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携手共进克难关
老桑园的露水打湿了青布鞋,苏婉儿在月光下站了整整两个时辰。
马富贵的话像算盘珠子在她脑子里拨得噼啪响——两成利是贵,但周文昌的粮车堵了青石板十年,若没有能拉货的车,加工厂的米糕还没出村就得捂馊在筐里。
现代农学博士的思维在古法里绕了个弯:商战不是实验室,有时候得先借势才能破局。
"苏姑娘!"
阿牛的吆喝声惊飞了枝头的夜雀。
少年举着个火把从桑园外跑进来,火光映得他鼻尖的汗珠子发亮:"祠堂灯都点上了,大家伙儿听说您要和马老板谈合作,都挤在门槛儿外候着呐!"
苏婉儿把怀里的账页又按了按,周文昌的名字在炭笔下洇出个毛边。
她跟着阿牛往祠堂走,路过晒谷场时,王婶端着半筐毛豆从竹椅上直起腰:"婉儿啊,那马老板的车真能抗住周大少的刁难?"
"婶子,咱们的米糕要是甜过周家的糖霜,车轱辘碾过的就是他的粮行门槛。"苏婉儿笑着应了句,脚下却没停。
祠堂的门虚掩着,漏出的光把青砖墙照得暖黄,里头传来七嘴八舌的议论:"两成利够买半车盐了"、"周大少的人昨儿还在村口晃"、"苏姑娘带咱们开了荒,总不会坑自家人"。
她推开门的刹那,议论声像被掐断的琴弦。
二十来号人挤在长条凳上,林师傅蹲在墙角抽旱烟,烟锅子一明一灭;孙大嫂把小孙子护在膝头,手里的纳鞋底针戳得飞快;最前排的刘老汉咳嗽两声,把旱烟杆在地上磕了磕:"婉儿丫头,你说咋整,咱们听着。"
"马老板的车队经验丰富,配备了特殊的防滑设备,能拉货,能过冰窖,能在周文昌的粮车堆里挤出条道儿。"苏婉儿把账页摊在供桌上,烛火映着上面的数字,"两成利是贵,但咱们的米糕、豆腐、腌菜出了山,能卖三倍的价。
等商路走顺了,咱们自己置车,两成利就是个垫脚石。"
"那三年独家......"孙大嫂的针停在半空,"要是马老板压着咱们不让和旁人合作......"
"周文昌的粮行垄断十年,不就是因为没人敢和他抢道?"苏婉儿指尖敲了敲"周文昌"三个字的圈,"马老板要独家,是因为他知道咱们的货能挣钱。
等咱们的货在镇里卖出名,他求着咱们续约都来不及。"
刘老汉摸了摸下巴上的胡茬:"丫头说得在理。
上回种早熟稻子,你说能多收半季粮,咱们也都将信将疑,结果咋样?"他冲后排招了招手,"铁柱他娘,把你家晒的米糕拿来!"
铁柱娘挤到前头,竹篾盘里的米糕沾着桂花蜜,在烛光下泛着金。"上回赶大集,我偷偷带了五块,被王记茶楼的伙计抢着买,说比他们做的甜糯。"她抹了把眼角,"婉儿丫头带咱们挣的是实在钱,我信她。"
祠堂里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
林师傅把旱烟锅往腰里一别:"我看行。
明儿我就去砍新榆木,给作坊搭个晾糕架。"
"成!"苏婉儿把账页卷成筒,"明儿辰时,我和马老板签契。"
月亮西沉时,祠堂的灯终于灭了。
苏婉儿抱着账页往家走,路过老桑园时,听见林师傅的咳嗽声——那老头准是摸黑去看新砍的木料了。
现代的时间观念和古代的星斗在脑子里重叠:得赶在秋粮下来前让加工厂转起来,不然周文昌的粮车能把新米价压到泥里。
可资金像块卡在喉咙里的枣核。
村民凑的银钱买了石磨、砌了冰窖,剩下的连买十车黄豆都不够。
苏婉儿开始四处奔走,向村民们详细宣传预售的好处,告诉大家预付资金不仅能提前预定到美味的米糕等产品,还能获得一定的利息,而且加工厂未来的收益有保障,大家的预付资金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在她的努力下,村民们逐渐心动,开始考虑参与预售。
"得把未来的钱拿到现在用。"苏婉儿蹲在作坊的石磨前,指尖沾了点泡发的黄豆,滑溜溜的像算盘珠。
她突然直起腰,袖口蹭了石磨上的水,"预售!"
接下来的几天,苏婉儿忙着安排各项事宜。
她让林师傅蒸了三大笼米糕,孙大嫂腌了十坛酸黄瓜,铁柱娘熬了半锅桂花糖。
一切准备就绪后,三天后,青山坳的晒谷场支起了蓝布棚。
日头刚过竿,镇里的小商小贩就顺着山路上来了——马富贵的骡车停在村口,车把式扯着嗓子喊:"青山坳的新货嘞!
甜过蜜的米糕,脆过梨的酸黄瓜!"
