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我,野原广志,霓虹影视之星! > 第240章 东京台的肯定!老台长的唏嘘!对野

第240章 东京台的肯定!老台长的唏嘘!对野


东京电视台制作局的办公室比关东台亮堂不少,浅棕色的木质办公桌擦得锃亮,窗台上摆着两盆修剪整齐的文竹。

    墙上挂着的《东京台年度收视报表》里,《超级变变变》和《世界奇妙物语》的名字用红笔圈了出来,旁边标着“40.2%”“21.7%”的亮眼数据,唯独角落的“纪录片板块”只有一行淡淡的“3.1%”,像块没擦干净的污渍。

    高田俊英坐在办公桌后,手指捏着份《关东台改革方案》,眉头皱得能夹碎铅笔。

    他刚把方案翻到“人文纪录片”那一页,办公室的门就被轻轻推开,野原广志和明日海并肩走了进来,两人身上还带着点关东台旧楼的灰尘味。

    “高田局长。”明日海先开口,手里的保温杯没离手——他胃不好,一年四季都喝温茶,“我们从关东台赶回来,把改革方案的细节跟您汇报下。”

    高田抬了抬眼皮,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语气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审视:“坐吧。广志君,你这份方案我看了,把关东台改成‘专门拍人文纪录片的特殊台’?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广志刚坐下,就听出高田话里的疑虑,他把手里的分镜稿放在桌上,推过去:“高田局长,我知道您担心什么。您是怕纪录片收视低,撑不起关东台的广告收入,对吗?”

    高田没否认,拿起分镜稿翻了两页——上面画着镰仓海鲜屋的渔民收网、横滨包子铺的老板娘揉面,连灯光角度都标得清清楚楚。

    他哼了声,把稿纸放在桌上:“不光是收视。你看看台里的报表,去年全台纪录片加起来才赚了两千万日元,还不够《超级变变变》一期的广告收入。关东台现在是什么情况?广告款欠了近千万,设备坏了一半,你让它去拍纪录片,这不是把瘦马往死路上赶?”

    他顿了顿,手指在“3.1%”的收视数据上敲了敲:“再说了,现在的观众守着电视,看的是《东京爱情故事》这种热闹的偶像剧,是《超级变变变》这种能笑出声的综艺,谁愿意花一小时看个老头煮荞麦面?松本庆子前年拍的《京都老铺》,够细腻吧?收视才4%,最后广告商直接把第二年的预算砍了一半——你觉得你的《舌尖上的霓虹》,能比她的片子还能打?”

    广志没急着反驳,反而从公文包里掏出份《关东地区观众调查报告》,放在高田面前:“高田局长,这是我让木村浩桑整理的,关东地区35岁以上观众的收视习惯。您看,这部分观众占关东台现有观众的62%,他们中83%的人说‘想看跟关东本土有关的内容’,75%的人‘对老手艺、老店铺的故事感兴趣’——这就是我们的目标观众。”

    他指尖在报告上划了划:“市台的《东京周边探访》找神木俊介,抓的是15-25岁的年轻观众,跟我们不冲突。而且这部分35+的观众,大多有稳定收入,是地方商家、旅游局最想争取的群体——比如丸井酱油、浅草屋,他们需要的不是明星代言,是能体现‘本土传承’的宣传,咱们的纪录片正好能给他们这个平台。”

    明日海也跟着补充:“高田局长,我跟广志君去关东台踩过点,镰仓市政府、群马县政府都表了态,要是拍纪录片宣传地方文化,他们愿意出一部分制作补贴。服部忠部长也说了,只要片子能突出‘大东京圈的本土特色’,东京都的宣传经费也能拨一部分过来——这样算下来,咱们的制作成本能压到最低,就算初期收视不高,也不会亏太多。”

    高田摸了摸下巴,眼神里的疑虑没散:“补贴能补多少?撑死了两三百万吧?关东台每个月的运营成本就有五百万,你拍纪录片要租设备、请团队,这笔钱从哪来?总不能让东京台一直贴钱吧?坂田台长虽然支持你,但台里的财务课也不是吃干饭的,每个月的预算都要跟董事会报备——要是关东台一直不盈利,董事会那边我没法交代。”

