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1017章 幕僚职业化(求订阅)

第1017章 幕僚职业化(求订阅)


四种秘书分类,自然关系到中书监的设置,朱由检道:

    “工作秘书就是辅佐工作的,主要是程序性工作,例如会议安排、工作日程。”

    “如果主官有需要,也可以起草文书,甚至分担一些主官的职责。”

    “这类秘书有些人比较熟悉,可以称为书吏或师爷。”

    这个熟悉的称呼道出,群臣顿时恍然。

    他们有些明白了皇帝为何要设置秘书,原来是要把幕职官职化——

    师爷改成工作秘书后,就有正式职位了。相比起以前的地位模糊,有了明确的规定。

    将来工作秘书有什么样的权力、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都会受到规范。

    这也是重制礼乐的重要内容,把所有人纳入礼法秩序。

    刘宗周当即支持道:

    “官员的幕僚地位未定,职权模糊。”

    “臣以为应纳入官制,为他们确定品级。”

    钱谦益同样说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频频有权臣篡位,便是因为他们把幕僚转为官员,把朝廷的职权转入幕府。”

    “臣以为应引以为鉴,避免有权臣靠幕僚篡权。”

    朱由检颔首说道:

    “幕僚的地位和权力,确实应该确定。”

    “为了防止他们侵权,朕以为幕僚应该由朝廷安排,至少需要报备。”

    “朝廷的秘书,就是为幕僚所设,确定他们的品级。”

    “今后,幕僚将不再是含胡的职位,而是有官职和品级。”

    认可了刘宗周的建议,并且根据钱谦益所言,让群臣不敢反对——

    否则他们会被质问,你们自己反对干什么?难道是想篡权?

    在用幕僚就有当权臣的嫌疑下,很多官员的话,不得不憋了回去。

    幕僚转为秘书,成为朝廷策略。

    朱由检向群臣道:

    “不同的官员事务不一样,可以给不同品级的官员,配备不同的秘书。”

    “朕的想法是,低品级官员和属官原则上不用秘书。”

    “五品以下主官用吏,主要是秀才和士人出身,可用一到两人。”

    “工作满九年后,主官可保举一人为官员,承担保举责任。”

    “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可用举人做秘书。”

    “级别最低从九品,最高可达从七品,和中书舍人相当。”

    “和俗语中的‘宰相门前七品官’也能相应,符合他们的地位。”

    这相当于给了幕僚做官的机会,也给了官员举荐的权力。

    他们对这点很欢迎,但是对朝廷安排秘书,却有一些排斥。

    吏部尚书郭允厚道:

    “秘书既然是幕僚,应当由幕主选择。”

    “只是他们又是官吏,应该如何任命?”

    朱由检闻言微笑,说出自己的安排:

    “朕的想法是,由中书监在各地建直属的秘书厅,负责秘书安排。”

    “所有秘书都要由朝廷任命,拥有按能力确定的品级。”

    “当然,官员的选择权也要尊重。他们可以从中书监安排的人员中选秘书,也可以自己推举人选,在中书监培训。”

    “如果有多位秘书的话,其中至少一位是由中书监安排。”

    这个要求可谓宽松,群臣虽然不想被皇帝在身边安排人,但是想想身边已经有的警卫,最终接受了这一点。

    很多人决定把警卫改成安保秘书,这样就符合了要求。

    这也是朱由检的目的,在官员身边光明正大地安排人员。

    同时,他希望安排得多一些,例如机要秘书,他希望是锦衣卫安排:

    “机要秘书负责涉密文件,尤其是银章密奏,必须由朝廷派遣的机要秘书掌管。”

    “每位大臣都要有机要秘书,而且必须经过保密司培训,掌握密码通信、密级管理等技能。”

    “在将涉密文件带出工作场所时,必须由机要秘书随行。”

    “涉外交流、涉密谈话,同样要有机要秘书记录,故意隐瞒以欺君论。”

