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始皇的小公主在后世稿天幕直播 > 第101章 母系氏族

第101章 母系氏族


【“高大父,阿父,小阿父,”  嬴子慕的声音在静谧中响起,“你们可知,我们今日所见的‘男婚女嫁’,男子为尊的世道,并非天地初开便如此?

在悠远得难以想象的岁月长河中,这片土地上,乃至整个人间,曾长久地沐浴在另一种秩序之下,

那是一个以女性为核心、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绵延了数万年之久的时代,我们称之为母系氏族社会。

它的余晖,直至距今约四五千年前才逐渐淡去,其影响之深,烙印在我们文明的基因之中,从未真正断绝。”

她拿起平板,指尖轻点,一幅幅由考古发现复原的影像、图表、遗址照片在投影仪的幕布上缓缓呈现。

『茂密的原始森林边缘,稀树草原之上,一群裹着兽皮、手持简陋木棒和石块的早期人类正在活动。

女性三五成群,熟练地采集着野果、挖掘块根、捕捉小型动物或昆虫。

男性则组成小队,谨慎地追踪着大型猎物,但成功几率不高。』

嬴子慕指向画面,“在人类脱离猿类、蹒跚学步于地球的漫长岁月里,尤其是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生存是唯一的主旋律。

彼时,生产技术极端低下,工具简陋,对自然和自身的认知都处于蒙昧状态。”

“后世史书或神话中,常记载‘圣人无父,感天而生’。如简狄吞玄鸟卵生商祖契,姜嫄履巨人迹生周祖弃,华胥履雷泽大迹生伏羲,女登感神龙生炎帝……这些充满神异色彩的‘感生’故事,”嬴子慕语气一转,

“其核心,并非歌颂神迹,而是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普遍社会状况!”

“早期人类对两性结合与生育之间的必然联系缺乏科学理解。

女性周期性的月经、明显的妊娠分娩过程,使她们被直观地认为是生命的唯一来源。

男性在生殖中的作用是模糊不清的。因此,“父亲”的概念在那个时代是缺失的。

子女自然只认识自己的母亲,血缘关系只能依母系追溯。”

“在这种认知基础上,最自然、最稳固的社会组织单位,便是以一位共同的女性祖先为核心,由她的女儿们、女儿们的女儿们,以及这些女性的未成年子女所组成的群体,这就是母系氏族的雏形。

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生活,财产共有,孩子们在母亲和姨母、外祖母的关爱下成长。”

“那么,为何女性会成为氏族的核心而不仅仅是生命的赋予者?”嬴子慕切换画面,展示分析图表,

“关键在于生存!在那个茹毛饮血、朝不保夕的时代,获取食物是头等大事。”

“男性狩猎,高风险低回报,依靠简陋的武器狩猎大型野兽,成功率极低,通常不足30%,且伴随着巨大的伤亡风险。

狩猎成果不稳定,无法成为氏族食物的可靠来源。

相比之下,女性承担的采集工作如野果、坚果、可食用的植物根茎、种子、菌类、昆虫、鸟蛋、小型动物如兔子等,提供了氏族70%以上甚至更多的稳定食物来源。

她们的经验、识别可食植物、追踪季节变化的知识是维系整个群体生存的关键。

女性还承担了缝制兽皮衣物、照料火塘、搭建简易居所等保障生存的重要工作。”

“因此,”嬴子慕总结道,“在生存压力巨大的旧石器时代,女性凭借其在生命繁衍和生存保障两方面的核心贡献,无可争议地成为氏族社会的组织者和维系者,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尊重。

这是母系制度得以确立并长期延续的最根本基石。”

嬴子慕接着切换影像:

『郁郁葱葱的河谷地带,出现了半地穴式的圆形或方形房屋村落。

女性在田间用石铲、骨耜耕种粟、黍,或在陶窑旁制作精美的彩陶。

大型的公共墓地井然有序。祭祀场所中,丰乳肥臀的女神像被虔诚供奉。』

“随着末次冰期的结束,气候转暖,万物复苏。人类历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革命--农业和畜牧业的起源。”嬴子慕的声音充满敬意,

“而这场深刻改变人类命运的革命,其主要的推动者和早期的掌控者,依然是女性。母系氏族社会也因此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

“是谁最早注意到落地的种子会发芽?是谁年复一年地观察、选育,将野草驯化为庄稼?是谁发明了最初的耕作工具?”

嬴子慕指向画面中在粟田、稻田间劳作的女性形象。

“长期的采集实践,使女性对植物的生长习性、可食部位、成熟季节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知识。

她们最有可能在居住地附近,有意或无意地将采集来的种子撒下,观察其生长,并逐步进行人工选择和培育。

河北武安磁山文化(距今约8000年)发现了大量储存粟(小米)的窖穴,堆积之巨令人惊叹。

浙江浦江上山文化(距今约1万年)发现了最早的驯化稻遗存。

这些最早的农业遗存,都与女性主导的定居生活密切相关。”

“用于点种、松土的石铲、骨耜等工具,其雏形很可能源于女性采集使用的挖掘棒。

她们是早期农具的主要使用者和改进者。

定居生活和粮食储存的需求,催生了陶器的发明。

考古发现普遍认为,早期制陶主要由女性承担。仰韶文化精美的彩陶,上面绘制的鱼纹、蛙纹、植物纹等,无不渗透着女性的审美和对生命的理解。”

接着影像聚焦到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距今约5500年)那令人震撼的发现。

“这里发现了中国迄今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女神祭祀遗址。神庙主室出土了相当于真人三倍大的泥塑女神头像,面部特征清晰,双眼镶嵌圆形玉片,炯炯有神。

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女性塑像的乳房、手臂残块,均突出表现女性的性征和生育能力。

在女神庙附近的祭坛上,发现了2000余件陶纺轮!

