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我在民国美容美发 > 第36章 市井音律

第36章 市井音律


午后的阳光经过连日阴雨的过滤,变得温和许多,懒洋洋地透过“清爽理发室”的玻璃门,在擦得干净的水磨石地面上投下几块明亮的光斑。空气里漂浮着皂角、头油和淡淡的桂花头油混合的温暖气息,这是一种能让人心神稍定的、属于家的味道。

顾秀芳坐在角落的缝纫机后,嗒嗒嗒地踩着机器,正在给一条裤子缲边。

家明趴在柜台一角,面前摊开着账本和算盘,小眉头微微蹙起,手指笨拙却认真地拨动着算珠,嘴里无声地念叨着数字,显然是在核对上个月的收支。

小河则在一旁整理新采购回来的货品,将一块块干燥的皂角码放整齐,把不同香型的头油分类归置。店里很安静,只有缝纫机声、偶尔的算珠碰撞声和小河摆放物品的轻微声响,构成一幅日常而平和的画面。

就在这时,店门上的铜铃清脆地“叮当”一响。

三个人都下意识地抬头望去。进来的是一位四十岁上下的女士,姓吴,是附近一所小学的音乐教员,店里的老主顾。她穿着合身的浅灰色格子旗袍,外面罩着一件米色的针织开衫,头发在脑后挽了一个简洁的发髻,脸上带着知识分子特有的文静气质,眉宇间却笼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忧虑。

“郑师傅,正忙着呢?”吴老师微笑着打招呼,声音温和悦耳。

“吴老师,您来了。”小河脸上露出笑容,放下手中的活计迎上前,“不忙,刚理完货。您今天是想剪发还是修面?”

“唉,还不是为了明天学校的事。”吴老师轻轻叹了口气,在那张老式的理发椅上坐下,对着镜子照了照,用手拢了拢额前有些散乱的刘海,“明天学校有个恳亲会,非要我们这些教员都出席,还得表演个合唱。想着头发乱糟糟的不像样子,来找你帮我重新烫一下刘海,再修一修发梢,看起来精神些。”

“好的呀,没问题。”小河利落地为她围上洁白的罩布,动作轻柔而专业,“恳亲会是好事呀,家长们都能来和老师们见见面。”

“哪里是所有的家长……”吴老师的声音低了下去,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现在……情况不一样了。来的大多是……是一些比较积极的家长,还有教育局来的几位视察员。这恳亲会,说白了,更多的是给上头看的场面。”她的语气里带着一点无奈的含蓄。

小河心里微微一动,但面上不露分毫,只是顺着话头温和地说:“那也是大事,仪表整齐是应该的。您放心,保证给您收拾得清清爽爽。”

她开始熟练地操作起来。打湿头发,用细齿梳子轻轻梳理通顺,然后分区,抹上烫发药水,再用小巧的卷发杠将刘海一绺绺仔细地卷好。她的动作行云流水,带着一种能让人安心的手艺人特有的沉稳和专注。

“也是难为你们这些做先生的了,”小河一边操作,一边用闲聊般的语气说道,“除了教书,还要准备这些活动。”

“可不是嘛。”吴老师像是找到了一个可以稍微放松倾诉的对象,话匣子打开了些许,“现在的书是越来越难教了。好好的国文课本里,时不时就能碰到些新文章,讲的都是……嗯……新风气。音乐课也不比从前,好多老歌不能唱了,要学些新编的曲子……孩子们学着没劲,我们教着心里也……”她顿住了,似乎意识到话说得有些偏离,警惕地从镜子里看了看小河。

小河面色如常,正小心翼翼地调整着一个卷发杠的位置,仿佛全部心思都沉浸在手头的技艺里,只是感同身受地轻轻“唉”了一声:“是不容易。不管怎么说,孩子们能跟着您学点真本事,总是好的。”

吴老师见她反应平淡自然,稍稍放松下来,换了个话题,但语气依旧带着点生活的沉重:“不说这个了。说起来,明天还得穿得体面点。去年做的那件暗花锦缎旗袍,胳膊肘那里不小心磨得有点发亮了,昨天翻出来让顾大姐帮忙在上面补绣一朵小玉兰花遮一遮,也不知道来得及不?”

在旁边踩缝纫机的顾秀芳闻言抬起头,笑着接话:“吴老师放心,已经补好了,用的是和你旗袍底色接近的丝线,绣得仔细,不凑近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等会儿您做完头发试试看,保证看不出来。”

“真是太谢谢你了,顾大姐,总是麻烦你。”吴老师感激地道谢。

“您太客气了,举手之劳。”顾秀芳摇摇头,又低头继续忙活手里的活计。

烫发药水略带刺鼻的气味在空气中淡淡弥漫开来。小河趁着加热的间隙,去后间调适洗头的水温。店里一时无人说话,只有电吹风低沉的嗡嗡声和缝纫机规律而轻快的嗒嗒声交织在一起,反而显得格外宁静。

“说起来,真是羡慕郑师傅你这手艺。”吴老师望着镜子里自己被卷发杠包围、显得有些俏皮的样子,忽然又开口道,“有一技之长,走到哪里都能吃上饭,心里踏实。不像我们,除了站讲台、弹风琴,好像也不会别的了。现在这世道,变化快,真是……”

