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七零,我有亿点点物资 > 第60章 全面推广,时代的先锋

第60章 全面推广,时代的先锋


第六十章  全面推广,时代的先锋

省农业厅的会议室里,烟灰缸早就满了,但没人敢起身去倒。

一个地市局长不停地用指关节敲着桌面,发出沉闷的“笃笃”声。

红木长桌两侧,坐满了全省各地市农业系统的负责人,每个人的脸上都混合着惊疑与期待。

周厅长将那份来自红枫岭的化验报告复印件,分发到每个人手中。

纸张翻动的声音在安静的室内沙沙作响。

“同志们,今天召集大家来,只为一件事。”

周厅长环视全场,一字一句地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全面推广红枫岭的盐碱地改良和作物增产技术。”

周厅长的话音刚落,底下立刻嗡的一声炸开了锅。

“厅长,这……这是不是太快了?”

一个地市的农业局长站了起来,脸上的表情很复杂。

“红枫岭那只是一块小小的试验田,我们省的情况千差万别,有的地方是粘土,有的是沙土,这技术能通用吗?”

“是啊,全面推广,人力物力怎么跟上?万一失败了,今年的收成谁来负责?”

质疑声此起彼伏。

提问的局长涨红了脸,摆着手说:“周厅长,我不是抬杠。我在地里刨了三十年,地跟人一样,脾气都不一样,哪有一方治百病的道理?”

成功是奇迹,但奇迹往往难以复制。

周厅长没有立刻回答,他把视线投向了会议室门口。

姜知夏推门而入。

她今天穿了一身干净利落的蓝色工装,长发简单地束在脑后,整个人透着一股田野里阳光和泥土的气息。

她没有丝毫怯场,径直走到台前,对着所有人微微颔首。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的担忧,我完全理解。”

她开口了,吐字清晰,不疾不徐。

“红枫岭的技术,核心不是什么灵丹妙药,而是科学的土壤管理和优良的种源。”

“我把它总结为‘活土、壮苗、精管’六个字。”

她拿起粉笔,在旁边的小黑板上写下这六个字。

“活土,就是恢复土壤的生态活性,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培育特定的绿肥作物,配合微生物菌剂来实现。不同的土质,我们选用不同的绿肥配方。”

“壮苗,是种子的优化。我会提供一批经过优选的‘核心种’,由各地农业技术站进行扩繁,确保种源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至于精管,则是指从播种到收获的全流程科学管理,包括精准灌溉、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等。这需要我们对基层的农业技术员进行系统性的培训。”

她话音不高,但每个字都像锤子,把人们心里的问号一个个敲碎。

原本交头接耳的会场,慢慢静了下来,只剩她一个人的声音。

原本嘈杂的会议室,渐渐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被她描绘的蓝图吸引了。

这不是空想,每一步都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到了现实的困难。

“技术培训,我们计划在省农科所分批次进行,每期一个月,由我亲自授课,目标是为每个公社培养至少三名技术骨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的目标,不是我一个人成为‘姜高产’,而是让千千万万的农民,都成为‘高产户’。”

话音落下,满场寂静。

短暂的寂静后,不知谁先拍了一下巴掌。

紧接着,掌声从稀疏变得密集,最后汇成一片,震得桌上的搪瓷茶杯盖咔咔作响。

陆砚舟站在门边,看着讲台上的妻子,平日里总是挺得笔直的背,此刻下意识地又挺拔了几分。他没笑,但眼睛里的光比会议室的灯还亮。

会议结束,姜知夏的团队迅速扩大。

她成了总/设计师和技术核心,负责方案制定、技术培训和最关键的“种子”供应。

而陆砚舟,则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协调了军区的运输力量。

一辆辆绿色的大解放卡车,满载着物资和人员,奔赴全省各地,为这场前所未有的农业变革,提供了最坚实的后勤保障与安全护卫。

第一期技术培训班,很快在省农科所开班。

学员们来自全省最偏远的角落,他们中有皮肤黝黑的老农,也有刚从学校毕业的技术员。

起初,很多人都抱着怀疑的态度。

“啥叫微生物?地里不就是土和蚯蚓吗?”

