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1003章 不想炼金身的和尚,积极的工人

第1003章 不想炼金身的和尚,积极的工人


“用宗教善款弥补社保亏空?”

    看着内阁提交的计划,朱由检忍不住笑了出来。

    他是没有注意,社保政策还未实施,就已有了亏空。

    虽然他对宗教没有什么好感,但是社会保障想要运营,需要制度方面的完善。

    他向韩爌说道:

    “社会保障还未实施,有多少亏空仔细算出来。”

    “现在先找地方试行,例如涿鹿区和苏松新区。”

    “两地的士人和工人,都可纳入保障,看看要花多少钱,如何平衡收支。”

    一南一北各选一个地方,作为社保政策的试点。

    放在以前,皇帝主动缩小范围减少麻烦事,韩爌自然是求之不得。

    但是现在的他,却面临三年一次的换届,急不可待地收买士人。他向皇帝建议道:

    “朝廷要养士的消息传出后,士人欢欣鼓舞,期待推行下去。”

    “如果只在两个地方试行,显示不出朝廷的诚意,可能会伤士心。”

    “是不是可以吧养士政策先在致仕官员中推行,为他们发放退休金?”

    朱由检皱着眉头道:

    “这些人以前又没有交社保,朝廷从哪里拿钱养他们?”

    “户部有这一项开支吗?你们筹到了钱?”

    韩爌指着皇帝手中他递上去的计划,说道:

    “就用从各大教派征集来的善款,把官员和教士一起,先行纳入保障。”

    “这样朝廷将来发放退休金时,也能知道应该发多少钱。”

    这下朱由检明白了,为何他们急着补亏空,原来是想把这笔钱给致仕官员发下去,以后形成惯例。

    对于这种关乎所有官员利益的事情,他也不好阻拦,考虑之后回道:

    “你们看着办吧!”

    “但是各个寺庙的善款,要留给他们一部份。”

    “不能让他们失去积极性,没有维持资金。”

    韩爌一想也是,而且他从皇帝的话,想到了朝廷正在推行的分税制,各地财政都会存留一部分。

    他打算仿照这个政策,确定各地善款的存留比例,其他的向社保基金强制捐献。

    完善这个计划后,很快,钱谦益根据朝廷批复,以太常寺名义向各大教派发文,要求捐献善款。

    那些宗教当然不愿意把善款和朝廷分润,但是社保这件事,关系到所有官员、所有士人的利益。

    除了一些信徒外,没有人支持他们。甚至就连一些寺庙里的老和尚,都对此事很支持——

    那些没有价值、被赶出寺庙的和尚下场,他们又不是不知道。

    被强制炼成金身招揽信徒,也是一些高僧恐惧的事情。

    佛教协会的主事者大多是老和尚,他们对年老之后的事情很在意,支持献出一部分善款,把教士纳入养士群体。

    在这些人的支持下,钱谦益很快找到了一些寺庙藏污纳垢的证据,把一些反对的和尚逐到海外传教。

    很快佛教就率先屈服,城隍司和道教更不必说。太常寺从京城筹集到数万两银子,放在刚成立的社保基金,首先给在京的致仕官员发退休金。

    拿到这笔钱财、甚至被安排去医院就医后,主持这件事的韩爌,得到很多夸赞。

    钱谦益在这件事情中展现的手腕,也被一些人认为有能力。

    只是礼部右侍郎的他,在换届时担任礼部尚书的声音,陡然多了起来。

    甚至一些人认为,他能担任大学士。

    钱谦益志得意满地把这个措施向地方推行,希望在八月之前完成,得到更多支持。

    韩爌则派出得力官员,督促涿鹿区和苏松新区试行。

——

    吴淞区,这是苏松新区的一个区,也是最早开发的地方之一。

    新区的纺织产业园、报刊产业园,就坐落在这里。

    这里的道路、房屋也建设最完善,已经有了城市的样子。

    罗六在结束隔离进入新区后,暂时被安置在这里。

    看着新区宽阔的街道,直接延伸到河边,罗六好奇地道:

    “刘兄,这新区是怎么回事?”

    “怎么光修路不修城墙?”

