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996章 当前大明的主要矛盾

第996章 当前大明的主要矛盾


“湖广的奴婢,逃到了苏松新区?”

    “沿途有没有奏报,当地官员都在干什么?”

    消息传到朝廷,朱由检当即雷霆大怒,或者说是借题发挥。

    去年韩爌为了夺回权力,就向他指出朝廷实际控制的地方,只有北直隶和苏松新区。

    如今看来果然如此,这么大的事情沿途丝毫没有奏报,直到苏松新区发现后,把消息紧急传递上来。

    韩爌面上一阵紧张,心里却庆幸无比。

    若非去年就向皇帝指出朝廷的实际控制力,这件事背黑锅的一定是他。

    如今皇帝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对他就不会严惩了,他向皇帝说道:

    “麻城一带奴仆众多,几大家族都有三四千奴婢。”

    “前年的时候,因为释放奴婢的传言,当地就险些闹出奴变。”

    “现在这情况,可能有奴婢闹事不成,转为流亡逃窜。”

    朱由检生气地道:

    “确定奴婢限额,释放多余奴婢,这是前年就定下的政策,麻城难道没有执行?”

    “你是首辅,说说这件事该怎么办?”

    韩爌没有提出办法,而是建议道:

    “户部左侍郎李长庚是麻城人,他在得知朝廷的政策后,就释放了奴婢。”

    “可以召他觐见,仔细询问此事。”

    朱由检当即命李长庚觐见,李长庚在收到相关消息后,就知道有这一日,在见到皇帝后说道:

    “朝廷限制奴婢数额后,臣和家乡的亲族,都严格执行朝廷限制。”

    “但是有一些家族看似释放奴婢,其实却阳奉阴违。”

    “他们把奴婢名义上释放为雇工,其实却不给那些人生计,仍旧还要依附他们。”

    “去年乡间便因为释放奴婢发生很多事端,这次去苏松新区的很可能是逃出去的人。”

    朱由检闻言默然,知道执行政策不是那么简单。

    他问李长庚道:

    “那你说说,麻城的奴婢应该如何解决?”

    “这件事该怎么办?”

    李长庚当即建议:

    “臣以为可在麻城仿照苏松设新区,兴建各种产业园。”

    “雇工有了工作,自然不需要依附他人。”

    “麻城也可以成立雇工协会,要求各家遵守相关政策。”

    这说的是屁话,朝廷没那个精力再建一个新区,也不可能建在麻城。

    朱由检看着他道:

    “产业园可以考虑建,看看麻城有什么优势产品。”

    “但是更重要的是派兵,派新军镇压反抗,督促释放奴婢。”

    “李侍郎,你是麻城人,对当地最为了解。朕就任命你为钦差,专门处置麻城、以及整个湖广的奴婢问题。”

    “要切实执行朝廷政策,释放多余奴婢。而且要给奴婢出路,设法安置他们。”

    这让李长庚一阵头疼,知道绝对是个苦差事。

    而且在今年八月即将换届的形势下,如果他不能在六月前处置好,估计卿相之位就和自己无缘。

    他心里是不愿在这时出京的,但是皇帝的命令下来,他只能听从旨意:

    “圣明无过陛下,臣定在麻城执行朝廷政策,督促释放奴婢。”

    朱由检这才点了点头,又安排道:

    “朕会派黄得功调一个大队新军过去,之后就留在湖广,帮助训练当地新军。”

    “有违法抗命的不要手软,好好清理一下当地。”

    “听说有些家族靠着几千奴仆号称素封,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这次就让他们见识一下,朝廷新军为何能打败建虏、拥有什么样的战力。”