    对机要秘书提出了严格限制,如果大臣推荐的人选不能通过保密司培训,那就只能听从朝廷安排。

    尤其是有银章密奏权力的,那是必须由朝廷安排。

    除非他们拒绝这个权力,不想和皇帝建立直接联系。

    在场的朝堂大臣,有不少是有这个权力的。他们听到这纷纷心里发苦,感觉机要秘书也要用朝廷安排的人员。

    那样安保秘书还用不用朝廷安排的就不好说了,有些人已经打算用自家子弟替代。

    不过皇帝接下来的话,让他们明白安保秘书最好也要用朝廷的,他们自己的人不一定办得来:

    “安保秘书负责安全和保障,除了警卫工作外,社保、医保等琐事,同样由安保秘书安排。”

    “安保秘书,至少是中段武者,还要有持械证,可以合法持械。”

    “他们还要掌握必要的医疗卫生知识,督促官员定期去体检。”

    “将来,朝廷会为每位大臣安排私人医生,建立医疗档案。”

    这完全是大臣的福利了,他们都觉得不应该拒绝。

    换成自己聘请一个这样的秘书,需要花不少钱财。

    谈到钱财,朱由检接下来道:

    “工作秘书和生活秘书,要尊重主官意愿安排。如果主官没人,就从中书监选。”

    “机要秘书和安保秘书,原则上要听从朝廷安排。但是如果自己有人选,也可以推荐任职,必须经过培训。”

    “四类秘书,分别由秘书处、后勤处、机要处、安保处培训和安排。”

    “官员自己选择的秘书自己发俸,朝廷安排的秘书俸禄,由内廷发放补贴。”

    这个决定,让群臣终于明白,皇帝的伏笔在哪里。

    原来是想通过花钱,收买臣子的身边人员。

    有些官员豪富,不在乎这些花费。

    但是也有囊中羞涩的官员,自忖没有什么可隐瞒的,自然乐意中书监安排。

    对于朱由检来说这样也不亏,因为他本就打算从皇资委多增加些开支,用于公益和公共事业。

    给官员发俸禄自然是算在里面的,免得有些人质疑皇室产业是不是公产。

    同时,这些秘书,会让朱由检了解官员的动向,了解官场生态。

    如果有需要的话,朱由检甚至能在戒严时,让秘书临时顶替某些官员的职位。

    可以说,中书监是他对官场的一个备份。只要正七品以上的主官身边都有中书监安排的秘书,他就不担心天下失控。

    甚至就连内阁,中书监都能顶替。这也是内阁一直对中书科极为警惕的原因。

    不过目前来说,朱由检没打算用到这一点,所以他允许内阁和内廷一起掌控中书监。

——

    确定这些之后,对于其他划入中书监的衙门,朱由检也做了更改。

    主要是行人司改名行人处,不再用司这个称呼——

    朝廷新设的司,基本定为正五品。很多以前用司称呼的衙门,都被改了名称。

    不过尚宝司的名称倒是保留,因为这个衙门恰好是正五品。尚宝司的官员,通常由勋卫大臣子弟担任。它和起居注一样,地位比较独立。

    中书科因为科级被定为正八品,同样遭到改名。它被称为中书处,是中书监的核心机构之一,里面是为皇帝服务的中书舍人。

    朱由检在从七品中书舍人之外,设立正七品中书知事,作为中书舍人的领头者,负责某一类事务。

    不过不管品级如何,中书官的任期被严格限制,最高就是九年——

    内阁希望用这个限制,避免中书处成为新内阁,威胁他们的地位。

    朱由检对这个限制点头认可,然后把制敕房、诰敕房两房中书舍人,合并设置诰敕处管理。

    这些中书舍人以前没有品级,主要从举人、监生、儒士中选。

    因为他们经常接触机密,以后的权力也很重,朱由检决定以后最少从举人选,从会试副榜中选取。

    授予正八品中书行人等官,和从七品中书舍人区分。

    这种称呼上的事情,没有多少人反对。

    但是韩爌却突然想起一事,询问道:

    “两房办事中书官,不得升列九卿。”

    “以后是否还遵守这个限制?”

    朱由检对此当真没注意,听到韩爌提起,惊讶道:

    “这是什么限制?”

    “为何有这个规定?”

