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擒获朱允炆
南京城外,燕军大营的刁斗声与长江涛声交织,夜色中透着山雨欲来的沉郁。
朱棣站在中军大帐的沙盘前,指尖划过南京城的模型,目光落在聚宝门的位置,那里是进城的关键要道。
陆准端着一盏热茶走进来,蒸汽模糊了他眼底的几分复杂,他将茶盏递到朱棣手边:“王爷,陈瑄那边传来消息,已有三位城门守将愿在今夜子时开城。”
朱棣接过茶盏,指尖传来温热,他颔首道:“好,让朱高煦率精锐骑兵埋伏在聚宝门附近,待城门一开便火速入城,控制皇宫外围。”
陆准应了声“是”,却没有立刻退下,而是站在原地,神色比往日多了几分凝重。
朱棣察觉到他的异样,抬头看向他:“先生还有事?”
陆准深吸一口气,终于还是开口:“王爷,臣有一事,关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今日不得不说。”
朱棣握着茶盏的手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先生知道他会藏去何处?”
“臣不知他具体藏处,但臣知晓,此战之后,朱允炆大概率会下落不明。”陆准的声音低沉,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
朱棣眉头皱起,放下茶盏走到陆准面前:“先生何出此言?南京城已被我军团团围住,他插翅难飞,怎会下落不明?”
“王爷,世事难料,尤其关乎帝王存亡,往往会有不寻常的变数。”陆准斟酌着词句,既不能暴露自己知晓历史的秘密,又要让朱棣重视此事,“臣曾研究历代王朝更迭,不少亡国之君在绝境中,会有隐秘的逃生通道,或是被心腹护送,隐匿民间。”
朱棣沉默下来,他知道陆准素来深谋远虑,从不妄言,既然陆准如此说,必然有他的道理。
“先生是担心,朱允炆逃脱后,日后会成为隐患?”朱棣的声音冷了几分,若是朱允炆活着,难免会有人借他的名义起事,后患无穷。
陆准点头:“正是。朱允炆虽失民心,但毕竟曾是大明皇帝,若他流落民间,或是逃往藩地,一旦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必会引发战乱,百姓又将陷入水火。”
朱棣走到帐边,掀开帘子看向外面的夜色,营中灯火点点,将士们都在为今夜的行动做准备,他沉声道:“那依先生之见,该如何应对?”
“臣以为,需在攻城之前,做好两手准备。”陆准走到朱棣身边,语气坚定,“第一,严令各军,进城后重点搜查皇宫,尤其是乾清宫、坤宁宫以及御花园的密道,务必仔细,不可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第二,传令各城门守军,以及城外的巡逻骑兵,一旦发现形迹可疑之人,尤其是与朱允炆身形、年纪相似者,立刻扣押,仔细盘问,不得有误。”
朱棣转过身,眼中闪过赞许:“先生考虑周全,就按你说的办。即刻传令下去,让朱高煦、朱能、平安各自派人,加强对皇宫和城门的监控。”
“臣遵旨。”陆准躬身领命,正要转身去传令,却被朱棣叫住。
“先生,”朱棣看着他,语气带着几分探究,“你为何如此确定朱允炆会下落不明?莫非你有什么特殊的消息来源?”
陆准心中一紧,面上却依旧平静:“王爷,臣只是根据历代史实推断,再结合朱允炆身边仍有心腹之人,比如翰林院编修程济,此人足智多谋,必能为朱允炆谋划逃生之路。臣不敢保证百分百准确,但多做一手准备,总不会错。”
朱棣盯着陆准看了片刻,见他神色坦然,便没有再多问:“好,先生用心了。今夜之事,若能顺利擒获朱允炆,或是确认他的下落,先生当居首功。”
陆准躬身谢过,转身退出大帐,快步去传达朱棣的命令。他心中清楚,历史的轨迹或许难以改变,但他至少要让朱棣提前做好准备,尽量减少朱允炆逃脱后带来的隐患。
子时一到,南京城聚宝门的方向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紧接着,城门缓缓打开,守将率部跪在路边,迎接燕军入城。
朱高煦一马当先,率领三万精锐骑兵冲进城门,按照事先的部署,分兵控制城内的主要街道和皇宫外围,同时派人向朱棣禀报。
朱棣接到消息,立即率领中军大军入城,陆准、朱能、平安等人紧随其后。城内的百姓大多紧闭门窗,偶有胆大者从门缝中向外张望,见燕军纪律严明,没有烧杀抢掠,才稍稍放下心来。
燕军很快便包围了皇宫,朱高煦亲自率军攻打皇宫大门,守军见大势已去,纷纷放下武器投降。
朱棣带着陆准等人走进皇宫,只见宫内一片混乱,宫女、太监四处逃窜,不少大臣跪在地上,瑟瑟发抖。
“搜!仔细搜查皇宫的每一个角落,务必找到朱允炆!”朱棣下令,声音在空旷的皇宫中回荡。
将士们立刻分散开来,对皇宫进行全面搜查,乾清宫、交泰殿、御花园、甚至是冷宫,都不放过。
陆准跟在朱棣身边,目光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他知道,历史上朱允炆很可能是从皇宫的密道逃脱的,所以他格外留意那些看似寻常的墙壁和地面。
“王爷,你看这里!”突然,一名士兵在御花园的假山下喊道。
朱棣和陆准立刻走过去,只见假山的石壁上有一道不起眼的缝隙,缝隙处有明显的撬动痕迹。
“来人,把这里撬开!”朱棣下令。
几名士兵立刻找来工具,齐心协力将石壁撬开,里面果然出现了一条漆黑的密道,密道内还残留着淡淡的烟火味。
陆准心中一沉,果然如历史所料,朱允炆很可能已经从这条密道逃脱了。
“王爷,看来朱允炆已经从这条密道逃走了。”陆准低声说道。
朱棣看着密道,脸色变得阴沉:“追!立刻派人从密道追出去,另外,传令城外的所有巡逻骑兵,扩大搜索范围,务必找到朱允炆的踪迹!”
