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8章 仁义为本,鼓励生育
一场经筵过后,群臣对皇帝的治国策略有了更深理解,也明白了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
不过也有人怀着不满,认为皇帝在经筵上制定治国方略,似乎有些太儿戏。
刘宗周在经筵结束后就听到人询问:
“皇上用徐学士讲学,是不是要用西学?”
“这西学是蛮夷之学,如何能成为治国学问?”
这是前段时间被攻击的一点,西学作为传教士传来的学问,受到猛烈抨击。
如今皇帝用徐光启讲学,似乎有为西学正名的意思。
不过刘宗周却不这么想,他说道:
“你听徐学士所言,可有一丝泰西来的学问?”
“他用的科学,是从数学中推导出来的学问。”
“如果把数学都当做西学,儒家六艺又在哪里?”
这番话让人无法反驳,因为数学确实是君子六艺之一。
皇帝就是打着这个旗号,在科举中重启明算科,提高了数学的地位。
如今徐光启、张溥在皇帝支持下创立的科学,虽然吸收了泰西的学问,根基却是数学,谁都无法质疑。
刘宗周即使知道皇帝在扶持新学派,却也不会从这方面功绩。
在他看来无论科学、实学,都是儒家学问。
他们的分歧是内部的,而不是把这些学问推出去。
至于在经筵上确定国策,他就更是欢迎了。皇帝和臣子坐而论道商议国策,是所有士子都欢迎的事情。
尤其是皇帝在经筵前发表《矛盾论》,用这种理论提出问题。徐光启再用科学理论佐证,并且提出建议。
这一套学术治国流程,让刘宗周充分认识到皇帝对学问的重视。就算他对皇帝的理论不完全认同,也认为当今皇帝是圣君。
在他这个态度下,其他臣子对经筵的质疑也只能转向别的方面,礼部左侍郎钱象坤道:
“朝廷要强制迁移民众,是不是有些不仁?”
“如果是受灾也就罢了,没受灾的地方都要强制迁徙余丁,实在……”
说着连连摇头,对这种做法颇为不满。
当前这个条件下,迁徙出去就是生离死别,很多臣子心里都有质疑。
如果执行的过程中再粗暴一些,那就要派官吏去捉人。
想到《石壕吏》中夜捉人的景象,他们觉得余丁迁徙政策,存在很多问题。
刘宗周也觉得这个做法值得商榷,但是他作为重制礼乐的主导者,必须要维护当今皇帝,出言道:
“现在看是不仁,但是长远来看却是大仁。”
“不把多余的民众迁徙,时间长了,民间人均物资会越来越少,会有更多的人挣扎在生死线,一不小心就发生民乱。”
“皇上考虑的是大仁,所以同意韩首辅的强制迁徙。”
“不过具体的迁徙做法,确实有值得商榷之处。”
“吾等应建议朝廷,要以仁义为本!”
