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太监无双 > 第109章 升官,正二品!

第109章 升官,正二品!


春闱大典完美收官后,太后颇为满意,下令日后会试改革为常态,在会试这个层面彻底取消八股,增加算学律法等科目,并且加大对策论的考核!

而其他的乡试院试府试县试却是先没有进行改革,暂时还是考原本的八股。

这一方面是因为学子们学了这么多年的八股,不能一下子全部废除了,那样会酿成大乱,只得循序渐进。

另一方面则确实是条件有限,大部分普通人能买到四书五经的书学八股已经是极限了,再让他们去学律法,学算学,对于寒门子弟而言实在是太过困难。

索性还是让他们维持原样。

而之所以在会试层面进行改革,是因为自古只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

举人已经是乡绅级别了,一旦考中即使不做官都可以富甲一方,因此足以让他们额外的学习律法算学,作为未来当官的基础。

这会试改革的圣旨一下,已经令朝野震动了。

而另一道更加石破天惊的懿旨更是从慈宁宫传出,如同在已不平静的湖面再次投下巨石,激起了更为汹涌的波涛。

太后上官嫣儿以苏无忌“主持科举,改革弊政,为国选贤,功在社稷”为由,连下两道恩赏:

第一道,擢升苏无忌为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

司礼监,内廷二十四衙门之首,真正的权力中枢!

其掌印太监负责最终审核所有朝廷奏折的“批红”,素有“内相”之称,其下的秉笔太监则代皇帝批阅奏章,草拟意见,权柄极重。以往司礼监设多位秉笔太监,相互制衡,但大权终究掌握在掌印太监手中。

尤其像曹德贵时代,秉笔太监完完全全就是他的下属随从,根本无法分走掌印的半点权力。

但冯保可不是曹德贵,他在司礼监本就地位不稳。

而此次,太后特意加封“首席”二字,其意味不言自明!直接帮助苏无忌成为司礼监名正言顺的二把手!

现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本就是个聪明至极的墙头草,历经曹德贵时代而屹立不倒,靠的就是这份审时度势。他深知苏无忌如今势大,又有太后全力支持,更兼手段狠辣,自己根本无力抗衡。

在懿旨下达的同时,他便已暗中向苏无忌示好,表示司礼监一应事务,皆以“苏公公主见”为准。

这道任命,等于将帝国的中枢决策机构——司礼监,实质性地交到了苏无忌手中!

只是因为苏无忌太过年轻,才暂时在这首席秉笔太监的位置上过渡一下罢了。

等过几年,冯保退休,苏无忌就是名正言顺的司礼监掌印太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第二道旨意,册封苏无忌为资政大夫,正二品!

这道旨意,比前一道更为骇人听闻!

原本,整个后宫只有司礼监掌印这个职务是正二品!

而如今,苏无忌也因此成为了正二品,那意味着他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后宫第一人!

而且“资政大夫”乃是文官荣誉性散官阶,地位尊崇,通常授予功勋卓著或年高德劭的致仕重臣,是文官体系内极高的荣衔。更重要的是,此衔意味着受封者被视为文官体系的一员!足以上殿奏事,参与外朝事务!

大昭的制度和苏无忌那个时代的明朝差不多,共分为职官,散官,勋官,爵官,荣誉官五大体系。

职官很好理解,就是你的职务,像苏无忌的东西二厂提督,御马监掌印太监,都是职官。

而周明远的内阁首辅,李明辅的礼部侍郎,这也都是职官。

而散官其实和荣誉官类似,都是一种只给待遇不给职务的官职。但不同的是,散官只给文武百官,从不给宦官。

其中文官的散官为各种大夫,比如正一品特进荣禄大夫,正二品资善大夫等等。

武官的散官为各种将军,如正一品骠骑将军,从一品镇国将军等等。

而勋官也是表彰一些出色大臣的,勋官的最高级叫上柱国。

爵位就很简单了,公侯伯子男。

荣誉官则是三公三孤之类的,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以及东宫三师和东宫三少,太子太师

要不说古代人的头衔长呢,就是各种头衔太多了。

一个人如果位极人臣,达到权臣巅峰,那么便足以成为内阁首辅,太师兼太傅,上柱国,特进光禄大夫,国公!

这样的人,大昭两百年也就出过那么两三位而已,其中大部分还都是开国猛将!

而自古以来,宦官是宦官,文官是文官,泾渭分明。宦官权力再大,也只是内臣,不得上殿奏事,更不得封文散官!

而太后此举,竟是打破了几百年的祖制成规,硬生生将一个太监,塞进了文官序列!并且一给就是正二品的极高阶位,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品级持平,成为了太监所能达到的品级巅峰!

更重要的是,一旦拥有了文官身份,按照规制,苏无忌便拥有了正式站立于金銮殿上,参与朝会议政的资格!

这已不仅仅是赏功,更是太后在为苏无忌彻底打通由内廷走向外朝的最后一道壁垒,要让他名正言顺地站在前朝,与文武百官分庭抗礼!

后宫掌司礼监,前朝还能奏事!

这权力,怕是要超越之前的曹德贵!直逼当年的那位九千岁魏公!