    “盈利的事不用急。”广志语气依旧沉稳,“我们先拍三集试点,每集25分钟,成本控制在一百万日元以内。第一集拍‘海边的鲜’,跟千叶的海鲜市场合作,让他们赞助食材和场地;第二集拍‘街头的暖’,横滨中华街的几家老店已经答应,每家用一万日元换片尾的‘鸣谢’;第三集拍‘家里的味’,群马的农家愿意免费提供拍摄场地,还能帮我们联系当地的荞麦面厂——这样算下来,三集的成本只要两百多万,加上政府补贴,基本能持平。”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只要试点反响好,广告商肯定会来。比如丸井酱油,他们之前跟关东台合作过十年,对关东市场很看重,要是看到纪录片里有‘老匠人用丸井酱油调味’的镜头,肯定愿意追加广告预算;还有镰仓的旅游局,要是片子火了,来镰仓旅游的人多了,他们明年的宣传预算说不定会全投给咱们。”

    高田还是没松口,他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广志君,你太年轻,有些事想得太简单。纪录片这东西,不是拍得好就能火的。十年前关东台拍《关东民俗纪行》,松井雄一带着团队蹲了三个月,拍得够用心吧?结果呢?收视连2.3%都没到,最后还不是砍了?你现在跟我说‘反响好’,可万一反响不好呢?关东台本来就人心惶惶,再这么折腾一次,怕是连最后几个老员工都要走了。”

    这话刚落,明日海就笑了,他端起保温杯喝了口茶,语气里带着点回忆的暖意:“高田局长,您忘了《暗芝居》吗?当初谁看好凌晨档的都市怪谈动画?结果广志君拍出来,收视破12%,还开创了新类型;还有《七武士》,大家都说‘武士片过时了’,结果票房破89亿,黑泽英二前辈都夸他‘拍出了武士的魂’。广志君做节目,从来不是靠‘赌’,是靠他能抓住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次的纪录片,我信他。”

    高田愣了愣,想起去年《七武士》上映时的盛况——东京影院门口排满了长队,连董事会的老董事都特意去看了,回来还说“这片子比黑泽明的还对味”。他摸了摸鼻子,语气软了些,却还是没完全点头:“话是这么说……可这次不一样,是关东台的生死局,容不得半点差错。”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坂田信彦和岛津义弘走了进来。

    坂田穿着件深灰色的西装,手里拿着份《朝日新闻》,上面的娱乐版还登着《七武士》的影评;岛津则穿得更正式些,领带打得一丝不苟——他刚从竞选办公室过来,还没来得及换衣服。

    “高田,我跟岛津君在外面听了几句。”坂田先开口,语气里带着老派管理者的沉稳,他走到桌前,拿起那份《关东台改革方案》,翻到“人文纪录片”那一页,“广志君这个思路,我觉得很好。”

    岛津也跟着点头,他比坂田更懂“政治价值”,眼神里带着点赞许:“从竞选的角度说,这种纪录片能‘接地气’。现在东京市的选民,尤其是关东地区的,对‘大东京圈’的概念有点抵触,觉得‘丢了本土味’。要是广志君能拍出关东的老手艺、老故事,相当于帮我传递‘尊重本土文化’的信号——这比在竞选集会上喊口号管用多了。”

    他顿了顿,看向高田,语气里带着点前辈的提点:“高田君,你担心的是短期盈利,但做媒体不能只看眼前。你想想,要是关东台真能靠纪录片立住脚,成为‘关东本土文化的代言人’,那它的价值就不是广告收入能衡量的——地方政府会巴结它,本土企业会依赖它,甚至以后东京台跟市台竞争,关东台就是咱们手里的一张王牌。”

    坂田拍了拍高田的肩膀,笑着说:“岛津君说得对。我昨天跟广志君通了电话,他把‘海边的鲜’‘街头的暖’‘家里的味’的思路跟我说了,我当时就觉得可行。你忘了?咱们台里的《深夜食堂》,不也是靠‘慢节奏’‘讲人情’火的吗?观众不是不喜欢慢的,是不喜欢没温度的——广志君最会做的,就是有温度的节目。”