    这是他非常奇怪的一点,很纳闷苏松新区除了上海县城外,没有城墙存在。

    刘新光哈哈笑道:

    “整个新区都是按城市规划的,当然没有城墙。”

    “你看,那边的上海之所以发展不好,就是因为有城墙阻碍,而且到处是私田,非常难以征地。”

    “新区这边的土地都是官田,而且没有城墙限制,官府想怎么规划就怎么规划,那些办厂的人是抢着来。”

    向罗六介绍着周边的工厂,并且介绍这些工厂的待遇。

    听到一个正式的纺织工人一月就有七角银子,很多人忍不住惊呼起来:

    “七角,刚刚过去的粮店米价,就是七角一石吧?”

    “一个月薪资七角,那就是能挣到一石粮食?”

    “一年岂不是十二石?”

    这个收入,大出众人预料。如果省着点吃,能养活一家三口人。

    刘新光笑着说道:

    “当然,一月一石在工业中已经算低了,更低的就是扫地、跑堂等服务业。”

    “你们若是新区急需的铁匠、木匠,一个月至少能拿到一元。”

    “若是能成为二级工,还能向上加五角,就算某些行业打折,至少也加两角钱。”

    介绍着新区的政策,罗六等人都觉得不真实,怀疑是不是骗他们。

    刘新光也不多说,从路上找来几个工人让他们自己问。

    这些人在询问后终于明白,他们在苏松新区靠手艺就能吃饱饭。

    实在没有手艺的,女子去做纺织工、男子去做力工,都能找到活计。

    现在的苏松新区,各行各业都在招工,这也是刘理顺积极吸纳流民的原因。

    明白了苏松新区的政策后,这些从麻城来的人忧喜交集道:

    “工钱开这么高,能够实发下来吗?”

    “别到发钱的时候时候,咱们要不到钱。”

    对此,刘新光拍着胸脯保障道:

    “放心,咱们雇工协会,就是保障这个的。”

    “凡是拖欠薪资的企业,都会被列入黑名单。任何工人都不能为其做工,否则就是工贼,踢出雇工协会。”

    “新区拖欠薪资的企业,都被雇工协会逼出了这一片,只有上海那边有几个家族企业。”

    把这些企业的名字道出,刘新光说这些家族企业是用宗族的名义压榨族人,让他们千万不要去。

    最好是留在吴淞区和宝山区,这里雇工协会力量更强,更加有保障些。

    刘新光见此也没强求,带着他们去雇工协会定级。

    这是所有外来人口都要经历的一遭,把他们纳入雇工协会。

——

    作为苏松新区的建立者之一,雇工协会的会馆位置很好,就在苏松新区衙门旁边。

    刘新光路过新区还在修建中的大礼堂时,发现已经建好的政务大厅旁边,有许多人聚集。

    他好奇地围上去,问道:

    “什么事?”

    “怎么这么多人?”

    作为雇工协会的常务理事之一,刘新光在新区还是有点名气的,有很多工人认识。

    听到他的问题,有个工人大声道:

    “刘工,这件事你得注意了,关系到所有工人。”

    “朝廷要推行社保了,在苏松新区试点。”

    兴奋地向他说着这件事,为自己即将纳入社保而欣喜。

    刘新光对此事一脑子雾水,完全听不明白。

    直到有人说朝廷要养士、把工人纳入在内,他才貌似恍然地道:

    “原来是这样,朝廷要把咱们养起来!”

    “以后不用担心失业。”

    一个看清文件的人笑着道:

    “是工程师和高级工匠不用担心,普通工人最多被养两年。”

    “要是两年找不到活,就被安排去海外。”

    讲解了朝廷的失业保险政策,最多领两年失业保险金。

    对于普通工人,朝廷可不会无限养下去。

    刘新光听得虽然还有些稀里糊涂,面上却笑着道:

    “放心!”

    “咱们雇工协会在新江南购买了一大片土地,将来谁失业没活干,协会一定会安排。”

    “都是雇工兄弟,一定不会让你们无路可去。”

    拍胸脯做了保障,让他们不用担心。

    随后,他就带着罗六等人,急匆匆赶往雇工协会,想要打听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罗六等人对此也很好奇,跟着他到雇工协会,仔细了解了这个政策。

    却是朝廷在苏松新区试行社会保障的政策,已经传到这里。

    刘理顺当机立断,在苏松新区推行。

    他要在新区初建、没那么多负担的时候,把这个制度推行下去。

    有什么缺陷也能及时改,避免大范围推广时出问题。

    刘新光听到工程师被纳入士人群体,高级工匠也被纳入预备士人,高兴道:

    “咱们也成士人了,这可真是好事啊!”

