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他们不考,有的是人考
随着科考日子的临近,越来越多湖湘,乃至少量安徽、江西的士子闻讯来到武昌,准备碰碰运气,参加科举。
自彭刚西征凯旋武昌,彭刚的名声、声望愈显。
对北殿的科考,也可以说是对北殿官职感兴趣,专程来武昌,准备试一试的读书人自彭刚西征凯旋之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多了。
毕竟彭刚此次西征打下了大片的土地,这些地方都还未正式任命官员进行像江夏县、汉阳县这些已经完成土改的县一样,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仍有大量官职空缺。
明眼人都清楚,这些地方官,多半会从此次武昌科考的中榜者中选取。
彭刚所占之地多为富庶之地,渔民之乡,以往是砸钱都不一定在有生之年轮到的肥缺。
湖湘,以及临近武汉三镇的安徽、江西部分地区。
不少有清廷生员功名,乃至极少数举人都对此次武昌科考有兴趣想法。
彭刚此次西征新定之地颇多,论实控区而言,彭刚目前的实际控制区域其实要比洪秀全、杨秀清他们要大。
洪杨等人专注于经略繁华大城,对乡镇农村兴致寥寥。
且太平军军民一体,洪杨等人控制的城池,其实更像是一个大型军营。
近来彭刚甚至听说杨秀清事必躬亲,连天京城内打架斗殴这等琐事都要亲自处理。
与其说这是杨秀清凡事亲力亲为的体现,倒不如说是因为杨秀清能真正有效掌控的,只有天京城一城之地而已。
管理一个城邦大小的巴掌地方,杨秀清自然有心思,也有余力过问天京城的一应具体事务。
北殿新老占领区广袤,甚至已经略大于欧洲一些中等国家的体量。
占领区广袤意味着府、州、县各级官吏缺口巨大,仅靠清田队的成员、武昌行政学堂培养速成的学生、军中粗通文墨者和少量投效的清朝旧吏,远远无法满足彭刚现在的需求,开科取士,势在必行。
彭刚于北王府西花厅之内召见了其核心僚佐,计议此次科考的具体事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治理未行,人才为先。”彭刚的声音打破了沉寂,目光扫过在座的几位核心僚佐:左宗棠,刘炳文、刘蓉等人,做了一个开场白。
“九月十五的科考,必须如期举行,务求将湖湘乃至天下有志之才俊,尽数网罗。”
左宗棠闻言立刻接口道:“殿下所言极是。然则,取士之道,首重其实!以往明清科举,专尚八股空文,驱天下读书人尽入彀中,皓首穷经,于国计民生有何裨益?选拔出的多是迁拙之辈,笔下虽有千言,写得锦绣文章,胸中实无一策,遇事则束手,临危则无策,于国于民,几无用处。而今殿下北试取士,当除此弊,革故鼎新,不考八股,只考策论实学。”
左宗棠本人虽才华横溢,却也曾因不擅、不屑于在八股格式上钻营而科场蹉跎,对此积弊深恶痛绝。
如果是其他人说这话,确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之嫌,但左宗棠有说这话的资本。
左宗棠除了不擅长八股文,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是顶尖的。
湖湘之人皆知左宗棠之才,可左宗棠还是不得不以特殊渠道获取功名,说明八股文确实已经不合时宜,以八股取士已经不合时宜,必须做出一些改变。
太平天国的科举除却天京的天试(京试),诸王皆有开科之权,可自行命题阅卷取士,此事于天国而言算不上什么忌讳。
当然,即使是忌讳,彭刚也不在乎。
东殿有东试、南殿有南试,翼殿有翼试,北殿之试,自然是北试。
太平天国早期的科举试题多取自《新旧约》、《天王诏书》、《天条书》等拜上帝教经典,内容集中于歌颂上帝、天王及诸王的功德,带有强烈的神权政治色彩。后期则更加注重实际政务的策论。
比如今年洪杨等人刚刚定鼎天京,科考的试题便是:天父鸿恩,广大无边,不惜己子,遣之受难。因为代赎,吾侪罪孽,尚未报恩,又得荣光。
左宗棠看不上洪杨等人归看不上,不过洪杨等人的科考有一点左宗棠还是比较赞赏的,那便是不考八股,专以策论取士。
尽管从平南县城到天京,洪杨冯等人的科举考试试题多要求考生歌功颂德,洪秀全、冯云山甚至亲自下场参加考试,自己给自己点了状元过状元瘾的行为有些儿戏。
左宗棠话音刚落,坐在他对面的刘炳文便缓缓开口了,他轻咳一声,说出了他的忧虑:“季高所言八股之弊,句句属实。然,治国如烹小鲜,不可操切过急。
天下读书人,自蒙学始,便浸淫于四书五经、八股制艺之中,数十载寒窗,心血尽付于此。其所求者,无非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正途出身。若我们骤然全废八股,恐寒了士子之心,引致抵触,反不利于我吸纳人才,稳定地方。
