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我,野原广志,霓虹影视之星! > 第241章 东京市电视台对纪录片的轻视!田中

第241章 东京市电视台对纪录片的轻视!田中


东京市电视台的会议室比东京台的小了一圈,墙面上贴着《东京周边探访》的宣传海报——神木俊介穿着亮色外套,对着镜头比着V字手势,海报角落还印着“每周五晚八点,与俊介一起探索东京周边”的字样。

    会议桌是深色实木的,边缘有些磕碰痕迹,桌上摆着的罐装咖啡已经凉透,几个穿西装的男人围着桌子坐,脸上带着几分漫不经心的随意。

    最先开口的是市台情报部的森川启介,他手里捏着张皱巴巴的报告,语气里带着点刻意的轻描淡写:“各位,刚收到消息,东京台那边,打算联合刚收购的关东台搞改革,方向定在了人文纪录片上——说是要拍什么‘关东本土文化’,还特意批了一笔预算。”

    这话刚落,坐在森川对面的市台制作课课长山田淳就笑出了声,他手里转着支钢笔,眼神里满是不屑:“人文纪录片?东京台这是没人可用了?还是坂田信彦老糊涂了?咱们台拍《东京周边探访》,找了神木俊介当主持人,光预热阶段就拉了三千万的广告赞助,他们倒好,把宝压在没人看的纪录片上——这不是明摆着给咱们让路吗?”

    旁边的市台导演佐藤隆也跟着点头,他之前拍过几档乡土题材的短片,收视都不理想,提起纪录片就满是抵触:“可不是嘛!山田课长你忘了?去年NHK拍的《京都古寺纪行》,花了半年时间,最后收视才2.8%,广告商那边差点没闹翻天。东京台现在让关东台拍这个,怕不是想让关东台彻底凉透——毕竟关东台本来就快撑不下去了,再折腾这么一出,明年怕是连办公楼都租不起。”

    森川启介也跟着附和,他把报告往桌上一扔,靠在椅背上:“我听说关东台连能用的摄像机都没几台,之前拍地方新闻都得借设备,现在还要拍纪录片?怕不是拍出来的画面比VHS录像带还糊。再说了,谁会看那些老匠人煮荞麦面、渔民收网啊?观众晚上守着电视,看的是神木俊介这样的明星,是热闹的综艺,不是慢得能让人睡着的纪录片。”

    坐在主位的高桥一夫一直没说话,他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眼神里带着点政客特有的审视,直到几人笑够了,才缓缓开口:“你们先别忙着笑。我倒想知道,为什么东京台会选纪录片这个方向?我之前看过几部NHK的人文纪录片,拍得还不错,比如去年那部《北海道渔师物语》,虽然收视不高,但口碑挺好,还拿了个小奖——说不定东京台是想靠口碑博关注?”

    山田淳闻言立刻摇头,他往前凑了凑,语气里带着点笃定的反驳:“高桥副台长,您这就不懂了!口碑能当饭吃吗?咱们做电视台,要的是收视,是广告收入!您看咱们台的《东京周边探访》,虽然口碑一般,但收视稳定在8%,光丸井酱油一家就投了一千万的广告——纪录片呢?就算口碑再好,能有商家愿意投钱吗?那些地方老铺,连赞助个拍摄场地都要犹豫半天,还指望他们出广告费?”

    佐藤隆也跟着补充,他想起自己之前拉赞助的糟心事,语气更激动了:“就是!我上次拍《千叶渔港故事》,找当地的海鲜市场拉赞助,人家老板直接跟我说‘拍这个没用,不如请个明星来做宣传’——你看,连商家都知道纪录片没人看。东京台现在搞这个,纯纯是浪费钱,还不如把预算拿来请个二线明星拍综艺,至少能拉点年轻观众。”

    森川启介也点头,他掏出台里刚给高层配的翻盖手机,屏幕很小,只能发短信和打电话——低头看了眼信息,又抬头说:“还有啊,我听线人说,东京台这次给关东台批的预算,也就一千万日元,还不够咱们台请神木俊介拍一支广告的费用。就这点钱,想拍好纪录片?怕是连差旅费都不够,更别说租专业设备、请剪辑师了。”

