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诸天火红年代,冰箱每日刷新 > 第266章 2六十年代的火车旅行归家物资老乡淳

第266章 2六十年代的火车旅行归家物资老乡淳


阳光明睁开眼时,宿舍窗外才刚刚泛起鱼肚白,那抹淡青色的光晕如同稀释的墨汁,悄无声息地在天际渲染开来。

    夏日的清晨带着一丝难得的凉爽,透过敞开的窗户悄悄漫进室内,驱散了一夜积攒的闷热。

    他利落地翻身坐起,动作间少了平日的顾忌,木质床板发出了一声清晰的“吱呀”声,在寂静的房间里回荡。

    他利落地翻身起床,用放在床底的搪瓷脸盆打了水,就着凉水洗漱一番,微凉的水刺激着皮肤,让他残存的最后一点睡意也彻底消散。

    精神焕发之后,紧接着便是安抚那咕咕作响、提出抗议的肠胃。

    他重新关好宿舍门,确认老旧的插销已经插牢,这才背靠着门板,心念一动,意识沉入了那片惟有他可知可感的神奇冰箱空间。

    空间内依旧是被各类物资塞得满满当当,那种目之所及皆有所储的充盈感,让他心下无比踏实。

    他的目光掠过那些琳琅满目、分门别类放置的储备食品,快速选定了今天的早餐组合。

    他先是心念一动,从空间里取出密封铁罐装着的全脂奶粉,用铝勺舀了几大勺奶粉,倒进茶缸子里。

    接着,他走到门边,拿起那个铁皮暖水壶,将刚刚打来的滚烫的开水“哗啦啦”地冲入缸中,白色的奶粉瞬间在热水中溶解,化成一缸奶香浓郁、热气腾腾的牛奶。

    随后,两个酱色诱人、透着咸香的卤蛋;一张凉了却依旧能看出其酥软本质的煎饼卷油条;一小份色泽油亮的烤羊腿,用干净的牛皮纸袋装着,相继出现在桌面上。

    除了那杯刚冲好的牛奶热腾腾的,其他食物都是凉的。

    但在这盛夏的清晨,肠胃经过一夜休眠,吃点凉食反而更觉舒爽惬意。

    更关键的是,在这个时期能填饱肚子,还能吃好,就已经是莫大的幸福。

    他拉过方凳坐下,一边慢慢享受着在这个年代堪称奢华至极的早餐,一边再次分出一缕意识,梳理着空间内食品类物资的储备情况。

    冰箱空间里的物资,以食品的种类最为丰富,总体占用的空间也最大。

    其中,基础米面是数量最多的“战略储备”:有普通白面五斤,用没有任何标识的白布袋装着;普通东北粳米五斤,米粒短圆;普通南方籼米五斤,米粒细长。

    南北方的米形状不同,他如今生活在北方,以后拿出来的只能是东北粳米。

    大米白面是填饱肚子的根本。

    其他种类的杂粮,如玉米面、小米、绿豆、红豆、黄豆等,则每种都只有一斤,这些都只是点缀,日常的用量不大。

    各种卤肉类和生鲜肉类,也基本上是每种一斤或者一只的量,都分门别类、妥善放置,确保不会串味。

    主食类更是花样繁多,堪称一个小型主食铺子:各种馅料的包子、饺子、馅饼、葱油饼、卷饼、煎饼、三明治、油条、馒头、花卷、窝头、豆沙包、红枣粽、肉粽等。

    种类虽多,令人眼花缭乱,但除了他个人特别喜欢吃的品类,每个单一品种基本上都只有一份,如同一个琳琅满目的样品库,意在尝鲜与应急。

    各种传统的糕点类,如绿豆糕、核桃酥、鸡蛋糕、云片糕等,同样是种类繁多,数量却只有一份。

    这顿油水充足的早餐,他吃得很满足,久违的优质油脂和蛋白质摄入,让身体仿佛都轻盈了许多,四肢百骸都透着一股暖洋洋的劲儿。

    吃完饭,他重新整理了一下那个帆布旅行袋,确保没有遗漏。

    收拾停当,他提着不算沉重的行李出了宿舍楼,用那把黄铜钥匙“咔哒”一声锁好门。

    此时校园里已有三三两两早起的学生,他混入稀疏的人流,出了校门,径直走向附近的公交车站。

