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暴君崇祯:再续大明三百年! > 第一百四十一章袁崇焕进京

第一百四十一章袁崇焕进京


天启七年十二月十五,科举开始。

距离过年还有半月时间,但今日的京城热闹的景象更胜过年。

随着大批学子的到来,北京人满为患。

而这样的盛事也让北京城的百姓赚足了过年的银子,陛下要为举子们提供食宿。

但十几万人同时住客栈不现实,军营倒是有地方但不合适。

所以崇祯下令京城百姓家可对外招租,提供食宿者,每位举子一日由朝廷给银三钱。

也就是三百文。

十几万人每日需要给出三万多两白银的开支,对于这一点毕自严是坚决反对的。

但数日之后他收回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天南海北的举子进入了百姓家,地域隔阂在这种情况下缓缓消散了。

为了迁就学子的口味,京城百姓家会特意做些学子家乡的吃食,而学子过意不去,也会去主动适应京城的饮食习惯。

同时举子闲暇之时,会教授百姓家的孩子读书识字。

更重要的变化在于,只知道死读书的学子们开始主动帮百姓做些活计。

无形之中了解了百姓所求,百姓生存的每日所需。

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如此大规模的读书人和地位低下不识字的百姓相融合,有明一朝从未出现过。

再加上毕自严用驿站提供食宿的方法,竟然神奇的将进京的学子筛分成了不同的阵营。

有钱有家世的不会去住驿站,到了京城也不会去百姓家里借宿更不会端百姓家的饭碗。

游湖逛街去妓院的,和帮百姓做些活计教导百姓家孩子识字读书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原本上万间贡院号房是足够科举所用,但如今人数翻了十几倍号房根本不够用了。

但崇祯并没有下令工部抓紧去修建贡院号房,直到开举的这一天所有人才明白不修的原因。

用不到。

号房还在,却根本没用,科举在国子监里进行。

国子监被清空,所有人坐进了大通铺一样的国子监建筑内。

昨日被陛下亲自召见,由魏忠贤打造出来的两万五千净军,一人看五个参考的举子。

就在五个人身边晃悠,如有作弊当场拿下干掉。

所以现在所有人才明白,陛下用来取代锦衣卫的净军是干什么用的。

要啥号房啊?

盖什么贡院?

不就查小抄吗,这个献策那个谏言的,有个屁用。

朕直接拉出两万多个没鸟,却冷冰冰嗜血的净军出来你再作弊一个给朕看看。

剿匪,朕用卢象昇的大军平推。

科举舞弊,朕用两万多净军镇压。

绝对的暴力,有时候比任何计谋策略更有效。

所有学子坐定净军就位,此次科举的考题也是终于展示在了所有面前。

而这考题也是让所有人面面相觑,因为居然只有一句话。

若尔为祖籍之官,当如何富民治政?

没有任何限制,没有任何主考方向。

哪怕你写出来的东西大不敬也不会治罪,前提,你说的是真实存在的。

没有指定任何方向,更是抛弃了避籍,当地学子不得在当地为官的制度。

就以你家乡为例,如果你成了家乡父母官,你会用怎样的方法让当地的百姓富起来,怎样摒弃废除所有你认为的不合理。

什么招数都可以上,什么招数都可以使。

只要有用。

尽管已经提前知晓此次科举会出现重大变革,但谁也没想到会变革的这么彻底。

两极分化瞬间便是出现了。

出身贫寒深知当地百姓凄苦之人,提笔蘸墨开始落笔。

而不知人间疾苦者,抓耳挠腮也憋不出来应该从而入手。

孙承宗率六部之人坐镇国子监中堂。

“首辅大人,若抛弃避籍制度,以当地学子返回当地为官,恐怕会出现家族掌控一地贪腐之事啊。”

说话的是吏部的一位员外郎,明朝之所以设立避籍制度为的就是防止这种情况出现。

本就出身当地根深蒂固,若是再当了官,上下串通为祸一方乃是必然。

孙承宗没说话,但刚回来就被孙承宗拉来的黄道周淡淡接口。

“太祖之所以定下避籍之法,乃是因明初学子皆出自当地富商官宦之家。”

说完摆了摆衣袖。

“但陛下所定考题便将只会读书,四肢不亲五谷不分的富家子排除在外。”

“再者,难道宋大人还不明白陛下此举另外的用意?”

“问策。”

黄道周说完看向中堂的大门。

“以往问策民生,皆是陛下高坐龙椅,对朝堂身家富贵之臣询问如何富民,可能走上皇极殿者又有几人身世凄苦?”

“又有几人真懂民求?”

说完淡淡一哼。

“此举好比询娼妓可知贞洁何意无任何区别,但由深知当地凄苦之人写下之策却截然不同。”

“再言,贫苦者献策必针对当地富商官吏,无形之中对立和相互监督之景已然出现。”

他看向那吏部的员外郎。

“此举非但能得真正之策和症结所在,而陛下又何时言明作废了避籍之法?”

这话让那吏部员外郎面色通红,本想表现一下却被黄道周骂的狗血淋头。

这一点都看不出来,你这吏部员外郎怕也是个样子货。

毕自严和孙承宗等人闻言笑了笑,随后开始品茶闲聊。

崇祯的做法就如黄道周所说,绕开朝臣直接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了解当地实际民情。

再用锦衣卫和东厂番子传回来的消息去印证真伪。

他不否认南官北调,北官南赴的作用性,但这个制度却有一刀切之嫌。

本地出现的学子不是不能在当地为官,而是要看这个学子是否有真才实学,又出身几何。

也不是所有出身富贵之家的人天生就是贪官,天生就会作恶。

有时候了解当地民情之人在当地为官,效果会比从外地调一个啥也不懂的棒槌好得多。

尤其是只考四书五经八股文出来的书呆子,让他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做父母官。

先不说会不会被架空,单就让他摸清当地民情估计都得好几年。

一旦朝廷下派的官员形成不了制约,那当地就一定会滋生出黑恶势力。

这是亘古不变的至理。

文举开始的同一天,京城禁军演武场也开始了武举的选拔。

阎应元连过三关,虽成绩中等但中榜的可能越来越大。

而也就在这一天。

请辞归乡的袁崇焕进了北京城。


  (https://www.02ssw.cc/5037_5037538/4386652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