"这米糕咋卖?"王记茶楼的陈掌柜捏着块米糕,桂花蜜顺着指缝往下淌。
"现买五文一块,预付十两银子,秋粮下来前按月送二十块。"苏婉儿举着个算盘,"预付的银钱算利息,到时候多给两块。"
陈掌柜的眼睛亮了:"按月送?
我那茶楼每日要三十块茶点,预付五十两,你能供上?"
"供得上。"苏婉儿把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但得签契——您预付的银钱,咱们拿作坊的石磨、冰窖做抵押。"
日头偏西时,蓝布棚下的木桌上堆了七张契纸,最上面压着二十两散碎银子。
孙大嫂数钱数得手发颤:"够买二十车黄豆了!"
"先别乐。"林师傅擦着汗从作坊里钻出来,粗布衫后背浸了大片汗渍,"那酸黄瓜的坛口总封不严,才两天就起白霉了。"
苏婉儿跟着他钻进作坊。
泥地上摆着二十口陶坛,最边上的几口坛沿果然凝着层白霜。
她蹲下身闻了闻,不是霉味,是发酵的酸香:"林伯,您是不是按老法子用了生水封坛?"
"那还能咋着?"林师傅挠了挠头,"我爹传的法子就是烧开水放凉......"
"试试用熟石灰水。"苏婉儿掰着手指头回忆现代泡菜的工艺,"生石灰兑水沉淀,取清液封坛,能杀菌。"她转身从筐里摸出把石灰,"咱们试试,三坛用石灰水,三坛用凉白开,看哪坛先出酸香。"
接下来三天,作坊的陶坛成了两人的宝贝。
林师傅天不亮就来掀坛盖,苏婉儿捧着个小本记时间:"第三坛石灰水的,第二天就有酸气了。"她用笔尖戳了戳本子,"林伯,您看,石灰水封坛能缩短两天发酵时间,还不生霉。"
林师傅拍了拍大腿:"丫头,你这脑瓜子比我这老木匠的墨斗还精!"他抄起把竹片就要改坛口,"明儿就把所有坛口加高半寸,用石灰水封!"
加工厂的石磨转起来那天,青山坳的炊烟里飘着米香。
苏婉儿站在晒谷场边,看着加工厂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心里有了一丝欣慰。
她看着林师傅往石磨里添泡好的黄豆,乳白色的浆水顺着磨缝流进木盆。
孙大嫂带着几个妇人在晾糕架前忙碌,金闪闪的米糕在风里晃,引来了一群麻雀。
"苏姑娘。"
略带沙哑的男声从身后传来。
苏婉儿转身,见一个穿青布衫的中年男子站在槐树下,手里捏着顶旧草帽,眉眼间带着股子精明:"在下周明远,前儿在镇里听说您要找管账的。"
他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打开是叠账册,"这是我在城南米行当账房时记的,进出货、算利息、核契纸,都熟。"
苏婉儿翻了翻账册,墨迹工整,加减乘除分毫不差。"每月要查三次库,粮、豆、糖的数儿得和账上对死。"她突然抬头,"周大少的粮行找过你?"
周明远的手指在草帽沿上蹭了蹭:"找过。
说给双倍银钱,让我记两本账。"他抬起眼,目光像晒谷场上的日头,"可米行的老掌柜说,账册是生意人的心肝,得干净。"
"明儿来作坊。"苏婉儿合上账册,"月钱比镇里多三成。"
周明远弯了弯腰,转身时草帽檐扫过槐树叶,沙沙响。
秋蝉叫得正欢时,加工厂的第一批米糕装了车。
马富贵的骡车停在村口,车棚里垫着新稻草,冰窖里码着浸了井水的陶瓮。
苏婉儿摸了摸车板,榆木的纹路还带着锯子的新鲜味儿:"马老板,要是米糕到镇里捂馊了......"
"您放心。"马富贵拍着胸脯,车把式已经甩起了响鞭,"我这车走夜路,天亮到镇,冰窖的水冷得能镇西瓜。"
骡车缓缓出发,苏婉儿望着骡车远去的方向,心里默默地祈祷着。
她在晒谷场边又站了一会儿,思考着加工厂接下来的发展。
就在这时,阿牛从山道上跑下来,裤脚沾着草籽:"苏姑娘!
镇里来消息,说邻县的"福来居"要在清河县开分号,专门卖米糕、腌菜!"
她的指尖在车棚上轻轻一扣,榆木的触感突然变得生硬。
山风掀起她的衣角,远处传来加工厂石磨的吱呀声,混着孩子们的嬉闹,像首跑了调的曲子。
周文昌的阴影还没散,又来个更狠的角色——福来居她听说过,在州城开了三家铺子,连知府夫人都爱吃他们的桂花糕。
"阿牛,去把林师傅、孙大嫂、周先生叫到祠堂。"苏婉儿顿了顿,望着骡车消失的方向笑了笑,"得给福来居的米糕,添点青山坳的滋味。"
(https://www.02ssw.cc/5026_5026333/1111111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