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999章 扩大统治根基

第999章 扩大统治根基


“无论什么样的改革,总会牺牲一部分人。”

    “重制礼乐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受益!”

    送刘宗周走出,朱由检感叹道。

    他在决定重制礼乐时,对此就已经有心理准备。

    但是刘宗周这个专注学问的儒者,对此却有些难以接受。

    之前朝廷要强制迁徙人是阉党、流民和宗室贵族,后来又加上了抵制汉化的异族和违法犯罪人员。

    刘宗周也觉得这些人应该迁徙,对这些人利益受损的感受并不深。

    如今朝廷决定要强制迁徙余丁,刘宗周顿时认识到:

    这是要牺牲一部分人。

    余丁有什么错误?为何要强制迁徙他们?

    这和他重制礼乐、让民众安居乐业的目的完全不同,让他内心陷入矛盾。

    如果不是朱由检好好劝说、又安排给他一大堆维护生民的任务,估计刘宗周有可能撂挑子不干。

    那是朱由检无法接受的,他可不想自己的重制礼乐中途换人,让民众失去信心。

    但是不管怎么说,余丁迁徙的政策不可变,大明的土地已经无法养活更多人。

    能变动的只有执行措施,可以考虑刘宗周建议的余丁分流,留下更多的人从事工商业。

    不过这些还不够,朱由检准备出台更明确的政策,让一部分人安心。

    总不能因为这个措施闹得人心惶惶,天下为之不安。

——

    在这种情况下,钱谦益呈上的一份奏疏,落入他的眼里:

    “优先迁徙贫困人口,有恒产的家庭不迁徙。”

    “士人有恒产有恒心,可以作为根基。”

    这是钱谦益提出的建议,用《恒产论》的理论,建议朝廷保留恒产者,把贫困人口迁徙出去。

    这其实是朝廷心照不宣的政策,之前迁徙流民,就是把一无所有的赤贫人口迁徙出去。

    如今迁徙余丁同样也是,在这个政策中,朝廷不是要把长子以外的男丁都迁徙。而是只迁徙自有土地两亩以下的余丁,强制这些人去海外。

    这个政策对无地少地的农民来说很难办,他们的长子都不一定有两亩土地,更何况家中余丁?无地少地的家庭,家中长子之外的男丁长大后,只能按朝廷政策迁徙。

    但是对地主富农来说,却根本难不到他们。只要他们给子嗣分配两亩以上土地,就能把子嗣留在境内。

    钱谦益的奏疏,揭开了这个面纱,点明恒产者不迁徙,就是迁徙贫民。

    朱由检最初看到奏疏是很生气的,觉得钱谦益又在走歪路,需要引导修理。

    但是如今再看,却察觉了他的用意:

    这是要稳定一部分人,作为朝廷的统治根基。

    “每个政策都有一部分人利益受损,但是绝不能得罪所有人。”

    “士农工商四大群体,工商如今在政策上受益,但他们的力量弱小,很难发出声音。”

    “士人、农民绝不能全部得罪,必须要稳住一部分。”

    朱由检对此思考着,心中已经倾向于采纳钱谦益的建议。

    在这样一个乱世,稳固一部分人是必须,大明需要支持朝廷的人。

    而且朱由检对大明的官吏操守是绝不信任的,余丁迁徙政策如果实施,一定会有不法官吏勒索人。

    所以,给一部分人保障很有必要,明确他们不会被迁徙,不会因此受损。

    这部份群体,钱谦益选的是士人,或者说是恒产者。

    朱由检打算更进一步,明确士人划分,把更多的人纳入士人。

    他为二十二日的经筵,定下一个主题,那就是如何保护士人。

    按照这个时代的说法,可以称为:

    养士!

