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退位让贤 > 第六百零七章 真正的考验!办法!

第六百零七章 真正的考验!办法!


尽管设置电报机的目的,是为了将文庙里发布的圣旨,第一时间传达天下,但电报机房实际上并不在文庙里面,而在与文庙一墙之隔的孔府内。

原因也很简单,文庙作为一个专门的祭祀场所,根本没有合适的地方,放置电报机。

再加上两地之间就一墙之隔,距离非常近,设在孔府,并没有任何不便。

当然,如果走正门往来的话,还是有一点点距离的。

为此,赵瑞又特意在旁边开了一个凿墙开了一个小门。

徐妙锦带人前来之后,首先就更换了小门的侍卫。

见到电报机还在自己人的控制之中,做保障工作的技术人员和四周的警卫,都是天枢司的护卫,徐妙锦顿时心神大定。

她一赶到,管事的官吏连忙迎驾,问道:“可是有陛下的圣旨?”

他们早已做好了准备,就等着将皇帝祭祀圣人的祷文发布天下。

徐妙锦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道:“距离曲阜最近的新军营地在哪里?离此有多远?”

那名官员一愣,不明白为何贵妃娘娘会问起此事。

好在他之前参与了电缆线路的架设,其中便涉及通往军队驻地的线路,故而对此有所了解,当即答道:“距离曲阜最近的新军军营,在济南城外百里,距曲阜约摸两百里。”

济南是山东的首府,以前的军队,大多是驻扎在城市中心的。

一座座城池,便是一座座军事中心。

毕竟,修建城池的目的,从来就不是为了发展商业,而是为了防范敌人进攻,就是天然的军事驻地。

但朱允熥实行军制改革之后,大明军队从冷兵器时代,迈入了热兵器时代。

按照朱允熥的旨意,大明不再修建城池,加固城墙,原有的城墙,虽未拆除,却也基本废弃不管了,连城门也不再是白天开放,夜晚关闭,而是尽可能一直开着,除非附近出现了盗贼,这类情况,基本上全国罕有。

眼下是真正的太平盛世,城门再没有关闭的必要,晚上也不宵禁,任由百姓来往。

原来驻扎在城里的军队,也皆从城中撤出。

新军的营地,往往建在远离城池的地方。

那是纯粹的军事基地,而与周围居民,皆不相往来。

城市里面的日常治安维护,转而交给捕快衙役,以及由按察使司衙门统率,同时也受刑部管理的武丁。

军务和政务,基本上也就彻底分了开来。

当然,除了驻守边防的军队之外,各省的驻军仍有威慑贼寇,保持境内稳定的职责,也不可能离省府太远。

如果真的遇到地方捕快衙役,武丁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省府衙门仍可向驻军求救,请求驻军介入处理。

山东的情况便是如此,从曲阜到济南约摸三百里,驻军的营地恰好在距济南百里的地方,来曲阜则刚好是二百里。

“如果军队从那里出发,急行军赶到此地,最快需要多久?”徐妙锦又问道。

那人更糊涂了。

好端端的,调军队过来干吗?

难道发生什么变故了?

他心中一紧,忙道:“新军都是按陛下的旨意组建,与原来的旧军大不相同。”

“新军不仅配备了先进的火枪火炮,还有大量的马匹和战车。”

“且从新军驻地到曲阜,一路都是宽敞的水泥大道,又皆是平地。”

“两百里路程,急行军的话,现在出发,天黑前或可抵达此地。”