这绝非偶然,它清晰地昭示着:祭祀权、象征丰产与生命的女神崇拜权,与当时最重要的家庭手工业,纺织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女性社会权威的神圣支柱。

嬴子慕紧接着调出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早期(距今约6300年)墓葬的对比图和数据。

女性墓葬中,用于农业生产的石铲、石刀、骨镰、蚌镰等工具占比高达80%  以上,且制作精良。

而男性墓葬中,此类工具占比仅约35%,且质量相对粗糙。

狩猎工具在男女墓中都有出现,但并非主流。

女性墓穴的平均面积显著大于男性墓穴约1.5倍,随葬品总量也普遍更丰富。

“这些冰冷的考古数据有力地说明,在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期,女性是社会经济生产的主力军和主要组织者。

她们掌控着重要的生产资源,并因此在社会地位和财富分配上占据主导。

墓葬规格的差异,正是她们社会权威在死后世界的延续。”

嬴子慕在屏幕上写下几个古老的姓氏:姬、姜、姒、嬴、妫、姚、妘、姞。

“阿父,您姓‘嬴’。可曾深究过‘嬴’字为何从‘女’?”她问道,随即解释,

“‘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核心标志,是辨别血缘、区分氏族的根本符号。

在文字初创时期如甲骨文、金文,许多最古老、最显赫的‘姓’,都带有鲜明的‘女’字偏旁!”

“姬,黄帝之姓,传说居姬水。周王室姓姬。

姜,帝之姓,传说居姜水。齐、许、申、吕等国祖姓。

姒,夏后氏之姓。大禹姓姒。

嬴,少昊之姓。伯益(大禹助手)后裔。

妫,舜帝之姓。

姚,舜帝另一说之姓,或与妫同源。

妘,祝融八姓之一。

姞,黄帝后裔十二姓之一。南燕、密须等国之姓。”

“这些‘女’字旁的古老姓氏,正是母系氏族时代‘从母得姓’制度的活化石!”嬴子慕斩钉截铁地说,

“它无声地诉说着:在悠远的过去,一个人的身份归属、血缘传承,是由母亲决定的。

这是母系社会最深刻、最持久的文化基因烙印。”

接着嬴子慕投影在幕布上影像有了变化:

『画面中出现更大型的聚落和城堡雏形(如河南龙山文化古城)。

男性形象变得突出,手持更先进的石犁耕地,或在冶铸炉旁劳作。

墓葬中,男性开始拥有更多、更精美的随葬品,甚至出现象征权力的玉钺、玉琮。

战争场景增多。』

“任何社会形态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嬴子慕的语气带着一丝历史的沉重,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犁耕农业、冶金技术(铜器)的出现和私有财产观念的萌芽,社会结构开始发生深刻变革。

男性逐渐在经济生产、军事活动和财富积累中占据优势,父权制开始悄然崛起,母系氏族社会走向衰落。”

“石犁的发明和应用,使得深耕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效率。

但驾驭耕牛、操作沉重的石犁是高强度体力劳动,主要由男性承担。

这使得男性逐渐取代女性,成为粮食生产的主要力量。

山东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年)等地出土的石犁,标志着这一关键转折。

青铜冶炼技术的掌握,使得更锋利、更坚固的武器得以制造。

部落间的冲突、掠夺和征服战争日益频繁。男性凭借体力优势,成为战争的主力军和领导者。

军事首领的地位急剧上升,权力和财富开始向这些男性武士集中。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兵器、玉钺,正是这种权力转移的物证。”

“大型牲畜,如牛、马的驯养和放牧,也多由体力更强的男性承担,成为重要的财富来源。

“伴随着婚姻形态的逐步稳定,从群婚、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男性对自身在生殖中的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嬴子慕展示山东广饶傅家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约4750年)的DNA研究成果。

“该遗址分为南、北两个墓区。南区44个个体共享线粒体DNA单倍型D5b1b,北区14个个体共享M8a3。,

这清晰地表明,当时仍然保持着按母系血缘分区埋葬的传统,母系氏族的结构依然存在。

但是!通过跨墓区的Y染色体DNA比对,研究者成功识别出了几对父子关系,例如北区M12墓主与南区F8墓主。

这证明了一个关键事实,男性已经能够在通婚的氏族中确认自己的亲生子女了!

这为“父系继承”观念的萌芽提供了生物学基础。

父亲开始希望将财产和地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不是姐妹的儿子。”

幕布上画面展示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墓葬的对比。

“”男性墓葬中的随葬品数量、质量开始显著超越女性。

象征财富的猪下颌骨、象征权力的玉钺、精美的陶器、酒器大量出现在男性墓中,特别是那些疑似首领或武士的墓中。

女性随葬品则相对减少,且多为纺轮、装饰品等。

开始出现成年男女合葬墓,且多为男性居中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性的葬式,如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墓葬,

清晰地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和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关系已经确立。”

嬴子慕的声音有些沉重:“  在一些高等级男性墓葬旁,开始出现陪葬的女性或奴隶,如河南安阳后冈、陕西神木石峁等遗址的迹象,这是父权与阶级压迫结合的最残酷表现。”】


  (https://www.02ssw.cc/5036_5036712/4418998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