她的话没说完,但那份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些许无力与迷茫,却隐约传递出来。

小河宽慰地笑笑,语气真诚:“吴老师您可别这么说。我们这才是混口饭吃的手艺。你们教书育人,是真正的百年树人,是做大事的。孩子们以后懂了道理,有了出息,一辈子都会记得先生的好。”

这话说得熨帖,吴老师听了,脸上露出一丝真切的笑意,带着点赧然:“郑师傅真会说话。但愿吧。只盼着这世道能早点安稳下来,孩子们能真正安心念书,学点实实在在的学问。”

加热时间到了。小河开始仔细地、轻柔地拆下发杠,避免拉扯到头发。然后引导吴老师到洗头椅上躺下。

温热的水流缓缓冲洗着头发,泡沫带着香气。小河的手指力度适中地按摩着头皮,吴老师似乎彻底放松下来,闭上了眼睛,轻轻叹了口气,享受着这片刻的舒适与安宁。对于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同样背负着各种压力的普通人来说,理发店这方小天地,这专业而细致的服务,或许已成为一种难得的、能让他们暂时放松身心的慰藉。

冲洗干净,用毛巾轻轻吸干水分,再引导她坐回椅子的。小河拿起剪刀和梳子,仔细地修剪着发梢,让发型更加整齐利落。她的动作专注而精准。

最后,她用吹风机和刷子配合,将刘海吹出优雅自然的弧度。经过一番打理,吴老师的发型变得蓬松、整齐而富有生气,整个人确实显得精神焕发,多了几分光彩。

对着镜子左右照了照,吴老师脸上露出了满意又有些惊喜的神色,之前的些许忧戚也被冲淡了许多:“真好,看着真是利落多了!郑师傅,你的手艺真是没话说。谢谢你了!”

“您满意就好。”小河笑着为她解下罩布,又用软刷细心地弹掉颈后的碎发。

付钱的时候,吴老师从那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皮夹里,小心地数出相应的法币。钞票看起来叠得挺厚,但实际的购买力早已今非昔比。她犹豫了一下,又从随身带的布包里拿出一个小油纸包,递给小河:“这是我自己炒的一点南瓜子,放了点盐,香得很。不值什么钱,给你们尝尝鲜,也谢谢顾师傅的手艺。”

小河连忙推辞:“这怎么好意思,吴老师您太客气了。您来照顾我们生意,该我们谢您才对。”

“拿着吧,一点心意,自己家炒的,干净。”吴老师坚持塞到她手里,声音柔和,“这年头,大家过日子都不容易,互相惦记着点就好。”

小河不再推辞,接过那包还带着些许温热的南瓜子,真诚地道谢:“那真是谢谢吴老师了。”

送走吴老师,店里又重新安静下来。那包南瓜子放在柜台上,散发着淡淡的焦香和盐味。

顾秀芳走过来看了看,轻声说:“吴老师真是个细心又和气的人。”

“嗯。”小河点点头,心里也觉温暖。她打开纸包,里面是颗粒饱满、炒得焦黄的南瓜子。她抓出一些,分给顾秀芳,又抓了一小把给还在埋头算账的家明。

“家明,歇会儿,尝尝吴老师炒的瓜子。”

家明抬起头,眼睛一亮,接过瓜子:“谢谢小河姐!”立刻嗑了起来,“嗯!真香!”

三人暂时放下了手里的活计,围着柜台,默默地嗑着瓜子。小小的店里弥漫着南瓜子的焦香和一种平淡而温馨的氛围。这微不足道的馈赠和共享的时刻,仿佛暂时驱散了窗外世界的纷扰,让人感受到市井邻里间最朴素的情谊。

这个下午,后来又陆续来了两位熟客。一位是在附近洋行工作的女职员,只是简单修了修刘海,抱怨了几句上班挤电车像打仗一样辛苦,薪水却好久没见动静。另一位是隔壁弄堂里的阿婆,拿来一条新买的便宜粗布裤,让顾婶帮她给裤脚撬个边,然后絮絮叨叨说了许多家长里短,谁家媳妇不孝顺,谁家儿子找不到事做,物价又涨了多少。

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没有隐秘的试探,只有最普通的生活烦恼和最琐碎的市井闲谈。这就是乱世之中,绝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底色——在宏大而艰难的时代背景下,努力地经营着自己那份微不足道却至关重要的小日子。

小河认真地为他们提供服务,一边手上忙碌,一边听着她们的诉说,适时地点头应和,说几句宽慰或同情的话,扮演着一个本分、耐心且手艺好的理发师傅角色。她仔细地倾听,但从不在任何可能涉及敏感领域的话题上延伸,始终保持着一个市井商人应有的边界感。

夕阳渐渐西沉,金色的余晖将街道染上一层暖色。送走了最后一位客人,小河像往常一样,开始上门板,准备结束一天的营生。街道上的喧嚣渐渐沉淀下来,属于家的灯火陆续亮起。

这一天,就像无数个平凡的日子一样,在皂角的清香、剪刀的咔嚓声和市井的闲谈中,平稳地度过了。


  (https://www.02ssw.cc/5037_5037129/4394240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