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1000章 士人和工农一体

第1000章 士人和工农一体


预备士人为什么这么多,当然是朱由检为了扩大统治根基。

    他用养士的名义明确士人身份,目的就是为了让一部分人安心,不至于因为余丁迁徙不稳。

    预备士人同样享受这个优待,他们在朱由检看来,都是大明的统治根基。

    这样的人自然越多越好,尤其是加上“预备”二字之后,他们享受一部份士人的优待,却又没有俸禄、勋禄,不需要朝廷供养他们。

    在朱由检看来,这些人就是自带干粮的支持者。他用成为士人的胡萝卜,在前面吊着他们。

    他向群臣说道:

    “预备士人,在一些方面享受优待,主要是政策方面,满足他们的尊重需求。”

    “他们和真正的士人是有差距的,朝廷不会发俸禄给他们,也不会免税免役。”

    这个解释,打消了一些臣子的疑虑。

    尤其是户部官员,不再担心因为养士导致财政崩溃。

    但是还有些人,对“士人”这两个无比看重,不想让他们拥有士人名号,玷污这个身份。

    朱由检对他们这个想法嗤之以鼻,沉声道:

    “那称他们为预备公士、准公士,或者说是准士,你们会满意吗?”

    “要不要朕以皇帝名义,允许像公士一样捐纳,赐予一部分人为准士?”

    这个威胁,让群臣想到了捐纳公士、册封公士的权力,还掌握在皇帝手里。

    公士准确地说是宫廷爵位,只能由皇帝赐予。

    群臣不是没想收回过,但之前重视的是贵族。他们好不容易把皇帝绕过外廷册封的顺天贵族转为朝廷正式册封的中兴贵族,还没有顾上这一点。

    如今皇帝提起,一些臣子顿时觉得,应该把册封公士的权力,从内廷转到外廷。

    但是朱由检对此是不会松口的,他担心有些人会把公士制度玩坏。

    他要靠公士阶层重塑大明的阶级,册封公士的权力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朱由检的规划中,公士等同于士人。是不是士人将不再是自称,而是看是否拥有公士、或者更高的勋级和爵位。

    他要靠册封公士掌握公士的准入权,未来成为公士,就如同后世的入党一般。不但是做官的条件,还有道德、作风上的要求,以士德、士风名义,引导约束士人。

    至于预备士人,可看作预备党员。这个群体的要求朱由检打算放宽,数量可达到士人的五到十倍。最好有一半人成为预备士人,通过每年提升一部分预备士人成士人,获得这个群体的忠心。

    那样大明的统治将无比稳固,靠着一半用士人名义组织起来的人口,能够轻易压制另一半。

    而且因为预备士人来自公民,要求又比较低,公民只要愿意努力,就有很大的机会成为预备士人,看到成为士人的机会。

    那样他们的目光也会放在成为士人上,不至于因为不如意,一怒之下造反。

    甚至,朱由检还有一个构想,那就是让大明的公民将来都成为公士。把士德士风作为大同之世的道德要求,列入迈入大同之世的必要条件。

    不过这个设想还远,朱由检现在只能供养一部分人成为士人,设置预备士人作为补充群体。

——

    表明自己的态度后,朱由检对这个问题不再讨论,转而设置新的议题。

    具体到工匠,朱由检问群臣道:

    “当今世界,正在由冶铁时代向钢铁时代过渡。”

    “你们都来说说,在钢铁时代中,农工商三大群体谁最有实力?”

    群臣听到这个问题,当即开始揣摩。

    按照传统的看法,自然是农民最有实力,农业的重要性一直排在第一位。

    但是钢铁时代显然和工业有关,工人的实力将急剧膨胀,有可能超过农民。

    如果皇帝的预言是现实,那么把高级工匠列入预备士人,就是理所当然了——

    朝廷需要拉拢这些人,把他们纳入统治秩序。

    但这到底是预言,即使当今皇帝有许多预言得到验证,群臣也不认可用预言治国。

    户部尚书毕自严道:

    “陛下,工人在将来或许更重要,但是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农民。”

    “如果把高级工匠列为预备士人,农民该如何优待?”