    韩爌道:

    “唯大学士掌诰敕。”

    “两房中书舍人虽然熟悉诰敕,却并非翰林出身,不许他们觊觎卿相之位。”

    朱由检这下明白了,是对非进士出身的限制。

    这些中书舍人经常接触大学士,在官场上很有助力。

    如果不加限制,他们是有可能升任卿相的,所以隆庆元年制定了这个规矩。

    对此朱由检无意违反,因为重用这些人,是对进士的不公。

    但他也不会不给中书官出路,在考虑之后说道:

    “如果中书舍人,不,是所有中书监的官员,因功被特赐元士,可以不受此限。”

    “没有被赐元士的,不得担任卿相。”

    “但是成为元士后就没有这个限制了,如果以元士身份考取翰林,还有成为大学士的可能。”

    “秘书、幕僚没有主政一方经历的,原则上不作为大臣人选。”

    延续了此前的限制,但是给了破开限制的机会。

    担任秘书可以说是官场捷径,自然也要受限。

    朱由检接下来又和群臣商讨了幕僚和慕主回避等限制,以及每九年一次举荐机会。避免某些人利用举荐幕僚的权力,大规模举荐私人。

    最后,朱由检又在中书监设立了外联处,负责联络各衙门的办公厅、经历司。

    日常公文往来,就是这些机构负责,它们都是和中书监打交道较多的衙门。中书监的秘书,也要和它们打交道。

    将来中书监可以靠着这个联系,可以把职权延伸出去,扩充自己的影响力。

    这也是朱由检设立中书监的原因,被韩爌提醒的他,打算用一些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掌控力。

    中书监和设在地方的秘书厅,将承担这个责任。

    如果有官员对公文视而不见,传达公文的秘书厅、接收公文的秘书,同样会有责任。

——

    确定中书监的机构设置后,接下来自然要任命官员,朱由检道:

    “中书监由协办大学士做监正,现在协办大学士只有一位,就由成学士兼任吧!”

    “掌管中书监印信的,是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今后他将代表内廷执掌中书监。”

    侍立在册的王承恩,闻言当即谢恩。

    在内府监勤勤恳恳干了数年后,他的地位终于得到提升。

    这个新设的中书监掌印,必然会成为内廷举足轻重的职位,甚至能威胁到司礼监。

    不过想达到这一点,需要完全掌控中书监。

    和内阁协办大学士争夺,需要他有点手腕。

    王承恩想到这里,忍不住看向成基命。

    只见成基命同样领旨谢恩,接受了这个任命。

    朱由检见此暗暗点头,对此很是满意。

    司礼监掌印太监号称内相,地位堪与首辅匹敌。

    秉笔太监可比大学士,这是朝野上下公认的观点之一。

    不过这到底没有明确定下过,如今协办大学士和秉笔太监同掌中书监,算是确立了两者的地位。

    这种顺手而为的事情,算是确定了内廷和内阁的地位。

    而且还给了他们一个斗争的平台,那就是对中书监的掌控权。

    朱由检希望内廷能够争气点,不要把中书监的掌控权让出去。

    为此,他还安排锦衣卫官员负责机要处、安保处,由保密司、警卫司安排。

    在朝会结束之后,朱由检还向司礼监和锦衣卫嘱咐道:

    “中书监一定要好好用。”

    “今后内廷若有什么小事,可以通过中书监直接联系秘书。”

    “朝廷选的秘书一定要控制好,让他们定期提交报告,作为锦衣卫的情报来源之一。锦衣卫要注意整理,把各地的风土人情、为官须知等等,教给去那里工作的秘书。”

    “秘书的选拔同样要注意,主要从内廷掌控的学堂选。”

    这是朱由检为大学生安排的出路之一,让那些没有进士功名的学生,去给官员当秘书,获得做官机会。

    他们在学堂接受的教育,同样会影响到主官。让那些老年人受到青年人的影响,对朝廷政策更理解。

    这也是朱由检加强地方掌控的举措之一,相比某些顽固不化的官员,学堂的学生对重制礼乐更理解。

    安全学堂、工商学堂、宗室学堂等学堂的毕业生,都能安排到里面。

    这些出自世官、宦官、宗室的子弟,会让朱由检对地方更了解。(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6_6404/1111010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