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京城集市
朱棣拉着朱文奎的手,缓步走向皇宫,身后的文武百官亦步亦趋,目光里满是对这位年轻藩王的赞许。
宫道两侧的梧桐枝繁叶茂,阳光透过叶隙洒下,在青砖上织就斑驳的光影,一如朱文奎此刻的心绪,既有历经战事的沉稳,亦有面见皇恩的忐忑。
朱棣似是察觉到他的紧张,侧头笑道:“在荆州能领兵退敌,到了京城倒拘束起来了?”
朱文奎抬首,见朱棣眼中并无威严,反倒满是慈爱,便放松了些许,轻声道:“京城是皇伯父的根基之地,侄儿不敢失了礼数。”
朱棣闻言,朗声大笑,引得随行官员纷纷侧目:“朕的好侄儿,既知礼数,更懂担当,比朝中某些只知钻营的老臣强多了!”
说话间,几人已至奉天殿外,朱棣停下脚步,转身对朱文奎道:“今日召你入宫,除了论功行赏,还有一件大事要与你商议。”
朱文奎心中一凛,躬身道:“侄儿听凭皇伯父吩咐。”
朱棣不疾不徐地迈上殿阶,回头道:“进殿再说,让大臣们也听听,我大明的年轻一辈,如何撑起这片江山。”
奉天殿内,香炉里的檀香袅袅升起,弥漫在巍峨的殿宇间,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目光齐齐落在朱文奎身上。
朱棣坐上龙椅,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此次汉王谋反,多亏文奎在荆州据守,截断叛军南下之路,才让朝廷有足够时间调兵平叛,此功当赏!”
话音刚落,兵部尚书出列奏道:“陛下所言极是!湘王殿下以弱冠之龄,率荆州军民死守城池,更是主动追击溃敌,实乃我大明藩王典范,当予以重赏!”
其他官员亦纷纷附和,夸赞之声不绝于耳,朱文奎立于殿中,始终保持着躬身之姿,未曾有半分自得。
朱棣抬手压下众人的声音,目光落在朱文奎身上:“文奎,你想要什么赏赐?是加增封地,还是扩充护卫?”
朱文奎抬首,眼神坚定:“皇伯父,侄儿不要封地,也不要护卫。荆州经历战事,百姓急需休养生息,侄儿只求皇伯父能减免荆州三年赋税,让百姓能安心耕作。”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鸦雀无声,官员们皆面露惊讶,毕竟自古以来,藩王无不求田问舍,这般为百姓请命的,实属罕见。
朱棣亦是一愣,随即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拍着龙椅扶手道:“好!好一个心系百姓的藩王!朕准了!不仅减免荆州三年赋税,还将调拨粮种万石,助荆州百姓恢复生产!”
朝会结束后,朱棣留下朱文奎和陆准,三人移步御花园,在凉亭中坐下。
内侍奉上茶水,朱棣端起茶杯,轻啜一口,对朱文奎道:“文奎,如今汉王虽已溃逃,但尚未擒获,北方边境亦有蒙古部落蠢蠢欲动,朝中之事繁杂,你在京城多留几日,陪朕商议些政务。”
朱文奎点头应道:“侄儿听从皇伯父安排。”
陆准在一旁补充道:“陛下,荆州城防虽已加固,但经历战事,仍需进一步修缮。臣已命人草拟了城防修缮计划,待臣回荆州后,便即刻动工。”
朱棣颔首:“城防之事至关重要,你务必抓紧办理。另外,荆州地处咽喉要地,日后若有战事,必是兵家必争之地,你要多训练士兵,提高军队战斗力。”
陆准躬身道:“臣明白,臣已计划在荆州设立武学馆,招募勇武之士,加以训练,为大明储备军事人才。”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你考虑周全,此事就按你说的办。朕会让兵部调拨一批兵器铠甲,支援荆州武学馆。”
三人又商议了许久政务,直至夕阳西下,朱文奎和陆准才起身告辞。
离开皇宫后,朱文奎与陆准并肩走在大街上,京城的繁华与荆州截然不同,街道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行人摩肩接踵。
陆准看着朱文奎眼中的好奇,笑道:“殿下若是有兴趣,明日臣可陪殿下逛逛京城的集市,看看京城的风土人情。”
朱文奎点头笑道:“好啊,侄儿久居荆州,还从未见过京城这般热闹的景象。”
次日清晨,朱文奎换上一身便服,与陆准一同来到京城最繁华的集市。
