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报告文学:《奔腾的青年作家》
“有请杨书记当证婚人讲话!”李大山站在磨盘上喊道,鼓掌声过后,杨玉山站在磨盘上念了几句词。
【同志们,我是杨玉山,让我们热烈地祝贺刘一国同志和顾萍同志结为夫妻,从今天开始他们就是患难与共的革命同志喽。
刘家是革命之家,刘福林同志为解放事业英勇牺牲,刘福庆同志为剿匪和火热的生产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希望你们继承革命的光荣传统,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里,能够携手前行。在单位努力工作,为国家经济和四化建设做贡献;在家里,能够孝顺公婆;努力做一对革命模范夫妻,也祝他们早生贵子,为国家培育革命的下一代。】
刘福林就是刘一民的大伯。
在掌声中,刘一国和顾萍正式结为夫妻,并朝着教员画像三鞠躬。
“咦,顾萍他对象将县|书记都请来了,以前我见过杨书记,那时候还是公社干部,在我们家吃过派饭。”
“不得了!可惜顾萍爹娘看不到喽!”
整个刘家的香味越来越浓,终于到了开席的时间。
李大山扯着嗓子喊道:“同志们,男方的客,女方的客,一来增光、二来贺喜,桌子高板凳低、汤多菜少碟子稀吃饭的东西已上齐,大家开席喽!”
李大山这个大总管扯着脖子一吼,才算正式开席。
北风飘着雪花,几个凉菜先上桌,接着是热气腾腾的热菜。一边吃着菜,一边赏着雪。
老张和杨玉山本来跟女方一起安排在屋子里面,但杨玉山觉得不合适,也跑到院子里面和社员一起在风雪中吃饭。
“一民,矿务局的老杨本来也要来,可是被临时抓到地委开会了,过年期间,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啊,不过礼金让我给带来了。”杨玉山拉着刘一民喝着酒。
馆长老张好奇地问道:“一民,我怎么看到礼桌旁边有一封信在旁边压着,我问了一下,说是你老师给的贺礼!你老师是万家宝?”
“嗯?”刘一民疑惑地看向礼桌,不过此时已经撤了,没想到刘福庆直接把那封信放到了礼桌旁。
“是我的老师!”
老张压低声音说道:“这个万家宝是?”
“是你心里面想那个!”
老张“嘶”了一声,连着喝了两杯酒,又问道:“我想的可是!”
“别想了老张,还想人艺的话剧呢!”刘一民举起小酒杯给他碰了一下。
“说起这话剧啊,老张回来一直给我吹牛,说有多么多么的好看,一民,你就不应该请他看,瞧把他给嘚瑟的。”
杨玉山不满地说道。
“老杨同志,等下次你去燕京,我也请你看!”刘一民笑道。
杨玉山满意地说道:“必须看《狼烟北平》。”
“好,就看《狼烟北平》。”
这下杨玉山才满意了,旁边老张还没从“万家宝”这仨字里面缓过来。
现在农村的婚礼席面都比较简单,刘家做的菜算是很多了,为了怕一盘盘的上吃不饱。
于是上菜也快,但小瞧了现在人的胃口,接着就是一簸箕一簸箕馒头往上拿,菜盘里面的汤汁都被蘸的干干净净。
杨玉山感叹道:“什么时候咱们汝城家家户户结婚都是这个水准,说明咱们汝城的社员都富了起来。包产到户,还真有用,家家户户打的粮食多了,至少各家能吃饱,还有余粮。”
“积极性高了,粮食产量就上来了!”
“要真正想让产量再高点的话,那就得用化肥了!”
包产到户后,家家户户积极性高了,但是化肥用的却少了,因为农民自己个人是没钱买化肥的。
大家都只能用牲畜肥料,平常走在路上,遇见粪便就铲到篮子里面,顺便扔到自家田里面。
“一民,咱们‘一民班’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提高,今年啊,咱们县的高考成绩还能提高。你是不知道,我现在到地委开会,一群人恭喜我。虽然咱们成绩还是不如地委中学的学生,可是咱们进步快啊!
还有几个县的人,想跑到咱们这儿取经呢!”