——

    养士这两个字,对士人的吸引力是毫无疑问的。

    钱谦益作为主讲官,极为激动地道:

    “《礼记·王制》曰: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除了贵族之外,朝廷还要养士。”

    “朝廷分封贵族后,藩属国君必然会养士人。”

    “朝廷要和藩属争夺人才,对士人必须更重视,让他们拥有恒产。”

    这是很现实的一方面,分封之后一定会有人才流失,投靠藩属国君。

    如果大明对待士人不如藩属,会有更多士人投靠他们。

    那个后果是灾难的,春秋战国之时,很多国家就是因为养士崛起。

    朝廷必须要养士,把最优秀的人才留下来。

    朱由检认真聆听,对此点头赞许。又饶有趣味地道:

    “先生说的士人都包括谁?进士、举人和秀才?”

    “还有所谓的恒产者,他们都属于士人吗?”

    钱谦益揣摩皇帝的做法,回道:

    “进士自然是士人,举人、秀才同样。”

    “陛下允许捐纳公士,定为最低一级勋位,并确定文武官员和匠官等人员的勋级。”

    “只要被授勋的,都拥有公士以上勋位,都能称为士人。”

    “士人不一定是恒产者,恒产者也不一定是士人。”

    这个解释,颇合朱由检的心意。

    因为他在登极之后,就着力打造公士阶级,并且在选举上和公民区分开。

    在大明初步确定的选举制度中,普通公民只有选举权、没有被选举的权力。只有获得公士以上勋级,才能被选举为议员。

    公民和公士,属于两个阶层。如今他要做的,就是明确公士阶级,并且扩大士的概念,稳固更多的人。

    他向群臣说道:

    “无论农工商军,凡是立功受赏,获得朝廷勋级的,都可称为士人。”

    “士人是什么?是民众中的精英,也是民众的表率。”

    “各阶层的优秀人士,都能成为士人。”

    定下这个原则,朱由检把士人看作精英人士对待。

    并且要扩大这一群体,让他们成为朝廷的拥护者:

    “进士、举人、秀才,他们都是士人。”

    “秀才之下的童生,难道就不是吗?”

    “你们说说,童生是不是士人?”

    在场的臣子一时间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应皇帝。

    如果连童生都算是士人,那士人的标准也太低了。

    但是如果说不是,岂不是得罪童生群体?

    须知秀才、举人、进士,都要从童生来。

    在皇帝的这个问题下,经筵一时间有些冷场,主讲官钱谦益道:

    “童生考取功名自然是士人,但是本身离士人还差了些,只能称为学子。”

    “朝廷养士负担不能过大,只能供养有功名的人。”

    朱由检闻言点头,认可他的解释。又顺着他的话道:

    “既然有功名的士人,是从童生来。”

    “那么童生能不能称为预备士人?”

    “朝廷现在无力供养,但是在某些方面,要给予一定优待。”

    “例如余丁迁徙,就可以把他们划出来,不强制把他们迁出去。”

    “这些人如果主动愿意去海外,可以去卫所担任文书,也可以担任吏员。”

    这个措施,引来群臣称赞,纷纷附和此议。

    把童生像秀才一样养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余丁迁徙等政策上,确实可以优待。

    有些家族土地不够多的,此时就放下了心。打算让家族子弟考童生,规避余丁迁徙。

    就算将来考不上秀才、也没有其他生计,还有去海外做吏员这个出路等着他们。

    可以说,这个政策一出,童生的生活就有了保障,他们对此纷纷称赞。

    在群臣纷纷认同,确定童生为预备士人后。朱由检继续道:

    “吏员可以升为官员,而且在礼法数算考试开设后,多由秀才担任。”

    “秀才属于士人不必多说,其他吏员,应该像童生一样,视为预备士人。”

    “只要他们立功获得勋级,就正式成为士人。”

    这个相比童生的认可度要低些,很多官员讨厌胥吏。认为这些人奸猾,玷污士人身份。

    但是衙门里又确实离不开吏员,再加上如今已经有一些秀才做吏员,这个群体的形象正在发生改变。给吏员一个预备士人身份,这些人勉强同意。

    不过接下来皇帝的话,就引来他们反对了:

