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1004章 麻城来的盗匪

第1004章 麻城来的盗匪


“真是个太平之地!”

    在雇工协会约定认证日期后,罗六回到安置处,和一些人聚在一起,感叹道。

    其他人同样有这个感觉,新区的繁华富庶不用多说,最让他们羡慕的,是新区没有城墙,却无人担心安危。

    这和他们以往所见完全不同,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羡慕赞叹。

    想到一路上所见的战乱,一个面皮黝黑的汉子道:

    “这里的人怎么如此胆大,他们就不担心有盗匪?”

    罗六瞪了他一眼,说道:

    “什么盗匪?是义军!”

    “江南这边的义军确实少,远远不如西北。”

    “大概是因为这个,他们才不修城。”

    “义军想从西北打过来,几乎也不可能。”

    这是他的猜测,有一部分是这个原因。

    苏松这个地方不是没有盗匪的,前几年海岛还有倭寇残留。

    但是当今皇帝登极后,对海盗又招又打,利用招安郑芝龙等人,清剿了海上盗匪。

    苏松这边的江南巡抚曹文衡,也是有能力的,不但剿了海岛上的倭寇,还清剿了陆上盗匪。

    这让苏松一带的治安大为好转,寻常人根本不用担心被劫。

    到了新区初建时,为了安置雇工,最重视的是盖房,根本顾不上修城墙。

    后来规划了各个产业园,就更不方便修城了。一个产业园的面积,就能和一个小城相当。

    最终,在皇帝的批示下,苏松新区成了一座没城墙的城市,完全不限制城区范围。

    新区的所有土地,都可以说是城市土地。朝廷规划的必须种植粮食的高标准农田,没有一亩在这里。

    其中原因,就是为了让新区敞开用地,不用担心没地方建工厂。

    城墙也因此很难修,只是在各个产业园的边界,修建一些易于防守的筑垒地域。

    除此之外,朝廷派了一队新军练兵,还给驻扎苏松新区的卫所和军队装备了新式火器。

    甚至工人护卫队都有一些人装备火器,作为新区的后备武力。

    在这样强大的军事力量下,新区当然不需要修城墙,更担心的是有人从海上攻过来,目前正在河口和海岸规划炮台,力量集中在那边。

    对此丝毫不知的罗六等人,对此当然不理解,只能按自己的想法去猜。

    对这个没城墙的繁华地方很心动,那个面皮黝黑的汉子道:

    “这地方的人这么富,咱们要不要干一票,抢了去其他地方。”

    “我今天在街道上看了,新区的银行最富,里面都是银子。”

    “每天都有大车运银子出去,咱们只要抢一车,就能过一辈子。”

    想到在街道上打探来的消息,还有那一车车拉来的银子,他就忍不住流口水,觉得应该抢过来。

    但是罗六听到这番话,却是“啪”的一声,狠狠拍了他一巴掌,压低声音怒斥道:

    “你就没脑子吗?”

    “没看押运银车的保安队,背的都是火铳。”

    “在山西怎么败的你忘了,现在还想抢他们?”

    狠狠训斥了他一通,否决他的提议。

    他们在山西时,曾随王嘉胤聚义,一度发展到三万多人。

    最初因为山西官员的无能,他们连战皆捷。

    但是在孙传庭率领秦军入晋后,好日子就没有了。

    最终他们在东躲西藏之下,人员不断流失。

    罗六清楚地记得,给他们最重一击的,是周遇吉的新军。

    那一战中,义军数万人冲锋,却被对面的火铳射杀。

    只要想到那一战,罗六心中就忍不住畏惧。

    如果不是他运气好,说不定就死在那里。

    可以说,就是那一战,击溃了罗六的勇气。在侥幸活下来后,他装做流民逃到郧阳,辗转前往麻城,又来到了这里。

    一路上,他经常思考击溃义军的火铳是什么。这几日和刘新光以及工人护卫队的人交流,终于明白它们的威力:

    “那些火铳,比弓弩威力还大,射速还要更快。”

    “只要你挡不住火铳,就别想着抢劫。”

    “这地方可不比其他,连工人的护卫队都有火器。”

    比划着火铳的威力,在场的只要经历过那一战,都忍不住感到畏惧。

    但是还有些不安分的人道:

    “他们有火器,咱们就不能有吗?”