    高田看着坂田和岛津都表了态,心里最后一点疑虑也散了。

    他拿起分镜稿,重新看了一遍——这次没再盯着“纪录片”三个字,而是注意到了画稿里的细节:渔民收网时的笑容、老板娘揉面时手腕的力道、老太太煮荞麦面时的皱纹。他忽然觉得,这些画面好像真能打动人,比那些明星摆拍的镜头更有味道。

    “既然坂田台长和岛津前社长都这么说,那我没意见。”高田放下稿纸,语气里带着点释然,“后续关东台需要的设备、人员调动,制作局这边会全力配合。要是需要追加预算,我也会跟财务课协调。”

    广志站起身,微微躬身:“多谢高田局长。我们不会让您失望的。”

    “别光谢我。”高田摆了摆手,指了指坂田,“要谢就谢坂田台长,他昨天就跟我打了招呼,说‘广志君的方案要是过不了,让我跟他说’——我可不想跟他老人家掰扯。”

    办公室里的人都笑了,之前的紧绷气氛一扫而空。

    坂田走到广志身边,拿起那份分镜稿,眼神里满是欣赏:“广志君,你这分镜画得够细啊,连蒸笼的格子数都标了。什么时候开始拍?需要台里派摄像指导过去吗?”

    “下周一开始,先去千叶的海鲜市场踩点。”

    广志回答,“松井雄一桑已经组好团队了,老摄像佐藤桑、年轻编导本田樱子酱,还有录音师小林桑,都是关东台的老人,懂关东风土人情。不过要是能从台里派个懂纪录片的指导过去,那就更好了——毕竟他们以前拍的都是地方新闻,拍纪录片还是第一次。”

    “没问题。”

    坂田立刻点头,看向明日海,“明日海,你跟技术部打个招呼,让他们把最有经验的摄像指导派过去,就说是我的意思。另外,关东台需要的两台高清摄像机,今天就调过去,别让他们等。”

    明日海连忙应下:“嗨!我现在就给技术部打电话。”

    岛津看着几人分工明确,嘴角也露出了笑:“广志君,要是拍‘家里的味’需要农家场地,我可以帮你联系群马县的议员——他们跟我关系不错,肯定愿意配合。而且群马的荞麦面很有名,拍出来说不定能带动当地的旅游,他们求之不得。”

    “那就多谢岛津前社长了。”

    广志连忙道谢,心里有点意外——他没想到岛津会这么主动,后来才反应过来,岛津现在在竞选市长,纪录片里的“关东本土情”正好能帮他拉选票,这是双赢的事。

    坂田忽然想起什么,拍了下手:“对了,广志君,之前跟你说的五百万日元试点经费,我跟董事会报备了,他们觉得‘人文纪录片有文化价值’,同意追加到一千万。”

    “一千万?”广志愣了一下,连明日海都惊讶地抬起头——1991年的一千万日元可不是小数目,能买三台最新的高清摄像机,或者请一个五线明星拍一整年的广告,足够拍十集《舌尖上的霓虹》了。

    高田也跟着点头,语气里带着点羡慕:“董事会现在对你可是越来越信任了。上次《七武士》大卖,他们就说‘要给野原君的制作部追加预算’,这次直接批了一千万,比我去年申请的综艺预算还多。”

    坂田笑了笑,眼神里带着点欣慰:“不是我偏心,是广志君值得。你看他做的节目,《暗芝居》救了凌晨档,《超级变变变》成了台柱,《七武士》打响了东京台的电影招牌——现在让他把关东台救回来,董事会自然愿意投钱。而且这一千万,不只是给《舌尖上的霓虹》,也是给关东台的‘救命钱’,只要节目能火,关东台活过来了,这笔钱很快就能赚回来。”

    广志心里一暖,再次躬身:“多谢坂田台长。我一定好好拍,不辜负您和董事会的信任。”