    朱由检对农业自然是很重视的,当即道:

    “朕登极后就要求推选孝悌力田,以后力田要明确从农民中选,而非从未下过田的士人。”

    “对于培育良种、改进肥料、改善水利的农人,可授予士人身份,候选者也纳入预备士人。”

    “累计纳粮一千石的农人,同样列入预备士人,这都是对农民的优待,朝廷不会忘记他们。”

    “同样,商人也有纳税一千两成为预备士人的优待。”

    “与之相比,工人同样要有道路成为预备士人。”

    说着对农民、商人的优待,朱由检最重视的还是工人:

    “工人想成为预备士人,一是在企业服役获得代役券,为朝廷征发徭役物资做贡献。”

    “二就是提高技术等级,生产更优质的产品。”

    “一个高级工匠,发挥的作用是普通工人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他们自然可以成为预备士人。”

    “如果为朝廷立下的功劳多、或者发明新技术成为工程师,还可以成为士人。”

    “未来的钢铁时代,必须要重视工人。”

    这是对农工商三大群体的政策,确保各阶层最优秀的人士,都成为大明的拥护者。

    为了说服群臣,朱由检又问群臣道:

    “你们说说,将来军人的力量,主要来自哪里?”

    这点群臣都知道,辽东之战的总结,这几个月一直没停止。

    皇帝去年为工匠封爵的理由,涌现在很多人的心里,袁可立当即说道:

    “军人的力量以前来自于钱粮,最重要的是粮草。”

    “如今新军完全转用火器,还要加上装备。”

    “生产火器需要工人,军人的力量可以说来自于工人。”

    这个认识,让朱由检很是喜悦,没辜负他这几年一直灌输这个观点。

    如今看来,枢密院理解得很好,知道可以从生产角度,制约军队的后勤和装备。

    他向袁可立等臣子说道:

    “生产火器需要什么?”

    “除了工程师的设计和改进外,最重要的就是冶炼钢铁、制造火器的工匠,尤其是技术优秀的高等级匠人。”

    “他们就是大明力量的来源,朝廷必须要优待他们。”

    这个解释,充分说明了把高级工匠纳入预备士人的原因,枢密院官员已经被说服。

    他们已经认识到工人的力量,认为可以优待工人。

——

    不过一些文官还是拒绝改变,顽固地反对把工人列入士人。

    礼部左侍郎钱象坤道:

    “设计和改进火器的是工程师,而且他们明白如何制造。”

    “重视工业的话,可以对工程师优待,将他们纳入士人。”

    “考不上举人的秀才也可转为工程师,现在就有许多工程师出自他们。”

    “未来还可以让童生做工,让他们成为致力工业的士人。”

    这个建议,是朱由检之前推行的一部分政策的总结。

    就是在他的引导下,大明有一部分读书人转向工业,成为获得勋爵的工程师。

    例如神光伯薄珏,以前就是秀才。

    朱由检认可这些人的贡献,但不代表他要用这些人把工匠完全取代。

    他问钱象坤道:

    “你的意思,是不给工匠上升的空间,不给他们成为士人的机会?”

    “如果他们投靠国外制造火器、甚至自己拿着火器造反,你说该怎么办?”

    “这……这……”瞠目结舌,哑口无言,钱象坤实在没想到,皇帝会提出这个问题。

    他有些期期艾艾地说道:

    “造反就是叛逆,投靠国外……也是叛逆。”

    “这些人不忠,更不应该成为士人。”

    这番话口号很响,但是显然无法说服众人。

    就是不明白的,听到皇帝的问题后,也明白不能靠着忠字,就让工人在打压之下仍旧维持忠心。

    朱由检摇着头道:

    “就算不投靠国外,被藩属国招纳呢?”

    “如果藩属掌握了制造火器的技术,大明如何保持优势?”

    “张溥的状元文章,你们都看过吧?”

    “汉朝之时,为何从一汉当五胡转变为一汉当三胡,就是因为铁器技术外泄。”

    “难道你们要重复这个教训,让周边蛮夷再赶上来?”