    高桥一夫皱了皱眉,手指停在桌面上,他还是有点不放心:“话是这么说,但东京台那边,不是有个野原广志吗?那个年轻人不简单,拍《暗芝居》把凌晨档救了,拍《七武士》票房破了八十亿,说不定他有办法把纪录片做出花样——咱们不能太掉以轻心。”

    这话让会议室里的笑声停了下来。

    山田淳脸上的笑容淡了些,他摸了摸下巴,语气里带着点不确定:“您说野原广志?他这次也参与关东台的改革了?我还以为东京台只是让明日海或者高田俊英去盯着——要是有他在,说不定还真能折腾出点动静。”

    佐藤隆也的脸色也沉了沉,他之前在东京台待过两年,见过野原广志拍《世界奇妙物语》时的样子——明明才二十多岁,却比老导演还懂镜头,还会抓观众心理,想起这些,他心里就有点发怵:“要是野原广志牵头,那这事还真得注意。他拍的《深夜食堂》,没大明星,没大场面,不也火了吗?收视稳定在10%以上,还拉了日清拉面的长期赞助——万一他把纪录片也拍出《深夜食堂》的效果,咱们的《东京周边探访》怕是要被抢观众。”

    森川启介这才收起了之前的轻慢,他拿起桌上的报告,重新翻了一遍,语气里多了点紧张:“我这报告里没提野原广志……我再跟线人确认下。”

    说着,他就拿起桌上的座机,拨了个号码,对着电话那头说了几句,挂了电话后,脸色变得更难看了,“各位,线人回消息了——这次关东台的改革,确实是野原广志在牵头,而且他已经定了第一个项目,是部美食纪录片,叫《舌尖上的霓虹》,下周就要去千叶海鲜市场开拍。”

    “美食纪录片?”

    高桥一夫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他身体往前倾了倾,语气里带着点担忧,“《深夜食堂》也是美食题材,还火得一塌糊涂。野原广志要是把纪录片拍成《深夜食堂》那样,走‘美食+人情’的路子,说不定真能吸引观众——毕竟现在观众对纯娱乐的综艺也有点审美疲劳了,要是纪录片能拍出温度,说不定能成。”

    山田淳的脸色也变了,他之前一直觉得纪录片没人看,但一想到《深夜食堂》的成功,心里就没底了:“不能吧?《深夜食堂》是电视剧,每集有剧情,有冲突,观众能追下去。纪录片呢?总不能每集都拍老匠人煮面吧?那样也太单调了,观众看两集就会换台——再说了,美食纪录片,不就是拍食材怎么处理,怎么煮熟吗?看着眼馋,又吃不到,谁会一直看?”

    佐藤隆也也跟着点头,他想起自己之前拍的海鲜题材短片,语气里带着点自我安慰:“山田课长说得对!霓虹人讲究‘克制’,太直白地表现‘想吃’,会被人觉得‘没教养’。你看《深夜食堂》,虽然拍美食,但重点在‘故事’,不是‘吃’本身。可纪录片要是拍美食,肯定要特写鱼生的油光、包子的热气,这不就是在勾起观众的食欲吗?观众嘴上不说,心里肯定会觉得‘俗气’——这种片子,怎么可能火?”

    森川启介也缓过神来,他靠在椅背上,语气又恢复了之前的笃定:“而且你们别忘了,《深夜食堂》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它是电视剧,能在黄金档播出。纪录片呢?东京台肯定不会给它黄金档的时段,大概率会放在深夜档,或者周末下午的冷门时段——那个时段的观众本来就少,就算片子拍得再好,也没多少人能看到。”

    高桥一夫听着几人的话,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眼神里的担忧慢慢散了些。

    他拿起桌上的罐装咖啡,喝了一口,凉意在喉咙里散开,让他脑子更清醒了些:“你们说得有道理。霓虹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大家对‘贪吃’这种事很敏感,觉得是‘原罪’,不愿意在镜头前表现出来。纪录片要是重点拍美食,很容易让观众觉得‘不舒服’——毕竟没人愿意承认自己会被屏幕里的食物吸引。”