杨玉山夹了一口凉菜,带着冰碴子咽了进去。
他们这一桌吃的最慢,桌子上还有好多菜,旁边的小孩儿看的流口水,可惜没人敢过来夹,都被他们的父母紧紧地看着。
“今年啊,那提前恭喜您了!”
“同喜同喜,咱们汝县出去的人才多了,咱们脸上都有光。”
老张说道:“一民,你还不知道吧,老杨的二闺女今年也考上大学了!”
“什么大学?是个专科,专科!”杨玉山谦虚地摆了摆手,可脸上尽是得意。
刘一民放下酒杯:“恭喜恭喜!”
“有什么可恭喜的,专科,跟一民比差远了!”
“哈哈哈,一民啊,你瞧老杨得意的。”老张笑道。
“不过能考上专科,也是不容易,这孩子脾气倔脑子笨,能上大学,全靠这倔脾气了,我是想带她来的。她说她不好意思见你这个老师,考了几年只考了两百多分,实在是没脸!”
刘一国和大嫂顾萍,拿着酒杯走出新房,开始挨个敬酒,来的人多,刘一国喝着喝着就开始脸红了。
等到了他们这儿,杨玉山和老张拍了拍刘一国的肩膀说道:“好孩子,好好过日子!”
刘一民帮着顶了几桌的酒才结束,杨玉山看着刘一民说道:“没想到你酒量可以啊!”
“我也不知道,以前还不行,现在越喝越多!”
“哈哈哈!”
送走老张和杨玉山,刘一民开始帮忙收拾桌椅板凳,一群人忙活到傍晚,家里面才全部收拾好。
晚上闹洞房的人闹了一阵子,就离开了。
刘一民累的躺在床上就睡到了天亮,院子里响起扫地的声音,趴在窗户看了看,大嫂顾萍正戴着围巾拿着扫帚在扫地。
没一会儿,杨秀云的声音传了进来:“萍萍啊,你把笤帚放那儿吧,让一国或者是他爹扫。你嫁进来就是刘家的亲生闺女,天冷,你回去再休息会儿!”
“没事儿,娘,我不累,我帮你做饭!”说着就开始进厨房。
刘一国起来,拿起扫帚开始扫了起来。
刘一民想起来,可是来回走了将近五六个小时,腿疼的很,于是干脆又躺在床上睡了。
吃饭的时候,四个人坐在屋子里面,大嫂顾萍想去叫刘一民吃饭,杨秀云拉着说道:“一民他呀,不用管他,等什么时候睡醒他什么时候吃。冬天天冷,他经常不起来。”
“昨天走了几个小时,一民还帮忙招待杨书记,肯定累坏了。”刘一国说道。
“累是应该的,谁让他是你二弟。萍萍,别愣着,赶紧吃,一会儿凉了!”
刘福庆乐呵呵地说道,从早上醒来,脸上的笑都没停过。
直到中午,刘一民才揉了揉酸痛的腿起床。
在屋里吃着饭,刘一国单独找到刘一民,从口袋里面掏出一个信封说道:“一民,这是你寄回家的钱,我结婚怎么能用你的钱呢!我自己挣的钱够用,再说爹娘拿的不少钱都是你平常留家里面的。
你的钱,得存起来。我看了你对象的照片,从面相看人不错,人是燕京人,你也在燕京,肯定有更多花钱的地方!”
刘一民将信封推了回去,看着大哥说道:“哎呀大哥,你什么时候这么婆婆妈妈了,你就收着吧。按照你这样算,我以前上学还花你的钱了,那咱们算一算?咱是一家人。”
刘一民把钱塞到刘一国的口袋里面,就把他从自己屋推了出去,开始吃起了早午饭。
将饭菜送到厨房的时候,大嫂顾萍正在跟杨秀云热络地聊着天,看来婆媳第一天处的很不错。
“娘、嫂子!”
杨秀云和顾萍都应了一声,杨秀云问道:“一民,腿还疼不疼?”
“不疼了,不疼了!”
“那就好,你回屋多休息休息,别总想着写东西,手再给冻坏了!”
“行!”刘一民准备回房间。
大嫂顾萍走出来说道:“一民,谢谢你,也替我谢谢你对象,她送的围巾和床单被罩我都很喜欢,还有你老师和师娘!”