    公交车如同一个饱经风霜的铁皮罐头,摇摇晃晃,载着满车神色各异的乘客,沿着固定的线路,驶向京都火车站。

    火车站广场上,永远是人头攒动,喧嚣鼎沸。

    扛着大包小裹、用麻绳捆绑着行李的旅客,穿着打补丁的工装、旧军装或是对襟褂子,脸上带着急切、期盼、焦虑的神情,汇成了一股庞大而嘈杂的人流,涌向那几个车站检票口。

    阳光明凭借着提前买好的车票,和一副年轻力壮、反应敏捷的身板,还算顺利地挤过了人群,通过了检票口,找到了站台。

    墨绿色的绿皮火车如同一条疲惫的长龙,静静地卧在铁轨上,车身布满了风吹雨打和煤烟熏燎的岁月痕迹。

    他买的这趟车是始发车,又因提前数日购票,得以幸运地拥有一个靠窗的硬座座位。

    尽管如此,上车的过程依旧是一场混战,考验着体力与技巧。

    车厢门口挤满了争先恐后的人,行李的碰撞声、呼喊同伴的叫声、小孩因受挤压而发出的哭声混杂一片,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焦躁不安的气息。

    甚至有人等不及,身手矫健地直接从打开的车窗翻了进去,引得一阵小小的骚动和列车员的呵斥。

    阳光明仗着身手灵活,行李又简单,迅速侧身挤上了车,按照车票上的号码,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他将旅行袋塞到座位底下,用脚往里顶了顶,确保稳妥,这才长长舒了口气,用手背抹了抹额头上沁出的细汗。

    车厢里弥漫着一种复杂而浓重的味道,空气闷热而浑浊。

    阳光明坐在靠窗的位置,将车窗尽力向上推开一些,带着浓重煤烟味和尘土气息的热风立刻灌了进来,稍稍驱散了些许沉闷。

    火车头方向传来一声悠长的汽笛,车身猛地晃动了一下,随即缓缓开动。

    站台上送行的人群、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以及站台本身,都开始缓缓向后移动,速度逐渐加快,最终消失在视野中。

    京都的街景、楼房、工厂的烟囱,也逐渐被开阔的农田、散落的村庄所取代。

    阳光明从随身的军绿色挎包里,拿出一本文学杂志,摊在腿上,目光却常常不由自主地离开那些铅字,投向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

    大片大片的绿色田野,如同巨大的地毯铺展到天边;低矮的土坯房聚集成村落,屋顶上冒着若有若无的炊烟;田间有模糊的正在劳作的身影,戴着草帽,弯着腰;远处蜿蜒的土路上,偶尔能看到缓慢移动的马车或牛车的影子……

    眼前的一切带着些许寂寥与苍凉,这就是六十年代的北方农村。

    火车速度并不快,每小时大概也就三四十公里,哐当哐当、不紧不慢地行驶在蜿蜒的铁轨上,像个虽然疲惫但不肯停歇的老人。

    车厢里渐渐安静下来,最初的混乱与喧嚣过后,只剩下这单调的哐当声,以及乘客们低低的交谈声、偶尔响起的咳嗽声、和婴儿细弱的啼哭声。

    闷热的空气和规律的摇晃,让不少人开始昏昏欲睡,脑袋一点一点地打着瞌睡。

    快到中午的时候,阳光变得愈发炽烈,透过车窗玻璃,烤得人皮肤发烫。

    一名穿着铁路制服、额上带汗的列车员,推着一个小小的、吱嘎作响的餐车走进了车厢,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扯着嗓子喊化,打破了这片被倦意笼罩的沉寂。

    “午餐供应,午餐供应了!有面包、鸡蛋、饼干、盒饭!不要粮票,现金购买!”