    “不用谢我。”坂田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里带着点期许,“你年轻,有才华,又懂观众,东京台的未来还得靠你们这些年轻人。关东台的改革,就当是给你练手——以后台里有更重要的事,我还得指望你呢。”

    岛津也跟着说:“广志君,要是以后拍跟‘东京市文化’有关的纪录片,随时找我。我虽然在竞选,但也想为东京的本土文化做点事——别像现在这样,满大街都是高楼,却连个能让人想起‘老东京’的地方都少了。”

    广志点头应下,心里忽然觉得,这次关东台的改革,不只是一个项目,更是一次“连接”——连接了东京台和关东台,连接了电视台和地方政府,连接了商业利益和文化传承。

    而他,就是那个穿针引线的人。

    高田看了看表,站起身:“时间不早了,我跟财务课打个电话,让他们今天就把一千万日元拨到关东台的账户上。明日海,你跟技术部对接下设备,别耽误了下周的拍摄。”

    “嗨!”明日海立刻应下,拿起桌上的传呼机——刚才技术部已经发了信息,说“两台高清摄像机已经准备好,随时可以调走”。

    坂田和岛津也准备走,岛津临走前还特意跟广志说:“广志君,拍摄的时候要是遇到地方上的麻烦,比如市政府不配合,随时给我打电话。我的竞选办公室就在银座,离关东台不远,半小时就能到。”

    广志连忙记下岛津的电话,心里感激——有了坂田和岛津的支持,关东台的改革之路无疑顺畅了很多。

    等坂田和岛津走后,办公室里只剩下广志、明日海和高田三人。

    高田看着广志,忽然笑了:“广志君,以前我还觉得你太年轻,压不住场子,现在看来是我错了。你比我想象中更懂怎么‘做事’——不仅懂节目,还懂怎么拉资源,怎么让上面支持你。”

    明日海也笑着说:“高田局长,您现在才发现啊?广志君早就不是刚进台的那个新人了。上次拍《七武士》,他跟黑泽英二前辈打交道,跟服部部长谈合作,哪次不是游刃有余?”

    广志摸了摸后脑勺,有点不好意思:“我只是运气好,遇到的前辈都愿意帮我。要是没有坂田台长、明日海常务,还有高田局长您的支持,我也做不成这么多事。”

    “你这孩子,就是太谦虚。”

    高田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点赞赏,“不过谦虚是好事,比那些有点成绩就飘的后辈强多了。好好干,关东台要是能靠你活过来,我跟坂田台长申请,把你提成二级导演——你现在是三级,要是能破格提二级,在东京台可是史无前例的。”

    广志愣了一下,随即道谢:“多谢高田局长。不过我现在更想把《舌尖上的霓虹》拍好,职称的事不急。”

    “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高田满意地点头,拿起桌上的方案,“我去财务课了,你们也赶紧去忙吧——别让松井雄一他们等急了,那老头脾气倔,要是设备没按时到,说不定又要闹情绪。”

    明日海笑着应下,跟广志一起走出办公室。

    走廊里的阳光正好,透过玻璃洒在墙上的老照片上——那是东京台刚成立时的合影,里面的人穿着中山装,笑容里满是意气风发。

    “广志君,咱们现在去技术部看看设备?”明日海问,手里的保温杯冒着热气。

    “好啊。”广志点头,心情愉悦了不少。

    一千万日元的预算,加上两台新摄像机,还有摄像指导的支持,《舌尖上的霓虹》的开局,比他想象中顺利太多。

    两人刚走到技术部门口,就听到里面传来熟悉的声音——是斋藤茂,他从关东台赶过来了,正在跟技术部的人对接设备:“这台摄像机的镜头要换,上次拍海鲜市场时进了沙,拍出来的画面有点糊……还有录音设备,要带防风麦,海边的风大,别把风声录进去……”

    广志和明日海对视一眼,都笑了。

    推开门,就看到斋藤茂蹲在地上,手里拿着块抹布,正在擦摄像机的镜头,脸上还是没什么表情,却比在关东台时多了点活气。

    “斋藤桑,辛苦你了。”广志走过去,递了瓶乌龙茶——是他刚才在楼下便利店买的,还带着冰碴。

    斋藤茂接过茶,点了点头,声音依旧低沉:“不辛苦。能拍好纪录片,比什么都强。”