“是!”几名将领立刻领命,带着士兵钻进密道,其余的人则火速传达朱棣的命令。
朱棣站在密道入口,眼中满是怒火,他没想到,朱允炆竟然真的逃脱了,正如陆准所说,下落不明。
陆准走到朱棣身边,轻声道:“王爷,事已至此,我们当冷静应对。朱允炆虽然逃脱,但他身边没有多少兵力,也没有稳固的落脚点,短时间内掀不起大浪。我们当先稳定南京的局势,安抚民心,然后再慢慢追查他的下落。”
朱棣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怒火,点了点头:“先生说得对,眼下稳定局势最重要。传朕的命令,第一,查封国库,清点宫中财物,严禁任何人私藏;第二,召集南京城内的文武百官,明日在午门集合,商议登基之事;第三,派人安抚城内百姓,张贴告示,宣布燕军入城后,秋毫无犯,让百姓安心生活。”
“臣遵旨。”陆准躬身领命,转身去安排各项事宜。
次日清晨,南京城内的秩序已经基本恢复,百姓们虽然还有些惶恐,但看到燕军纪律严明,没有骚扰民间,便渐渐走出家门,开始正常的生活。
午门之外,文武百官陆续到来,不少曾经依附于朱允炆的大臣,此刻都面带惶恐,担心自己会被清算。
朱棣身着龙袍,在陆准、朱高煦、朱能、平安等人的簇拥下,登上午门的城楼,目光威严地扫视着下方的百官。
“众卿平身。”朱棣的声音洪亮,传遍午门内外。
百官纷纷起身,低着头,不敢与朱棣对视。
“朕自起兵以来,只为清君侧,除奸佞,以安天下。如今朱允炆荒淫无道,失尽民心,已不知去向,大明江山不可无主,朕今日在此登基,国号仍为大明,改元永乐,尔等可有异议?”朱棣的目光锐利地扫过百官,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百官们面面相觑,谁都不敢出声反对,毕竟燕军已经控制了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登基已是大势所趋。
“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终于,一名老臣率先跪下,高呼万岁,其余的大臣也纷纷跟着跪下,山呼万岁。
朱棣满意地点了点头,下令道:“传朕旨意,凡归顺朕者,官复原职,既往不咎;若有敢违抗者,严惩不贷!另外,追尊父皇朱元璋为太祖高皇帝,尊马皇后为孝慈高皇后,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
旨意宣读完毕,百官再次山呼万岁,朱棣的登基仪式,就这样在午门之上草草完成,但却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永乐时代的开始。
登基之后,朱棣并没有放松对朱允炆下落的追查。
他任命陆准为锦衣卫指挥使,专门负责追查朱允炆的踪迹,同时密令郑和组建船队,一方面出使西洋,宣扬大明国威。
另一方面也暗中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因为有传言说,朱允炆可能逃往了海外。
陆准接到任命后,立刻着手整顿锦衣卫,选拔精干的人手,分赴全国各地,甚至派人前往海外,仔细追查朱允炆的踪迹。
他知道,朱允炆一日不除,朱棣的皇位就一日不安稳,所以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这日,陆准正在锦衣卫衙门查阅各地送来的密报,一名锦衣卫千户匆匆走进来,手中拿着一份密报:“大人,云南那边传来消息,有人在大理见到过一个与朱允炆相似的僧人,身边还跟着几名随从,形迹十分可疑。”
陆准立刻接过密报,仔细阅读起来,密报中详细描述了那名僧人的外貌、年纪,以及随从的人数和特征,与历史上记载的朱允炆逃亡后的情况有几分相似。
“立刻备马,我要亲自去云南一趟!”陆准当机立断,他知道,这很可能是找到朱允炆的关键线索,必须亲自去核实。
“大人,云南路途遥远,而且那边地形复杂,不如派属下前去?”千户担心地说道。
“不行,此事关系重大,必须我亲自去,才能确保万无一失。”陆准摇了摇头,语气坚定。
“你立刻去准备,我们明日一早就出发。另外,此事不要声张,对外只说我去云南巡查地方治安。”
“是,大人。”千户不敢再多说,立刻转身去准备。