这番话引来很多官员附和,他们纷纷同意。
不过喊口号容易,提出有效的办法就难了。
大明境内的人口需要限制是共识,大部分臣子对此也没意见。
他们有意见的强制迁徙,担心执行中出问题。
不过用移民减少境内人口已经是很温和的政策了,强制不让生育之类,不但更加不仁,也没有办法实施——
大明现在,并没有有效的节育手段。男女只要发生关系,就有可能怀孕。如果怀孕后强制堕胎,做法更加残忍。
所以他们商量来商量去,发现除了移民外,并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只能在移民上提建议,尽量减少危害。
工部左侍郎李待问道:
“移民的措施应尽量温和,要给民众选择权。”
“没有土地的余丁,可以去城里做工,总好过迁徙海外。”
“我看啊,应该让雇工协会对所有余丁培训,能做工的尽量留下来,不会做工的才迁出去。”
“这些人迁出去后种粮食,正好由城市收购回来,养活城里的工人。”
建议实行余丁分流,减少强制迁徙的人。
这个措施显然有利于工商业发展,为城市提供足够的劳动力。
但是相比强制迁往海外来说,确实称得上更仁义。
在场的臣子对此纷纷夸赞,认为应该向朝廷提出这个建议。
刘宗周也高兴地补充道:
“现在皇上定下的强制迁徙年龄是二十岁,纳入迁徙名册则是成丁的年龄十六岁。”
“我看在十六成丁之后,就可实行培训。培训好的留下,培训不好的迁徙。”
“只要在四年内成为一级工,就该让他们留下来。”
打算据此书写一份奏疏,向皇帝提出建议。
——
刘宗周对皇帝的影响,朝堂上的臣子自然是知道的。眼看他是这个态度,这些人更积极地提出建议。
有些人则效仿皇帝提出的提高结婚年龄,认为可以把结婚年龄定得更高些,降低人口生育。
但是对于这点,很多人并不同意,甚至对皇帝的做法提出异议:
“现在皇上不让买卖人口,并且规定嫁妆和聘礼应等价,浮动在两成以内。”
“贫困人家养孩子本就困难,养女儿没有回报,他们更不愿意。”
“以前养到十五岁已经很困难,现在养到十八岁,恐怕有更多的女婴被遗弃。”
这番话刚才在经筵上没人说,此时私下提出来,很多人觉得有道理。
弃婴、甚至溺婴,一直是一个大问题。
福建一带已经从“男女皆溺”转变为“溺女”,这个女子十八岁才能结婚的限制,有可能会让更多家庭溺女。
刘宗周想到这里就脸色铁青,因为这种事情绝对是陋习,也是他重制礼乐必须解决的问题。
他对此当即表态道:
“每个人都有生存权,即使父母也没有残杀子女的权力。”
“皇上说过:舜之事父,小杖则受,大杖则走,非不孝也。”
“连大杖都能躲开,更何况要被残害?”
“要为此事专门制定礼法,杜绝这种陋习。”
这个说法,在场的人没有人敢不同意。
无论从哪个角度,溺婴都是毫无疑问的陋习,父母残害子女是大不仁。
但是新生的婴儿有什么能力反抗?就算禁止溺婴,想残害子女的父母,也有其它办法杀害他们。
吏部侍郎李若星道:
“单单严刑峻法还不够,要从道德、甚至宗教上教育,把溺婴作为有伤功德的行为。”
“而且还要让民间养女儿有好处,刘公制定婚姻礼法时,是不是对此多考虑?”
按皇帝说的对等原则制定婚姻礼法,刘宗周是很拿手的。但是关系到利益方面,他就不明所以了,询问李若星道:
“李侍郎说的是哪方面,应该如何让民间养女儿受益?”
李若星在治政上是很有一套的,而且对民间丝缕之利都很关心,提议道:
“皇上说过十五及笄就可以谈婚论嫁,现在推后到十八岁,是为了限制人口和优生优育考虑。”
“那么这中间的三年时间,就是能操作的地方。可以让女子做工补贴家用,或者订婚之后收节礼。”
“在订婚到结婚期间,每逢重大节日,男方向女方家里送节礼。”
“这样稍有些收益,弥补他们多养女儿三年的花费。”
这个办法,听着是可行的。
但是刘宗周考虑之后却说道:
“用收礼弥补损失,确实能让女方家庭获得一定收益。”
“但是就怕将来会变化,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会让一些人的嫁女,转变成为卖女。”
李若星闻言说道:
“把节礼纳入聘礼不就可以了,嫁妆和聘礼的差额,仍旧限制在两成以内。”
“福建那边溺女的一个原因,还有厚嫁风气。要强制规定嫁妆的限额,降低婚礼花费。”
“总之,要想办法让女方家庭接受十八岁才能嫁女,否则他们会私下早嫁,甚至在生下女婴时就溺女。”
“这种陋习……”
摇头感叹,李若星、还有在场的很多官员,都觉得这种事情实在难解决。
刘宗周在考虑之后,也只能接受李若星的建议,在订婚和结婚之间,加上逢年过节的节礼。
不过他对节礼限制很多,而且把节礼的花费,纳入聘礼之中。如果女方悔婚,需要退还聘礼,甚至还要赔罪。
——
这些修改,被整理成建议提交。
朱由检看到之后,询问其中原因。
得知是担心养女儿时间太长,可能会加重溺女陋习后,朱由检也不由叹息:
“人性本善,身为父母有谁愿意杀害子女呢?”