    因为是短途车,这趟火车上没有专设的餐车车厢,午饭的种类也很有限,堪称简陋。

    盒饭只有两种:豆角盖饭和茄子盖饭,都是不见半点荤腥、油星也罕见的素菜,米饭看起来也有些干硬。

    面包是那种老式的、表面缺乏光泽、看起来有些硬邦邦的圆面包。

    鸡蛋是煮鸡蛋,外壳还算干净,用一个小竹篮子装着。

    饼干则是用廉价油纸包着的动物饼干或者钙奶饼干,看上去颇为朴素。

    然而,即使是这样简单、甚至堪称粗糙的食物,在这个几乎所有食品都需要对应票证才能购买的时期,火车上这“不要票”的午餐政策,对车上的旅客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这相当于开了一个小小的合法的后门。

    当然,价格也相应地执行“高价”政策,比如这趟车上出售的煮鸡蛋就要一毛五一个。

    餐车一来,周围看起来条件稍好一点的旅客,或者带着孩子的父母,都纷纷掏钱购买,尤其是相对实惠顶饿的煮鸡蛋和面包,颇受欢迎。

    列车员也明确表示,执行限售规定,数量有限,售完即止,更增添了一丝紧迫感。

    看到周围的人开始围拢过去购买午餐,阳光明没有去凑这个热闹。

    鸡蛋、面包、饼干,他空间里有的是,而且品质不知好上多少。那素炒的茄子和豆角盖饭,看起来清汤寡水,也引不起他丝毫兴趣。

    等到周围的人都开始埋头吃饭,车厢里弥漫开煮鸡蛋的蛋香、干面包的味道以及那寡淡盒饭的些许菜气时,他才不慌不忙地起身,拿起座位下的搪瓷茶缸,对旁边座位上正剥着鸡蛋的大叔点头示意了一下。

    然后,穿过有些拥挤的过道,他用茶缸接了满满一缸滚烫的开水,小心地端着,回到了座位。

    他将散发着热气的茶缸放在车窗下那个窄窄的、有些摇晃的小桌子上,然后从挎包里拿出一个提前准备好的铝制饭盒。

    饭盒是双层的,他轻轻打开卡扣。上层是两张叠得整齐、油光润泽的葱油饼。虽然凉了,但那经过油煎的饼皮依旧能看出其酥软层次,点缀其间的翠绿葱花,更是散发着诱人的咸香。

    下层则是两个酱色的卤蛋,一份方方正正、吸饱了卤汁的卤豆干,还有一个小格子里,放着两块腐乳。

    这份自带的午餐,尽管在他自己看来颇为简单,只能算是空间里最不起眼的存货之一,但在这节车厢里,与周围人手中的食物一比,顿时显得丰盛无比,堪称豪华。

    葱油饼散发着油香与麦香,还有卤蛋和豆干醇厚的酱香气,隐隐约约地飘散开来。

    引得旁边座位上的那个还在啃面包的中年男人,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喉头不自觉地上下滚动了一下,下意识地加快了咀嚼自己口中干硬面包的速度。

    阳光明仿若未觉,就着热水,慢条斯理地吃着。

    他吃得很认真,也很安静,充分咀嚼着每一口食物。

    在这个年代,处于长期半饥饿状态的人们,对待食物都有着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绝不会浪费一丝一毫。

    他也下意识地保持着这种根植于身体记忆的习惯,尽管他清楚自己并不缺吃的。

    火车继续轰鸣着向前。

    午后时光,显得格外漫长,窗外的景色也变得单调起来。

    下午两点钟,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火车终于缓缓停靠在了应县那个只有低矮平房、显得颇为简陋的站台旁。

    阳光明提着行李,随着人流走下火车,双脚重新踏上了故乡那被阳光晒得滚烫的水泥站台。

    应县车站不大,人流量却不少。

    出站的人群熙熙攘攘,他们扛着、背着、挑着各式各样的行李,大声地用粗犷的乡音交谈着,汇成一股嘈杂而充满生命力的洪流,涌向出站口。

    阳光明没有在车站多做停留,只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故乡的空气,辨认了一下方向,便提着行李,迈开脚步,朝着记忆中阳庄的方向走去。