殿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士心若散,则舆情不稳;舆情不稳,则新附之地何以安枕?届时,莫说治理湖湘,恐武昌三镇亦生波澜。老夫之愚见,此次科考,仍考八股,稍加策论杂学。待天下士子归心,根基稳固,再图渐进,方为上策,望殿下斟酌明察。”
刘炳文的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较为保守的士人及旧官僚的心态。
刘炳文认同传统的科举确实出了问题,但又担心操之过急反而适得其反。
左宗棠是急直的性子,立刻反唇相讥:“此言差矣,正因是我殿初立,又是第一次开科取士,方需破旧立新,彰显鼎新气象。若仍循旧制,与腐朽清廷何异?难道我们要用的,还是那些只会读死书、写空文的庸才吗?真正有才学、能办事的,岂会固守八股?唯有那些除了八股一无是处的腐儒,才会惶惶不可终日!此辈,不取也罢!”
“季高!话不能如此说!”刘炳文也提高了说话的声量,“若按你之意,全考实学,则应试者必然寥寥,我等到何处去寻足够的人才治理州县?难道要靠市井白丁吗?”
眼见两人争执渐起,气氛趋于紧张,一直在一旁静听的彭刚开口了:“二位所言皆有道理。八股取士,确已不合时宜,但八股文的影响太大了,不可不顾,更不可全盘沿用。”
左宗棠和刘炳文所言各有各的道理,彭刚虽然不喜欢八股文,可眼下受限于客观条件,彭刚还不能完全放弃八股文。
八股文是这个时代的敲门砖,这个时代正经的读书人都钻研八股文。
连左宗棠、刘蓉二人也曾耗费了很大心力钻研写八股文。
完全摒弃八股文,吸引到的是什么样的读书人,洪秀全、杨秀清已经给彭刚打了一个样。
彭刚思虑再三,说出了他的想法:“不若分其权重,新旧兼顾,此次科考仍考八股文,但其所占成绩比重,只占四成,以此安顿那些苦读多年的士子之心,示我殿非全然摒弃传统,给他们一个进身之阶,一个适应之期。”
在新的士林利益集团还没配置之前就火急火燎地彻底粉碎旧有的取士之法,效果大概率是不能如彭刚的所愿的。
彭刚打算仍考八股,把能读书人先网罗进来,往后以文火慢炖的方式逐年降低八股文的成绩权重,直至完全取消废除。
国人向来务实,考八股就卷八股,钻研八股,考策略实学杂学则卷实学杂学。
等到钻研实学的士子到了一定程度,废除八股之事水到渠成,彭刚甚至不用自己开口,钻研实学的士子便会自己充当马前卒,甘为废除八股之急先锋。
届时再彻底废除八股文,不过是顺水推舟的事情。
彭刚环视众人,顿了顿,接着说道:“而另外六成,则专考策论、算学、舆地、农政、钱谷刑名等经世实学,以此选拔真正能理政安民、通晓实务的干才。如此,既能稳住广大士林之心,不致生乱,又能确保我等选拔到急需的人才。且让那些只懂八股的士子知晓,若不通实学,即便八股做得花团锦簇,亦难高中,从而引导学风渐次脱虚向实。”
刘蓉表示赞成:“治大病,需用猛药,亦需缓释调理,二者相济,缺一不可。八股文,占四成;策论、算学、舆地、农政、钱谷刑名,合占六成。能为武昌行政学堂招揽到急需的可用之才。”
眼下已经有五个县完成了耕者有其地之根本之策。
这五个县,除却江夏、汉阳两县过于重要,两县主辅官员,乃至四科一队的主辅官员全系彭刚本人亲自拣选任命之外。
其他完成土改的三个县的知县、县丞、主薄、四科的官员基本都是从清田队中的表现优异者充任。
至于治安队的队长、队副,那是彭刚专门给轻伤退役,生活尚能自理,粗通文墨的军官留的。
已经任命的治安队队长、队副,全是伤退的军官。
江夏、汉阳清田时期,清田队的队员多数是左宗棠等人的湖南门生,少部分为彭刚从讲武堂的三期学员中拣选。
如今这些人半数皆已授职就任,填充进去的清田队新人皆出自武昌行政学堂。
而武昌行政学堂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彭刚从广西、湖南带来的小知识分子,少数是占领武汉三镇之后投效彭刚的小知识分子。
大清的识字率低,虽说一路跟随彭刚来到武汉三镇的人有十几万,但不含彭刚自己培养的学生在内,年纪不大,又通晓文墨者不过寥寥数百人。
武昌行政学堂、武昌讲武堂和武昌师范学堂三个学堂的创建已经把彭刚队伍中的小知识份子榨干。
虽说彭刚已经开设了武昌师范学堂教授师范生用于扫盲,可一个文盲即使是在完全脱产的情况下,脱盲的时间是以年来计的。
而要达到武昌行政学堂的入学标准,所需的培养时间只多不少。
比起八股取士还是实学取士,刘蓉更在乎的是行政学堂的生源问题。
只要通晓文墨,年纪小一些,只要不是读四书五经读得走火入魔,只会掉书袋的书呆子,刘蓉有把握将他们调教成具备最基本行政能力的吏员,处理简单的政务。
“四成是不是低了些。”在一旁旁听的郭崑焘插了一句。
“万一有士子觉得八股只占四成,有些低了如何是好?”
