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5章 公室和公有资产
吴淞江东岸,这里被划分为宝山区。
相比西岸的吴淞区来说,这里的人口更少,显得更加空旷。
新区开发的重点,以前也不在这边,产业园大多被设置在吴淞区。
不过,在看到朝廷传来的规划后,刘理顺改变了这个布局,开始发展宝山区。
钢铁产业园的设置,就是其中之一。
“这里将建成江南最大的钢铁产业园,如同广东的佛山镇。”
“钢铁的重要性你们是知道的,任何火器都离不开钢铁。”
“有没有兴趣参一股,以后优先购买钢铁。”
向楚藩众人指着一片正在建设中的空地,刘理顺道。
他打算仿照通州兵工厂,对外招股建钢铁厂。
楚藩一直是苏松新区的资金来源之一,投资了新区的很多产业。
在苏松新区暂居的他们,已经有很多人打算留在这里。
听到刘理顺的介绍,武冈王朱华增道:
“刘翰林的能力,我等自然是信得过的。”
“就是这边是不是太空了,生产的钢铁卖到哪里?”
刘理顺哈哈一笑,说道:
“就新区这个形势,殿下还担心生产的钢铁卖不出去?”
“新区的混凝土公路殿下知道吧?”
“如果钢铁足够,以后都用上钢铁。”
“你想想新区修多少路,需要多少钢铁?”
朱华增等人听到这番话,一时脸色骇然。
他们就算再知道钢铁有用途,也没料到刘理顺竟然打算用钢筋混凝土修路。
朱华增抱着怀疑道:
“刘翰林,不是我们不信,实在是太令人难以置信了。”
“新区这么有钱吗?把钢铁埋到地里?”
还有个略微懂行的,说道:
“就算有这么多钢铁,能有这么多水泥吗?”
“何况现在多用竹筋混凝土,我听说浙江那边正在建竹木产业园。”
还有人提出财政问题,认为新区没这么多钱。
刘理顺听他们说了一通,这才笑着说道:
“你们知道供销集团吗?”
“今后朝廷会以不超过成本价百分之十的价格,对企业征发徭役。”
“钢铁企业同样如此,至少有十分之一的钢铁产量会提供给供销集团。”
“供销集团能卖出去就罢了,卖不出去的话,新区会以成本价购买,用于公共建设。”
“所以你们不用担心,生产的钢铁卖不出去。”
这个消息有人听说过,询问道:
“百分之十利润是可以,但是只征收十分之一产量,实在是太少了。”
“剩下的九成产量,滞销了卖到哪里?”
刘理顺道:
“这些钢铁厂已经开始动工,新区的占股会超过一半,可以说是公有制企业。”
“如果你们卖不出去,本官保证让苏松的供销公司采购九成托底。”
“这样你们总应该放心吧?”
“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这个措施,让他们顿时心动起来。
因为谁都知道,盐铁能发大财。
现在盐业被朝廷控制,他们只能参与钢铁。
刘理顺又向他们道:
“诸位去南洋开藩,难道就不需要修路吗?”
“听说南洋那边经常下雨,没有混凝土公路,驿道如何修起来?”
“钢筋混凝土,是优于竹筋混凝土的。”
“如果钢铁价格便宜,你们也可以购买运过去。”
这番话引得一些人深思,尤其是那些组织团队去争夺楚王之位的宗室。
他们都知道能否获得楚王之位要看开藩成果,除了征服当地外,还要看治理本领。
朱华增此时就不再质疑了,因为在他想来钢铁能打造武器,至少能用来武装土人。
他们这些富裕的郡王,已经开始心动,并且询问刘理顺会不会制造兵器。
听到这些人要造刀剑盔甲,刘理顺道:
“冷兵器生产好说,朝廷放得比较宽,生产起来很容易。”
“只要钢铁产业园有了成果,我就向朝廷申请,建一座装备产业园。”
“到时别说刀剑,就是火铳、火炮,你们都能从这里买。”
向这些人许诺,卖给他们武器。
朱华增等人纷纷动心,很快就和其他郡王一起,投资宝山钢铁厂,占据了一半股分。
他们还想要更多,并且以宗室属于公室为名,认为自己投资的份额,也算公有制比例。
刘理顺对此笑道:
“若是诸位在自己的藩国,你们的投资自然是公有的。”
“但是封地贵族在大明的投资,只能说是你们私有的产业。”
“这些产业的收益,是你们自己所有。”
“它们不会纳入藩国财政,算你们自己的私人产业。”
这个说法,引来一些人思考。
武冈王朱华增道:
“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我们在藩国的产业,还不是自己所有?”