集市上叫卖声此起彼伏,各色商品琳琅满目,有卖丝绸布匹的,有卖珠宝首饰的,还有卖特色小吃的,让人目不暇接。
朱文奎走到一个卖糖画的小摊前,看着艺人用融化的糖汁在石板上画出栩栩如生的龙、凤、花鸟,眼中满是新奇。
艺人见他看得入神,笑着问道:“公子,要不要来一个?想画什么,小的给您画。”
朱文奎转头看向陆准,眼中带着一丝询问,陆准笑道:“殿下喜欢,便买一个吧。”
朱文奎点点头,对艺人道:“那就画一只老虎吧。”
艺人应了一声,手持糖勺,手腕轻转,不多时,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便出现在石板上,引得周围众人纷纷叫好。
艺人将糖画取下,递给朱文奎:“公子,您的老虎画好了,拿好。”
朱文奎接过糖画,递过银子,笑着道:“多谢。”
两人继续往前走,走到一个卖字画的摊位前,朱文奎停下脚步,看着摊位上挂着的一幅山水画,眼中满是欣赏。
摊主见他识货,连忙上前介绍:“公子好眼光!这幅画乃是前朝名家所画,意境深远,笔法精湛,是小的珍藏多年的宝贝。”
朱文奎仔细端详着画作,轻声道:“此画远山含黛,近水含情,确是佳作。”
陆准在一旁道:“殿下若是喜欢,便买下来吧,挂在王府书房中,亦是一桩美事。”
朱文奎点头,与摊主商议好价格,买下了这幅画。
两人逛了一上午,买了不少京城的特色物品,才缓缓返回驿馆。
刚回到驿馆,便有内侍前来传旨,说朱棣邀请朱文奎和陆准今晚到宫中赴宴。
傍晚时分,朱文奎和陆准换上朝服,前往皇宫。
皇宫内早已张灯结彩,御花园中摆下了丰盛的宴席,朱棣坐在主位上,太子朱高炽、赵王朱高燧等皇子亦在列。
见朱文奎和陆准到来,朱棣笑着招手:“文奎,陆爱卿,快过来坐。”
朱文奎和陆准谢过后,在指定的位置坐下。
宴席开始后,朱棣频频举杯,与众人饮酒畅谈,气氛十分融洽。
酒过三巡,太子朱高炽看向朱文奎,笑道:“文奎贤弟,此次你在荆州立下大功,为我大明保住了南方屏障,为兄甚是敬佩。日后若有机会,定要向你请教治理地方之法。”
朱文奎连忙起身,躬身道:“太子殿下谬赞了,侄儿只是做了分内之事,若太子殿下有疑问,侄儿定知无不言。”
………………
宴席持续到深夜,朱文奎和陆准才告辞离开皇宫。
回到驿馆后,陆准对朱文奎道:“殿下,今日在宴席上,太子和赵王对殿下颇为友善,这对殿下日后在朝中立足,大有裨益。”
朱文奎点头道:“侄儿明白,只是侄儿无意参与朝中争斗,只想好好治理荆州,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陆准笑道:“殿下有这份心便好。不过,身处皇家,有些事情身不由己,殿下只需坚守本心,不偏不倚,自然能立于不败之地。”
朱文奎深以为然,两人又商议了些荆州的政务,才各自回房休息。
接下来的几日,朱文奎和陆准每日都入宫与朱棣商议政务,有时也会陪同朱棣检阅京营士兵。
京营士兵皆是大明精锐,训练有素,军容严整,让朱文奎大开眼界。
朱棣看着朱文奎眼中的羡慕,笑道:“文奎,你若是喜欢,日后可常来京营观摩,学习治军之法。”
朱文奎躬身道:“多谢皇伯父,侄儿定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这日,朱文奎正在京营观摩士兵训练,忽有内侍前来禀报,说荆州有急信送达。
朱文奎心中一紧,连忙跟随内侍返回驿馆。
回到驿馆,接过信使递来的信件,朱文奎快速浏览起来,脸色渐渐变得凝重。
陆准见他神色不对,连忙问道:“殿下,发生了何事?”
朱文奎将信件递给陆准,沉声道:“太傅,荆州南部出现匪患,已有数个村庄被劫掠,百姓伤亡惨重,地方官员请求派兵支援。”
陆准接过信件,仔细阅读后,眉头紧锁:“这些匪徒竟敢在此时作乱,定是有所依仗。殿下,我们必须尽快返回荆州,平定匪患,安抚百姓。”
朱文奎点头道:“侄儿也是这么想的。只是我们如今身在京城,若是贸然离开,恐会辜负皇伯父的信任。”
陆准道:“殿下不必担忧,此事事关荆州百姓安危,陛下定会理解。我们现在就入宫面圣,请求陛下准许我们即刻返回荆州。”
两人不敢耽搁,立即前往皇宫求见朱棣。
此时朱棣正在御书房批阅奏折,听闻朱文奎和陆准求见,连忙宣他们入内。
见两人神色凝重,朱棣问道:“你们今日神色为何如此慌张?可是出了何事?”
