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省城交流,初露锋芒
第四十九章 省城交流,初露锋芒
姜知夏拿着那份电报,手都在微微颤抖。
省城。
她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踏进那个传说中的地方。
“知夏,这可是天大的机会啊!”王局长激动得脸都红了,“全省的农业专家都会去,你这次可是要代表咱们整个县!”
姜知夏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王局长,这次交流会,都有什么内容?”
“主要是各地汇报农业技术推广的经验,还有专家学者的学术讨论。”王局长压低声音,“知夏,你可得好好准备,千万别给咱们县丢脸。”
回到家里,姜知夏把电报递给陆砚舟。
陆砚舟看完,沉默了很久。
“你想去吗?”他问。
“想。”姜知夏毫不犹豫,“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
“那我陪你去。”
“你能请到假吗?”
“能。”陆砚舟的语气很肯定,“我正好也想去省城办点事。”
接下来的几天,姜知夏开始疯狂地准备。
她把空间里关于现代农业技术的资料翻了个遍,挑选出一些适合当前时代背景的理论,仔细整理成报告稿。
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保守。
这个度,很难把握。
出发前一天晚上,姜知夏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紧张?”陆砚舟轻声问。
“嗯。”姜知夏老实承认,“我怕说错话。”
“不会的。”陆砚舟伸手轻抚她的后背,“你比任何人都懂农业,相信自己。”
省城比姜知夏想象中还要繁华。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到处都是她从未见过的新鲜事物。
“这就是省城啊。”姜知夏趴在车窗上,眼睛都不够用了。
“怎么样?”陆砚舟笑着问。
“太不一样了。”姜知夏感慨,“和咱们农场简直是两个世界。”
住进省政府招待所,姜知夏更是开了眼界。
房间里有独立的卫生间,热水器,还有电话。
“这里的生活条件真好。”她忍不住感叹。
“以后会更好的。”陆砚舟说得很轻,但姜知夏听出了某种深意。
交流会在省农业厅的大会议室举行。
姜知夏一进门,就被震撼了。
偌大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大部分都是头发花白的老专家,还有一些穿着中山装的领导干部。
她突然觉得自己太年轻了。
“别紧张。”陆砚舟在她耳边轻声说,“你的成果摆在那里,谁都无法否认。”
会议开始,各地代表轮流发言。
姜知夏仔细听着,发现大部分人讲的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没什么新意。
轮到她了。
“下面有请青山县的姜知夏同志,为大家介绍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经验。”
姜知夏站起身,走向讲台。
台下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她,有好奇,有质疑,还有明显的不以为然。
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能有什么经验?
姜知夏深呼吸,开始了她的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我是青山县农技站的姜知夏。”
“今年,我们在水稻栽培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她的声音清晰而自信。
“我们采用的是密植技术,结合科学的肥水管理,实现了大幅增产。”
台下开始有人窃窃私语。
密植技术?这不是老掉牙的东西吗?
“具体来说,我们将传统的插秧密度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同时改进了施肥方式,采用少量多次的原则…”
姜知夏侃侃而谈,把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一点点展开。
台下的议论声越来越大。
“这些都是老技术了,有什么新意?”
“就是,密植谁不知道?关键是怎么保证不倒伏。”
姜知夏听到了这些质疑声,但她没有慌乱。
“关于防倒伏的问题,我们采用了根系调控技术。”
她开始引用空间里储存的现代农业理论。
“通过调节氮磷钾的比例,特别是在分蘖期控制氮肥用量,促进根系深扎,从而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台下安静了一些。
这个说法,倒是有些新意。
“另外,我们还引入了叶面施肥的概念,在关键生育期通过叶面喷施微量元素,提高光合效率。”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专家站起来。
“小姑娘,你说的叶面施肥,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姜知夏心里一紧,但表面依然镇定。
“这是基于植物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叶片作为植物的光合器官,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特别是对一些微量元素…”
她开始引用空间里关于植物生理的理论知识。
虽然这些理论在她的时代已经很成熟,但在这个年代,绝对是前沿的。
台下的专家们开始认真听了。
这个小姑娘,说的东西还真有点门道。
“那你们的具体产量数据是多少?”另一个专家问。
“平均亩产一千零二十斤,比对照田增产一倍。”
哗!
台下一片哗然。
这个数字太惊人了。
“不可能!”有人直接站起来反驳,“一千斤的亩产,在咱们省还从来没有过!”
“数据有县里的验收报告,完全真实可靠。”姜知夏不慌不忙地回应。
坐在台上的一位副厅长开始频频点头。
他叫李建/国,是省农业厅主管技术推广的副厅长,对姜知夏的报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姜同志,你们这套技术,推广面积有多大?”李副厅长问。
“目前还只是试点阶段,大概三百亩左右。”
“有没有可能大面积推广?”