    阳庄距离县城不算太远,大约十七八里地。若是空手步行,以他年轻力壮的脚程,大概需要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

    但此刻,他手里提着行李,虽然不算极重,却也是个负担。而且此时正是日头最毒辣的时候,炽热的阳光毫无遮挡地倾泻下来。

    土路被晒得发烫,路旁杨树和槐树的叶子都蔫蔫地耷拉着,知了的叫声也显得有气无力,拖长了音,更添燥热。

    他提着行李,沿着记忆中那条熟悉的土路走了一段,额头上、背上便沁出了细密的汗珠,布料黏腻地贴在皮肤上,很不舒服。

    出了县城范围,走到那条连接县城和周边几个村子的主路上时,阳光明在路边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槐树下停了下来。

    粗壮的树干需要两人合抱,树冠如盖,投下了一大片清凉的阴影。

    他需要在这里重新整理一下行李,并且想办法解决通行问题,不能再靠双脚硬扛了。

    他放下旅行袋,环顾四周。

    此时路上行人稀少,只有远处田间有几个模糊的正在劳作的身影。土路向前方延伸,消失在热浪蒸腾的远方,无人注意他这个停在路边树荫下的风尘仆仆的旅人。

    他迅速从旅行袋里拿出了一个提前准备好的空帆布包,打开口子。

    接着,心念微动,意识再次沉入空间,开始将早就规划好要拿出来贴补家用的东西,陆续取出,分别装入这个帆布袋中。

    现在对于家里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填饱肚子,平稳度过这段艰难时期,所以他拿出来的基本都是最实在、最能顶饿、能快速补充能量、改善生活的食品。

    包括:十斤白面,十斤东北粳米,四斤玉米面,四斤小米,四斤挂面,四斤用密封铁罐装着的全脂奶粉,四斤腐竹,还有一包青壳的咸鸭蛋。

    帆布包很快就被这些沉甸甸的粮食装得满满当当,鼓鼓囊囊,提在手里,分量着实不轻。

    他掂量了一下,又看了看头顶依旧毒辣的日头,以及前方漫漫长路,彻底打消了靠自己双腿把这些东西扛回去的念头。

    十七八里地,提着这么重的东西走回去,不仅极度消耗体力,也太过引人注目。

    他决定就在这路边等一等,碰碰运气。

    这条连接县城和各村的主路上,不时就有各村的马车、驴车或者牛车经过。

    只要他舍得付出一点小小的代价,比如一毛钱,或者几块水果糖,肯定有赶车的老乡愿意捎他一程,把他连人带行李送回家。

    在这个年头,乡里乡亲,顺路帮衬一把,也算是一种朴素的互助。

    等了时间不长,还不到十分钟,就听到身后县城方向传来牲畜“嘚嘚”的蹄声,间或夹杂着车轴吱呀的转动声。

    一辆由一头灰色毛驴拉着的木板车,从后面走了过来,车上坐着一位头戴破旧草帽、皮肤黝黑如炭、脸上刻满了岁月沟壑的老汉。

    他手里拿着一根细长的鞭子,但并不抽打,只是悠闲地搭在腿上,任由识途的老驴自己向前走着。

    等驴车不紧不慢地来到近前,阳光明从树荫下站起身,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用带着浓郁冀省地方口音的家乡话,扬声招呼道:“大爷,忙着呢?歇歇脚不?”

    老汉闻声,轻轻一拉缰绳,“吁”了一声,毛驴听话地停下了脚步。

    老汉抬起被草帽阴影遮住的脸,打量了他一眼。

    见他穿着整齐的短袖衬衫和长裤,身边还放着两个鼓鼓囊囊、看起来分量不轻的行李包,心里便有了几分猜测,脸上也露出了朴实的笑容。

    “不忙不忙,小伙子,你这是从外地刚回来?还是来探亲?”老汉和气地问道,口音同样带着本地的泥土味儿,听起来格外亲切。

    “哎,是啊大爷,从京都上学回来,放暑假了。”阳光明笑着回答,然后很自然地问道,“大爷,您是哪个村子的?看您这方向,是往西边去?”