平定草原之后,草原上的马匹,源源不断的进入中原。

这些马匹,极大的补充了新军的军备。

除此之外,便是战车。

战车曾在春秋战国时广泛使用,但后来随着骑兵战术的兴起,逐渐被淘汰。

但朱允熥改制新军后,战车又重新得到了重视。

原因很简单,战车能携带大量的后勤补给物资。

进入热兵器时代后,军队作战消耗的弹药数量激增,急需交通工具运输补给。

在还没有汽车的情况下,马车无疑就成为了最好的运输工具。

大明新军装备的马车,可不是从前的那种马车。

而是由大明新式工厂生产,装备了钢铁轴承,减震弹簧,新式刹车,以及天然橡胶轮胎和新式转向轴的四轮马车。

这种马车,即便拉车的战马被突然击毙,也不会倾覆。

水泥路又加快了它的行进速度。

两百里的路程,尽管一路皆是平地,但步兵正常也需要两三天的时间才能抵达。

可坐在马车上,一日即可。

这也是为什么朱允熥会在大明新军中推广新式马车的原因。

兵贵神速。

早一天或者晚一天抵达,很多时候,足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

“马上给那里的驻军发电报,让他们即刻出发,前来曲阜文庙,要以最快的速度行军,一刻也不能耽搁。”

管事的官员吃了一惊,忙问道:“贵妃娘娘,发生什么事了?”

“这你就无须过问了。”徐妙锦急声道:“你只管立刻去拟电报,速速发出便行。”

“依律,调动驻军需得由军务处下令。”管事官员试探着询问道:“要不要立即给军务处发一封电报,再让军务处发电报调动驻军?”

“不用了!”徐妙锦挥手道:“直接给驻军发,无须经过军务处调兵,暂时也不必发电报将此事告知军务处。”

虽然她的推测是王守廉行兵谏之事,与军务处的将领无关。

但这种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军务处可不止一个军务大臣。

她此刻身在山东,也不知道今日是哪个人值班。

若是值班的军务大臣,也参与了今日的兵谏,那电报发过去,他遵不遵令调兵就不好说了。

再者,就算他遵令调兵,也可以在时间上拖延一下。

眼下事情紧急,每一分钟都可能出现新的变化,片刻也不能迟缓。

徐妙锦当然想绕过军务处。

更别说,本身发电报过去,对方翻译出电文,就需要时间,即使是紧急翻译,也一样。

多走一趟电报,也需要多出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

“贵妃娘娘,这不合体制。”管事官员急切道:“没有军务处的命令……”

“让你发就赶快发,哪来那么多的废话。”不待他说完,徐妙锦直接打断,此际的小姑娘已是柳眉倒竖,怒意上涌,厉声斥责道:“偏就是军务处可以调动军队,难道陛下都不能调兵吗?”

“若是没有电报,或是山东通往军务处的电报线缆断了,难道军队就永远也不能调动了吗?”

“还不快去拟电报!”

“再有片刻迟疑,立斩不赦!”

这一声喝斥,顿时将管事官员吓得不轻。

贵妃娘娘能不能调兵他不知道,但贵妃娘娘杀他肯定是可以的。

皇帝北巡,途中的相关事务本就是贵妃娘娘在管,杀他只是一句话的事。

何况贵妃娘娘来电报机房,本身就带了护卫前来,可见事态紧急。

管事官员不敢再耽搁,连忙磕头道:“臣这便去发,只是这电报非是军务处发出,只恐驻军不听令。”

“在电报上面说明,这是陛下的旨意。”徐妙锦连想都没想,就迅速答复。

事急从权。

当此时刻,假传旨意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听到是皇帝的旨意,管事官员顿时松了口气。

凡事按既定程序办,就不会出错,这是许多官员的心理。

这名管事官员也不例外。

他刚才之所以再三推诿,就是觉得不符合既定程序,怕以后朝廷追责,连累到自己。

不得不说,这种心态对正常的办事,是有好处的。

规规矩矩遵守流程,严格按规章制度办,通常不会出什么大的差错。

可一旦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变通的时候,这类墨守成规的官员,就会成为极大的阻碍。

比如说,已经发生了火灾,可按程序规定,开门需要审批,那没有审批之前,这门还是不开呢?

是由火势蔓延,还是主动担责,不等待审批,直接开门救火,同时也将火场里面的人放出来呢?

