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1002章 户籍制度更改

第1002章 户籍制度更改


用养士的名义推行社会保障,是朱由检为即将到来的工业时代设的保险。

    可以预见,在他的强力推动下,大明的工商业会迅速发展。

    如果不设制度保障,羊吃人、工人运动……都会接连到来。

    朝廷可能不会因为工商业发展受益,反而会被工商业从业者推翻。

    不愿看到这一幕的朱由检,决心推行社会保障。效仿后世的保险和福利,降低工运风险。

    当然,此时的大明,是不可能养起太多人的,社会保障也不可能全面推行。

    所以他打算只养一部份人,尤其是掌握工业力量的工程师和高级工匠。

    这些人被纳入士人和预备士人概念,是必须得到保障的。其他工人是否得到保障,要看是不是在公有制企业。

    为了赢得群臣的支持,他把对工人的保障推广到士人,这就是朱由检的“养士”策略。

    群臣对此也果然很有兴趣,虽然对皇帝提出的很多概念不理解。但在“养士”这方面,却没有人反对。

    二十二日的经筵,很快定下了朝廷决定养士,建立社保体系。

    具体的政策制定,则交给内阁首辅韩爌负责的计划发展委员会。由他制定计划,交给地方实施。

    韩爌虽然对此不怎么理解,但是他在做首辅两年后,已经明白皇帝不需要他做主,只要他按照皇帝的旨意,执行下去即可。

    当然,在此之前,他还需要和其他臣子仔细讨论。

    总不能提交个漏洞百出的计划,让皇帝觉得不胜任。

    他召集计发委的官员,和他们一起讨论。

——

    此时的计发委,已经是一个庞大的机构。朝廷负责农工商三大产业的部门,主官都属于这个委员会。

    翰林院和科学院,则是具体的计划制定者。八大学馆、十大分院,都要对涉及自身专业的领域提出建议。

    执掌科学院的张溥,更是计划经济小组的组长,可以说是韩爌的谋主之一。

    他在听到韩爌的要求后,当即道:

    “这个计划的制定,首先要改户籍。”

    韩爌不明所以,但他没有顽固不化的想法,直接就询问道:

    “怎么改?”

    “改成什么样的户籍?”

    张溥拿着经筵记录道:

    “按照皇上说的改。”

    “首先是农业户籍,皇上在韩公建议下,定下农业人口最高两亿的限制。”

    “这是韩公提议的,首先要确定农业户籍。”

    这个确实是韩爌的建议,因此引出了余丁迁徙等政策。

    韩爌对自己的建议转为朝廷决策还是很得意的,笑着道:

    “确实该如此,首先要定下农业户籍。”

    “此前大明户分三等:有民户,有军户,有匠户。”

    “民户应该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方便迁徙多余的人。”

    户部尚书毕自严此时道:

    “单是农业和非农业,有些不够细致。”

    “皇上打算养士,应该单独划分出士籍。”

    “这样哪些人受供养、哪些人不受供养才能分清。”

    “还能从户籍上,知道哪些人是不用被强制迁徙的预备士人。”

    这个说法引来很多人同意,他们认为民户不应简单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而是要分为士籍和民籍。

    工部左侍郎、负责商业小组的李待问则说道:

    “士和民不能分清农业和非农业,干脆取消民户和匠户,按士农工商划分,设立士籍、农籍、工籍、商籍。”

    “除了农籍之外,其他都是非农业户籍。”

    这个说法,引来一些人的附和。

    但是也有一些人反对,认为变动太大,民间可能不适应。

    尤其是户部官员,对此疑虑很多。因为大明的户籍制度主要是为了征发徭役,也就是配户当差,每种户籍对应不同的差役。

    没有这个划分后,朝廷征召人服役就难了。

    而且按士农工商划分,有些人难以划进去。

    像是医户、乐户、阴阳户等户口,应该如何划进去?——

    想到对所有户口重新划分的难度,一些官员就想打退堂鼓。

    这时,被邀请来与会的陈继儒道:

    “国会选举也分士农工商,按行业划分议员比例。”

    “我看应该这样分,方便将来选举。”

    这个理由道出,先前还反对的人,顿时偃旗息鼓。

    设立国会更是国策,这是重制礼乐的大计。

    凡是与这个大计不符的,都要在重制礼乐的名义下更改。

    他们可不想因为偷懒,被扣上反对重制礼乐的帽子。

    首辅韩爌说道:

    “户籍制度应当改,按国会选举群体划分。”

    “国会议员是按士农工商分类,户籍也应分为士农工商,有议员名额的军人单独设军籍。”

    “将来的户籍,就分为士农工商军五大类。”

    这个决定,可以说是一锤定音。

    户部尚书毕自严道:

    “匠户还设不设?”

