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拒绝哈佛大学招揽
德雷克当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二十年,从71到91年一直都是,其中的一些教育理论对中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史蒂芬跟德雷克打了一个招呼,便不再说话。
“你好,请问有什么事情?”刘一民笑着问道。
“刚才听到你的演讲,我觉得你跟我们哈佛大学的办学宗旨很像。我致力于将哈佛办成一所国际学校,多元化教学爱和民主,在这块土地上从不缺乏,我们对世界各地的人才敞开了怀抱!”
德雷克巴拉巴拉的讲了一大堆,刘一民点着头并没有说话。
“刘,我研究过你在中国的小说和诗歌,你特别优秀,你对文字有天然敏锐。我想邀请你加入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我知道你现在在燕大读研究生,我们可以为你提供硕博连读的全额奖学金,并且提供十万美元的写作基金,帮助你成立东方文学写作中心。”
德雷克从奖学金开始,讲话的时候就极慢,一个个词显得极为有诱惑力。
讲的时候一边观察着刘一民的反应,他觉得十万美元这个数目,这个年轻人一定无法拒绝。
有很多来美国参加爱荷华写作计划的作家,各个大学一旦抛出橄榄枝,都会选择留在美国。
“我们哈佛大学,有很多来自中国的教授。我们还可以提供一处公寓,供你居住。其余的待遇,则是需要看以后的贡献了。我相信,哈佛大学可以成为你的一个平台,让你拥有国际视野,进行国际化写作。”
“十万美元.”刘一民啧啧了两声,缓缓地摇了摇脑袋。
“怎么?十万美元太少吗?最多十五万美元!”雷德尔心里面不免有点冒火,年轻人的胃口倒是挺大。
“不,我的意思是,十万美元已经很多了。但是德雷克校长,我想你误会我了,我是不会来美国的。在中国,有我的父母、妻子和朋友。”
“我可以想办法为你的家人办理绿卡,永久留在美国!”
德雷克觉得自己已经把价钱出到最高了。
“在中国,还有我的国家,德雷克校长,你没办法为我的国家办理绿卡吧!”
德里克深深地看了一眼刘一民,觉得这人真是油盐不进,无奈地说道:“如果有一天,你在中国待不下去了,哈佛大学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德雷克校长,这是美式幽默吗?我在我的国家待不下去?”
“刘,你还年轻,我们美国有很多在中国待不下去的人,至于理由有很多”
德雷克给刘一民留下了一个信封离开了,里面有他的联系方式。
史蒂芬好奇地问道:“哈佛大学工作的机会,刘,我都心动了,你知道吗?我最多只当过中学老师,你怎么不同意?”
“我是中国人,自然要在中国!”
“文学没有国界!”
“但文学家有祖国啊!”
史蒂芬看了一会儿刘一民说道:“你让我想起了一位中国的教授!”
“谁?”
“钱学森教授!”
“史蒂芬,我可没办法跟钱学森先生作比较。”刘一民赶紧说道。
“据说政府正在邀请钱学森先生回访美国。”
不过最终并没有成行,因为钱学森先生要求美国为当时对他的行为道歉。美国民间和政府邀请了三次,均被拒绝。
颁奖仪式终于结束,刘一民手握众多出版商的名片跟着张广年几人一起离开了音乐厅。
爱德华让人将他们送了回去,并再次对刘一民发出家宴的邀请。
张广年说道:“二战老兵?咱们应该去见见,咱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化干戈为玉帛嘛!”
“那明天晚上吧!”刘一民说道。
从音乐厅回到公寓的路上,几个人纷纷拿起刘一民的获奖证书看了起来,当得知好几个国家的出版商都希望签授权合同的时候,更是觉得这奖的分量很重。
“什么时候咱们国家可以有国际性的奖项啊,达到这样的影响力!”张广年再一次感慨道。
众人沉默没说话,等到了公寓,聂华令夫妇已经在等着他们了。
聂华令见到他们,就冲着刘一民说道:“一民,听说哈佛大学的校长在你这里碰壁了?”
张广年、徐驰几个人疑惑地看向刘一民,不知道是什么事情。
“一民,你什么事情隐瞒着我们?”徐驰笑呵呵地说道。
聂华令向他们讲了讲,看来这件事情她提前也知道。也对,毕竟聂华令对中国的作家非常熟悉。
张广年脑袋“嗡”了一下,这要是来领个奖,人跑美国了,自己回去可怎么交代。
徐驰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干的漂亮!”
“十五万美元?美国佬可真敢开价!”王濛说道。
刘一民笑呵呵地说道:“别聊这个了,没啥好聊的!”
聂华令接过文学奖的证书仔细地看了一遍,羡慕地说道:“一民,期待你继续在国际文学界大放异彩!”