    这是他年前就有的想法,依靠军队强行压伏地方。

    之前在实施时还稍微顾忌影响,如今湖广出事,他当即就把兵马派出去。

    如果有地方势力敢反抗,他不介意杀得人头滚滚。

    李长庚听得头皮发麻,当即就认识到皇帝是玩真格的。当今皇帝是不在乎什么天下太平的,甚至不介意民间舆论——

    报纸都被皇帝掌控,不利于皇帝的声音,根本发不出来。

    他没有办法改变皇帝的做法,甚至担心自己撂挑子的话,皇帝会派个酷吏过去,掀起腥风血雨。

    不愿家乡被杀得人头滚滚的他,当即就向皇帝请求,节制这队新军,并且要派护军。

    否则兵过如篦,地方可能大乱。

    朱由检对他还是比较看重的,而且知道军队失控的危害,答应了这个要求,要李长庚节制这支新军。

    不过他心里决定把湖北纳入南方镇抚司,让项俊卿派锦衣卫过去——

    这次的事情,让他认识到先前把湖广划入西南镇抚司有点不合适。两湖分治之后,湖北可单独划出来。

    琢磨着这件事情,朱由检又向韩爌道:

    “先前韩卿说要用朝廷政策的执行情况,对地方官吏小计。”

    “这释放奴婢的政策,朕看就可以列入计划,年底进行小计。”

    “朕希望每个府县的奴婢数量、公民数量、异族数量等等,都要能报上来。”

    “这次大造黄册,要有相关统计。”

    韩爌口中应着,早就料到皇帝会借题发挥,做好了在奴婢事务上用心的准备。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皇帝又提到大造黄册,强调加强统计。

    按照时间来说,今年就是大造黄册的最后一年,他需要对此事做出交代。

    尤其是年前提到的打造高标准农田,也需要在大造黄册时定下来。

    这让他又感到一阵忧心,感觉在当今皇帝手下,做官越来越难。

——

    商讨了一些政务上的事情,朱由检又提到了学术,问韩爌道:

    “先生看得怎么样了?”

    “有什么感悟没有?”

    韩爌斟酌着皇帝的用意,夸赞道:

    “发人深省,不弱于诸子先哲的理论。”

    “臣以为应让所有官员、学子拜读,学习这篇论文。”

    朱由检不是要听他拍马屁,而是让他用文章中的观点解决问题,问他道: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你且先来说说,当前大明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这个问题,让韩爌瞠目结舌,不知如何谈起。

    现在皇帝要求用,他实在没有头绪。

    李长庚等人同样如此,对皇帝的这番言语,没有给出答案。

    朱由检见此心中叹气,但是也没气馁,循循善诱道:

    “现在的主要矛盾说不出来,以前的主要矛盾应该知道吧?”

    “先前几年,朝廷主要在解决哪些问题?”

    这点他们都能回答,韩爌道:

    “先前朝廷主要是用心边事,解决奢安之乱、建虏之乱等问题。”

    “当时的主要矛盾,应该说是大明和建虏的矛盾。”

    朱由检点头赞许,夸奖道:

    “这个认识很好嘛,抓住了主要矛盾。”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能完全解决。”

    “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应该抓住主要矛盾,解决最重要的问题。”

    “建虏作乱威胁京城,就是之前的主要矛盾。所以朝廷的大部分力量,都用于解决这个问题。”

    “在建虏被驱逐出辽东后,它对京城的威胁已经解决了,残余的只是小患,下降为次要矛盾。”

    “那么新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朝廷接下来应该集中精力解决哪个问题?”

    这是要确定下一步的方向,给群臣明确的目标。

    朱由检此时已经发现了,在驱逐建虏后,朝廷的策略现在有点乱。

    有的想继续打仗,推动朝廷攻打安南。

    有的专注于内政,想要刷新吏治、解决财政困难。

    这些事都很正确,而且很有必要。

    但是必须有个大方向,让群臣知道朝廷的目的。朝廷的各种策略,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

    朱由检揣摩所学历史,提出主要矛盾。

    以后每隔几年都要重新定,一个个解决所遇到的困难。

    韩爌等人在他的谆谆教诲下,终于明白了皇帝的目的,是要确定下一步的大政方针。

    这让韩爌一时间有些后悔。如果能真正读懂,绝不会在皇帝问话时无言以对。

    如今他只能按皇帝以前的治政方针,试着回答道:

    “皇上曾说:今后十几年的朝廷任务,就是戡乱救灾。”

