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崇祯重振大明 > 明清人口资料和生活水平估计

明清人口资料和生活水平估计


按照葛剑雄主编、曹树基著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崇祯三年人口大约1.9亿。

    明末战乱损失的人口大约四千万,崇祯十七年人口大约1.5亿。

    清初战乱又损失大约四千万,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估计顺治十二年大约1.19亿。

    从1.19亿增加到4亿,清朝人口增速是低于当时世界同期的。尤其是晚清时期没赶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人口爆炸,中国人口在世界占比是降低的。

    例如东南亚,【1850-1986年间,世界和亚洲的总人口大约只增长了3倍。东南亚却增长近9倍,总数达到4.1亿,在亚洲总人口中的比重因此大幅度上升:1500年为7%,目前已增至14%以上。】

    对于清朝所谓的“人口奇迹”,《中国人口发展史》第十章第五节【怎样认识清朝的“人口奇迹”】有专门论述,它的人口增长率不但横向上低于世界同期,在纵向上也低于很多历史时期。

    而且这个所谓的“奇迹”,带来的生态破坏是巨大的。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等问题,现在还在还债。

    到了清朝,中国可以说是陷入普遍贫困。

    马戛尔尼一行于1793年五月十四日到达中国(乾隆五十八年),同年十二月从广州起程返回英国。

    在马戛尔尼眼里他所看到的大清帝国的人民可谓是民不聊生,让英国使团触目惊心的是:

    “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人民衣衫褴褛衣不蔽体,我们扔掉的食物残渣他们都抢过来吃。”

    他的另一位副使约翰·巴罗在他的《我看乾隆盛世》一书中说到:

    “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前往北京的途中,都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的迹象和农村繁荣富饶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看见树木,房子几乎都是用泥土盖成,屋顶上盖着茅草抵挡风雨……无论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和英国的小镇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穷落后的景象。”

——

    而在晚明来到中国的利玛窦,是这样记载的:

    “食用蔬菜的种类和质量和栽培植物的种植情况也差不多,所有这些中国人使用的数量都要比欧洲人的通常数量多得多。事实上,中国老百姓中有很多人是终生完全素食的,或因为他们贫穷而不得不如此,或因为某种宗教原因而接受这种生活习惯。蔬果花草的丰盛程度确实让人不能再有什么奢求了。”

    “中国普通人民最常吃的肉是猪肉,但别的肉也很多。牛肉、羔羊和山羊肉也不少。可以看到母鸡、鸭子和鹅到处成群。但是尽管有这么丰盛的肉食供应,马、骡、驴和狗的肉也和别的肉一样受欢迎,这些马属或狗属的肉在各处市场上都有出售。在有些地区,牛和小羚羊因为某种迷信或农业上的需要而禁屠。野味,特别是鹿、野免和其他小动物的肉也很常见,并且售价很便宜。”

    另一位传教士加斯帕·达·克路士(Gaspar  da  Gruz)是这样记载的:

    “有大量黄牛肉和水牛肉,有很多鸡、鹅和数不清的鸭。无数的猪(广州的官员统计当时广州城一天所消耗的猪就有五六千头),猪肉是他们最爱吃的,他们把猪肉制成非常奇特的腌肉,当葡人到印度去进行贸易时,就把无数的腌肉运去那里。他们也吃蛙,蛙是养在门口的大水盆中出售,售卖的人要负责剥开。在极短时间内他们能剥100只,他们是从背面剥开个口子,从那里把皮剥光。鱼非常之多,有好多品种,都很好,市场上从不缺鱼。有很多螃蟹和牡蛎及别的甲壳类,都很好,这些在市场有的是……,广州人的平均生活水平和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差不多。”

    在他的眼里,广州人的平均生活水平和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差不多,而广州在大明不是最繁华的城市,最繁华的地方是江南。

    陈舜系在《乱离见闻录》回忆万历时期情景:

    “予生万历四十六年戊午八月廿六日卯时,父母俱廿三岁。时丁升平,四方乐利,又家海角,鱼米之乡。

    斗米钱未二十,斤鱼钱一二,槟榔十颗钱二文,著十束钱一文,斤肉、只鸭钱六七文,斗盐钱三文,百般平易。

    穷者幸托安生,差徭省,赋役轻,石米岁输千钱。每年两熟,耕者鼓腹,士好词章,工贾九流熙熙自适,何乐如之!”

    丁耀亢《古井臼歌》回忆(其著作大部分被满清禁毁):

    道旁废墟存古井,石上绳痕吊水影。犹有石臼无人舂,倾侧墙隅如覆鼎。

    忆昔村民千百家,门前榆柳荫桑麻。鸣鸡犬吠满深巷,男舂妇汲声欢哗。

    神宗在位多丰岁,斗粟文钱物不贵。门少催科人昼眠,四十八载人如醉。

    (想起我在万历年时的生活场景,神宗皇帝在位的时候总是多丰收年,东西都非常便宜啊,大家的实际购买力都很强啊。基本上都见不到上门收税的税务人员。神宗皇帝在位的这四十八年里,人们活得那个滋润,就像迷醉了一般!)

    江山鼎革成新故,物化民移不知处。空村古鬼起寒磷,荒原野火烧枯树。

    井中白骨成青苔,舂碓之人安在哉?此物曾经太平日,如何过之心不哀?

    吴伟业回忆:

    “余生也晚,犹见神宗皇帝之世,江南土安俗阜,风习最为近古。”

    (俗阜,意思是谓民众富庶)

    万历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巅峰,大明二百多年承平的积累。

    不要把清朝的普遍贫困、清末民国的土豪劣绅统治,当作对中国古代的整体印象,那是极端错误的。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才是真正的和平年代丰年景象。

    按照英国学者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估算,明朝时期1600年中国的人均GDP,和西欧整体人均GDP是接近的。

    当时最富裕的荷兰人均也就大明两倍,但大明江南繁华地带是能同荷兰相比的。

    到了清朝刚刚灭亡的1913年,中国的人均GDP,和西欧相差六七倍,和最富裕的英国相差九倍。而且相比明朝都是下降的。

    中国人均生活水平恢复到明朝时期,大约是六七十年代。平均亩产也是在那时候恢复,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之后得益于科技进步带来的化肥、良种,迅速完成对古代的超越。

    在GDP总量估计上,1600年的大明是西欧整体的1.45倍。

    1913年则完全颠倒过来,西欧整体是中国的3.75倍。

    现在的中欧国力对比,才是返回历史上的常态,清朝则是不正常状态。(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2421_2421252/1111012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