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七零,我有亿点点物资 > 第46章 专家考察,舌战群儒

第46章 专家考察,舌战群儒


第四十六章  专家考察,舌战群儒

试验田的风波,最终以场长的力挺和众人的惊叹告终,但这件事掀起的波澜,才刚刚开始。

仅仅过了两天,一辆吉普车就开到了农场大门口。

车上下来几个人,为首的是个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的老者,一脸严肃。

场长亲自迎了出去,握着老者的手,态度十分热情:“王教授,您怎么亲自来了?欢迎欢迎!”

王教授推了推眼镜,开门见山:“老张,少说客套话。县里都传疯了,说你们农场搞出了什么‘神仙种’,三天就长半人高。这事影响很大,我们农业局必须过来核实情况。”

他身后跟着两个年轻的技术员,手里拿着各种勘测工具和样本袋,表情同样严肃,带着审视的意味。

场长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这关不好过。

他领着几人往西边荒地走,一边走一边解释:“王教授,这事说来话长,是我们农场一位家属,叫姜知夏,自己弄的试验田……”

“家属?胡闹!”王教授的眉头皱了起来,“农业是科学,是严谨的!怎么能让一个家属瞎搞?还是用什么‘祖传秘方’?这都什么年代了,还信这个!”

场长额头冒汗,不敢再多说。

很快,一行人就到了试验田。

当看到那片绿油油、长势惊人的庄稼时,饶是见多识广的王教授,也愣在了原地。

他身后的两个技术员更是冲了进去,一个拿出卷尺量玉米苗的高度,一个蹲下去挖土壤。

“教授,株高平均七十公分!这……这才种下不到一周啊!”

“土壤样本检测正常,没有发现任何化学添加剂残留,就是普通的黑土。”

王教授的表情愈发凝重,他亲自走进田里,摘下一片玉米叶,放在鼻子下闻了闻,又用手指捻了捻。

叶片厚实,充满汁液,散发着植物最原始的清香。

这绝对不是用什么催化剂催出来的虚胖样子。

“把那个姜知夏叫来。”王教授站直了身体,对着场长命令道,“我倒要亲自问问,她到底用了什么‘玄学’。”

姜知夏和陆砚舟很快就赶了过来。

她看到这阵仗,心里便有了数。

这是官方派人来调查了。

“你就是姜知夏?”王教授上下打量着她,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同志,怎么看都不像是个会种地的。

“是我。”姜知夏平静地回答。

“场长说,这片地是你种的,用的是你爷爷留下的优良品种和祖传方法?”王教授的口吻充满了质疑。

“是的。”

“胡说八道!”王教授旁边一个年轻技术员忍不住出声,“违背生长规律就是不科学!正常玉米从播种到长这么高,至少需要二十天!你这根本不可能!”

陆砚舟上前一步,挡在了姜知夏身前,沉稳的气场让那个技术员下意识地后退了半步。

“同志,请注意你的态度。事实就在眼前,不是你一句‘不可能’就能否定的。”

王教授摆了摆手,示意技术员闭嘴。

他盯着姜知夏:“小同志,我们不是来找麻烦的。但是,这么惊人的长势,你必须给出一个科学的解释。如果说不清楚,我们有理由怀疑你使用了未经国家批准的有害物质,这片地,连同这些作物,都必须全部销毁。”

这话一出,气氛瞬间降到了冰点。

场长急得不行,不停地给姜知夏使眼色。

姜知夏却异常镇定,她环视一圈,缓缓开口。

“各位专家,我想先问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科学?”

王教授一愣,没想到她会反问。

“科学就是有理有据,有规律可循,能够被验证和复制的知识体系。”

“说得好。”姜知夏点了点头,“那我现在就跟各位专家,有理有据地解释一下。”

她走到田边,指着一棵玉米苗。

“首先,关于品种。我爷爷不是神仙,他只是一个比别人更有耐心,更会观察的老农民。他会从上千棵玉米里,挑选出长得最高、果实最饱满、最不容易生病的那一棵来留种。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种子的优良性状被不断巩固和加强。这在科学上,应该叫做‘人工选育’吧?”

王教授的表情微微一变。

“人工选育”这个词,他们当然懂,但很少有人能有那样的耐心和毅力,花几十年去做这件事。

“其次,是土壤。”姜知夏又抓起一把土,“你们检测说这是普通黑土,没错。但普通的土,是‘死’的。我的方法,是让它‘活’过来。”

“活过来?”另一个技术员嗤笑一声,“土怎么活?”

“土壤里,有很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小东西。”姜知夏没有理会他的嘲笑,继续解释,“我用的肥料,是用特定的几种杂草、烂叶子,混合家畜粪便,按照特殊比例发酵而成的。它的作用,不是直接给庄稼提供养分,而是喂饱土里那些‘小东西’,让它们变得活跃。它们活跃起来,就能帮助庄稼的根系更好地分解和吸收土壤里固有的养分。这叫‘活化土壤’,让土地自己变得肥沃,而不是单纯地往里倾倒肥料。”

这番理论,闻所未闻。

王教授和两个技术员都听呆了。

什么“小东西”?什么“喂饱”它们?

这听起来还是像天方夜谭,但又似乎隐隐约约地扣合了某种自然规律。

“最后,是施肥技巧。”姜知夏的逻辑清晰无比,“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的生长期,‘口味’是不一样的。就像人一样,长身体的时候要多吃肉,干活累了要补充糖分。玉米苗拔节的时候,需要的养分和土豆块茎膨大的时候,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我的施肥,就是根据它们不同时期的‘口味’,调整肥料的配比。这叫‘精准施肥’。”

“人工选育”、“活化土壤”、“精准施肥”。

三个带着现代农业理念雏形的词,从姜知夏口中说出,再结合七十年代的语言体系进行解释,瞬间形成了一股无法抗拒的理论冲击。

整个田埂上,鸦雀无声。

王教授张了张嘴,发现自己竟然一个字都反驳不出来。

因为姜知夏说的每一句话,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她指着眼前生机勃勃的作物。

“各位专家,我的理论是否科学,事实已经给出了答案。这些苗,没有毒,它们只是比别的庄稼更健康,更有生命力而已。”

场长看着被说得哑口无言的专家组,激动得脸都红了,他猛地一拍大腿。

“说得好!小姜说得太好了!”

他挺直腰杆,对着王教授说:“王教授,您看,结果就在这儿!我们农场就需要小姜这样敢想敢干的人才!实践出真知啊!我们不能总抱着老观念不放,得向前看!”

陆砚舟站在一旁,看着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从容自信的妻子,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骄傲。

他的知夏,正在发光。

王教授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他搞了一辈子农业研究,今天,竟然被一个年轻女同志用一套他从未听过的“土理论”给上了一课。

他内心是震撼的,也是不甘的。

可事实摆在眼前,数据不会骗人,长势不会骗人。

许久,他才长长地吐出一口气,看向姜知夏的表情变得复杂起来。

“小姜同志,你的这些……理论,我们暂时无法完全理解,但我们承认,你的试验,是成功的。”

他做出了决定。

“我们会如实向县里汇报。同时,我个人代表县农业局,正式邀请你,在下周的全县农业技术推广大会上,分享你的经验。”

这个邀请一出,全场皆惊。

这不仅是认可,这简直是最高级别的褒奖!

姜知夏的名字,因为这次考察,彻底在整个县城的农业系统里,炸响了。

人们不再叫她陆砚舟的媳妇,而是开始叫她另一个响亮的名号。

“姜高产”。

一个代表着希望和丰收的名字。


  (https://www.02ssw.cc/5036_5036064/1111110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