    技术部的主任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份设备清单:“野原部长,明日海常务,两台高清摄像机都调试好了,镜头、电池、存储卡都备齐了,还有三台录音设备,带防风麦和备用电池,今天就能送到关东台。”

    明日海接过清单,仔细看了看,满意地点头:“麻烦你了。要是关东台的人不会用,你再派个技术员过去指导下——别让他们把设备弄坏了,这可是台里刚买的新机器。”

    “放心吧!”技术部主任笑着说,“我已经安排好了,小田会跟着去关东台,待三天,把设备的用法教清楚。”

    广志看着眼前的一切——斋藤茂在检查摄像机,技术部的人在打包设备,明日海在跟主任确认细节,心里忽然觉得,所谓的“改革”,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群人的齐心协力。

    就像《舌尖上的霓虹》要拍的那些故事——渔民靠海吃海,需要家人的帮忙;包子铺的传承,需要老顾客的支持;农家的荞麦面,需要邻居的分享。

    而关东台的改革,需要坂田的信任、高田的配合、明日海的协调、斋藤的技术,还有松井、本田那些人的努力。

    ……

    东京台顶层的小会议室比楼下的办公区安静太多,木质会议桌擦得能映出人影,桌上摆着套青瓷茶具,热水壶在角落冒着细弱的白汽,偶尔发出“咕噜”一声轻响——那是坂田信彦特意让人搬来的,说“谈事情得喝热茶才静得下心”。

    墙面上挂着幅浅滩归舟图,是昭和四十五年东京台建台时,老画家赠予的,画框边缘已经有些褪色,倒衬得屋里的日光都慢了几分。

    坂田信彦刚坐下,就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指尖在杯沿摩挲着——他手里还捏着那份《关东台改革预算表》,“纪录片制作”那栏的“一千万日元”用红笔圈着,旁边还写着“广告预期收益:未知”。

    他轻轻叹了口气,把表放在桌上:“岛津君,你说广志这孩子,胆子是真不小。一千万砸进纪录片,要是收视连3%都达不到,关东台那些欠着的广告款,怕是更难收回来了。”

    岛津义弘刚解开领带,闻言挑了挑眉,伸手拿起预算表翻了翻。

    他手指在“镰仓市政府补贴50万”“群马县旅游局支持30万”那几行扫过,嘴角勾了勾:“坂田君,你啊,就是太求稳。关东台现在是什么光景?设备坏了一半,老员工三个月没发补贴,再不变革,明年怕是连办公楼的租金都付不起了。广志这思路,至少给它指了条新路子——总比守着那些没人看的地方新闻强。”

    他顿了顿,指尖在“人文纪录片”几个字上敲了敲,眼神里多了点回忆的味道:

    “还记得二十年前吗?关东台多风光啊。当时他们拍的《关东风物志》,收视破15%,把咱们台的《东京广角镜》都压得抬不起头。那会儿的松井雄一,还是个三十多岁的愣头青,拿着摄像机在雪地里蹲了三天,就为了拍个富士山的日出——现在呢?他连拍个海鲜市场都要担心摄像机能不能开机。”

    这话像根针,戳中了坂田信彦的回忆。

    他靠在椅背上,目光落在墙上的归舟图上,声音慢了些:“怎么不记得?昭和五十年那阵,关东台挖走了咱们台的王牌编导,还抢了丸井酱油的年度广告。你当时刚接任台长,连夜开会改节目排期,把《东京广角镜》改成周播,又加了个《老东京故事》,才把收视拉回来——那阵子,你可是三天没睡好觉。”

    岛津义弘闻言笑了,只是笑意没到眼底:“可不是嘛。当时关东台的台长还跟我叫板,说‘关东的观众,就该看关东自己的节目’。结果呢?还不是急功近利,后来跟风拍偶像剧,把老底子都丢了。现在倒好,得靠咱们东京台来救——说起来,也是有点唏嘘。”