    “只要把他们的火器抢过来,咱们就能够大干一场。”

    “六叔,你总不会真的去盖房子吧,以后就做个泥瓦匠?”

    两眼看着罗六,期待他的回复。

    罗六知道这些人在想什么,他在脑海中想着这些日子的见闻,说道:

    “先干着,其他的以后再说。”

    “咱们先安稳下来,至少对这里更熟悉。”

    “如果……我是说如果,真有机会成为士人,我觉得应该拼一拼。”

    想着白天听到的公告,他就向往不已。

    黑皮汉子不解,大声道:

    “士人能顶什么用?”

    “管吃还是管喝?”

    “六叔,难道你要抛下俺们?”

    罗六听他声音大,唯恐把其他人引过来,压低声音说道:

    “小声点,你生怕人听不见吗?”

    “还有,士人是真的管吃管喝的,没听雇工协会的人说,社保就是养士。”

    “工程师是士人,也在养士范围内!”

    想到自己的技艺有可能让自己成为士人,他心里就一阵怪异。

    在参加义军前的困顿日子里,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手艺,能让自己富贵。

    如果陕西那边也实行这个政策,他何必参加什么义军?

    技艺高超的他这么想,其他随着他走了数千里的人,则不觉得靠自己的本领能够成为工程师,甚至连高级工匠都拿不下来。

    他们擅长的是打仗,或者说是杀人。

    只是领头的罗六这么想,他们又习惯了跟随罗六。

    最终只能决定,先在这里安顿下来。

——

    与此同时,刘新光在向刘理顺汇报这些人的情况。

    苏松新区的官吏,很关注这伙从麻城来的人。

    他们不知道这些人的到来是意外,还是意味着湖广的雇工会大规模到来。

    刘新光身为雇工协会高层,之所以一直陪着他们,就是因为他领了这个任务,负责探他们的底:

    “这些人口音复杂,有湖广一带的,还有陕西的,似是逃过来的流民。”

    “他们怎么混在一起,实在令人费解。”

    刘理顺对这些人关注的原因是担心人口大规模到来,听到皱着眉头道:

    “麻城和郧阳同属湖北,郧阳一带有很多陕西流民。”

    “难道有流民去麻城做工,又因为不愿做奴婢逃了过来?”

    对此非常费解,猜测出自认为合理的解释。

    不过刘新光却说道:

    “虽然没探出底,但是这伙人不简单。”

    “他们跋涉数千里,平安抵达新区,都是坚毅之人。”

    “尤其是领头的罗六很有本事,至少能带队管理。”

    详细介绍着这伙人的情况,认为罗六就是他们的核心。

    能组织数百人来到新区,罗六的能力不可小觑。

    就算考不上工程师,至少能组织一队人当包工头做管理。

    刘理顺听着点了点头,吩咐道:

    “这个人既然想考工程师,那就是安排他考一下。”

    “最好找人培训一下,尽量让他成为士人。”

    “一个从麻城逃过来的雇工,在苏松新区成了士人,传出去会吸引多少人过来,新区以后将不再缺人。”

    打算把罗六立为榜样,将苏松新区优待工人的名声,传到湖广等地去。

——

    刘新光口中应着,又有些吞吞吐吐地询问道:

    “刘公,这个……”

    “工程师成了士人,以后如何选举?”

    刘理顺初时还没反应过来,有些不明所以。

    刘新光详细说道:

    “咱们新区是工业城市,重点发展工业。农民也都在农场,算是农业工人。”

    “所以工人的议员比例,是工农加一起的四成,和士人占比一样,剩下两成给商业和服务业。”

    “现在工程师成了士人,以后是算哪边?”

