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县里会议,崭露头角
第四十七章 县里会议,崭露头角
县里要开农业技术推广大会的消息,像一阵风,吹遍了农场的每个角落。
姜知夏要去县里做报告,这更是个重磅消息。
这些天,她把自己关在屋里,趴在桌子上写写画画。
演讲稿不好写。
她脑子里的东西太多,太超前。但她要讲给七十年代的农业干部和技术员听,就必须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结合他们现有的认知。
既要让他们听懂,又要让他们信服,还不能暴露自己最大的秘密。
这比在田里干活累多了。
陆砚舟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一碗红糖水。
“歇会儿,喝点水。”
他把碗放在桌角,看着她稿纸上划了又改的字迹。
姜知夏拿起碗,温热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些许疲惫。
“我怕讲不好。”她很少有这样不确定的时候。
那不是面对王教授几个人的小场面,那是全县的农业干部。下面黑压压坐着的,都是各个公社、农场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
说错一句话,丢的不仅是自己的脸,还有整个红星农场的脸。
“你讲的都是你做过的,是事实。”陆砚舟的声音很稳,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别怕,你做的就是最好的。我会在台下看着你。”
姜知夏抬头看他,男人坚毅的脸庞在煤油灯下显得格外可靠。
她心里的那点浮躁,瞬间被抚平了。
是啊,她有实践结果,有数据,有那些长势喜人的庄稼做底气。
她怕什么?
……
会议当天,县大礼堂里座无虚席。
姜知夏穿着一套洗得干净平整的军嫂制服,这是她最得体的衣服。陆砚舟陪她一起来的,把她送到门口,就自己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
“下一个报告人,红星农场,姜知夏同志!”
随着主持人的报幕,台下数百人的视线齐刷刷地投了过来。
有好奇,有审视,有不屑,也有期待。
“姜高产”,这个名号已经在会前小范围地传开了。很多人都想看看,这个能让县农业局专家吃瘪的女人,到底是个什么三头六臂的人物。
姜知夏走上讲台,站定。
台下黑压压的一片人头,让她有一瞬间的眩晕。
但她很快就稳住了心神。
她想起了自己的试验田,想起了陆砚舟在台下的注视。
她对着话筒,没有说任何客套的开场白,而是直接抛出了一个问题。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想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种地,产量却总也上不去?”
一句话,让原本有些嘈杂的会场安静了下来。
这个问题,问到了所有人的心坎里。
“有人说,是地不行了。有人说,是肥不够。还有人说,是老天爷不赏饭吃。”
“今天,我想提供一个新思路。”
姜知夏的逻辑清晰,她将自己那套“土理论”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
“第一,地是可以轮休的。同一块地,不能年年都种玉米。今年种了玉米,明年可以种大豆。大豆地里有一种咱们看不见的好东西,能给土地补‘劲儿’。这叫‘轮作’,让土地歇口气,换换口味。”
“轮作”这个词,一些老技术员听过,但不系统。
“第二,庄稼可以做伙伴。高个子的玉米,可以和矮个子的土豆一起种。它们需要的光照不一样,需要的养分也不一样,互不耽误,还能让一块地打出两份粮。这叫‘间作’。”
台下开始有人拿出笔记本,飞快地记录。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施肥。”
姜知夏加重了音量。
“化肥是好东西,但不能乱用。用多了,地会‘烧’死,会变硬。我们要用‘绿色施肥’的方法。”
“什么是绿色施肥?就是把牲畜的粪便,田里的杂草,人的粪尿,堆在一起,让它自己发热,腐烂。烂透了,就是顶好的肥料,比化肥的后劲儿足,还不伤地!”
这番话,彻底颠覆了在场很多人的认知。
这些年,大家都在追求化肥,觉得农家肥又脏又臭,上得慢。
“同志们,土地是有生命的!我们不能只管从它身上索取,也要懂得回报它,喂养它。你对土地好,土地才能用丰收回报你!”