    “我是前面马庄的。”

    老汉用鞭梢指了指前方,“你东西不少,怪沉的,这大日头底下走着可受罪。

    上来吧,顺道捎你一段,也费不了啥事。”

    没等阳光明说出请求,老汉便主动拍了拍身边空出来的车板,发出了邀请。

    这份淳朴的热情,让阳光明心中一暖。

    “那可太谢谢您了,大爷!正发愁这东西怎么弄回去呢,您这可真是雪中送炭了!”阳光明连忙道谢,语气诚恳。

    他一边说着,一边利落地将两个沉甸甸的行李包提上了驴车,放在空筐篓的旁边,自己也手一撑,翻身坐了上去,就坐在老汉的侧后方。

    坐稳后,他掏出一把水果硬糖,大约有七八块的样子,塞到老汉那粗糙、布满老茧的手里:“大爷,天热,您含着甜甜嘴,也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老汉一看这花花绿绿的糖块,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连忙摆手推拒:

    “哎呦,使不得,可使不得!顺路的事儿,哪能要你的糖!这金贵东西,你快留着自己吃,或者带给家里弟妹尝尝!”

    这年头,糖是凭票供应的紧俏货,尤其是这种漂亮的水果硬糖,很多农村孩子一年到头也未必能吃上一块。

    “大爷您就别客气了,几块糖而已,我从京都带回来的,不值什么,您尝尝,也沾点首都的甜味儿。”阳光明态度诚恳,执意要送,双手合拢,将糖块包在老汉的手心里。

    推让了几下,老汉见这后生真心实意,不像虚情假意,这才不好意思地嘿嘿笑着,黝黑的脸庞上泛起了些许红晕,小心翼翼地用那双干农活的大手,将这把珍贵的糖块揣进了上衣口袋里。

    他还下意识地按了按,生怕掉了,连声说道:“你这后生,太客气了,太客气了……这怎么好意思……”

    小小的驴车再次“嘚嘚”地上路了,速度不快,却比步行轻松了不知多少。

    路旁的树木缓缓向后移动,带着热气的风吹在脸上,也因车辆的移动而显得不再那么难以忍受。

    路上,两人自然而然地聊了起来。

    老汉得知他就是阳庄那个考上了首都大学、方圆几十里都出了名的大学生阳光明时,浑浊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态度更加热情了几分,话也多了起来,语气中充满了毫不掩饰的赞叹。

    “哎呀呀!原来你就是阳庄的大学生啊!早就听说你的大名了,了不得,真了不得!

    咱们这十里八乡,刨去旧时候的老黄历,就出了你这么一个下凡的文曲星!给咱这穷地方争了大光了!”

    老汉啧啧称赞,看他的眼神里充满了纯粹的羡慕和敬佩,仿佛在看什么了不得的人物。

    阳光明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连连谦虚地回应:“大爷您过奖了,就是运气好,碰巧考上了。算不得什么文曲星,就是个普通学生。”

    他也顺势向老汉打听了一下村里和家里的近况。

    老汉是邻村的,对阳庄的情况也算了解,闻言叹了口气,脸上的皱纹似乎都加深了些:

    “唉,年头不好,老天爷不赏饭吃,大家都难熬啊。

    地里收成有限,交了公粮,就剩不下多少了,碰上家里劳动力少的,就更难了。

    我对你家的事情多少也知道一点,往上数两辈,咱们两家也是拐着弯的亲戚。

    你娘和你奶奶,那都是咱这方圆有名的勤快人、明白人,持家是一把好手,可这光景下……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容易,不容易啊。”