“我在藩国的财产,还要与他人分?”
刘理顺理所当然道:
“当然要和他人分,这些都是公产,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皇上已经决定,皇资委的利润,拿出一半投入公益事业,用于公共福利和社保慈善。”
“你们说,皇上的资产是私产还是公产?”
楚藩众人听到这番话,一时面面相觑。
他们实在没有想到,当今皇帝竟然这么大方,把自己的产业收益,拿出一半给他人。
这是他们绝对不愿意的,也根本不明白皇帝这么做的用意。
刘理顺却有一点明白,那就是皇帝赚得太多了,如果不拿出来,估计群臣会觊觎。
现在皇帝主动分一半给士人,能减少民间的非议。
否则皇室资产被定为私产,民众知道皇资委挣的钱后,将对皇帝的名声很不利。
——
朱由检也没料到,自己去年一年,挣了那么多钱。
在皇资委的利润统计出来之后,他就认识到这件事处置不好,会在朝野引起大风波。
去年一年,朝廷为辽东之战,花费了一千万多万军费。除了必须的粮草之外,后勤物资和装备,大部分是他登极设立的企业生产。
这些企业有的是朝廷控制,有的是私人企业。皇资委也参与其中,在朱由检的提前布置下,取得了高额收益。
单是从朝廷订单中,皇资委获得的利润就超过三十万。
比这更惊人的是银行,在产销两旺的形势下,很多以前不喜欢借贷的工商业者,去年开始尝试借贷。并且大多是短期借款,当年就还了上去,资金周转很快。
以至于皇资委统计后,发现各大银行的利润,达到了五十多万。
再加上其他零散的收入,皇资委的利润正式突破百万,和在江南征收的金花银相当。
也因为此,这个机构落入群臣眼里。
尤其是在詹事府有兼职的官员,因为可以从皇资委领分红,他们对皇资委的收益很明白。
刘宗周在领到分红后,就主动要求退回,并且劝谏皇帝,不要区别对待:
“诸葛亮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无论内廷官员还是外廷官员,都是陛下的臣子。皇上不宜只给内廷官员分红,置外廷官员而不问。”
“长此以往,外廷官员还有谁愿意尽力?”
这个道理非常浅显,以至于刘宗周点清楚后。朱由检顿时明白:
私下收买官员的策略行不通,反而会让一些人离心。
他问刘宗周道:
“那么先生以为,这个收益该如何分?”
刘宗周道:
“既是皇上的资产,自然应该由皇上决断。”
“不过皇上既然让微臣说,那微臣就先问一句:”
“皇资委的产业,是私产还是公产?”
朱由检此前就偷换概念,把皇室产业和公室产业,都纳入公有资产,此时理所当然地道:
“春秋战国之时,诸侯国君的家族是公室。”
“现在重启分封,封地贵族的产业,就是公室产业,自然是公有资产。”
“皇室资产,也是这个体系的一员。”
这种说法的漏洞很明显,刘宗周询问道:
“公室的资产,就是公有资产吗?”
“它是公室所有,还是天下为公的公有?”
朱由检顿时脸红了,知道把公室所有看作公有,完全是偷换概念。
没人追究还好说,如今刘宗周追问,这个问题顿时就暴露出来。
他只能道:
“朕为天子,设立皇室企业,是为了减轻民众负担。”
“自朕登极以来,可曾从外廷索要钱财?”