“他们不考,有的是人考。”彭刚说道。
八股权重占四成,已经是彭刚的底线,不可能再高了。
彭刚愿意考八股,是为了争取一些童生、生员这一级别的知识分子。
这些人具备文化素养,但受限于自身的考试水平或者没有财力和门路,无论是走正途还是走偏门,都没办法当大清的官,彭刚愿意为他们提供一个机会和平台。
在籍进士、举人并不是彭刚首要争取的对象。
恰恰相反,更多的时候,这些进士、举人是彭刚要清算的对象。
虽说寒门出贵子的说法古已有之,然古之寒门,并非是现代意义上的寒门。
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能脱产或者半脱产供养一个读书人的家庭已经称不上是现代人意义上的寒门了。
以彭刚自己的家庭为例,尽管彭刚他老爹彭信还活着的时候,彭刚在农忙的时候也需要参与劳动,并未完全脱产。
可他的家庭条件,已经超过了九成以上的广西家庭。
至于彭刚要争取的这些人是清廷人才选拔制度下挑剩下的边角料的说法,彭刚并不在乎。
八股取士能筛选出善于科举考试,写八股文的读书人,被挑剩下的,不代表就一定没有才学。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只有生员功名的刘蓉也是大清人才选拔制度下挑剩下的边角料,但刘蓉的行政能力,可比大清九成以上的进士都强。
很多未能跻身清廷体制之人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才学能力,而是清廷的官职分配问题过大,占据要职的尸位素餐之辈过多。
但以期官而论,彭刚同杨秀清等人自起事以来,毙杀满蒙汉旗籍官员甚多,近者如汉阳知府董振铎,远者如安徽巡抚蒋文庆,这还是文官。
门槛更低,对文化水平都没有要求的武官就更多了,清江协副将伊克坦布、攻占武昌时毙杀的提督双福等等都是旗人。
这些旗人官员面对太平军时的表现,无论是能力还是所谓的气节,比起非旗籍官员,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可就因为有旗人这一层身份,无论是科考还是升迁,旗人就是比汉人容易得多。
计议毕科考内容之事,彭刚在诸僚佐中选择了此次科考的主副考官。
主考官由彭刚的老师刘炳文担任,副考官则由刘蓉,以及新近投效彭刚的原德安府知府刘齐衔担任。
至于左宗棠,左宗棠已经被彭刚当驴子用,身上担着土改的重担,肩上的担子已经够重了,再让左宗棠负责科考,也不合适。
对于彭刚的安排,左宗棠也没什么怨言。
左宗棠只是性子率直,脾气大,为人机敏聪慧至极。
第一批清田队的成员大多数都是他左宗棠的门生,目下投效北殿的举进生员,无论是刘齐衔、郭崑焘、刘蓉,乃至一个多月前就任黄冈县知县的王旭焘,皆和他左宗棠有交集。
再和刘炳文争首次北试的学生,于他而言弊大于利。
拟定此次北试的主副考官,彭刚移步大殿,召见了此次西征,主动投效彭刚的德安府知府刘齐衔,平江县知县庞公照,以及庞公照的刑名师爷赵修廉,准备对他们进行封赏任命。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1_5031746/1111080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