    “戡乱工作在平定奢安之乱、建虏之乱后,已经基本完成了。”

    “接下来朝廷的任务,就是救灾。”

    “主要矛盾……主要矛盾……”

    连说了几次,不知道如何说出来。

    对皇帝这一套话语,他实在不够熟悉。

    还是朱由检主动接话,向群臣道:

    “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矛盾,是民众对粮食的需要,和粮食不足的矛盾。”

    “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大明迅速增长的人口,和耕地不足的矛盾。”

    “灾荒、民乱、奴变等等,都是因此而来。”

    “大明的人口太多,可耕地又不够,导致粮食不足,出现种种矛盾。”

    “所以当前大明的主要矛盾,就是人地矛盾。”

    “它在大明的各种矛盾中,起着主要的、领导的、决定的作用。”

    “解决了人地矛盾,很多矛盾就迎刃而解!”

    这一番话,如同醍醐灌顶,说到了很多人的心里。

    韩爌等人思索皇帝的种种做法,对于皇帝推动的各种措施,也有一点明白。

    户部左侍郎李长庚道:

    “陛下所言甚是,当前大明的主要矛盾,就是人地矛盾。”

    “有了耕地就有恒产,民众就有恒心。”

    “没有地就容易成流民、或者沦为奴婢。”

    “朝廷想要救灾,必须要解决人地矛盾。”

    朱由检听到他说话,点头赞许一番,又问道:

    “户部有没有估测出人口数据,大明当前有多少户、又有多少口?”

    这件事一直在进行,大造黄册的统计户口不说,盐政总署根据食盐数据,同样做了估计。

    最终按照全国的食盐数据、还有陕西移民数据和户口的差别,估算出大明黄册上的九百多万户、五千多万口完全不准确,至少应膨胀三倍。

    李长庚道:

    “户数因为有的家族没分户,难以估算出来。”

    “口数按盐政总署估算,大约一亿五千万到两亿。”

    “朝廷救灾之时,要按这个数据来,否则就是杯水车薪。”

    能得出这个数字,朱由检已经感到满意。

    因为后世的估计也就这样,晚明人口大约在1.5-2亿。

    更具体的数字统计不出来,大明朝廷现在没有那个实力。

    他问李长庚道:

    “大明的耕地是多少?”

    “高标准农田四亿亩,加上其他农田,能不能达到八亿?”

    李长庚回道:

    “八亿亩应该是有的,但是因为天灾频繁,能保住产量的,最多也就四亿。”

    “户部会努力增加高标准农田,提供更多粮食。”

    朱由检赞扬了户部的努力,又向群臣道:

    “姑且按最高的八亿亩计算,每人五亩地的话,能够分配给多少人?”

    这个问题如此简单,当即有人计算出,按八亿亩算是1.6亿人。

    朱由检道:

    “这就是大明能承载的农业人口数据,而且是理想条件下的上限。”

    “实际因为土地分配不平均,很多农民只有不到五亩地,他们收获的粮食,勉强能糊口而已。”

    “即使没有天灾,大明的土地能承载的人口,现在也达到了极限。”

    “再往上不是不能增加,但是会陷入普遍贫困,会有更多的人挣扎在温饱线。”

    “粮食之外的燃料、油料等消耗,也会有极大困难。”

    “大明现在的人口,已经达到了极限。”

    这是他的认识,也是一个现实。

    晚明的1.5-2亿人口,已经达到了农业时代整个中国的上限。

    清朝突破这个上限后,整个中国的农民,就陷入了普遍贫困。

    而且因为开垦、打柴等行为造成的森林覆盖率降低,给生态带来了极大灾难。

    朱由检是不希望落入那个境地的,所以他希望限制人口。

    而且大明现在的人口已不算少,足够支撑一个大国崛起——

    美苏巅峰时期,人口也不过两三亿。

    多余的人口,需要迁往海外,或者赶入工商业。

    农业人口不能再增加,否则会陷入普遍贫困。

    (美苏人口对比,单位百万人)(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2421_2421252/1111012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