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嫡明 > 第370章 “王爷英明!”

第370章 “王爷英明!”


一张制作精准的西安地图,摆在众人面前。发动之前,要熟悉西安的地图和社区分布。

    如今的西安府占了整个关中,辖六州三十一县。西安城既是西北商业中心,也是军事重镇。

    除了南北两京,唯西安城置长安、咸宁二县同城而治。西属长安,东属咸宁,县署各置典史分察。

    长安县管理西大街、鼓楼西市、安定门。咸宁含东大街、长乐门、秦王府卫所。

    比起唐朝时期,如今的西安城仍然是城周三十里的大城,天下四大城之一,人口三十余万。可是比起唐朝时期却是小的多,只有唐长安城的八分之一。

    当今的西安城,地理上几乎就是唐长安的宫城。也就是,唐朝皇宫差不多就是如今的西安城。

    秦王府位于城市东北部,东墙抵顺城巷,西界新成巷,南起西华门,北至后宰门。乃是地地道道的城中之城。

    宁采薇葱管般的手在秦王府的位置点一点,说道:“这就是动用两万多人建造、累死一千多人、耗银一百多万两的秦王府。”

    “秦王府城萧墙高近三丈,设垛口三百六十个,平时驻护卫军士一千多人。”

    “这里是存心殿,秦王日常理事之所…这是承运殿,朝会典礼之所…这是宗庙东庑殿,祭祀太祖皇帝和秦藩先王…这里是社稷坛,这是东卫营,这是火药局,这是织造局…这是西宫墙内侧的典膳所,有厨役五百多人…”

    “这是后宫区的东西六院…”

    “这里是后宰门内的宝积仓库,储粮几十万石…”

    说完了秦王府,宁采薇的手又指向西城:

    “回部占了整个城池的一成人口,这里就是西安城最大的回部聚集地七寺十三坊,光是这里就有回部两万多人,其中大多都是色目回回。这些色目人和城中的西域商人不同,乃是当年随蒙古大军来中原的色目人后裔,世居此地数百年了。”

    “可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住了几百年,却一直不肯汉化。就说这七寺十三坊,不许汉人入内。他们一方面受到秦王府和官府的欺压,一方面又仗着抱团欺负城中的汉人,挥刀向更弱者,把怨气撒到底层汉人身上,委实不值得同情。”

    宁采薇又指指南城永宁门外十余里的地方,“这叫南麓岙,就是西安最大的流民窝棚区了,有凤翔等地流民三四万人,其中很多都是秦王府的佃农,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饱受秦王府欺压。靠着官府的赈济勉强度日…”

    …

    宁采薇说完之后,让几人思索一会儿,又问道:“这个计划最大的漏洞在哪里?”

    田筹策首先说道:“夫人,计划的最大漏洞,就是官军太无能,到时无法镇压回部。马家在回部中号令很强,西安城两大回部加起来,发动五六千青壮肯定是有的。”

    “成化年间甘州教案,回部数千人围攻州衙,七日才被镇压。嘉靖年间秦州回乱,死者三千余,旬日方平。去年平凉回乱,起兵数千人,巡抚叶梦熊花了半个月才镇压。”

    “夫人,整个西北估计有一百几十万回部人口。万一事情闹大,其他地方的回部也一一响应,秦王府固然万劫不复,可是关中也乱了。”

    “所以,城中的回部之乱,一定要尽快镇压,最好在灭了秦王府之后,就被官军扑灭。否则的话,善后就难了。”

    “最大的漏洞就在这。万一官军回城之后也弹压不住,甚至被回部击败占了西安城,那就玩脱了啊。”

    “这的确是最大的漏洞。”宁采薇自信的一笑,“田先生能想到这一点,可见足智多谋。可你完全不必担心,这一点我已经安排了几处后手,回部必败无疑,他们成不了事,占领西安城绝无可能。”

    顾红袖说道:“我觉得最大的漏洞是在南麓岙的流民聚居地。万一城中官军和秦王府的护军,真的认为流民会造反,提前大开杀戒呢?那岂不是会害死很多流民?”