    他语气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倨傲,却不是炫耀,更像是对老对手落寞的感慨。

    坂田信彦看在眼里,轻轻摇了摇头:“岛津君,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还提这些做什么。现在咱们是一家人,关东台好了,对咱们东京台也有好处——至少,市台那边,又多了个能打的帮手。”

    岛津义弘摆了摆手,拿起茶杯喝了口茶,热气模糊了他眼底的情绪:“我不是记仇,就是觉得可惜。当年关东台要是能一直拍《关东风物志》那样的节目,现在也不至于落到这步田地。不过也好,现在有广志这孩子,说不定能把它拉回来——看着曾经的对手靠咱们的人活过来,倒也算是件有意思的事。”

    坂田信彦闻言笑了,指尖在桌上轻轻敲着:“你啊,还是这脾气。不过现在可不是想这些的时候。你那市长选举,才是重中之重。田中三上神最近动作不少,昨天还去浅草屋拉票,说要‘继续推动东京房地产发展’,不少有房的选民都被他吸引了。你可得稳住情绪,别因为关东台这点事,又动了肝火——你的身体,可经不起折腾。”

    提到田中三上神,岛津义弘的脸色沉了下来。

    他手指攥紧了茶杯,指节都泛了白:“我知道。上次选举,他用那些下三滥的手段造我谣言,害我进了ICU,这笔账,我可没忘。这次我跟他争,不是为了什么派系,就是为了出口气——我要让东京的选民知道,谁才是真的为他们好,不是只会靠房地产画饼。”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稍微缓和了些:“不过你放心,我不会拿身体开玩笑。竞选团队每天都给我安排了体检,饮食也有人盯着——就是有时候想起田中那副嘴脸,还是忍不住上火。”

    坂田信彦点了点头,拿起另一份文件——那是《东京市选民民意调查报告》,上面用柱状图显示,岛津义弘的支持率最近上升到了42%,田中三上神是48%,差距比上个月缩小了5个百分点。

    他把报告推给岛津:“你看,广志那孩子提的‘信息茧房’,效果确实不错。针对年轻人,推《校园超级变变变》的特别版,用开心和文化以及活泼性来增加选民;针对上班族,推《深夜食堂》的重播,以关爱上班族的身心健康为突入点——不同群体看不同的内容,看不同的支持点,支持率自然上来了。”

    岛津义弘看着报告,嘴角却没上扬:“还不够。42%对48%,差着6个百分点呢。田中现在靠的就是房地产——你也知道,现在东京的房价,每个月都在涨。普通民众手里都有房,谁不想自己的房子升值?田中说‘要让东京的房价再涨30%’,他们能不支持吗?”

    坂田信彦叹了口气,端起茶杯又喝了一口,语气里带着点无奈:“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泡沫经济嘛,大家都觉得房价只会涨,不会跌。我家里那套在涩谷的公寓,去年买的时候是两千万,现在已经涨到两千八百万了——连我家那口子,都天天盼着房价再涨点。你说,普通民众能不心动吗?”

    “就是因为这样,才危险。”

    岛津义弘皱着眉,手指在“房地产”三个字上划了划,“我去米国考察的时候,见过那边的房地产泡沫破裂,多少人一夜之间破产。咱们霓虹现在的情况,跟当时的米国太像了。可没人听啊——大家眼里只有‘升值’‘赚钱’,谁会想后面的风险?”

    他顿了顿,语气里多了点疲惫:“我跟小池知事聊过,他也担心这个。可他是东京都知事,管不了东京市的事。田中现在一门心思靠房地产拉票,只要能当选,哪管后面会不会出问题。”

    坂田信彦沉默了一会儿,忽然想起什么,眼神亮了亮:“对了,岛津君,你知道吗?广志那孩子,手里只有一套小公寓,还是去年台里分给他的。之前台里给他在新宿的大公寓,他居然卖了,换成现金,还投资了秋田县的秋田犬养殖场——你说他是不是疯了?”