    “如果改为工籍,匠班银还收不收?”

    工部尚书商周祚道:

    “匠班银早就收不上了,皇上改了制度,给在朝廷企业做工的工匠发薪水。”

    “如今又要推行代役券,工籍以后用代役券服役。”

    “以后对工商业者,就是收代役券。”

    这是前段时间刚定的,如今看来很适合。

    在不需要工匠轮班服役后,以后他们的徭役,将通过代役券收取。

    他们所在的企业生产徭役物资,就意味着他们在服役。

    这个变化,导致匠户的设立,变得没那么必要,完全可以改为工籍。

    不过除了工匠外,大明还有很多户籍。例如医户、乐户、灶户、阴阳户等户籍,他们都要按照户籍分类服差役。

    这些人不是农民,也称不上士人,但是称他们为工人、商人也不妥,应当如何分类?

    户部尚书毕自严道:

    “都按士农工商划分,有些过于简单。”

    “这些人的户籍,应该属于哪一类?”

    众人一时间陷入为难,还是张溥建议道:

    “可以在户籍上加上职业,例如工匠可分为木匠、石匠、铁匠等,医生、乐工也是职业,需要时征召他们。”

    “只要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都可以列入工籍。”

    打算将工人群体扩大,增加自己的支持者。

    甚至,他还建议专门保留匠籍,方便朝廷征召工匠服役:

    “工程师属于士人,获得勋级的高级工匠也是。”

    “没获得勋级的高级工匠呢?窃以为可单独设立匠籍。”

    “这些人技术高超,是皇上叮嘱不能放出境的人才。”

    “单独设立匠籍,有利于征召他们。”

    “未来他们失业,就可以用匠户身份来朝廷做工。”

    “防止他们走投无路之下出境,把技术泄露出去。”

    这个提议,一部分臣子认同,因为这是皇帝的嘱咐。

    另一部分人觉得没必要,他们重视的是养士,而非养着工人。

    在这些人看来工匠就是工匠,没必要在工籍之中专门设匠籍。

    但是张溥的问题也引人深思,引出一个疑问:

    那就是工程师和部分高级工匠纳入士籍后,朝廷如果想征召技艺高超的工匠,应该如何选取?

    以前从匠户中选就行了,以后该怎么办?

    张溥劝说他们道:

    “皇上说过,士人从农工商来,可以注明他们从事的职业。”

    “例如某个工程师曾经是工匠,他能成为工程师成为士人,技术一定比普通工人更高超,朝廷可征召这样的士人。”

    “户口簿上增加职业一栏,朝廷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征召他们。”

    这是一个办法,但是户部尚书毕自严道:

    “职业是可以变动的,如果不变就是以前的户籍。”

    “如果变的话,就要频繁更换户口簿。”

    “户部和卫尉寺很可能忙不过来。”

    这确实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尤其是频繁更换户籍带来的成本和负担。

    不收费吧朝廷要为此提高成本,收费的话频繁更换户口就是扰民。

    众人都觉得不能频繁更改,很多人都认为按照以前的户籍分类很好,还方便征召人服役。

    但是不改又不行,新的户籍制度,关系到国会选举。

    必须要想个办法,让新的户籍制度适应选举、并且适合服役。

    最终,还是张溥提出的建议,得到众人认可:

    “很多户籍已经不再需要,朝廷不需要那些户籍当差。”

    “对这类户籍完全可以取消,只保留医户、乐户这类需要专门学习的职业,写入户口簿中。”

    “朝廷需要这些人服役时,可以花钱招募。招募不到才会强制征召,按户口簿上的职业征发徭役。”

    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实际保留了一部分次生户籍。

    只是相比以前难以变动的户籍来说,职业更容易改。甚至户籍也能改,士籍和军籍之外的农籍、工籍、商籍,可以相互改变。

    甚至对于士籍,张溥建议用不同的户口簿,信息要更详细:

    “按照皇上的说法,农工商等行业的优秀人才,都能成为士人。”