    宁采薇笑道:“对流民用兵,岂是秦王一人能决定?打仗这么大的事情,必须镇守太监、巡抚也同意,光是秦王下令还没用。”

    “就算出城弹压流民的官军真的确定流民要造反,也不会立刻屠杀流民,怎么也要先回城禀报镇守太监,巡抚等官。只要流民没有真的造反,他们是不会同意屠杀流民的,那可是好几万流民,不是几十几百。”

    “即便认为流民真会造反,南麓岙距离城中十几里,一来一去三十里。加上商议的工夫,怎么也要半天。有这半天的工夫,城中的回部早就攻打秦王府了。秦王府被攻打,官军和护军哪里还顾得上监视流民?肯定立刻回城镇压回部。”

    丁红缨道:“田老爷请镇守太监徐贵出头,如果徐贵不答应呢?毕竟田公公已经告老还乡,不再是司礼监掌印,人走茶凉啊。”

    宁采薇道:“徐贵当然也不是好东西,同样贪得无厌,民愤很大,算是西安第二大祸害。可是他肯定会卖我姑父的脸面,必然会答应。”

    田筹策道:“如此说来,夫人都有了万全之策,真是万无一失了。”

    忽然,他撩衣下拜,肃然行礼道:“秦王府与属下有不共戴天之仇,我恨不得对秦王朱谊漶寝其皮食其肉,却不敢想报仇之事。谢夫人为属下报仇雪恨!”

    宁采薇赶紧扶起他,“快起来,你这是做什么!我又不是特意为你报仇。再说,事情还没有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结果如何也只有天知道。”

    田筹策道:“无论成与不成,属下都铭感五内!”

    ………

    太阳落入关中的远山,古老的西安城慢慢沉入无边无垠的暮霭。

    占地两千亩的的秦王府,八百多间殿阁屋宇,次第华灯初上,富丽堂皇,犹如一片璀璨星河。琼楼玉宇,朱门绣户,极尽人间之富贵。

    此地的主人,正是天下第一藩王,人称西北阎王的秦王朱谊漶!

    存心殿外,护卫林立,戒备森严,宫灯照的白昼一般。

    所有人都知道,今日王爷千岁接待一位神秘的贵客,非心腹之人不得随便打扰,也不许进入存心殿。

    大殿之内珠光宝气,帷幕重重,隐隐传来压低着嗓音的私语。

    宫灯迷离的宝殿上,年约四旬、身材肥硕的秦王朱谊漶,身穿一袭绣金缎长褙子,戴着镶珠嵌玉的六合一统帽。

    周围除了几个心腹侍从,只有一个高鼻深目的西域商人,也就是神秘的贵客了。

    贵客虽然是西域胡商,可汉话却说的很地道,带着关中口音:

    “秦王殿下,我家陛下说,秦王殿下是天下首藩,他都能在西域建国称帝,为何秦王不能?只要秦王振臂一呼,关中唾手可得啊。”

    “殿下,关中乃是金城之国,千古帝都所在,周秦汉隋唐,无不以此成就王图霸业啊。殿下世居关中二百余年,根基深厚,为何不能称帝?”

    “天下,本就不是朱棣一系所有,应该是长房懿文太子一系所有。当年朱棣夺得,今日秦王不可么?万历昏庸无道,何德何能?”

    秦王朱谊漶冷笑道:“麦赛先生此言差矣。成祖以来,已历经九代垂二百年,大位稳若泰山,早已经是天下正统。倒是你家庆王,僭越称帝,才是大逆不道。”

    这当然不是朱谊漶的心里话。他知道庆王称帝后,更多的是羡慕嫉妒。

    对于皇位?他怎能没有想过?否则又为何偷制龙袍,私刻帝玺?

    西域客商呵呵一笑,“秦王殿下,外臣从西域来到关中,路上一个多月,是带着我家陛下的诚意和善意来的,还请秦王殿下也拿出一点诚意。”

    “诚意?”朱谊漶一张满是横肉的大脸上,满是讥讽的笑容,“本府若无诚意,就凭你的身份,你就已经在巡抚衙门或镇守太监衙门的监狱了,岂能坐在本府面前侃侃而谈?”

    “麦赛先生,本府没有把你交出去,就是大大的诚意。倒是庆王叔,有什么诚意给本府?难道就是怂恿本府造反谋逆的言语么?”