    他的话比较委婉,但阳光明心里清楚,家里的情况恐怕比他想象的还要艰难一些。

    家里只有母亲、奶奶和年纪尚小的妹妹三个女性劳动力,在生产队挣的工分有限,分到的口粮自然也是最少的。

    家里肯定不缺钱,但在这个时期,有钱也很难买到粮食。

    驴车晃晃悠悠,速度不快,但比步行快多了,而且极其省力。

    约莫走了半个多小时,远处阳庄村口那棵标志性的老槐树已经隐隐在望。

    下午三四点钟,光线变得柔和了一些,但气温依旧很高。

    村里静悄悄的,大部分社员都还在田里顶着日头劳作,争取那点宝贵的工分。

    只有几个没到入学年龄、光着屁股的娃娃,在村子里的土路上追逐嬉闹,扬起细细的尘土。

    老汉心肠好,赶着驴车,没有在村口停下,而是直接把他送到了他家那扇略显斑驳的黑色木门前。

    驴车“吱呀”一声停稳。

    “到了,光明,就是这儿吧?没记错吧?”老汉勒住缰绳,指着那扇紧闭的木门问道。

    “到了到了,一点没错!谢谢您了大爷,真是多亏了您!”

    阳光明一边连声道谢,一边提着两个沉重的行李从驴车上利落地跳了下来,“大爷,这天热的,进家喝口水,歇歇脚再走吧?我给您倒碗凉茶!”

    “不了不了,客气啥,还得赶回村呢,家里也有一摊子事。”

    老汉笑着摆了摆手,很是干脆,“你赶紧进屋吧,收拾收拾,你娘她们估计也快下工回来了。”

    说完,他调转车头,吆喝一声,轻轻用鞭子虚抽了一下空气,毛驴便听话地拉着车,“嘚嘚”地沿着来路往回走了。

    阳光明站在熟悉的家门口,望着老汉和驴车远去的背影,直到消失在土路的拐角,这才转过身,重新将目光投向那扇熟悉的木门。

    这时,附近玩耍的几个五六岁的小孩子注意到了他和这辆突然出现的驴车,都好奇地围了过来。

    这些都是附近邻居家的孩子,他常年上学,在家的时间不多,和孩子们接触的少。

    阳光明的脸上露出和煦的笑容,抓出一大把五彩缤纷的水果硬糖,给每个围过来的孩子都分了三五颗。

    “谢谢光明叔!”

    孩子们拿到这平时难得一见的糖果,顿时欢呼起来。

    小脸上绽开纯真而开心的笑容,刚才那点怯意也一扫而空,紧紧地攥着糖果,有的立刻剥开糖纸塞进嘴里,有的则宝贝似的揣进兜里,准备向小伙伴炫耀。

    打发走了欢天喜地的孩子们,阳光明走到门边,熟练地弯腰,伸手到门旁一块不起眼的青石底下摸索了一下,果然摸到了一把钥匙。

    这是他家多年的习惯,特意给他留的一把钥匙。

    用钥匙打开老式铜锁,推开略显滞涩的木门,熟悉的院落瞬间完整地呈现在眼前。

    院子很大,差不多有半亩地,正房是五间难得一见的砖瓦房。

    这得益于他的高官父亲,虽然已经离婚,但养家的费用还是照常给,从来都没有中断过。

    家里攒了不少钱,几年前,翻建了这五间结实的砖瓦房。

    这使得他家,在这普遍是土坯房的村子里,显得格外醒目、气派。

    因为父亲的高官身份,再加上村里多数都是阳姓族人,村民们也只是羡慕,而不至于嫉恨。

    阳光明的目光扫过整个院子。

    只见院子的空地上,几乎所有的边边角角,都见缝插针地种满了各种瓜果蔬菜,被打理得井井有条。

    绿油油的黄瓜藤顺着竹竿搭成的架子奋力攀爬,挂着带着嫩刺、顶花带刺的黄瓜;

    西红柿秧上结着青红相间、大小不一的果实,有些已经开始泛红;

