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暴君崇祯:再续大明三百年! > 第一百四十二章晾着吧

第一百四十二章晾着吧


天启七年正月,袁崇焕请辞归乡。

但他一点都不怕,因为他知道朝廷离不开自己,只要辽东建奴在他就一定会被封赏被重新启用。

所以宁锦大捷之后他衣锦归乡,回到了祖籍东莞等待朝廷起复的旨意。

尤其在听闻天启归天之后,他心里更加的笃定。

自己,将成为新帝起复的第一人。

无他,朝中无能担辽东重任者,唯其可行。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新帝八月二十四登基最先起复的不是自己,而是孙承宗。

随后是李邦华、袁可立、曹文诏....唯独没有他。

但他并不急,因为在他看来唯一能勉强统领辽东的祖大寿被调进了湖广,这就是为他腾位置的信号。

至于满桂,赵率教等人在他眼里不值一提。

不堪大用乎。

十月中旬召他进京的消息到了,但让袁崇焕皱眉的是这不是来自新帝的旨意。

而是来自内阁的政令。

发信之人是他的伯乐孙承宗,但信中丝毫未提及自己的去处更无褒奖之意。

放下信件后他摇头一笑,看来这位新帝是准备先抑后扬了。

他没有马上出发,而是在家又悠哉接受宴请七日后,才不急不忙的前往京城。

路上的行进速度也很慢,因为他不急。

更因为他知道,这是他和新帝之间的耐性比拼。

召自己回京,定是辽东战事吃紧需要自己坐镇。

直到十二月十五他才进了京城,这一路足足走了将近两个月。

对于崇祯登基后的所有举措袁崇焕都知道,但他认为新帝就算铲除勋贵覆灭藩王,也解决不了辽东的困境。

无非是彰显一下自己登基之后的威望罢了。

选在科举当日进京也是他算计过的,他就是要让所有人知道他袁崇焕回来了。

即将接掌辽东为大明守卫边疆。

所以他根本就没去吏部点卯,而是直奔皇宫。

此次进京他不是自己一人前来,还带来了自己五岁的孙子袁承忠。

近乎所有大明武将文臣的子孙都进了明堂,但袁崇焕并没有得到这样的诏令。

但他还是带来了。

因为在他看来,如果自己的孙子都没资格进入明堂,那整个大明将再无人有此资格。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把守皇宫之人告诉他。

陛下有旨,科举期间一切以取才为主,袁大人先去官驿住下吧,待科举事了等待召见。

袁崇焕皱眉,这和自己想的不一样。

...

崇祯在得知袁崇焕进京的消息后脸色没有丝毫变化。

他从来不否认袁崇焕有一定的能力,但也从来就准备再次启用这个人。

历史上崇祯在天启七年十一月十九起复袁崇焕,那时魏忠贤刚被处死十余日。

封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侍郎,正二品大员。

所以崇祯给足了袁崇焕信任,督师蓟辽领兵部尚书,督师之地包括蓟州,辽东,登州,天津,莱州等地,权力极大,手下巡抚就有六人。

按惯例,要当巡抚至少是都察院佥都御史(四品正厅)或者六部侍郎(副部级)

要当总督,基本都是都察院都御史(二品正部级)或者六部尚书,

明最高级别就是正部,所以能当上督师的只剩下一种人---内阁大学士,如孙承宗和明末后期的杨嗣昌。

所以足见得当时的袁崇焕有多受崇祯的信任,手中的权力有多大。

而给到如此信任和如此的权力的原因,则在于袁崇焕的那句经典名言。

计五年,全辽可复!

当他对崇祯发下如此豪言壮语后,和袁崇焕关系极好的兵科给事中许誉卿,询如何五年平辽。

袁答:聊慰上意(随口说的,皇帝想听而已)

许誉卿:上英明,岂可浪对,异日按期责功,奈何?

袁:怃(wu)然自失(吹过了,谢兄弟提醒,这就更改)

随后他开始提条件,钱粮,武器装备,然后是人事,用兵,选将,吏部兵部不得干涉。

最后是言官闭嘴不得讨扰军心(崇祯全部同意大力支持)

又再提,辽东巡抚无用就别派了,登州莱州两地也撤了吧,崇祯都同意了。

然后又提三将,赵率教(山海关总兵),何可纲(宁远总兵),再提祖大寿。

又提满桂(袁的对头)麻登云另有任用(崇祯全部同意)曾云:选此三人,愿与三人共始终,到期无果,先斩三人自戕谢罪。(但后来三人自相残杀)。

所有条件全部满足,要什么给什么,然后他先杀毛文龙,后让皇太极绕过关宁防线打到了北京城下。

其实这个时候崇祯还是信任袁崇焕的。

但崇祯急召袁崇焕阻敌,但他却不为所动,只是跟在皇太极大军身后看着,看着皇太极一路抢一路杀。

因为他认为最好的战法,是把皇太极放进腹地,以北京城墙为依据磨杀皇太极。

只要自己以北京城墙挡住皇太极,大明内部援军一到皇太极就只能选择撤军。

而袁崇焕最大的问题就是,他没有孙承宗的心智,但却想着超越孙承宗。

他不明白毛文龙为什么不能杀,更不明白为什么不能把皇太极放进来打,更加的不明白,为什么大军不能进北京,依托北京的城墙耗死皇太极。

皇太极一路烧杀抢掠,最后围攻北京。

卷走无尽财富更掳走数十万百姓,死尸多到超过了陕西大灾的地步。

而满桂和赵率教,也正是死于那一战。

史称己巳之变。

一个手握重兵的边军元帅,居然想要带领大军进入京城,这已经让崇祯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

而紧随其后的是袁崇焕被拿下,其麾下祖大寿拒不听诏带领大军返回辽东,最后还是在大牢里的袁崇焕写了亲笔信。

祖大寿这才再次接受朝廷调遣。

这更加重了崇祯对袁崇焕的猜忌和不信任。

也正是从那时候起,崇祯开始多疑且反复无常。

击退皇太极次年凌迟袁崇焕,四年,蓟辽总督兼兵部尚书孙承宗被免职。

五年,兵部司务孙元化被治罪砍头。

十四年,兵部右侍郎郑崇俭被治罪砍头

十六年,兵部尚书孙传庭被朝臣弹劾仓促应战兵败战死。

所以对这位自视甚高的圆嘟嘟,崇祯连见他的兴趣都没有。

晾着吧。

而且他一直怀疑,历史上祖大寿在袁崇焕被拿下后拒不听诏。

所为的并不是救袁崇焕,也不是替袁崇焕鸣不平。

而是给袁崇焕一个必死的理由。

袁崇焕死,辽东军权就尽在他的掌握之下。


  (https://www.02ssw.cc/5037_5037538/4386652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