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战争的意义
牢房内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赵天成的话如同最后的判决,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
李由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理智告诉他,赵天成说的可能是对的,长痛不如短痛,釜底抽薪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但一想到改革将要面临的巨大阻力和风险,想到自己可能身处漩涡中心,他就感到一阵心悸。
他的内心在天人交战。
蒙海则是被“军队不稳”和“百姓燎原之火”这两个可怕的画面夹在中间,一时难以抉择。
他本能地觉得赵天成说的有道理,但军人对秩序和权威的服从性又让他不敢深入想象“松绑”后的世界。
扶苏的内心充满了激烈的斗争。
赵天成指出的道路艰难无比,甚至可能立刻引发动荡,但这似乎是唯一理论上可以避免最终崩溃的方向。
作为长公子,他是否应该努力去推动这条看似绝望的希望之路?
他的责任感与对现实的恐惧交织在一起。
赵天成看着沉默的三人,知道需要给他们更坚实的依据来理解这恐惧的根源和战争的本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当下困境的历史方位。
他决定将话题拉得更远,从历史的纵深来剖析。
“好了,觉得我说得空?好,那就给你们填点实在的。就从周朝开始,一件件掰开来看,仗都是怎么打起来的,为了什么。别老觉得你们秦国的战争有多特殊,多正义。战争的逻辑,翻来覆去就那么几条,只是包装不同而已。”
他清了清嗓子,开始系统性地剖析。
“先说西周。周昭王伐荆楚。官方记载多是说荆楚不贡苞茅,无礼于天子,所以兴师问罪。但深层原因呢?荆楚地区位于长江中游,资源丰富,特别是铜矿。中原地区缺乏高质量的铜矿资源,而青铜是当时制造礼器、兵器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控制铜料产地,对于周王室维持其军事优势和礼乐统治至关重要。所以,这场战争,表面是维护礼法,实质是争夺关键矿产资源。结果周昭王南征不返,军队损失惨重,加速了西周王室的衰落。”
“周穆王西征犬戎。史载犬戎不享,王征之。但《国语·周语》里祭公谋父曾谏言,说先王对待荒服者,‘终王’即可,不应轻易动武。穆王不听,执意征伐,结果‘获四白狼四白鹿以归’,看似胜利,实则‘自是荒服者不至’,破坏了与周边民族的脆弱平衡,埋下隐患。这场战争,更多体现的是穆王个人的扩张欲望和炫耀武力,而非真正的生存需要。”
“再到周宣王时期,连年对猃狁、西戎、荆楚、淮夷用兵,号称‘宣王中兴’。但频繁战争消耗国力,《国语》记载‘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试图通过清查人口来扩大兵源和税基,这本身就说明了战争对国内资源的巨大压力。战争的目的复杂,既有防御猃狁入侵的正当性,也有试图恢复周王室对南方、东方控制力的扩张意图。但过度战争,为其后幽王时期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李由听着这些古老的战例,下意识地将其与当前秦朝的处境进行对比。
陛下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大搞建设,是否也有些类似?
只是规模更大、更彻底?
他心中凛然。
“进入春秋时代,战争的利益驱动更加明显。”赵天成继续道。
“齐桓公伐楚,理由是‘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以及‘昭王南征而不复’,冠冕堂皇。但真实目的,是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推行‘尊王攘夷’战略,借此确立齐国霸主地位。战争是政治霸权的工具。最终楚成王承认错误,双方签订召陵之盟。齐国达到了威慑楚国、巩固霸权的政治目的,并未真正灭国略地,这是一种典型的霸权展示式战争。”
“晋楚城濮之战。直接起因是楚国围宋,宋向晋求救。深层原因则是晋文公流亡归国后,急于确立晋国霸权,与南方的楚国争夺对中原诸侯的控制权。这场战争的结果,确立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但并未解决晋楚矛盾,反而开启了两国长达数十年的争霸拉锯战。战争的驱动是霸权争夺,参战诸侯都被卷入大国博弈的漩涡。”
扶苏若有所悟。
原来战争并不总是你死我活,也可以是政治博弈的延伸。
这让他对“义战”有了更复杂的理解。
“再看吴楚战争。吴国崛起于东南,与楚国争夺淮河流域的控制权。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孙武,攻入楚国郢都。伍子胥是为报家仇,但吴国的国家动机则是打破楚国的战略压制,争夺江淮流域的土地、人口和战略通道。这场战争几乎灭楚,利益动机极其赤裸。”
蒙海听到这里,忍不住想:这不和秦国东出函谷,争夺天下形胜之地一个道理吗?战争的本质似乎确实离不开资源和地盘。
“到了战国,灭国战争成为主流,目的极其单纯:土地、人口、资源。”赵天成的语气变得冷硬。
“魏国攻占秦国河西之地。河西地区土地肥沃,战略位置重要,控制河西可以威胁秦国腹地。魏文侯任用吴起,夺取河西,设立西河郡。这是典型的以夺取肥沃土地和战略要地为目标的战争。”
“齐魏桂陵、马陵之战。表面是魏国攻赵、攻韩,齐国援救。实质是齐国通过军事手段,击败强大的魏国,阻止魏国独霸中原,并为自己争夺霸权铺平道路。战争是决定谁能统一主导权的关键较量。”
“长平之战。起因是秦国攻韩,夺取上党,上党民众降赵,赵国接受。但根本原因是秦赵两国战略决战的不可避免。赵国是当时唯一能在军事上勉强抗衡秦国的国家。秦国需要通过一场决定性胜利,彻底摧毁赵国的有生力量,扫平统一的最大障碍。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方主力,为灭国做准备。坑杀降卒四十万,体现了战国后期战争的极端残酷性和彻底性。”
听到长平之战,李由和蒙海的神色都凝重起来。
这是秦军功爵制下最“辉煌”也最血腥的战例。
李由想的是其背后的计算和冷酷,蒙海则感受到一种混合着自豪与战栗的复杂情绪。
“现在看秦国自己的战争历程,同样符合这些规律。”赵天成看向蒙海和李由。
“秦穆公时期,向东扩张被晋国阻挡,于是‘遂霸西戎’,向西征服戎狄部落。这是典型的在主要扩张方向受阻后,转向次要方向掠夺土地和人口,增强国力。”
(https://www.02ssw.cc/5037_5037045/4399208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