    “军人保家卫国,世袭军士带个士字,应该属于士人。”

    “世袭军户和从军的军人有机会做军官,应该纳入预备士人。”

    这是把军队里的大头兵,看作童生甚至秀才看待。

    朝堂上的士人,对此激烈反对。

    自从宋朝以来,当兵就受歧视。“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可谓深入人心。

    即使大明现在在打仗,他们也不愿提高军人地位。五代十国的教训,让文人极力压制武人。

    就连枢密院的官员,支持这点的都不多,他们认为不能太拔高军人地位。

    参加经筵的枢辅袁可立道:

    “陛下定的士人,是拥有公士以上勋级。”

    “军士如果获得勋级,确实可以称为士人。”

    “但是普通军士,他们没有勋级,不该称为士人。”

    “这些人应该和童生一样,作为预备士人。”

    这个说法,引来一部分臣子的认同。

    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坚决不同意,认为军人不配成为士人,军士也不是预备士人。

    朱由检早就料到这一点,他之所以要求把所有军士纳入士人,就是知道有些文官对此会激烈反对。

    如今袁可立提出中和的意见,他当即就赞同道:

    “士人的身份最低是公士,相当于从九品官员。”

    “军士只有获得少尉及以上勋级的,才能称为士人。”

    “其他军士,无论世袭军士还是职业军士,都作为预备士人。”

    “他们和童生、吏员一样,享受一部分士人优待。”

    同吏员一样,把军士列入预备士人。

    这是朱由检重点打造的支持群体,卫所世袭军官和世袭军士,就是军官团的来源,朝廷要靠这些人掌控军队。

    朱由检作为皇帝,必须要取得他们支持。无论群臣多么反对,他都要把军官列入士人、军士列入预备士人。

    而且对军士还要优待,只要完成二十年服役期,就授予勋章和勋级,把他们提升为士人。

    将来这些退役军官还会参加选举,在固定的议员比例下,在议会拥有发言权,维护军人利益。

    这些手段是相辅相成的,而且一直在实施。

    群臣有的有所察觉,有的即使不知道,出于本能也顽固反对。

    但是朱由检无视了他们的意见,在枢密院官员的支持下,强行做出这个结论。

    军官和军士,同文官和吏员一样,纳入士人和预备士人阶级。

——

    然后朱由检针对农工商,同样确定预备士人:

    “纳银一千两、或者纳粮一千石,可以捐纳公士身份。”

    “除此之外,对于累计纳税超过一千两、累计纳粮超过一千石的民众,朕以为可以授予预备士人身份。”

    “他们是朝廷的积极纳税人、也是对朝廷最支持的人,要更重视他们,维护他们的利益。”

    这个说法有些赤裸裸,颇有些重点保护纳税人的意思。

    不过群臣对此,却没有像刚才对军士那样反对——

    因为他们大多属于这一群体,是朝廷需要保护的人。

    为他们发声最积极的钱谦益道:

    “无论纳税服役,都是为朝廷做贡献,他们应该和军人一样受优待。”

    “就是不知这些预备士人应该如何成为士人,是不是必须捐纳获得身份?”

    朱由检哈哈笑道:

    “不用捐纳也可以,只要累计纳税超过十万两、累计纳粮超过十万石,就算没有捐纳,同样可授予公士身份。”

    “而且朝廷鼓励农工商业发展,凡是被推举为劳动模范、孝悌力田的,都可以获得士人身份,候选人作为预备士人。”

    “尤其是工业,以后重点扶持。凡是高级工匠,都列入预备士人。”

    “通过在企业服役累计获得一百张以上代役券的工人,也可以授予预备士人身份,高级工匠授予公士身份。”

    这是对工人的优待,为进入工业社会做准备。

    不过在场的文官,对此却不认可,他们不认为工人应该享受优待,被看作预备士人。

    同刚才的针对军士一样,他们对此很是反对。并且认为皇帝定下的预备士人概念太宽泛,拉低士人身份。(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2421_2421252/1111012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