    山田淳立刻接话,语气里带着点邀功的急切:“就是这个道理!高桥副台长您想啊,咱们拍《东京周边探访》,虽然也拍当地美食,但重点在‘探访过程’,是神木俊介跟店家聊天,跟游客互动,美食只是‘点缀’。可东京台的纪录片,要是把美食当主角,那就等于把‘想吃’摆在台面上,观众肯定会抵触——毕竟谁也不想被人说‘没克制力’。”

    佐藤隆也也跟着补充,他想起之前参加的电视台行业交流会,语气里多了点专业的笃定:“我之前听NHK的老导演说过,霓虹的纪录片,要么拍历史文化,要么拍社会议题,很少有拍美食的——不是没人想拍,是拍了也没人看。比如十年前TBS拍的《大阪美食纪行》,花了不少钱,最后收视才1.9%,还被媒体批评‘低俗’,说‘把吃饭拍得跟炫耀一样’——东京台现在拍这个,怕是要重蹈覆辙。”

    森川启介也掏出手机,翻出之前存的收视数据,递到高桥一夫面前:“您看,这是近五年霓虹所有美食类纪录片的收视数据,最高的也才3.5%,还是NHK的《冲绳海鲜物语》,靠的是冲绳旅游局的大力宣传,才勉强有这个成绩。东京台的《舌尖上的霓虹》,既没有NHK的口碑基础,又没有旅游局的全力支持,想超过这个收视?根本不可能。”

    高桥一夫看着手机上的数据,又看了看眼前几人笃定的表情,心里最后一点担忧也消失了。

    他靠在椅背上,长长舒了口气,语气里带着点释然:“原来如此,我之前还担心野原广志能搞出什么花样,现在看来,是我想多了。纪录片本身就没市场,再加上美食这个敏感题材,就算有野原广志在,也很难翻身——毕竟他再厉害,也不能跟整个社会的风气作对。”

    山田淳立刻笑了起来,他拿起桌上的罐装咖啡,对着高桥一夫举了举:“高桥副台长,您就放心吧!咱们的《东京周边探访》,下周就要开播了,神木俊介昨天还去浅草寺做了预热活动,现场来了不少粉丝,微博上的话题热度也很高。东京台的纪录片就算拍出来,也只能在深夜档播,跟咱们完全不冲突——说不定到时候,他们还得羡慕咱们的收视呢!”

    佐藤隆也也跟着点头,他想起之前跟神木俊介合作的场景,语气里带着点兴奋:“神木俊介的粉丝大多是15-25岁的年轻人,这部分观众正是广告商最看重的群体。咱们已经跟三家化妆品公司谈好了,只要收视能破10%,就追加两千万的广告预算。东京台那边呢?他们的纪录片,就算能拉到赞助,也只能是地方老铺的小广告,跟咱们根本没法比。”

    森川启介也跟着附和,他把报告叠好,放进公文包:“我已经跟线人打好招呼了,让他多盯着东京台那边的动静。要是他们的纪录片有什么新动作,咱们也好提前应对。不过依我看,大概率是没什么水花——毕竟关东台的设备不行,团队也没拍纪录片的经验,就算有野原广志在,也很难拍出好东西。”

    高桥一夫点了点头,拿起桌上的《东京周边探访》播出计划,翻了两页,语气里带着点满意:“那就好。咱们接下来的重点,还是放在《东京周边探访》的开播准备上。山田课长,你跟神木俊介的团队再对接下,确保下周的首播顺利;佐藤导演,你负责后期剪辑,把第一期的亮点多剪几个预告片,明天就开始在台里循环播放;森川,你继续盯着东京台那边的动静,有消息及时汇报——不过也不用太紧张,毕竟他们的对手,根本算不上威胁。”

    “嗨!”