“这都是因为建立皇室产业。”
这个说法有点强辩,但是刘宗周却能接受:
因为当今皇帝确实没有从外廷索要财物享受,反而是外廷经常向内廷要钱。以至于内库外库分开后,有些官员还感慨无法从内廷拿钱。
他知道皇帝在这件事上有私心,但是对天下却有益,出主意道:
“按照前些时间的规定,公有股份占比一半以上的,可以称为公有制企业。”
“皇上想把皇室产业作为公有产业,臣以为可仿照这个比例划分,让朝廷占有一半比例。”
“这样就不会有人对皇产有非议,说它不是公产。”
这是一个办法,朱由检还能保住皇资委的一半所有权。
但他却不愿意,因为这样会让外廷插手皇室产业。
他是打算围绕皇资委组建皇室财团的,在未来的资本时代,维持皇室的影响力。
被外廷影响渗透了,他还怎么控制皇资委?
所以他当时对此不置可否,没有做出回应。
但是这件事不可避免有风声传出,引起朝野议论。
虽然在皇资委的管控下,没有报刊公开发表文章讨论这件事。
但是各地报社收到的稿件,却显示这件事已引起很多人注意。
甚至有臣子上疏,请求皇帝解释。
朱由检在左思右想后,决定成立皇室基金,把皇资委的一半收益投入其中,用于公益事业。
这样也算是让天下人受益,称得上公有企业。
为了获得朝野拥护,皇室基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社保基金捐款。把这笔钱投入养士,获得他们的拥戴。
然后就是科研方面,朱由检把向科学院、文思院等机构的拨款,转为从科研基金会支取。
并且成立教育基金,把以前给学堂的拨款转为捐款,并且设立奖学金,收买年轻士人。
新闻行业就更不用说了,去年草办的新闻奖,今年更加完善。
无论是赏赐的金笔,还是授予的公士,都被纳入公益开支,不再向以前那样含混。
并且成立文化基金,设立文学奖、教育奖等奖项,用于收买文人。
武人参与的武道比赛也一样,并且朱由检打算多举办武道比赛,优胜者授予公士,用于增加开支。
音乐节、服装节等同样,朱由检把皇室在科教文卫等方面的开支,都纳入公益事业。
不过即使如此,分给皇室基金的五十万两也没花完。朱由检决定搞一件大事,让皇室基金建立不朽的功勋,任何人都无法质疑。
他召来太医院的官员,询问道:
“牛痘验证得怎么样了?”
“能不能够推广?”
太医院首席御医张景岳道:
“已经完成验证,能够防止痘疾。”
“它比人痘更加安全,可以取代人痘。”
朱由检当即决定道:
“既然如此,朕在皇室基金下,专门成立防疫基金,专门研究如何防治疫疾。”
“防治痘疾就是第一项,皇室出钱,太医院和各大医院推广。”
“这件事一定要办好,出了事朕拿你问罪!”
这番话颇为严厉,张景岳从未见过。
以前皇帝就是让他救英国公,也只是说尽力。
此事办不好就要被问罪,可想皇帝的重视。
他在斟酌之后,说道:
“如果要大规模推广,臣以为还要做试验。”
“找更多的人验证,以免出现问题。”
这个回复,让朱由检皱了皱眉。因为他迫切希望在公益事业上出成绩,让世人知道皇室收益用之于民,所辖企业也属于公有企业。
不过医疗方面确实要慎重,想到后世的临床试验,他回忆了一下流程,交代给张景岳安排。
如今的牛痘已经可以说是完成安全性探索和疗效初探,接下来就是三期试验,大规模多中心确认疗效。
他决定京城、苏松等地推广,在完成验证后,再在全国铺开。
并据此建立临床试验流程,掌控医药行业。(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2421_2421252/1111011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