    岛津义弘愣了一下,手里的茶杯停在半空:“哦?他居然没买更多的房?现在东京的年轻人,哪个不是拼了命想在市区买房?他手里有钱,不买房反而养秋田犬?这孩子,脑子是不是有问题?”

    他说着,又摇了摇头:“不对。广志那孩子,看着年轻,心思比谁都细。《暗芝居》《七武士》《超级变变变》,哪一个不是别人不看好,他却做成了?他不买房,说不定有他的道理。”

    坂田信彦点了点头,语气里带着点赞赏:“我也是这么想的。这孩子眼光远,不像咱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他说不定已经看出房地产的风险了——毕竟,他跟咱们不一样,没那么多‘惯性思维’。”

    岛津义弘放下茶杯,手指在桌上轻轻敲着,若有所思:“我想起去年去米国的时候,跟那边的经济学家聊过。他们说,《广场协议》之后,霓虹的日元升值太快,房地产和股市都是虚高,早晚要出事。当时我还不信,觉得咱们霓虹的经济底子厚,不会像米国那样。现在想想,广志那孩子,说不定是听了类似的说法,才不敢买房?”

    “有可能。”

    坂田信彦点头,“广志虽然年轻,但读的书多,还经常跟黑泽英二前辈、服部部长这些人聊天,眼界比咱们这些老家伙开阔。他不买房,投资秋田犬,说不定是想分散风险——毕竟,秋田犬是咱们霓虹的国宝,就算经济不好,也有人愿意买。”

    岛津义弘看着桌上的预算表,眼神里多了点不一样的东西,那是对一个年轻人的欣赏,还有点对自己“惯性思维”的反思。

    他轻轻叹了口气:“要是咱们的选民,能有广志一半的眼光,也不至于被田中的房地产口号骗了。”

    “会好的。”

    坂田信彦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里带着点坚定,“等广志的《舌尖上的霓虹》播出,要是能火,咱们就能借着‘关东本土文化’的由头,再推一波对你的正面宣传。毕竟,你支持的是‘留住本土文化’,田中支持的是‘盖更多的高楼’——孰优孰劣,观众慢慢会明白的。”

    岛津义弘点了点头,拿起预算表,重新看了一遍“一千万日元”的预算。这次,他的眼神里没有了之前的疑虑,反而多了点期待:“行,那就让广志好好干。关东台的改革,咱们全力支持。要是需要跟地方政府打交道,我让我的竞选团队也帮忙——毕竟,这不仅是关东台的事,也是咱们跟田中竞争的事。”

    坂田信彦笑了,端起茶杯朝他举了举:“这就对了。来,再喝杯茶。这茶是服部部长送的,宇治的明前茶,味道不错。”

    岛津义弘也端起茶杯,跟他碰了一下。

    热水的温度透过杯壁传到指尖,暖了几分。

    窗外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落在桌上的预算表和民意报告上,像是给这些冰冷的数字,镀上了一层希望的光。

    “对了,坂田君。”

    岛津义弘忽然想起什么,放下茶杯,“广志拍摄的时候,要是遇到市台那边的干扰,比如神木俊介故意抢拍类似的内容,你可得帮忙协调下。毕竟,市台是田中那边的人,说不定会搞小动作。”

    坂田信彦点了点头,语气里带着点严肃:“放心吧。我已经跟高田俊英打过招呼了,让他盯着市台的动向。要是他们敢抢拍,咱们就提前播出《舌尖上的霓虹》的预告片,先声夺人——广志那孩子的分镜那么好,预告片肯定能吸引不少观众。”

    岛津义弘满意地点头,又喝了口茶。

    会议室里的气氛,从一开始的担忧、唏嘘,慢慢变得坚定、有期待。

    两人聊着广志的才华,聊着关东台的未来,聊着市长选举的策略,偶尔也会聊起过去的竞争岁月——那些曾经的针锋相对,现在都成了回忆里的谈资,带着点岁月的温度。

    不知不觉,窗外的日光已经西斜,落在墙上的归舟图上,把渔船的影子拉得很长。

    坂田信彦看了看表,站起身:“时间不早了,我得去跟财务课确认下,一千万日元的预算是不是已经拨到关东台的账户上。广志下周就要开拍了,可不能耽误。”