    三人齐声应和,语气里带着点轻松的笃定。会议室里的气氛重新变得热闹起来,几人开始讨论《东京周边探访》的广告招商和后续拍摄计划,偶尔提起东京台的纪录片,也只是带着点调侃的笑意,再也没有之前的一丝担忧。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落在《东京周边探访》的宣传海报上,神木俊介的笑容在阳光下显得格外亮眼。高桥一夫看着海报,又想起刚才几人分析的话,嘴角忍不住上扬——他忽然觉得,这次市台跟东京台的竞争,怕是从一开始,就没什么悬念。

    毕竟,东京台把宝压在了没人看的纪录片上,而他们,却握着观众喜欢的明星和热闹的综艺,这赢面,实在是太大了。

    森川启介忽然想起什么,从公文包里掏出张照片,放在桌上:“对了,各位,这是线人发来的,野原广志昨天去关东台开会时的照片——他手里拿着的,应该就是《舌尖上的霓虹》的分镜稿,看起来画得还挺细,不过再细有什么用?内容不行,画得再好看也没人看。”

    山田淳拿起照片看了看,照片里的野原广志穿着深色西装,手里拿着张画满简笔画的纸,正在跟几个关东台的员工说话,表情看起来很认真。

    山田淳嗤笑一声,把照片扔回桌上:“认真有什么用?方向错了,再认真也没用。咱们台的《东京周边探访》,神木俊介拍的时候也很认真,还特意去学了当地的方言,这才叫‘用对地方的认真’——野原广志这,只能叫‘白费力气’。”

    佐藤隆也也跟着点头,他拿起照片,看了两眼就扔回桌上:“你看他画的分镜,又是渔民收网,又是包子铺蒸包子,全是些没新意的东西。咱们的《东京周边探访》,第一期要去镰仓的海边,拍神木俊介跟冲浪教练学冲浪,还会去当地的网红咖啡店做手工咖啡——这些内容,比看渔民收网有意思多了,观众肯定更喜欢。”

    高桥一夫看着桌上的照片,又看了看眼前几人轻松的表情,心里彻底放了心。

    他站起身,拿起桌上的播出计划,语气里带着点坚定:“好了,时间不早了,大家赶紧去忙吧。下周《东京周边探访》开播,咱们一定要拿出最好的状态,让东京台看看,什么才是真正受欢迎的节目——至于他们的纪录片,就让他们慢慢折腾吧,咱们等着看结果就好。”

    “嗨!”三人再次应和,纷纷站起身,收拾好桌上的文件和咖啡罐,朝着会议室门口走去。

    山田淳走在最后,路过海报时,还特意拍了拍神木俊介的笑脸,语气里带着点得意:“俊介啊俊介,这次能不能超过东京台,就靠你了。”

    会议室的门缓缓关上,只剩下桌上的照片和凉透的咖啡罐。

    阳光依旧透过玻璃洒进来,落在照片上野原广志认真的脸上,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场看似毫无悬念的竞争,或许,并不会像市台众人想的那样简单。

    ……

    东京市市政厅的市长办公室比想象中朴素,深棕色的木质办公桌占了大半空间,桌面左侧堆着厚厚的文件,右侧放着台黑色座机,机身边缘有些磨损。

    墙上挂着东京市地图,用红笔圈着几个待开发的区域——那是田中三上神主推的房地产项目。

    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茶香。

    高桥一夫站在办公桌前,手里捏着刚从市台带来的报告,语气里带着几分刻意的轻松:“市长阁下,这是刚从市台那边得到消息,东京台联合关东台的改革方向定下来了,是人文纪录片,还特意批了一千万日元预算,项目叫《舌尖上的霓虹》,下周就去千叶海鲜市场开拍。”

    田中三上神正低头看着一份房地产开发方案,闻言抬起头,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敲,语气里听不出情绪:“人文纪录片?一千万预算?高桥君,你觉得这个方向,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高桥一夫立刻挺直了腰板,语气里带着之前市台团队分析出的笃定:“根据市台制作课和导演组的专业判断,成功性很低。您也知道,霓虹的纪录片市场一直不景气,近五年最高收视也才3.5%,还是NHK靠旅游局大力宣传才勉强达到的成绩。东京台这次既没有NHK的口碑基础,又没有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再加上美食这个敏感题材——霓虹人讲究克制,太直白的美食镜头很容易让观众抵触,怕是很难有起色。”

    “哦?”

    田中三上神挑了挑眉,身体往后靠在椅背上,眼神里多了点审视,“你确定?我记得去年NHK的《北海道渔师物语》,虽然收视不高,但口碑很好,还拿了行业内的小奖。再说,东京台那边,坂田信彦和岛津义弘都不是蠢人,要是真这么没把握,会轻易批下一千万预算?”