“之所以有这个陋习,是因为有些地方太过贫困,难以养育子女,不得不将其溺毙。久而久之,就演变成溺婴陋习。”
“想要完全解决,需要发展生产,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并且要提高他们的道德,让民众知道礼义廉耻。”
“现在发展跟不上,只能把多余的人口迁出去。”
“让他们有个出路,总好过生下来就被溺毙。”
这番感叹,刘宗周听到后为之沉默,进一步认识到重制礼乐的残酷:
为了整体的大仁,必须要牺牲一部分人。
那些被强制迁移的民众,要付出代价保障大明安稳。
自己秉承仁义治国,为何要面对这些。
现在这个做法,是否真的是仁义?
一时间,刘宗周的脸色变幻不定,不知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朱由检看他的表情,就知道这位先生在钻牛角尖,劝慰道:
“先生无需自责,梁惠王尚且知道遇到凶年移其民。”
“如今大明人多地少,只有迁移民众,才能实现孟子所说的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要秉承仁义之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迁徙时做好安置,减少移民损失。”
“并且要发展交通,让移民都有机会回乡探亲。”
说着,他转向具体政策,向刘宗周道:
“女子十八婚嫁,确实有些晚了点。”
“如果有的家庭在女子及笄后不愿养,朝廷可承担这个责任。”
“凡是及笄的女子,应该同对待余丁一样,纳入女工协会培训。能做工的做工,不会做工的帮助迁往海外,可以单独立户,同男丁一样授予五十亩土地。”
“这样给她们优待,应该有更多的家庭愿意养女子。”
刘宗周听到这点,心里总算好受了一点,又提议道:
“境内人均土地,是算上女子、孩童的。”
“臣以为应该给这些人分地,专门留出地方作为养子女的花费。”
“例如分配桑田、或者鱼塘山林。”
朱由检点头赞许,说道:
“高标准农田分给男丁,保证多收获粮食。”
“但是桑田、棉田之类,可以分给女子。”
“对高标准农田之外的官田等公田,都要定下这个政策,优先给贫困家庭、生育子女多的家庭租佃。”
“子女满周岁就可申请一定土地租种二十年,在子女婚嫁后收回。抚育子女多的可以多租地,男女一视同仁。”
这应该会提高人们生育子女的积极性,不至于因为限制人口,就变得不敢生育甚至溺婴。
朱由检还需要人口开发海外呢,所以他的限制人口主要是限制境内农业人口,对于其他地方的人口增长很鼓励。
而且,为了减轻抚育子女的负担,他强调道:
“男子成丁、女子及笄之前,不得收取任何赋税和徭役。”
“各地应建立妇幼保健院,对怀孕妇女和七岁以下孩童的医疗,朝廷应拨款补贴。”
“城市还应设立托儿所、幼儿园,帮助男女都有工作的家庭抚育子女,减轻他们的负担。”
“总之,不能增加民间抚育子女的负担,仍旧要鼓励生育。”
“各地养济院也要多设,专门设立孤儿院,收养孩童加入卫所,以后为国服役。”
“民间不愿养的孩童,朝廷要养起来。”
嘱咐刘宗周制定相关法案,在限制境内农业人口的同时,保证人口增长,用于开拓海外。
刘宗周听到这么多以仁为本的政策,心里总算好受了些。觉得皇帝还是没变,仍是那个奉行仁义之道的皇帝。
只要有这个共同点存在,他就愿意为皇帝效力,帮助皇帝重制礼乐。(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2421_2421252/1111012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