“种了一辈子地,还要人教?”

姜知夏没有争辩,她直接把所有人带到了农科所的试验田。

她亲手操作,从如何配比菌剂,到如何观察作物根系的生长,每一个步骤都讲得清清楚楚,做得明明白白。

当学员们亲眼看到,经过处理的土壤变得松软透气,看到种子在短短几天内就发出茁壮的幼苗时,所有的怀疑都烟消云散。

他们的脸上,浮现出一种似乎虔诚的敬畏。

推广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在一个叫黑土坳的县,推广工作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当地的土壤因为早年过度开采,重金属含量超标,作物一直长不好。

技术员按照姜知夏教的方法,种下了绿肥,但效果甚微。

消息传回省里,姜知夏当晚就坐上了去黑土坳的吉普车。

夜里,她独自一人走在田埂上,抓起一把泥土在指尖捻动。

【检测到土壤中‘铬’元素超标3.7倍,当前微生物菌剂无法有效分解。】

系统的提示在脑海中响起。

【是否消耗10点积分,兑换‘重金属降解型复合菌群’?】

“兑换。”

姜知夏没有犹豫。

第二天,她从随身携带的帆布包里,拿出一个不起眼的玻璃瓶,里面装着一些深褐色的土样。

“把这个混进水里,再配上咱们的菌剂,重新浇灌一遍。”

她对忧心忡忡的技术员说。

“这是我带来的特殊土壤样本,里面含有能适应这种环境的菌种。”

技术员将信将疑地照做了。

三天后,奇迹发生。

绿肥作物的叶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病态的黄绿色,转为健康的翠绿。

她对技术员说:“别慌,这是硬骨头。我带来的菌种只是引子,真正的解药,还得从这片地里找。”  接下来半个月,她带着人天天泡在地里,取土样,做培养,终于从一种野草根部分离出了能‘吃’重金属的菌株。

姜知夏的名字,伴随着她的技术,在广袤的田野间,被人们口口相传。

时间飞逝,转眼便是一年。

秋风吹过,金色的浪潮席卷了整个省份的土地。

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到来了。

各地的增产报告雪片一样飞向省农业厅。

“报告厅长!我们市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2%!”

“我们县更厉害!平均增产35%!有几个盐碱地改造的村子,产量直接翻了一番!”

“奇迹!这是我们省农业史上的奇迹!”

周厅长的办公室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每一通电话,都带来一个令人心脏狂跳的数字。

他拿着话筒,手都在抖。

《先锋日报》用整个头版,报道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农业革命。

一张巨大的照片占据了版面中央——姜知夏站在收割机上,背后是无边无际的金色麦浪。

标题只有四个大字:丰收女神。

“姜高产”这个名字,彻底冲出本省,通过报纸和广播,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她,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

因为在这次农业改革中展现出的卓越协调能力和突出贡献,陆砚舟被破格提拔,成为了省军区最年轻的后勤部周部长。

授衔那天,他穿着崭新的军装回到家。

姜知夏正带着小念夏在院子里晒稻谷。

小小的男孩抓起一把金灿灿的谷粒,兴奋地喊着:“妈妈是丰收女神!”

陆砚舟走过去,从背后轻轻抱住妻子。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把下巴搁在她的肩上,看着眼前这片因她而变得富饶的土地,看着院子里活泼可爱的儿子。

陆砚舟把下巴搁在她的肩上,看着院子里,儿子抓着一把谷子,咯咯笑着往天上撒,金色的谷粒在阳光下像跳舞。

他深吸一口气,全是稻谷的香气。

嗯,这就是家的味道。

然而,这份宁静很快被打破。

一辆黑色的伏尔加轿车,直接开到了红枫岭的试验田旁。

车上下来一位神情严肃的中年干部,他径直走到姜知夏面前,递上了一份烫金的公函。

“姜知夏同志。”

来人郑重地开口。

“中央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即刻在北京召开全国农业技术工作会议。”

“请你作为特邀专家,即日启程,赴京参会。”

公函上的红色印章,在阳光下刺眼。

北京。

那个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那个无数人向往的舞台。


  (https://www.02ssw.cc/5036_5036064/1111109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