    高桥一夫愣了一下,他没想到田中三上神会这么问,下意识地解释:“可……可市台的山田课长和佐藤导演都分析过,纪录片本身就没市场,广告商也不买账。您看咱们市台的《东京周边探访》,找了神木俊介当主持人,光预热就拉了三千万广告赞助,东京台的纪录片就算拍出来,也只能在深夜档播,跟咱们完全不冲突——他们这步棋,怎么看都是在走险棋。”

    田中三上神轻轻哼了一声,拿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语气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嘲讽:“险棋?高桥君,你还是太年轻,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坂田信彦在电视台行业摸爬滚打了四十多年,岛津义弘更是从记者做到台长,他们要是看不到一点希望,会把资源投到纪录片上?尤其是岛津,上次竞选输给我后,一直憋着一股劲,这次东京台的改革,说不定就是他用来拉选票的棋子——你以为他真的在乎关东台能不能起来?他在乎的是能不能借这个项目,讨好关东地区的选民。”

    高桥一夫这才反应过来,他之前只盯着纪录片的市场前景,却忘了背后的政治考量,连忙躬身:“是我考虑不周,还请市长阁下明示。”

    田中三上神放下茶杯,手指在“房地产开发方案”上划了划,语气慢慢沉下来:“我虽然不懂电视台的收视率,但我懂对手的眼光。你别忘了,这次东京台关东台的改革,牵头的不是坂田,也不是岛津,是那个叫野原广志的年轻人。”

    “野原广志?”高桥一夫愕然地抬起头,他之前在报告里看到过这个名字,但没太在意,毕竟对方才23岁,就算有《暗芝居》和《七武士》的成绩,也只是个年轻导演,“您是说……这次改革是他主导的?可他再厉害,也不能跟整个市场的大环境作对啊。”

    “不能?”

    田中三上神笑了笑,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报纸,摊开在高桥一夫面前——上面是去年秋田县旅游局的报道,标题写着“秋田犬带动旅游业,三季度游客量同比增长40%”,配图是几只憨态可掬的秋田犬,旁边还提了一句“秋田犬形象设计者为东京台导演野原广志”。

    “你看看这个。”

    田中三上神指着报道,语气里带着点凝重,“去年年初,秋田县的旅游业还在下滑,当地政府都快愁死了。结果野原广志设计了个秋田犬形象,还拍了支短短三分钟的宣传短片,放在《超级变变变》的间隙播出,你猜怎么着?三个月时间,秋田县的游客量直接涨了40%,当地的土特产销量也翻了一倍——一个23岁的年轻人,能做到这个地步,你觉得他会没把握就去碰纪录片?”

    高桥一夫看着报纸上的数据,心里咯噔一下,之前的笃定慢慢散了:“可……可秋田犬是吉祥物,跟纪录片不一样啊。”

    “有什么不一样?”田中三上神反问,语气里带着点看透本质的锐利,“本质上都是‘挖掘本土特色’,只不过一个是吉祥物,一个是纪录片。你再想想熊本县——去年熊本熊火起来之前,谁知道熊本县有什么?结果野原广志设计的熊本熊,现在成了全霓虹的网红吉祥物,熊本县的旅游收入翻了三倍,连当地的农产品都成了抢手货。”

    他顿了顿,手指在报纸上敲了敲:

    “你以为这些都是巧合?野原广志最擅长的,就是把别人觉得‘没用’的东西,变成‘有用’的。之前谁看好凌晨档的都市怪谈动画?他拍的《暗芝居》收视破12%;谁觉得武士片过时了?他拍的《七武士》票房破89亿;现在没人看好纪录片,你敢保证他不会再创造奇迹?”