处理这种需要临机独断的事情,才是真正考验一名官员能力的时候。

永远按流程办事,没有半点变通的话,说句不听的话,就是放只狗坐到那个官位上,只管用狗爪子按印章都一样。

当官是世间最容易的事,因为只要按流程办就行了。

当官也是世间最难的事,因为必要的时候需要变通,需要自己担起天大的干系,并且做出正确的决定,这种情况下,才是对一名官员的真正考核。

实际上,朝廷在制定规定的时候,都是有兜底条款的。

这个“兜底条款”,就会赋予官员紧急情况的临机决断之权。

只不过,这不是能随便启用的。

一旦动用这项权力,就意味着官员自己要承担前所未有的责任,干得好升官加职,干得不好罢官免职,甚至砍头抄家。

很多官员行事谨慎,为了自保,宁愿永远都不用!

朝廷也永远无法通过这一方式来考核官员,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这永远是未知态。

眼前的这名官员便是如此,此际听到是皇帝的旨意,顿时放心了不少。

至于没有手谕之类的,贵妃娘娘都亲自来传旨了,手谕也就不重要了。

皇帝的旨意,其实大部分时候是没有手谕的。

不过,他的心才刚刚放心,又很快紧绷了起来。

好端端的调兵前来,还不许告知军务处,这是出什么大事了呢?

他也不敢再问,连忙去发电报。

“除了济南附近的驻军之外,再从其他相对较近的地方,调两支兵马,共计三旅人,都要火速赶到。”

略一思索后,徐妙锦接着发号施令。

正常来说,新军将领大多是朱允熥亲自一手带出来,其中许多军官还曾参与过远征倭国的战争。

他们是新军的第一批骨干成员,如今也遍布各军中。

再加上新军施行双首长制度,无论是制度上,还是本身的人员,都非常可靠。

但危机时刻,徐妙锦还是唯恐靠不住,多调几支兵马来,相互制衡,才更放心。

就在这时,有人禀报道:“政务处发来电文,询问陛下祭祀圣人祷文,何时发出?”

徐妙锦眉头微微一皱。

朱允熥此番来祭祀圣人,是朝野瞩目的大事。

政务处应该早就在等着祷文,好迅速昭告天下,眼下算算时间,祭祀的祷文都该念完了,故而也就发电来问了。

“给政务处将祭祀圣人祷文全文发出去!”徐妙锦当机立断。

“可我们并没有收到陛下派人送来的祷文。”一名官员不解地问道。

他们一直在等着。

但始终没有人从那扇新开的小门里,将祷文的全文送来。

“本宫有!”徐妙锦从身上拿出一张折好的文稿,上面写的正是朱允熥此次祭祀圣人的祷文。

这种文章,当然是提前写好的。

朱允熥虽然有“大明第一才子”的美称,但他很清楚那是抄诗抄来的,真论写文章,与正经的大明读书人相比,他还差得远。

好在身为皇帝,写文章这事,本就无需他操心。

身边自有大儒代笔。

徐妙锦整天和朱允熥在一起,早就知晓这篇祷文。

代笔的御用文人,呈上来的时候,就有誊抄的副本,此际刚好拿出来。

如果说之前还只是怀疑王守廉别有用心,到了现在,就已经基本确定。

毕竟,如果那边没有出什么状况的话,祷文应该早派人送到电报机房来了。

文庙那边,一定出了问题。

政务处的情况不明,徐妙锦决定暂时不将情况通告给他们。

先将祭祀圣人的祷文发出去,一来可以借此机会通告天下,让王守廉等人鞭长莫及。

二来嘛,也正好试一下政务处、军务处现在的情况,好做下一步的决定。

“立即以最快的速度,将祷文翻译从电文,给政务处、军务处发出。”

“电文后面说明,让他们收到之后,马上复电回复,并让所有在场的政务大臣,军务大臣,一一在电文上署名。”

……


  (https://www.02ssw.cc/2426_2426895/4435726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