“完全可以。技术本身并不复杂,关键是要做好技术培训和指导。”
李副厅长满意地点点头。
这个小姑娘,不仅有技术,还有推广意识,很难得。
会议结束后,李副厅长主动找到了姜知夏。
“姜同志,有时间吗?我想和你单独聊聊。”
姜知夏看了看陆砚舟,后者点点头。
“当然可以,李副厅长。”
李副厅长的办公室很大,墙上挂满了各种奖状和照片。
“坐,别拘束。”李副厅长给姜知夏倒了杯茶,“你的报告很精彩,让我们都刮目相看。”
“谢谢李副厅长的夸奖。”
“我想问问你,对农业发展有什么想法?”
姜知夏愣了一下,没想到他会问这么宏观的问题。
“我觉得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必须要用科学技术来推动发展。”
“说得好。”李副厅长赞许地点头,“不过,要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光有技术还不够,还需要政策支持。”
他停顿了一下,压低声音说:
“告诉你一个消息,上面可能要在农业方面有大动作。改革的风向,已经开始了。”
姜知夏心中一震。
改革?这个词,在这个年代意味着什么,她太清楚了。
“李副厅长,您的意思是…”
“具体的我不能多说,但是像你这样有技术、有想法的年轻人,一定要做好准备。机会来了,就要牢牢抓住。”
李副厅长的话让姜知夏心潮澎湃。
她嗅到了时代变革的气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希望能和你们县里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李副厅长继续说,“你们的技术很有推广价值。”
“我们一定全力配合。”
“好,那就这么定了。回去后,你们先把技术资料整理一下,我派人到你们那里实地考察。”
从李副厅长办公室出来,姜知夏还有些恍惚。
这次省城之行,收获远超她的预期。
“怎么样?”陆砚舟问。
“很好,非常好。”姜知夏兴奋地说,“他们对我们的技术很感兴趣,还要派人来考察。”
“那就好。”陆砚舟笑了,“我就知道,我的妻子不会让人失望的。”
下午,李副厅长安排他们参观了省农业科学院。
姜知夏看到了很多先进的实验设备,还有一些她在空间里见过的研究资料。
“这里的条件真好。”她感慨。
“以后你也可以在这样的地方工作。”陆砚舟突然说。
“什么意思?”
“我在考虑申请调动到省城。”陆砚舟的语气很平静,“如果你愿意的话。”
姜知夏呆住了。
调到省城?她从来没有想过这个可能。
“你认真的?”
“当然。”陆砚舟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她,“你的能力不应该被埋没在小地方。省城有更大的平台,更多的机会。”
姜知夏的心跳开始加速。
省城,更大的平台,更多的机会…
这些词汇在她脑海里不断回响。
“可是孩子们怎么办?”
“带过来。省城的教育条件更好,对他们的未来也有好处。”
姜知夏沉默了。
她想到了在农场等着她的孩子们,想到了那些信任她的社员们。
但她也想到了刚才李副厅长说的话,想到了即将到来的变革。
也许,真的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晚上,在招待所里,姜知夏和陆砚舟聊到很晚。
“你觉得我们真的能在省城立足吗?”她问。
“为什么不能?”陆砚舟反问,“你有技术,有成果,还有远见。这些都是最宝贵的财富。”
“可是省城的竞争那么激烈…”
“正因为竞争激烈,才更需要真正有能力的人。”陆砚舟握住她的手,“知夏,相信我,也相信你自己。我们一定能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
姜知夏看着窗外省城的夜景,心中涌起了前所未有的豪情。
是的,她要来省城。
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那些还在贫困中挣扎的农民们。
她要把自己的技术推广到更大的范围,让更多的人受益。
第二天临别前,李副厅长又一次找到了姜知夏。
“考虑得怎么样?有没有兴趣来省里工作?”
“我…”姜知夏犹豫了一下,“我需要回去和家人商量一下。”
“当然可以。不过机会不是随时都有的,希望你能慎重考虑。”
回程的火车上,姜知夏给孩子们买了很多省城的特产。
小糖果、小玩具,还有一些漂亮的小衣服。
“妈妈,省城好玩吗?”小宝问。
“很好玩。”姜知夏笑着说,“等你们长大了,也要去省城上学。”
“真的吗?”孩子们兴奋地叫起来。
“真的。”姜知夏的语气很坚定。
她已经为孩子们的未来做好了规划。
省城,一定会成为他们的新起点。
火车缓缓驶向青山县,但姜知夏的心,已经留在了那个充满机遇的地方。
她知道,自己一定会再回来的。
而且,会以更强大的姿态回来。
(https://www.02ssw.cc/5036_5036064/1111110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