    他虽然年纪比朱帅锌大的多,可论辈分是当今皇帝和朱帅锌的侄儿,所以称呼“庆王叔”。

    麦赛微微一笑,慢条斯理的喝了一口茶,“我家陛下有大军十万,麾下兵强马壮,西域百族拥护。而且骑兵从西域东进,一个月就能到关中。只要殿下答应称帝关中,我家陛下就借陛下两万西域骑兵!”

    “殿下,有两万西域骑兵相助,再加上秦王府的威望,关中唾手可得!到时封锁潼关、大散关、武关,就足以固守,万历能奈殿下何?”

    “殿下别忘了,万历的精兵都在东边打仗,无暇西顾,这是天赐良机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下惟愿殿下思之!”

    “借本府两万骑兵?”朱谊漶颇为心动,呼吸有点粗重,“庆王叔会有这么好心?他就算派了两万骑兵来关中,那也是占领关中的,本府为他火中取栗,却有什么好处?”

    麦赛放下茶杯,“额的秦王殿下啊,两万骑兵哪里能占领秦地?没有秦王府的号召,两万骑兵迟早必败,匹马难以西归!”

    “关中毕竟是殿下的封地。两万骑兵是客,秦王殿下才是主!殿下是皮,两万骑兵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眼下这么好的机会,殿下若是放过,那就是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等到万历打完了东边的仗,能腾出手来,殿下再想起事那就迟了,到时岂不悔之晚矣?”

    说到这里,他从怀里取出一封加了密封的信,轻轻放在案上,“这是我家陛下的亲笔承诺,金口玉言!信中说的很清楚,我家陛下不要关中,关中是殿下的。我家陛下只需要殿下反抗万历,给天下藩王做出表率,诸王一起割据自立!”

    “这当然也是为了我家陛下自己。毕竟万历势大,帝位稳固,又占着花花江山,光靠我家陛下一人反抗,独木难支,恐怕迟早要被万历所灭。所以,我家陛下才要助秦王殿下起事,相互声援,抱团取暖…”

    麦赛这番话说的有理有据,滴水不漏,由不得朱谊漶不动心。

    朱谊漶站起来,在殿堂上来回踱步,影子在屏风上拉的很长。

    他秦王府的确有钱有粮,十万大军也养得起,倒是不愁粮饷。可是秦王三护卫早就不比往昔,如今只剩下两千多人。

    名义上,他仍然握着陕西十二卫的兵权。可是陕西十二卫眼下是什么德行?国初有近十万虎狼之师,如今只剩几万羸弱之兵,镇压民变维护秩序倒是凑合,可让他们打硬仗,那就太难为了。

    更别说,就这几万卫所弱兵的兵权还不是自己能调动,实际上掌握在镇守太监的手里。

    那么自己一旦起兵,真正可用的武力,就只剩下秦王府的两千多护军。而且一旦起兵造反,这两千多护军会不会背叛他,那也难说的很。

    思来想去,贸然起兵的风险还是太大了。

    “本府还能给你家陛下什么?”朱谊漶忽然脚步一停,冷不丁的盯着麦赛。

    “殿下痛快。”麦赛抚掌笑道,“我家陛下需要人口,汉家青壮!希望殿下能卖给我家陛下十万陕西青壮,十两银子一个!这个价格,很高了!”

    朱谊漶打开朱帅锌的密信看了一会儿,说道:“兹事体大,本府不能立刻答复你。本府要先等等,看看朝鲜的战事。最迟一个月,就给你答复。”

    他当然不会这么快做决定。一旦起兵,秦王府就没有退路了。庆王世子还可以跑到西域,他败了往哪跑?

    麦赛淡然一笑,“那就一月为期。一个月后,我就带着殿下的答复回西域。”

    他完全就是稳坐钓鱼台的架势。因为他肯定,朱谊漶不会考虑太久,就一定会答应和陛下合作。朱谊漶这种人,根本经不起割据关中称帝的诱惑,只怕此人做梦都想。

    他相信,都不需要一个月,朱谊漶就会答复自己。

    朱谊漶道:“那麦赛先生就先住在秦王府,不要随便出府。本府还有其他事,麦赛先生且去歇息吧。”

    麦赛站起来拱手行礼:“外臣告退,殿下请便。”

    随即,就被朱谊漶的一个心腹请到一个地方休息。

    麦赛刚离开,一个白衣幞头的中年男子就进入殿堂。

    “蔡毅拜见王爷千岁,千千岁。”白衣男子行大礼叩头参见,“回禀王爷,朱寅之妻宁氏,已经答应明天上午入府拜谒千岁。”

    朱谊漶冷哼一声,“还算她识相,谅她不敢不来。休说是个侯夫人,就是国公夫人来到了关中,也不敢违抗本府的谕令。她敢违抗王谕,本府就说她贩卖私盐,派兵直接锁拿入府。”

    “老蔡,听说那宁氏年方二八,是个世间少见的大美人?”