“嫂子,放心,到时候我到燕京给他们传达一下。”刘一民笑道。
结婚的第三天,刘一国就赶回了矿上上班,过年期间安全问题抓的严,矿上给一星期假已经是很给面子了。
顾萍也跟着回到了自己的学校宿舍,现在学校没人,过去只是为了陪着刘一国。
刘福庆看着远去的这一对儿,笑着说道:“接下来就是老二喽!”
“老二的事情又不用咱们操心!”杨秀云喜笑颜开地说道。
“不用操心,但是也得往前赶!”
今年是刘一民在家时间最长的一个寒假,除了收听广播,也就是写几个字儿。
可是太冷,又写不了多少。于是干脆放下笔,跑到公社找田庆平玩,顺便再感谢一下他。
刘一民带着东西出发,来到公社的时候,田庆平正在坐在办公室开会,别的办公室可能忙,他这个人武专干其实是没什么事情的。
最新一批的兵已经送走,再征兵到了来年了!
田庆平走出办公室,看着刘一民说道:“一民,你怎么来找我了?”
“等你下班,找你聊聊天!”
“走,去我办公室聊!”
“一民,你跟庆平的关系还还真好!”公社的主任冲他说道。
“那是当然,考上大学还多亏了庆平的帮助!”
中午,刘一民拉着田庆平去吃饭:“本来说考上大学请你到县里面东方红吃饭,可惜当时被喊到文化馆了,你也没时间到县里面,今天我就完成这个承诺!”
“来两大碗面饸饹面,多放肉,我们另外加钱!”刘一民豪横地说道。
两人聊了很久,田庆平一直向他打听改革的消息,刘一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从东南沿海的几个圈,到大江南北都在实行的包产到户,聊得是异常火热,丝毫不顾旁边人异样目光。
“再来两碗饸饹面,一碗少一点,不用太多,庆平你呢?”
“我也少点!”
刘一民笑着讲起当时第一次投稿在供销社门口见到田庆平后来吃饸饹面的事情,吃一碗没吃饱,不舍得再拿钱吃第二碗。
“你以为就你是?我在旁边公社,天天闻着香味流口水,也不敢经常过来吃,吃不起!”
田庆平感慨道。
“当时你还给了我一张洋碱票!”
吃完饭,又跑到办公室里面聊了一会儿。
“你有兰勇的消息吗?”刘一民问道。
“这家伙也不知道怎么搞的,好久没回过信了。我找关系查了查,他们部队应该是没上前线的。”
刘一民不知道田庆平找的是什么关系,也没有问。
“唉,好久没跟这家伙通信了,还挺想他!”
“那是,想当年咱们三个在学校,到哪儿都一起,后来你跟那什么..”
“喝你水吧哈哈哈!”
进入二月份,刘一民收到了《人民文艺》,封面上写的一行标题,让他“嗯?”了一声。
封面上是这样写的:
《奔腾的青年作家,哪里都是他的家》——徐驰
《红河谷》——来自徐驰笔下的青年作家在阿坝采风之作。
刘一民快速地翻开徐驰的文章,这是一篇他的报告文学作品,主人公正是刘一民。
以“阿坝采风在成都相遇”为切入点,详细地讲述了刘一民的写作历程,中间的主线是草原之行,从草原之行两人的对话再引申出刘一民的文学思路,并通过以往的小说进行解释一番。
徐驰最著名的《哥赫巴德的猜想》写了一万八千字,这一篇《奔腾的青年作家,哪里都是他的家》写了将近三万字。
“这个老徐同志真是写的真是好!”刘一民一边看,一边笑,文字质朴活泼,让读者犹如身处大草原,身处两人的谈话之间。
【卓玛,一个热情好客的草原姑娘,她常说她的心眼子像天上的铁鸟一样大】
最后写着【刘一民同志,并不是典型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乡土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滋润下成长起来的作家,他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风把他吹到哪里,就能在哪里扎根发芽,跟当地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朋友,并写出精彩的文学作品。】
【我跟刘一民同志在草原上待了三十五天,我亲眼见到他是如此热爱他的读者,热爱友好的藏汉人民。只要跟人说上三句话,他就能立即跟对方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整天笑呵呵的,我们都问他有什么好笑的,他总是说.】
老徐同志,夸的有点过了啊!
不过继续夸,别停啊,怎么才三万字。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6_5036057/1111092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