    “皇上真看重咱们工人!”

    和其他雇工协会的人一样,为成为士人而欢喜。

    他们作为雇工协会的理事,同样是有优待的,就算不属于高级工匠,也被纳入预备士人和士人。

    更何况雇工协会凭借收获的粮食捐纳了一大片领地,皇帝特许把常务理事当作爵士对待。

    如今有了一大批士人和预备士人支撑,他们的腰杆更硬起来。

——

    罗六在旁边好奇道:

    “什么是工程师?”

    “怎么成了士人?”

    刘新光向他解释道:

    “工程师就是能主持工程的人,至少掌握了一项完整技术。”

    “像是咱们雇工协会总部,主持建造的就是工程师,没有他这个房子就建不起来。”

    这么一说,罗六是明白了,他有些兴奋地说道:

    “我在麻城也盖过房,能够成为工程师吗?”

    刘新光向他解释道:

    “不是会盖房子就能成工程师的,还要熟悉营造规范。”

    “你的设计图、施工图都要经过审批,符合新区规划。”

    这些要求,听得罗六有些糊涂。

    他在乡间盖房子,哪有这么多要求?

    但是在新区的要求就是这么多,刘新光指着脚下的水泥地道:

    “你会用水泥吗?知道水泥加多少钢筋吗?”

    “新区的房子可不是随意建的,不合格不会过审批。”

    “没有审批就不能盖,咱们雇工协会的人,也不会参与非法营建。”

    向他仔细介绍新区的规划,这是由朝廷制定的,苏州香山帮的工匠实施。

    如今新区的营造工程师,大多出自他们。

    罗六听到要求这么多,顿时就麻爪了。水泥他只是听说过,如何懂得怎么建?

    现在他开始明白,自己在乡间建土房子的手艺,在苏松新区评不上工程师。

    不过刘新光作为雇工协会理事,自然不会只打击工人信心,他向罗六道:

    “兄弟既然在麻城建过房子,说明懂得这一行。”

    “如果你学会识字、绘图,可以去评助理工程师,甚至在将来升为正式工程师成士人。”

    罗六面色一黑,没好气地说道:

    “你看我像识字的人吗?”

    “要是认识字,何必跑到这里?”

    刘新光笑着道歉,又说道:

    “不识字也没关系,可以评建筑工。”

    “兄弟你的手艺怎么样?如果精通盖房子,可以评高级工。”

    “高级工匠也是预备士人,在公有企业干个十几年,就能成为士人。”

    罗六还没回答,他旁边已经有人道:

    “罗六叔手艺可好啦,连砖窑都能建起来。”

    “要不是为了我们,他也不会被逼出来。”

    向刘新光等人讲述罗六的手艺,这是一个在当地很有名气的匠人。

    刘新光听得眼前一亮,抓住罗六的手道:

    “兄弟会建砖窑,这可是新区急需的手艺人。”

    “只要建成一座,我就帮你评高级工匠。”

    “如果建十座使用十年没问题,我就帮你评工程师,专门安排人培训你。”

    向罗六做出许诺,帮他评高级工匠和工程师。

    对于正处于大建设的苏松新区来说,会建砖窑的人太少了,他们迫切希望新区的砖瓦厂多一些。

    尤其是刘新光听说,宝山那边要营建钢铁产业园,新区正在招募会建炼铁炉的工匠。

    窑炉和铁炉在他看来差不多,如果罗六有能力建成一座炼铁炉,刘新光甚至能保证,一定能帮他评上工程师,安排个识字画图的助理——

    这是针对老工匠的特别政策,朝廷允许他们搭配助理,共同评选工程师。

    香山帮就有很多擅长营造、却不识字的手艺人,用这个办法评上工程师。

    操办过这件事的刘新光,对此非常熟悉。

    他希望罗六像那些人一样,能够评上高级工匠甚至工程师。

    那样他就为雇工协会,招募到一位预备士人。

    就算这个人去了工程师协会,也属于他的功绩。(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2421_2421252/11110117.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