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名义:家里有国服,政坛你得服 > 第172章 局势变迁

第172章 局势变迁


京都深秋,红墙内的银杏叶染成金黄,晨雾未散时,车队已悄然驶入。石远站在办公室落地窗前,手中握着最新的全国经济发展报告,目光投向远方。

从魔都市委书记到党校校长,再到如今肩负国家发展重任的领头羊,短短三年,他在时代浪潮中完成了关键跨越。

此刻,办公桌上关于推广汉东改革经验的文件格外醒目,赵立春的名字在字里行间频繁出现,让他不禁想起那个在改革道路上敢为人先的后辈。

同一日,中组部任命文件正式下发:纪检战线的老将陈建军调任中央办公厅主任。

在庄严的就职仪式上,陈建军摘下眼镜,语气坚定又带着几分感慨:“岗位越高,越要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人民放在心里。”

台下,无数干部凝神记录,而远在汉东的赵立春,通过视频全程关注着岳父的发言,眼中满是敬意与自豪。

党校校园内,赵振邦卸下副校长实职,担任名誉校长后依然笔耕不辍。

一次专题课上,他缓缓展开父亲赵刚留存的延安时期笔记本,泛黄纸页上“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号,是要用一生践行的信仰”的字迹力透纸背,让台下年轻干部们深受触动。

课后,有学员好奇询问:“赵老,您儿子在汉东推行产业升级时,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赵振邦望向窗外挺拔的青松,语重心长道:“改革就像登山,越是接近顶峰,越是风急路险,但只要方向正确,就值得一往无前。”

赵家老宅内,103岁的赵刚躺在病床上,枯瘦的手始终紧握着《共产党宣言》。

二儿子赵继征日夜守候在旁,这位同样经历过风雨岁月的老干部,看着父亲日渐衰弱的身体,心中满是不舍。

“爸,立春在汉东干得很出色,”赵继征将温热的药汤送到父亲唇边,“特斯拉二期投产那天,老百姓自发庆祝,还夸他是‘为民办事的好官’。”

赵刚浑浊的眼睛闪过一丝光亮,艰难地吐出几个字:“好...好...赵家...不能忘本...”

消息传到汉东时,赵立春正在主持新能源产业招商峰会。

手机在西装口袋里不断震动,他抽空瞥了眼妻子陈知夏的短信,顿时笔尖一顿——“爸和二叔住进疗养院,我带瑞龙下周过来”。

记忆瞬间拉回上次回京,赵刚颤抖着抚摸他脸庞,粗糙的手掌带着岁月的痕迹,却满是关切:“别挂念家里,好好为老百姓做事。”

七天后,汉东省委家属院9号院的铁门缓缓开启。陈知夏优雅下车,目光扫过精心布置的院落:楼前腊梅含苞待放,窗台上还摆放着儿子赵瑞龙儿时的画作。

16岁的赵瑞龙背着书包跳下车,校服口袋里露出半本《汉东经济发展研究》,兴奋地仰头望着远处的高铁高架桥:“爸说在这里能看到最新的复兴号?”夕阳为少年的身影镀上金边,充满朝气。

当晚,赵立春早早结束工作回到家中。餐桌上,陈知夏亲手包的荠菜馄饨热气腾腾,氤氲的雾气中,她轻声谈起京都的变化:“石书记现在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特意提到,汉东的改革实践为全国提供了重要参考。”

赵立春夹馄饨的手微微停顿,看向正大口吃饭的儿子——孩子眉眼间愈发显出沉稳,颇有自己当年的模样。

夜深人静,书房台灯亮起。赵立春摊开汉东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笔尖悬在“民生福祉”章节迟迟未落。

手机突然弹出新闻推送,头条正是石远出席国际会议的报道,照片中曾经的老领导目光深邃、气场沉稳,展现着大国的风范。

窗外,家属院的路灯将腊梅枝影投射在稿纸上,与赵刚笔记本上的字迹仿佛重叠,提醒着他传承与责任的重量。

此后的日子里,9号院充满温馨与活力。周末清晨,赵瑞龙总会跟着父亲晨跑,沿着新建的环湖步道,听他讲述光明区从破旧棚户区到现代化科技城的蜕变故事;陈知夏则在社区创办读书会,用渊博的学识和亲和的态度,拉近了干部家属之间的距离。

一个雨夜,赵立春冒雨接儿子下晚自习,父子俩共撑一把伞走在梧桐道上。赵瑞龙突然问道:“爸,太爷爷当年真的参与领导了大罢工?”

路灯下,赵立春望着雨幕,声音坚定:“不仅如此,他用一生告诉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

而在京都疗养院,赵刚的生命体征在监测仪上微弱起伏。赵继征紧紧握着父亲的手,泪水夺眶而出:“立春没辜负您的期望,他在汉东守民心、谋发展,赵家的精神,后继有人。”

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中,赵刚嘴角泛起一丝欣慰的笑意,浑浊的泪水缓缓滑落。窗外,初雪悄然飘落,为这个特殊的秋天画上句点,也为汉东未来的发展,铺就了一条承载着使命与希望的崭新道路。


  (https://www.02ssw.cc/5038_5038196/4365094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