    说到这里,朱谊漶堂堂一个亲王,居然露出猥琐的邪笑。

    蔡毅爬起来,弯腰笑道:“可不是么?的确就是天下难寻的绝色,可惜,可惜大煞风景的是…乃是一双大脚,人称宁大脚…”

    说到这里,他陡然色变,赶紧再次跪下,“小人无心之言,绝不敢故意冒犯,请王爷恕罪!”

    说完左右开弓,“啪啪啪啪”的连抽自己耳光。

    “老蔡你做什么?”朱谊漶很是不解,“你说错什么了?为何自扇耳光?莫名其妙!”

    王爷不生气?蔡毅神色一怔,不禁大感意外。原来,国初孝慈高皇后马氏,因为是一双天足,没有裹脚,被民间戏称为“马大脚”。

    所以“大脚”这个绰号,在皇家宗室就是禁忌,是不能提及的,有大不敬之嫌。

    可是王爷居然不生气?

    蔡毅也不敢隐瞒,生怕王爷事后想通了惩处自己。只能老老实实的回答道:“大脚二字,犯了孝慈高皇后的忌讳,小人该死,小人该死…”

    说着再次叩头不已。

    “哈哈哈!”朱谊漶纵声大笑,乐不可支,“本府道是何事,原来是此事!真真好笑!原来孝慈高皇后也是一双没裹的大脚,有趣,有趣!”

    蔡毅一脸惊愕,饶是他作为秦王的心腹管事,熟知朱谊漶的脾性做派,可此时听到王爷提到此事居然大笑不已,还连说有趣,也不禁难以理解。

    王爷没心没肺,至于此乎?

    可想想王爷平时的所作所为,他也觉得毫不奇怪。

    却听王爷继续说道:“本府睡过的美女,多是三寸金莲。天足的大脚女子,却还没有品尝过,想必别有一番滋味,未必一定不好。”

    蔡毅:“………”

    王爷,身为大明亲藩,你说这话合适吗?蔡毅心中腹诽,面上却不敢露出丝毫。

    他只能附和着说道:“王爷雅趣非常,小人深以为然。”

    朱谊漶笑道:“她可是状元娘子啊,天下能有几个?光是这个身份,也很有意思了。”

    “等她明天进了王府就软禁起来,等本府快活几日,就放她离开。”

    蔡毅壮着胆子道:“王爷,让她进府,本待是夺了她在西北的生意产业,逼迫她献产献业。若是王爷要了她的身子,她恼羞成怒之下不愿献产呢?总不能杀了她吧,毕竟他是状元之妻,一品诰命。”

    朱谊漶嘿嘿一笑,“老蔡啊,你不懂女人。女人的身子一旦被夺,反而会老实听话,更加不敢反抗。”

    “女子名节清誉最为紧要,她在府中陪本府几日,身下承欢,难道还会故意说出去?最不敢宣扬的,恰恰是她自己。”

    “她不敢宣扬,把柄就在本府手里。朝廷也就不会知道,朱寅也只能蒙在鼓里,又能如何?本府还能反过来利用这个把柄,让她乖乖听话,逼她这个状元夫人老老实实为本府效力。如此一来,本府不就是钱也得了,人也得了?”

    蔡毅真是服了,忍不住拍马道:“王爷英明!”

    PS:不好意思,灭秦王还需要一章,明天一定灭了!蟹蟹,求月票,书评!万历时期,因为秦王府的盘剥,关中有不少破产农民成为流民,其中西安城内外就有五万流民。书中流民存在是史实,不是为了女主的计划故意编造的。另:明朝亲王对下大多自称本府,对六部自称本藩,对皇帝自称臣某王。任何场合下,都极少自称“本王”(个例)。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1_5031644/1111076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