    士人当然算士籍,刘理顺正要回答,忽然又想到士人的四成是文官两成、武官一成五,其他半成给教士等士人。

    工程师如果也算在里面,占比就太少了,也根本抢不过文武官员。

    而且少了工程师,工人中的士人会大幅度减少。按照士人才能当选议员的规定,说不定都凑不出这么多人。

    想着这件事情,刘理顺感觉朝廷新制定的户籍政策有大问题:

    『朝廷户籍分为士农工商军,就是为了方便将来选议员。』

    『现在士人群体扩大,应该要怎么办?』

    怀着这个担心,刘理顺却没有和刘新光细说,向他道:

    “你这个问题很好,可以和其他问题一起,汇总递交上来。”

    “朝廷这个政策本就是在苏松试行,有不完善的地方。”

    “咱们作为皇上的臣民要共同努力,帮助朝廷完善。”

    夸奖了刘新光几句,让他多和工人谈谈,多找出些问题。

    然后,他把这个问题反馈上去。

    数日后得到计发委的回复:

    工籍出身、并且从事工业的士人,可以参选工业议员。同时允许参选士人议员,看他们的意愿。

    农籍、商籍同样,确定从这些行业出身、而且仍从事该行业的士人,仍旧能代表这些行业。

    并且严申议员中有产者、恒产者、贫困者的划分,确保恒产者占据一半。

    在张溥同时传来的信件中,还提到了钱谦益最新的建议,就是把士人都培养成恒产者,确保他们不会失业破产。

    这比用社保养士更进一步,在朝廷引起很大争论。

    大部分士人是欢欣鼓舞的,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养士,而不是莫名其妙地社保。

    就连皇帝也私下表态,可以让士人成为恒产者,甚至先富起来。

    然后先富带后富,带动更多的预备士人成为有恒产的士人,最终进入人人皆士、人人都是恒产者的时代。

    在这个政策下,朝廷自然鼓励增加士人。

    农工商三大产业出身的士人,只要仍从事该行业,就允许参选原本户籍种类的议员。

    并且重申唯有士人,才能成为议员。

    只有在士人数量不足时,预备士人和普通公民可以当选,但只能成为临时议员。

    一些人提出的允许预备士人同士人一样参选,被朝廷毫不犹豫地否决。

    未来国会建立后,就是皇帝和士人共同治国的时代。

——

    这个回复,让刘理顺明白了朝廷这样制定政策的原因。

    身为士人他对此自然是支持的,但是想到皇帝先前说的君臣民共治,他又感觉只让士人当选议员,对此有些偏离。

    皇帝先前还抨击宋朝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如今与士人共治,和宋朝有什么差别?

    真正的民众代表,又在哪里?

    他把这个疑问写在信上,最终却没有发出去。

    一是因为用信鸽传信还比较贵,寻常消息也不值得用这个渠道传递。

    二是他和刘新光讨论后,发现自己这个疑问,根本不是问题。

    “国会里面民众的代表,当然是不当官的人。”

    “你看我,现在是士人吧?还有爵士待遇。”

    “但是我不是工人代表吗?”

    “我比大部分人更能代表工人!”

    理直气壮地说着这番话,刘新光认为就算自己的身份变了,仍旧能代表工人。

    他认为自己仍旧是雇工,在为广大工人谋利益。

    刘理顺听着他的这番话,似乎明白了皇帝册封雇工协会高层贵族身份的原因。

    也明白了皇帝为何坚持士人为议员,不是士人的只能当临时议员、三年后合格者赐予公士身份:

    『这是要收买他们啊!』

    『无论是工人代表,还是农民、商人代表。』

    『成为士人后就会更加拥护朝廷,更别说现在还有社保,甚至拥有恒产。』

    『像是刘新光,他在有这个身份后,就变得非常忠心。』

    『有人想破坏这个局面,他就会报上来。』

    回想刘新光的作为,他有些明白了这个人如此积极的原因。

    这个人是新政的受益者,在积极维护获得的权力。

    如果各行业、各协会的领头人,甚至议会议员,都是这样的人,朝廷还有什么可以担心?

    他想到这就把自己的信件收了起来,没有再发出去。

    对刘新光汇报的安排罗六随香山帮工程师学艺的事情,也是不吝夸赞。鼓励刘新光做好这件事,让他在罗六考上工程师后大力宣传,准备迎接湖广来的工人。

    他们苏松新区欢迎外地人前来,只要抵达这里好好做工,就能成为这座工业城市的公民。(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2421_2421252/1111011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