    这番话没人敢应,尤其是华夷之辨喊了这么长时间后,他们都知道如果在这点上说错话,那就有可能被指责心向外夷。

    这个帽子扣上,官场上的道路就绝了。没见徐光启因为信仰西夷宗教,都被抨击得灰头土脸。

    他们不像徐光启受到皇帝重视,如果因为反对皇帝被扣上夷化的帽子,皇帝一定会罢免他们。

    反对的文官也只能沉默,枢辅袁可立道:

    “臣以为高级工匠应优待,在装备企业做工的,同样也应优待。”

    “这些企业生产的武器都是提供给朝廷,按照陛下定的政策,每个做工的工人,每月都能获得一张代役券。”

    “只要拿到一百张代役券,初中级工匠就能成为预备士人,高级工匠更是能够成为士人。”

    “此法妥当无比,臣以为应该明确下发这些企业。”

    后勤部长闵梦得更是道:

    “装备企业如此,为朝廷提供后勤物资的企业,也应享受这个优待。”

    “而且为了鼓励工匠做工,让他们在获得代役券后仍旧积极服役,臣以为还可以将代役券累积,在达到二百张、三百张时,提升他们的勋级。”

    “初中级工匠获得三百张或六百张代役券,同样可以成为士人。”

    这比朱由检提出的措施更进一步,而且配合了朝廷刚刚确定的对企业征发徭役。

    有了这个措施,工人一定更愿意去服役企业工作,这是他们成为士人的机会。

    毕懋康等枢密院官员,同样纷纷发声,支持吸纳优秀工人成士人。

    就连刚才更支持农民的户部尚书毕自严,在想到对企业征发徭役收获的物资后,也认同可以优待工人。

    这个政策实施后,工人会更积极地服役,推动企业服役。

    在他们的支持下,优待工人的措施终于获得通过,得到大部分臣子的认可。

——

    朱由检在这些臣子的支持下取得优势后,又语重心长地对那些歧视工人的文官道:

    “你们啊,不明白工农和士人才是一体。”

    “能威胁士人的都有什么人,除了用金钱腐蚀士人、引诱士人堕落的商人外,就是那些无法无天的武人。”

    “以前制约武人主要靠粮草,也就是要靠农民。”

    “现在呢?火器全面普及后,一个训练三个月的火铳手,就能轻易击毙打熬身体数十年的武人。”

    “文人、士人装备火器之后,靠着更充足的后勤、更优秀的火器,能够轻易击败武人。”

    “五代十国武人当国的局面,将再不会出现。”

    “你们要明白,工农和士人才是一体,要吸纳他们中最优秀的人才成为士人。”

    这一番话,可谓推心置腹,告诉那些站在文人立场的官员,如何压制武人。

    这些人最恐惧的就是武人掌权,有机会就用手段压制、折辱他们。

    可以说,五代十国的后遗症,现在仍旧存在。

    朱由检的话语就是破除这个后遗症,让文人不再惧怕武人。

    在他看来,热兵器时代的文武之分已经不那么明显,一个有文化的人只有愿意学,很容易成为合格军人。

    文人对军人不应该惧怕打压,而是要作为出路之一。

    但是在场的文官还没有明白这一点,更没想到皇帝讲出这番话,讲出他们心底的恐惧。

    袁可立觉得皇帝的话有些不妥,但从道理上说,却是没有问题。他说道:

    “军中只有勇力的武人,用处确实是越来越小。”

    “如今更看重的,是擅长射击、擅长指挥的人。”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都能用三个月时间,训练成合格的军人。”

    他的话自然更让群臣相信,就连首辅韩爌都问道:

    “真的吗?”

    “能不能用三个月时间,练出一支秀才军?”

    打算在验证后,推动士人掌军。

    不过这件事还是有困难的,因为一些文人太过柔弱,并不能成为合格的军人。

    报名文职军官的秀才,就有一些被劝退。

    不过这个时候,显然不能退缩的。朱由检出于鼓励文人信心的打算,下令道:

    “就由御营出面,招募五百秀才或童生,训练一支秀才军。”

    “他们在训练合格后可以做军官,也可以担任文职。”

    让群臣看看效果,不要再因为内心的惧怕,把武人视为洪水猛兽。

    必须让这些人打起信心,利用掌握的力量,更有效地约束暴力。

    在这个思想之下,优待工人的政策,终于得到支持。

    文官开始认识到,他们的依靠不止是农民,钢铁时代还要加上工人。

    掌握了工农的力量,就能控制武力。(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2421_2421252/1111012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