她的演讲,没有一个高深的词汇,全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
但每一句话,都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演讲结束,台下先是静默,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姜同志,请问这个‘轮作’,玉米和大豆之后,还能种什么?”一个公社书记站起来,急切地提问。
“可以种红薯或者蔬菜,但最好不要立刻再种禾本科作物。”
“那个粪肥发酵,具体要怎么操作?有什么讲究?”另一个技术员也站了起来。
“要密封,要保证湿度,最好分层……”
一个又一个问题被抛出来,姜知夏对答如流。
她说的全是实践经验,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会议的气氛被推向了高起点。
原本预定十五分钟的报告,硬生生延长到了一个小时。
会议结束后,姜知夏还没走下来台,就被县委的张秘书给拦住了。
“姜同志,我们县委的李书记和农业局的王局长请您过去一下。”
在后台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姜知夏见到了县里的两位主要领导。
李书记是个五十岁左右的男人,看起来很温和。
“小姜同志,坐。今天你的报告,让我和王局长都大开眼界啊!”
王局长,就是上次去农场考察的王教授,他此刻的表情里,再没有了当初的审视,只剩下纯粹的欣赏。
“小姜同志,你的这些方法,实用,接地气!我们县的农业,就需要你这样的人才!”王局长激动地补充。
李书记点点头,直接抛出了橄榄枝。
“小姜同志,我和王局长商量了一下。想把你调到县农业局,担任技术科的副科长,专门负责全县的农业技术推广。你觉得怎么样?”
话音一落,办公室里一片安静。
一步登天!
从一个农场职工家属,直接变成县里的干部,还是有实权的技术科副科长。
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
姜知夏的心跳漏了一拍,但脑子却异常清醒。
去县里?坐办公室?每天开会,写报告,然后把她的技术教给别人,让别人去实践?
不。
那不是她想要的。
她的优势在于她的空间,在于她能亲手实践,别人无法复制。一旦被困在体制里,她的手脚就会被束缚住,最大的秘密也随时可能暴露。
她需要自由,需要一块能让她随心所欲施展的土地。
“感谢李书记和王局长的看重。”姜知夏站起身,微微鞠了一躬,“但是我不能接受。”
李书记和王局长都愣住了。
拒绝了?竟然有人会拒绝这样的好事?
“为什么?”李书记忍不住问。
“因为我就是个泥腿子,我的本事都在地里。如果让我天天坐办公室,不出半年,我脑子里的东西就都空了。”姜知夏说得很诚恳,“而且,我的这些方法,很多都还在试验阶段,我自己都没完全摸透。直接在全县推广,万一出了问题,我担不起这个责任。”
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既谦虚又表现出了负责任的态度。
李书记和王局长对视一眼,对这个年轻女同志的评价又高了一层。
不骄不躁,头脑清醒。
“那你的意思是?”王局长问。
“我希望能留在红星农场。”姜知夏顺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恳请县里能支持我们农场,把我们的试验田扩大,成立一个‘农场高产技术试验基地’。我愿意在基地里,继续我的研究。等技术完全成熟了,再由县里统一组织,向全县推广。我也可以在基地里,免费为各个公社培训技术员。”
她没有大包大揽,而是选择了一条更稳妥,也对自己更有利的道路。
以农场为基地,她就有了自主权。
进可攻,退可守。
李书记沉吟片刻,猛地一拍桌子。
“好!这个想法好!”他赞许地看着姜知夏,“不搞虚的,就搞实的!就这么定了!县里拨款,拨物资,支持你们红星农场搞这个试验基地!”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姜知夏走出大礼堂的时候,夕阳正把天边染成一片橘红。
陆砚舟就站在门口的梧桐树下,静静地等着她。
他走上前,没有问结果,只是自然地接过她手里的笔记本。
姜知夏看着他,忽然笑了。
从今天起,她不再仅仅是陆砚舟的媳妇。
她有了自己的事业,一个刚刚起步,却充满无限希望的事业。
然而,将一个小小的试验田,扩展成一个县级示范基地,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远比一场报告会要多得多。
那些曾经质疑她的人,在看到县里的红头文件后,又会是什么样的反应?
(https://www.02ssw.cc/5036_5036064/1111110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