朱文奎躬身道:“皇伯父,荆州南部出现匪患,劫掠村庄,残害百姓,地方官员请求派兵支援。侄儿恳请皇伯父准许,侄儿与太傅即刻返回荆州,平定匪患。”
朱棣闻言,脸色一沉:“竟敢在此时作乱,真是胆大包天!你们放心,朕准你们即刻返回荆州。朕会命兵部调拨五千精兵,随你们一同前往,助你们平定匪患。”
朱文奎和陆准大喜,跪地谢恩:“谢皇伯父恩典!”
朱棣扶起两人,道:“你们此行务必小心,既要平定匪患,也要保护好百姓,切勿伤及无辜。”
朱文奎道:“侄儿谨记皇伯父教诲,定不负皇伯父所托。”
当日下午,朱文奎和陆准便带着兵部调拨的五千精兵,启程返回荆州。
大军一路疾驰,日夜兼程,只用了五日时间,便抵达了荆州城外。
荆州官员早已得知消息,率领百姓在城外迎接。
见朱文奎和陆准归来,官员们纷纷上前拜见:“参见王爷!参见镇国公!”
朱文奎翻身下马,对众人道:“诸位免礼。如今匪患猖獗,百姓受难,我们当务之急是平定匪患,安抚百姓,其他事情日后再议。”
众人齐声应道:“遵命!”
朱文奎随即下令,命大军在城外安营扎寨,休整一日,明日一早便兵分三路,前往南部剿匪。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朱文奎便召集将领,部署剿匪事宜。
“李将军,你率两千精兵,从东路进发,围剿清风山一带的匪徒;王将军,你率两千精兵,从西路进发,围剿黑松林一带的匪徒;本王与太傅率一千精兵,从中路进发,直捣匪巢卧虎山。”
李将军和王将军躬身领命:“末将领命!”
部署完毕,三路大军分别出发,朝着目的地进发。
朱文奎与陆准率领中路大军,一路疾行,傍晚时分,便抵达了卧虎山附近。
陆准看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卧虎山,对朱文奎道:“殿下,卧虎山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匪徒盘踞在此多年,定然设有埋伏,我们不可贸然进攻。”
朱文奎点头道:“太傅所言极是。我们先在山下安营扎寨,派人侦查匪巢情况,明日再制定进攻计划。”
大军在山下安营后,朱文奎命两名斥候前往侦查,其余士兵则原地休整。
深夜,两名斥候返回营地,向朱文奎和陆准禀报侦查到的情况。
“王爷,镇国公,卧虎山上共有匪徒约三千人,匪巢设在山顶的聚义厅,山路两侧设有多处暗哨和陷阱,山下还有一条小河,是上山的必经之路。”
朱文奎闻言,沉思片刻,道:“看来这些匪徒早有准备。太傅,你有何妙计?”
陆准道:“匪徒虽有埋伏,但他们人数不如我们,且军心涣散,只要我们能突破他们的防线,便能一举攻破匪巢。臣有一计,可引匪徒下山,然后将其歼灭。”
朱文奎眼中一亮:“太傅请讲。”
陆准道:“我们可派一支小队,伪装成商队,故意暴露在匪徒的视线中,引诱匪徒下山劫掠。待匪徒下山后,我们再派大军从两侧夹击,将其一举歼灭。”
朱文奎点头道:“此计甚妙!就按太傅说的办。”
次日清晨,朱文奎挑选了五十名精锐士兵,让他们换上商人的衣服,推着几辆装满货物的马车,朝着卧虎山方向进发。
果然,不出半个时辰,便有一群匪徒从山上冲了下来,拦住了“商队”的去路。
“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为首的匪徒手持大刀,嚣张地喊道。
“商队”首领连忙上前,陪着笑脸道:“各位好汉,我们只是小本生意,还望各位好汉高抬贵手,放我们过去。”
为首的匪徒冷笑一声:“小本生意?我看你们车上装的都是值钱的东西,想蒙骗老子,没门!兄弟们,给我抢!”
匪徒们一拥而上,准备抢夺货物。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朱文奎率领大军从两侧冲了出来,将匪徒团团围住。
“放下武器,束手就擒!否则,格杀勿论!”朱文奎高声喊道。
(https://www.02ssw.cc/5035_5035716/5034450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