    高桥一夫沉默着点头,他想起之前市台团队分析时,确实没考虑到野原广志过往的“破局能力”——每次都是别人不看好的领域,他却能硬生生闯出一条路。

    之前的轻视慢慢变成了担忧,他下意识地攥紧了手里的报告:“那……那咱们现在该怎么办?市台的《东京周边探访》下周就要开播了,要是东京台的纪录片真的火了,怕是会影响咱们的收视率,进而影响广告收入和后续的宣传计划。”

    田中三上神拿起桌上的座机,按了个号码,对着电话那头说:“让宣传部的人把最近半年跟野原广志相关的报道和数据都整理一下,十分钟后送到我办公室。”

    挂了电话,他看向高桥一夫,语气里带着点不容置疑的严肃:“从现在开始,密切关注东京台和关东台的动向。第一,让市台的情报部加强跟线人的联系,尤其是关东台内部的人,摸清《舌尖上的霓虹》的拍摄计划、播出时段和宣传策略;第二,让山田淳和佐藤隆多准备几个备用方案,要是东京台的纪录片有火的迹象,就提前调整《东京周边探访》的内容,比如增加当地美食的比重,或者邀请二线明星客串,抢在他们前面吸引观众;第三,跟麒麟集团的佐藤德川打个招呼,让他多盯着野原广志——佐藤一直想把野原挖到麒麟旗下,说不定能从他那边套点消息。”

    高桥一夫连忙掏出笔记本,飞快地记下田中三上神的要求,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格外清晰:“我明白您的意思了。我现在就回市台,安排这些事。另外,要不要跟地方旅游局打个招呼,让他们别跟东京台合作?比如千叶县或者群马县的旅游局,要是他们不提供支持,东京台的拍摄说不定会受影响。”

    田中三上神摇了摇头,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着:“不用。现在跟地方旅游局撕破脸,反而会落人口实,让岛津义弘抓住‘打压本土文化’的把柄,影响咱们的选民支持率。再说,就算地方旅游局提供支持,也不一定能帮东京台的纪录片火起来——咱们现在要做的,是做好万全准备,而不是主动搞小动作。”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

    “还有,让市台的公关部多关注媒体动向,要是有关于《舌尖上的霓虹》的正面报道,就找些行业内的‘专家’出来唱反调,比如质疑纪录片的真实性,或者说野原广志是在‘消费本土文化’——不用太刻意,点到为止就行,主要是给观众心里埋下一颗‘怀疑’的种子。”

    高桥一夫连忙点头:“我记住了。对了,市长阁下,市台那边还得到消息,野原广志这次带的团队,大多是关东台的老员工,之前没拍过纪录片,只有个从东京台调过去的摄像指导——会不会……会不会因为团队经验不足,影响拍摄质量?”

    田中三上神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眼神里带着点复杂:“经验不足?或许吧。但你别忘了,野原广志拍《暗芝居》的时候,团队里也大多是新人,结果呢?他亲自熬夜画分镜,手把手教新人怎么拍,最后还不是成了?这个人最可怕的地方,不是他有才华,而是他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你不能用常规的标准去衡量他。”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宣传部的职员拿着一叠资料走进来,躬身放在桌上:“市长阁下,这是您要的野原广志相关报道和数据。”

    田中三上神拿起资料,翻了几页,里面有《暗芝居》的收视数据、《七武士》的票房报告,还有关于熊本熊和秋田犬的旅游影响分析。他指着其中一页,对高桥一夫说:“你看这里,《超级变变变》一开始没人报名,野原广志带着团队去街头、学校宣传,还亲自设计变装方案,最后成了全国收视第一的综艺,连小池知事都表扬他‘改变了霓虹的冷漠’——这个人,从来不是靠运气,是靠实打实的能力和拼劲。”

    高桥一夫凑过去看,资料上写着《超级变变变》的收视曲线,从最初的5.2%一路涨到40.2%,旁边还附了观众调研数据,83%的观众表示“因为这个节目,跟家人朋友的互动变多了”。

    他心里的担忧又重了几分,之前市台团队的分析,好像真的忽略了野原广志这个人的“破局能力”。

    “所以,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田中三上神把资料放在桌上,语气里带着点凝重,“岛津义弘现在把宝压在野原广志身上,要是这次纪录片真的火了,他肯定会借着‘关注本土文化’的由头拉选票,这对咱们接下来的市长选举很不利。高桥君,这件事就交给你了,一定要盯紧,有任何风吹草动,立刻向我汇报——就算是野原广志,我也不能让他影响到咱们的计划。”

    高桥一夫立刻躬身,语气里带着前所未有的认真:“请市长阁下放心!我一定会安排好市台的所有工作,密切关注东京台和关东台的动向,绝对不会让他们影响到咱们的项目和选举计划。”

    田中三上神点了点头,重新拿起桌上的房地产开发方案,语气又恢复了之前的沉稳:“好了,你先回市台吧,记得把刚才说的几点都落实到位。另外,跟佐藤德川联系的时候,注意分寸,别让他觉得咱们在利用他——毕竟麒麟集团的房地产项目,还需要他的支持。”

    “嗨!”