    岛津义弘也站起身,整理了一下领带:“我也得去竞选办公室。今天下午有个针对上班族的小型演讲,得去准备下。”

    两人一起走出小会议室,走廊里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的打字声和电话声。

    坂田信彦走在前面,脚步沉稳;岛津义弘跟在后面,眼神坚定——他们一个要确保关东台的改革顺利启动,一个要为市长选举全力以赴,而这两条路,都因为一个叫野原广志的年轻人,有了交汇的可能。

    走到电梯口,坂田信彦忽然停下脚步,回头看向岛津义弘:“岛津君,你说,广志这孩子,以后会不会成为东京台的台长?”

    岛津义弘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不好说。但我知道,他要是能把关东台救回来,再做出几个像《七武士》那样的好节目,未来的成就,肯定比你我都高。”

    坂田信彦点了点头,眼里满是欣慰:“是啊。长江后浪推前浪,咱们这些老家伙,也该给年轻人让路了。只要东京台能越来越好,只要东京的民众能过上好日子,谁当台长,谁当市长,又有什么关系呢?”

    岛津义弘看着他,忽然觉得心里的火气少了些,多了点平和:“你说得对。我之前太执着于‘复仇’了,反而忘了竞选的初衷。谢谢你,坂田君。”

    坂田信彦笑了笑,没说话。

    电梯门开了,两人走了进去。

    电梯缓缓下降,透过玻璃,能看到东京台办公楼里忙碌的身影——有人在打字,有人在讨论节目,有人在搬运设备。这些忙碌的身影,就像东京台的脉搏,也像霓虹这个国家的脉搏,虽然有迷茫,有困难,但始终在跳动,在向前。

    电梯到了一楼,门缓缓打开。

    坂田信彦和岛津义弘互相道别,一个往财务课的方向走,一个往办公楼外走。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不刺眼。

    岛津义弘走到办公楼外,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有人提着公文包匆匆赶路,有人在路边的便利店买咖啡,有人在公交车站等车。

    他忽然想起广志说的“人文纪录片”,想起那些老匠人、老渔民的故事。

    或许,田中三上神的“房地产”能给民众带来暂时的利益,但广志的“人文纪录片”,能给民众带来更长久的温暖和归属感。

    他深吸一口气,握紧了手里的竞选演讲稿,脚步变得更坚定了。

    他知道,接下来的路还很长,竞争会很激烈,但他不会放弃——为了自己的信念,为了东京的未来,也为了那些像广志一样,愿意为“温暖”和“传承”努力的人。

    ……

    而此刻的野原广志,从东京台汇报完,又检查了自己的部门工作以后,也已经来到了关东台。

    跟松井雄一、本田樱子一起,检查明天要带到千叶海鲜市场的设备。

    斋藤茂蹲在地上,正在调试新到的高清摄像机,镜头对准窗外的梧桐叶,画面里的叶脉清晰可见。松井雄一拿着拍摄清单,逐一核对:“摄像机两台,录音设备三台,备用电池十个,存储卡二十张……都齐了。”

    本田樱子手里拿着笔记本,上面记满了佐藤海鲜屋的信息:“佐藤桑说,明天凌晨三点出海,咱们得两点半到码头。他还说,明天可能会有雾,让咱们多带件外套。”

    广志点了点头,看着眼前忙碌的众人,嘴角露出了笑容。他知道,《舌尖上的霓虹》的拍摄,明天就要正式开始了。

    虽然未来会有困难,但有坂田台长、岛津前社长的支持,有松井桑、斋藤桑、本田酱这些人的努力,他相信,这部纪录片一定能成功。

    窗外的秋风轻轻吹过,梧桐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拍摄,送上无声的祝福。

    关东台的办公楼里,灯火通明,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干劲和期待——这里曾经落寞过,迷茫过,但现在,因为一部纪录片,因为一个叫野原广志的年轻人,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焰。

    PS:继续求点推荐票和月票,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拜谢!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1_5031703/1111091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