    一行行豆角架上垂着长长的豆荚;紫黑色的茄子藏在宽大的叶片下;南瓜宽大的叶子铺满了墙角,露出几个青皮小瓜;还有一畦畦碧绿的韭菜、小葱……

    一片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景象,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

    看到这片在夏日阳光下茁壮成长的充满希望的绿色,阳光明一直微微揪着的心,总算放松了许多。

    现在毕竟是盛夏时节,是蔬菜瓜果生长的旺季,只要还有这些自家产出的瓜果蔬菜,就算家里粮食再紧缺,至少也能有些填肚子的东西,补充维生素,不至于饿坏了身体。

    情况看来还没有坏到极致。

    他提着两个沉重的行李走进阴凉的堂屋。

    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虽然家具简陋。

    正中靠墙放着一张八仙桌,两边各一把椅子,旁边是两个掉了漆的木柜子。

    里屋的门帘虽然打着补丁,但洗得干干净净,显露出女主人的勤快与利落。

    此刻家里空无一人,母亲和奶奶应该都还在生产队里劳动,尚未收工,妹妹还没到放学时间。

    趁着这个机会,正好可以从冰箱空间里再拿出一些东西来,充实一下家里的储备,给家人一个惊喜,也切实改善一下生活。

    他斟酌了一下,现在有了之前拿出来的那些米面粮食,基础的口粮暂时不缺了,至少能顶上一段时间。

    接下来需要补充一些能提供宝贵油脂和蛋白质的东西,给长期缺乏油水的家人补充营养。

    他心念一动,又从空间里取出了四斤色泽红亮、脂肪分布均匀的腊肠,散发出淡淡的烟熏味和甜酒香。

    想了想,又取了四斤肥瘦相间的腊肉。

    光是这些耐储存的肉制品还不够,他又取出了两样熟食,准备给家人立刻改善伙食:酱牛肉和猪头肉,各自都用厚实的油纸包着,每样也是四斤。

    酱牛肉纹理分明,酱香浓郁;猪头肉颤巍巍、油光发亮,看着就诱人。

    看着帆布包里又增添的这十几斤实实在在的肉食,他停了下来,没有再继续。

    空间里好东西虽多,但必须考虑合理性,不能再往外拿更多、更扎眼的东西了。

    就算他有首都大学生的身份,天然让人信服,可以找出各种理由,但一下子拿出这么多精细粮食和肉食,也已经是极限。

    数量再多的话,就要让家人担心了。

    他将这个装满肉食的帆布包和之前那个装满粮食的旅行袋并排放在堂屋墙角一个不显眼的位置,用一块旧土布稍微遮盖了一下,既不至于完全藏匿,也不会一进门就被人一眼看到。

    做完这一切,他才有空真正静下心来,仔细地打量这个离开了将近一年的家。

    一切都和他记忆中的样子重叠,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和亲切。

    他走到墙角那口巨大的、带着木盖的水缸边,拿起挂在缸沿上的葫芦水瓢,掀开木盖,舀了半瓢清澈的井水,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口。

    井水的甘冽与清凉瞬间滋润了干渴的喉咙,也带走了一路的风尘与燥热。

    放下水瓢,他搬了把家里用旧木头自己做的小马扎,坐在堂屋门口通风的地方,望着院子里那一片郁郁葱葱、在斜阳下泛着金绿色光芒的菜地,静静地等待着家人的归来。

    脑海中不受控制地浮现出母亲那总是带着些许疲惫却坚韧的眼神,奶奶那慈祥而布满皱纹的脸,还有妹妹那瘦小却懂事的身影……

    她们看到自己突然回来,会是怎样的惊喜?看到那些粮食和肉,又会是怎样的表情?

    夏日的午后,时光仿佛也变得黏稠而缓慢。

    时间在等待中一分一秒地慢慢流逝,日头渐渐西斜,在天边染上一抹橙红,空气中的燥热感也终于开始一点点地消退,晚风开始带来一丝丝的凉爽。

    村口方向,人声、脚步声、犬吠声似乎渐渐密集起来,那是收工的人们回来了。(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2_5032810/1111088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