    高桥一夫再次躬身,拿起桌上的报告和资料,转身朝着办公室门口走去。

    走到门口时,他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田中三上神正低头看着房地产方案,手指在“新宿待开发区域”上轻轻划着,眼神里带着志在必得的锐利。

    阳光透过百叶窗,落在他身上,像是给这位政客镀上了一层冷硬的光芒。

    高桥一夫深吸一口气,握紧了手里的资料。

    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不会轻松,野原广志和他的《舌尖上的霓虹》,或许会成为市台和田中三上神最大的变数。

    之前的轻视已经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十足的警惕——毕竟,一个能让秋田犬和熊本熊火遍全霓虹的年轻人,没人敢再小觑。

    走出市政厅大楼,外面的阳光有些刺眼。

    高桥一夫掏出传呼机,给市台的山田淳发了条信息:“立刻召开制作课紧急会议,讨论《舌尖上的霓虹》应对方案,带上所有跟野原广志相关的资料。”

    传呼机很快传来回复:“收到,十分钟后开会。”

    高桥一夫收起传呼机,快步朝着停在路边的汽车走去。

    他知道,这场看似简单的“电视台竞争”,背后牵扯着太多的政治利益和选举筹码,而野原广志和他的纪录片,就是这场博弈中最不可预测的那颗棋子。

    与此同时,关东台的拍摄准备室里,广志正和松井雄一、本田樱子一起检查明天要带的设备。

    斋藤茂蹲在地上,正在调试高清摄像机,镜头对准墙上的时钟,画面里的秒针转动清晰可见。松井雄一拿着拍摄清单,逐一核对:“备用电池十个,存储卡二十张,防风麦三个,反光板两块……都齐了。”

    本田樱子手里拿着笔记本,上面记满了佐藤海鲜屋的细节:“佐藤桑说,明天凌晨三点的潮水最适合捕鱼,咱们两点半必须到码头。他还特意准备了热汤,说海边凌晨冷,让咱们先暖暖身子再拍。”

    广志点了点头,拿起一块反光板,对着灯光试了试角度:“明天拍摄的时候,注意捕捉细节,比如佐藤桑收网时手上的老茧,还有他跟儿子交流的眼神——这些才是能打动人的地方。松井桑,您经验丰富,到时候多帮着指导下年轻助理,别让他们紧张。”

    松井雄一立刻拍胸脯:“放心吧广志君!我拍了三十年片子,这点小事还办不好?明天保证把最鲜活的画面拍下来!”

    斋藤茂也站起身,手里拿着摄像机,语气依旧低沉却带着点干劲:“设备都调试好了,海边的风大,我给录音设备加了双层防风罩,保证不会把风声录进去。明天我会跟在摄像师旁边,随时处理突发情况。”

    广志看着眼前忙碌的众人,嘴角露出了笑容。

    他不知道东京市市政厅里的讨论,也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田中三上神重点“关注”的对象,只知道明天的拍摄很重要——这不仅是《舌尖上的霓虹》的开端,更是关东台重新站起来的希望。

    窗外的秋风轻轻吹过,卷起几片落叶,在空中打着旋。

    关东台的办公楼里,灯火通明,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期待和干劲——他们或许不知道未来会遇到多少困难,但只要想到能跟着野原广志一起,拍出一部真正有温度的纪录片,心里就充满了力量。

    而此刻的东京市市政厅,田中三上神正看着桌上的秋田犬宣传报道,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着。

    野原广志是个难对付的对手,但他更相信,自己多年积累的政治资源和房地产项目,不会轻易被一部纪录片打败。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1_5031703/1111091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