下午,刘一民见了几个跟过来的出版商,聂华令帮刘一民找了一名律师,最终签下了五份授权合同。
谈判的过程很简单,不答应要求就不签。签下合约的国家分别是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德国。
张广年代表作协跟这些人聊了聊,希望他们多到中国去看看,还会有很多优秀的书籍,值得向全世界传播。
等送走他们之后,张广年说道:“今天算是有惊无险的结束了,一民,我是领教你的战斗力了。上次法国没见,这一次可是亲身体会!”
“哈哈哈,我比较幸运,两次我都见了!”徐驰说道:“这次比上次更好!”
“好了,明天上午是跟华人作家交流,有一些岛上的作家,所以一些话,要特别的注意。”
张广年说完,大家就开始散了。刘一民回到屋子里继续写,写完就送给徐驰审核加翻译,两个人合作的是亲密无间。
在关于经济政策的文章中,刘一民一边讲政策,一边给美国人讲市场,希望他们能够到中国投资。
整体的意思就是中国有市场,有人,你们到中国投资能够挣到钱。
对于资本来说,爱屁用没有,挣到钱才是关键。
一些经济方面的政策,有时候刘一民甚至要跟团里面的所有人商量,生怕自己记错。
其余人都十分配合,看到美国的发展,自然也希望中国跟上去。
美国对于国内普通人的冲击大,对于他们这些人的冲击也不小。
文联的大佬之一的丁令在前两年从美国回去,沮丧的说美国有现代化的超级商场、房子和车子都可以贷款购买等等,跟她以前想象的美国不一样。
王濛第一次来到美国,回去的时候心情也没办法平静,不知道该怎么向国人描述美国。
隔天,美国的报纸开始刊登昨天的发言,刘一民的发言被各大报纸转载,一些报纸用了一些惊悚的标题《中国作家蔑视美国的发展成果》。也有一些报纸,比较客观的刊登了刘一民的所有发言。
上午准备去参加华人作家的聚会,几个人在路边顺便买了许多美国报纸阅读了起来。
看完一些断章取义的报纸,几个老同志气得脸色铁青。
“记者就是这样!”聂华令安慰道。
到了纽约的一处别墅,聂华令说道:“你们认识宋希炼长官吗?他现在也在纽约,和一些华人成立了统一促进会。”
“是吗?我去政协见过几面!”张广年说道。
“对,宋希炼长官今天也在!”
走进别墅,里面坐着十几个人,中间一个老头穿着格子衫,头发花白,但看起来带着威严,刘一民猜测应该是宋希炼。
介绍之后,果然如此。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引起了刘一民的注意,那就是郑愁予。
“这就是美国报纸上的那位年轻人吧,小同志,我是宋希炼!”
“您好,宋长官!”
“你讲的好啊,比我们敢讲,跟老头子讲讲国内吧,几年不在,想知道发展到什么样了!”宋希炼说道。他1980年被批准来纽约探亲,之后就一直留在了这里。
张广年握着宋希炼的手,几个人慢慢的讲着。
郑愁予低声对着刘一民说道:“一民,国内朋友给我寄来了一封信,上面写了你的一首诗歌《从前慢》,我很喜欢!这是我年轻时写的一首《错误》,送给您!”
这首诗歌刘一民太熟悉了,里面的有几句刘一民很喜欢。
“郑先生,您这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写的很好,我很喜欢,将惆怅的情绪一下子写了出来,只是不知道,您这里边是祖国之情多一点还是男女之情多一点?”
郑愁予的父亲是军人,跟着张自忠参加过抗战。他幼年就是跟着母亲躲避战乱,最后去了岛上。
“我的母亲一直在等着父亲,一次次的失落,一次次的眺望。这首诗写的是我母亲,另外,我相信祖国之情也在其中。我们从大陆到岛上,你不知道,我和母亲时刻思念着大陆。”郑愁予心情悲怯地说道。
“郑先生,现在政策开放了,随时欢迎您回家看看,大陆和岛上都是中国!”
宋希炼拍了拍大腿,站起来说道:“对,都是中国,一个中国,谁要是搞分裂,那就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郑愁予原先在岛上,后来也是参加了爱荷华国际写作训练营,之后就留在爱荷华和耶鲁大学任教。
“有时间,我会回去的,我要去看看,我得看看!”郑愁予说道。
“我们这些在外面的人,都想着能为国家做点什么,如果有我们能做的,可一定要说出来!”旁边一名华人说道,他并不是作家,属于在美国的富人。
“欢迎你们回国投资!当然,祖国的统一,也离不开各位的奔走呼吁!”
聊了一上午,不单单聊文学,宋希炼时不时的也谈战争,谈以前的事情:“老人家比光头高明多了,光头私心太重,心眼极小。杜聿明的儿子,竟然被活活逼死,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心里面寒心极了!”
吃完中午饭,几人才离开别墅。到离公寓不远的地方,已经能听到吵闹的声音。
几个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走近了才看到两拨人举着标语在抗议。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6_5036057/1111083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