次日清晨,陆准带着几名精干的锦衣卫,乔装成商人,悄悄离开南京,朝着云南方向出发。一路上,他们快马加鞭,不敢有丝毫耽搁,只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便抵达了云南大理。
大理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但陆准没有心思欣赏风景,一到大理,便立刻按照密报中的线索,开始暗中调查。
他们先是找到了密报中提到的那名僧人曾经居住过的寺庙,寺庙的住持告诉他们,那名僧人半个月前确实在寺庙中住过几天,自称“应文”。
此人谈吐不凡,身边的随从也都十分谨慎,不与外人过多接触,几天前已经离开了寺庙,前往丽江方向去了。
陆准心中一动,“应文”这个名字,与历史上朱允炆逃亡后使用的化名不谋而合,看来这名僧人很可能就是朱允炆。
“住持,你可知他们前往丽江的具体路线?”陆准问道。
住持想了想,说道:“他们离开时,说是要去丽江的玉龙雪山脚下,那里有一座废弃的古寺,他们想去那里修行。”
陆准谢过住持,立刻带着手下朝着丽江方向赶去。丽江地处云南西北部,地形复杂,山路崎岖,他们一路上翻山越岭,历经艰辛,终于在几天后抵达了玉龙雪山脚下。
按照住持的指引,他们找到了那座废弃的古寺,古寺隐藏在茂密的树林中,周围人迹罕至,十分隐蔽。
陆准示意手下放慢脚步,悄悄靠近古寺,只见古寺的大门虚掩着,里面传来淡淡的诵经声。
陆准轻轻推开大门,走进古寺,只见院子里有一名僧人正在诵经,正是密报中描述的那名“应文”僧人。
“应文大师,别来无恙?”陆准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几分威严。
那名僧人听到声音,缓缓睁开眼睛,看到陆准等人,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恢复了平静:“施主是何人?为何会找到这里?”
“大师不必明知故问,”陆准盯着他的眼睛,“你就是前大明皇帝朱允炆,对吗?”
朱允炆的身体微微一震,沉默了片刻,终于点了点头:“没错,我就是朱允炆。没想到,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朱棣还是不肯放过我。”
“陛下,并非燕王不肯放过你,而是你一日在世,天下便一日难以安定。”陆准说道。
“燕王登基后,励精图治,减免赋税,安抚百姓,大明江山正在走向繁荣,你又何必执着于过去的皇位,让百姓再受战乱之苦呢?”
朱允炆苦笑一声:“朕当年听信方孝孺、齐泰等人的建议,急于削藩,才导致今日之祸,朕心中有愧于百姓。如今朕已遁入空门,只想青灯古佛,了此残生,再也无意于皇位,还请施主转告朱棣,放朕一条生路。”
陆准看着朱允炆,心中有些复杂,他知道,朱允炆确实已经没有了争夺皇位的心思,但若将他放走,日后难免会有人利用他的名义起事。
“陛下,你若真心想了此残生,便随我回南京一趟,向陛下表明你的心意,陛下仁慈,或许会放你一条生路。”陆准说道,他必须将朱允炆带回南京,让朱棣亲自做决定。
朱允炆犹豫了片刻,最终点了点头:“好,我随你回南京,只求朱棣能让我安心修行,不再过问世事。”
陆准心中松了一口气,他没想到,事情会如此顺利。他立刻派人快马加鞭赶回南京,向朱棣禀报此事,自己则带着朱允炆,沿着原路返回南京。
一路上,朱允炆沉默寡言,只是偶尔会看着窗外的风景,眼中满是沧桑。
陆准知道,他心中必然有很多感慨,从一国之君到亡命天涯的僧人,这种落差不是常人能够承受的。
一个月后,陆准带着朱允炆回到了南京,此时朱棣正在皇宫中处理政务,接到陆准的禀报后,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召见了他们。
皇宫的大殿内,朱棣坐在龙椅上,目光复杂地看着站在殿下的朱允炆,曾经的侄子,如今的阶下囚,两人之间隔着的,是一条血与火的道路。
朱允炆看着朱棣,眼中没有怨恨,只有平静:“朱棣,朕今日落在你手中,要杀要剐,悉听尊便,但朕只求你能善待百姓,让大明江山长治久安。”
(https://www.02ssw.cc/5035_5035716/5034683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