握在李默手中,千石高官的袍服穿在身上,带来的不仅是无上的荣耀与权柄,更是如山岳般沉重的责任与期待。咸阳的圣旨如同一声惊雷,彻底奠定了李默在北疆乃至整个大秦技术领域的权威地位。

原本略显局促的匠作营,几乎在一夜之间开始了翻天覆地的蜕变。按照圣意,“北疆工曹府”的牌匾取代了旧称,营区范围急剧扩张,新的工坊、仓库、衙署、乃至工匠眷属的居住区都在紧张地规划和建设中。来自少府和蒙恬军团的物资、钱粮、以及第一批从各地工官、将作少府抽调而来的熟练工匠,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让这片原本荒僻的河谷变得前所未有的繁忙与喧嚣。

李默很清楚,皇帝赋予他如此重权,看重的不仅是他能造出“破军”刀和“震天雷”,更是希望他能将这种能力系统化、规模化、可复制化,最终提升整个帝国的武力根基。技术扩散,已成必然,也是他必须完成的使命。

开府之初,千头万绪。李默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干练。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定规矩、立章程。

他并未沿用将作少府那套陈旧繁冗的管理体系,而是结合现代管理理念与秦朝实际情况,创立了一套全新的《工曹府营造管理则例》。

则例的核心在于  “标准化”、“流程化”、“责任制”:

物料管理:建立严格的入库、出库、盘点制度,不同物料分类存放,标识清晰。设立专门的物料核算吏,与程椽(被李默任命为工曹府主簿,依旧掌管钱粮物资)相互制衡。

生产流程:将复杂的产品(如环首刀)分解为数十道工序,每道工序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推行“物勒工名”制度,谁打造的部件,必须刻上标识,出现问题,一查到底。

人员考核:打破传统的匠户僵化体系,引入绩效概念。根据工匠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以及技术创新贡献,给予不同的薪酬待遇和晋升机会。设立“大匠”、“巧匠”、“匠人”、“学徒”等等级,鼓励工匠钻研技术。

技术档案:设立“格物阁”,由识文断字、心思缜密之人负责,专门记录和保管所有产品的设计图纸、工艺流程、技术参数、乃至失败的经验教训。这是李默极为看重的一点,旨在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可传承的系统知识。

这套则例甫一推出,便在工曹府内部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尤其是那些从将作少府调来的老工匠,起初对如此细致甚至“严苛”的规矩颇不适应,觉得束缚了手脚。但在李默的强力推行和实际效果面前,他们很快便发现了好处:物料浪费大幅减少,生产效率显著提升,责任清晰,赏罚分明。整个工曹府的运转,开始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秩序与效率。

规矩立稳之后,李默开始着手完成皇帝交代的另一项核心任务——技术整理与有限扩散。

他知道,完全公开所有核心技术是不现实的,也会让自己失去价值。他必须掌握好分寸。

他亲自挂帅,组织了一批最可靠、技术最好的大匠和文书,开始了繁重的编纂工作。最终形成了数卷名为《北疆工曹·军械营造辑要》的简册。

这套辑要,并未包含高炉炼钢、水力驱动、火药配制等最核心的机密,而是重点在于  “标准化”和“优化”:

详细规定了环首刀的尺寸、重量、重心、各部位角度等标准参数,以及从选料(要求使用特定品质的生铁或炒钢)、锻打次数、淬火工艺(只描述现象和结果,不涉及精确温度控制和介质配方)到打磨开刃的全套“标准化”流程。

同样规范了改进弩的部件尺寸、弩机结构、箭矢规格等,强调了关键部位的精度要求和检验方法。

甚至包含了利用简易工具进行金属硬度、韧性测试的土办法,以及一些常见武器故障的排查与修复指南。

这套辑要,相当于一套“国家标准”和“优质产品生产工艺指南”。任何工匠,只要严格按照辑要的要求操作,即使不明白深层次的原理,也能大幅度提升其生产兵器的质量,造出远超以往制式装备的优良产品。

当这套辑要的副本被快马送至咸阳,呈送御前,并分发给将作少府及相关机构时,再次引起了轰动。李斯等重臣翻阅着那图文并茂、条理清晰的简册,不得不感叹李默心思之缜密,做事之老道。这既满足了朝廷推广技术、提升整体军备水平的要求,又巧妙地保住了最核心的技术优势,维持了北疆工曹府和其本人的不可替代性。

嬴政阅后,良久,对左右叹道:“李默此子,不仅精于技,更善于谋。如此,朕可无忧矣。”

技术的有限扩散,如同投入池水的石子,涟漪开始向帝国各处军工体系蔓延。将作少府和一些大型军工作坊,开始尝试按照《辑要》的方法改进工艺,虽然受限于材料和生产条件,无法完全达到北疆工曹府的水平,但兵器的质量确实得到了普遍提升。李默的“技术权威”形象,也随之深入人心。

就在李默忙于工曹府内部建设和应对朝廷要求之际,蒙恬的使者带来了新的军令和情报。

由于头狼被斩,内部纷争不休,加之对秦军新式装备和“雷巫”的恐惧,残余的黑山戎各部已然胆寒,纷纷遣使至九原乞降,表示愿意内附,成为大秦的属民,为帝国戍守边陲。蒙恬鉴于北疆大局,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将其部分青壮编入“义从胡骑”,家属则安置在指定区域。困扰北疆多年的黑山戎之患,竟以这样一种方式,暂时画上了**。

这个消息让李默也松了口气,至少侧翼暂时安稳了。

然而,军令的后半部分则指向了北方那片更广袤的草原——匈奴。

“据探,匈奴单于头曼,整合诸部,蠢蠢欲动。今岁秋高马肥之际,恐有大举南下之意。”蒙恬在军令中写道,“工曹府所产新械,于克制匈奴骑射,至关重要。望李曹丞加紧督造,优先装备前线斥候与精锐骑卒。另,大将军府欲于两月后,举行全军大校,检验新械,演练新战法,届时,望曹丞亲至,详解器械性能,以供诸将研习。”

压力,再次袭来。匈奴,这个强大的游牧帝国,才是大秦北疆真正的心腹大患。而全军大校,无疑是将他李默和他的工曹府,推到了整个北疆军团数十万将士的面前,接受最严苛的检验。

李默感到了时间的紧迫。他必须在大校之前,不仅保证新式兵器的产量,更要研发出更具针对性、更能克制匈奴骑兵的武器。

环首刀和强弩固然犀利,但主要用于近战和中距离投射。面对来去如风、擅长骑射的匈奴骑兵,还需要更有效的远程打击和阻滞手段。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系统界面。经过这段时间的积累,尤其是“工曹开府”和“技术辑要”在明朝观众中引发的热议和打赏,他的积分已经悄然回升到了2800点。

是时候,为匈奴骑兵,准备一份“大礼”了。他的脑海中,几种超越了环首刀和震天雷的、更具震撼性的武器蓝图,开始缓缓浮现。一场针对游牧骑兵的科技变革,即将在北疆工曹府内,悄然拉开序幕。而两月后的全军大校,将是这场变革的第一次公开亮相。


  (https://www.02ssw.cc/5036_5036005/5034317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