    “朝廷需要的人才,大多出他们。”

    “窃以为公士的户口簿应更详细,注明职业、出身等信息。”

    “可以每隔一段时间,为公士重新发放户籍。”

    “真需要人才时,直接从士籍征召。”

    这个提议,得到众人认可。陈继儒更是欣喜道:

    “公士的户籍确实可以更详细,户部也能忙得来。”

    “可以每隔十年,更新公士户口簿的信息。”

    “公民升为公士还可以举办升士仪式,每年统一发放新的户口簿,确定有多少人升为士人。”

    这个建议,听得毕自严等户部官员点头。觉得只负责士人的话,他们能忙过来。

    不过这也有个问题,他问道:

    “预备士人呢?”

    “按公士户籍,还是公民户籍?”

    张溥斟酌一番,说道:

    “我看还是作为公民户籍更妥帖。”

    “皇上定下的预备士人数量太多,都像公士一样管不过来。”

    “不如在户口簿上单列,成为预备士人的,直接就添上去。”

    “但他们还是农工商,而非属于士人。”

    这个建议得到众人认可,最终的结果就是户口簿上,增加了“政治面貌”一栏。拿到公民户口簿的,默认都是公民。成为预备士人后可以在这一栏写上字盖上印,直接标注上去。

    如果再进一步成为士人,则要更换户口簿,写上更详细的信息。

——

    这些大问题说完了,还有一些小问题。

    例如宗教人士在议会是有名额的,占据的是士人席位。

    对于宗教人士是否纳入士人,他们纷纷争论。

    韩爌看了看徐光启,问他道:

    “徐学士是信教的,你觉得宗教人士该设什么样的户籍?”

    徐光启看着众人看自己的目光,斟酌之后说道:

    “宗教人士的议员名额,在国会的划分中属于士籍。”

    “可以把他们列入士籍,称他们为教士。”

    这个说法,引来执掌翰林院的钱谦益反对,他说道:

    “都列入士籍,宗教的士人就太多了。”

    “我看,只有拿到度牒的教士,才能列入士籍。”

    “其他人是预备教士,如同预备士人。”

    “教士的名额有限制,按度牒数量而定。”

    对教士名额严格限制,没有度牒的只能称预备教士。

    这显然更符合朝廷的政策,刚刚挽回一点名声的徐光启,此时不敢明目张胆倾向宗教,只能道:

    “教士和预备教士,应该都能交社保,纳入养士群体。”

    钱谦益思索之后,认同道:

    “可以!”

    “就按对企业的政策来,让教士缴纳一部分,寺庙缴纳一部分。”

    “说起来社保基金虽然没建立,但是已经有亏空,应该找人补上去。”

    这个说法,引来众人惊疑,韩爌道:

    “什么亏空?”

    “怎么还没建立就有亏空了。”

    钱谦益解释道:

    “皇上把这几年的半俸,当成另一半都被交社保。”

    “这些钱都是要投入社保基金的。”

    “如果户部不补上这笔钱,自然会有亏空。”

    这是他和弟子交流时发现的,此时一经提出,顿时让人恍然:

    之前没发放的俸禄被当成交社保,如果社保基金中没有这笔钱的话,可不就是亏空。

    可以说,社保基金还没成立,已经有了缺口。

    必须想办法补上这笔钱,才能运营下去。

    户部显然是不愿出这笔钱的,钱谦益建议由宗教出,让那些富得流油的教士,补上这个缺口。

    这个提议,引得在场官员的一致同意。

    这个缺口补上,实际就是补发俸禄,他们怎么可能不同意?

    他们一致认为,宗教人士想纳入士籍享受保障,必须把这个亏空补上去。

    钱谦益甚至为此,发明一套理论:

    “宗教的善款有些用于救灾,更多的却被挥霍。”

    “与其让他们胡乱使用,不如收入社保基金,真正用到善处。”

    “教士的生老病死,也能得到保障。”

    建议把宗教善款收缴,纳入社保基金。

    这引来很多官员认同,想要让宗教出善款,补充社保基金。

    具体收多大比例,可以和各大教派谈。相信那些教士,也愿成为得到保障的士人。

    并且,在钱谦益建议下,户口簿上还增加了“宗教信仰”一栏,方便对非正神信仰者,额外征收赋税。(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2421_2421252/1111011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