但就算是当年的那位九千岁魏公,他也没有直接封文散官!他参与外朝的方法是直接站立在皇帝的龙椅之侧,被誉为“站皇帝”!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尤其是那些将内外之别视为不可逾越鸿沟的文官集团,特别是已然遭受重创的帝党残余,如同被踩了尾巴的猫,瞬间炸毛!

……

次日大朝会,金銮殿上,不等苏无忌这个新晋的“资政大夫”上殿,以周明远为首的帝党官员,以及许多原本中立、但恪守“规矩”的清流大臣,便纷纷出列,言辞激烈,群起攻讦!

“太后娘娘!祖宗规制,内官不得干政!资政大夫乃文臣清誉之阶,岂能授于阉割之人?此例一开,宦官冠带立于庙堂,成何体统?!臣等泣血恳请娘娘收回成命!”周明远面色苍白,但声音嘶哑,带着一股悲愤决绝的意味。

“娘娘!阉宦位列朝班,自古未闻!此举混淆内外,尊卑不分,必使天下士人寒心,朝纲紊乱!臣等万死不敢奉诏!”礼部侍郎李明辅捶胸顿足,几乎要撞柱死谏。

“苏无忌虽有微功,然内官之身,赏以金帛,晋以宫内职权即可,焉能僭越文阶,玷污士林?请娘娘明察!”

“臣等,请太后娘娘收回成命!”

“臣附议!”

“臣附议!”

“臣也附议!”

反对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仿佛要将殿顶掀翻。帝党成员更是如同抓住了最后的救命稻草,气势汹汹,试图借此机会,将苏无忌重新打回“内臣”的原形,挽回自科举以来的连连败局。

端坐珠帘之后的太后面沉如水,尚未开口。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

就在帝党官员慷慨陈词,唾沫横飞之际,一个清越而沉稳的声音响起,压过了嘈杂:

“周阁老此言差矣!”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出列者,正是新任翰林院修撰,状元吴居正!他身着六品官袍,昂首挺胸,目光锐利。

“何为祖宗规制?祖宗立法,亦为治国安邦!苏公公立功无数!如诛灭叛贼曹德贵,汪直等!如今他改革科举,为国选才,此乃匡扶社稷之大功!岂是区区‘内官不得干政’旧规所能局限?太后娘娘赏功罚过,破格用人,正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圣王之道!岂能因苏公公出身内侍,便否定其功绩,剥夺其应得之荣赏?此非恪守祖制,实乃迂腐误国!”

吴居正话音未落,榜眼陈子壮亦踏步出列,朗声道:“资政大夫,乃荣誉之阶,赏的是功,酬的是劳!苏公公之功,足以彪炳史册,授此荣衔,有何不可?莫非在诸位大人眼中,只有读圣贤书出身者才配享有尊荣,而于国有大功者,只因身份不同,便活该被排斥于庙堂之外?此等门户之见,与古之门阀何异?岂是圣贤所倡导的天下为公之道?!”

探花顾宪成紧随其后,言辞更为犀利:“苏公公以实务策论选拔我等,要的是能办实事、解民忧的官员!如今看来,朝中某些衮衮诸公,仍只知抱着僵死教条,固步自封!见不得真有才干者脱颖而出!尔等反对苏公公上朝,究竟是维护祖制,还是惧怕苏公公之才德,恐其立于朝堂,映照出尔等之无能?!”

这新科一甲三人,如同三把锋利的尖刀,直插争论的核心!他们以苏无忌门生的身份,以本次科举改革受益者的立场,以无可辩驳的才学和气势,将帝党“维护祖制”的旗帜撕得粉碎,直指其“迂腐”,“门户之见”和“嫉贤妒能”的本质!

紧接着,二甲、三甲中,那些被苏无忌授予实职、加了武衔、深受恩惠的新科进士们,也纷纷挺身而出,为自己的座师辩护!

“苏公公之功,天地可鉴!”

“赏功酬劳,天经地义!”

“唯有能者上,庸者下,方是强国之道!”

这些新鲜血液,人数众多,声音洪亮,又占据了道理和大义的名分。他们团结一致,形成的声浪,竟然硬生生地将以周明远为首的帝党老臣们的反对声音给压了下去!

帝党成员们看着这群年轻气盛又深受苏无忌恩惠的“苏党”新锐,一个个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无可奈何。他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朝堂上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他们,真的老了,也真的孤立了。

这外朝之中,竟也有了苏无忌的声音!

周明远看着眼前这一幕,听着那山呼海啸般的支持之声,只觉得眼前一黑,喉头又是一甜,强忍着才没有再次吐血。他知道,大势已去。

珠帘之后,太后的嘴角微微勾起一丝满意的弧度。

“众卿既无更有力之异议,此事,便这么定了。”她声音平淡,却一锤定音道:“苏无忌晋升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册封资政大夫,即日生效!退朝!”

话音落地,帝党成员面如死灰!

苏党成员如过大年!

而苏无忌,则淡然的站在金銮殿上,目光直指那位于最上方的金黄龙椅!

站在金銮殿参政算什么!

老子迟早还要坐在那张椅子上,接受尔等的跪拜!


  (https://www.02ssw.cc/5040_5040602/4264396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