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技术壁垒与积分困局
郡守府的“好意”被李默干脆利落地挡了回去,匠作营内外短暂地恢复了忙碌而单纯的节奏。然而,表面的平静之下,技术上的瓶颈如同无形的枷锁,越来越紧地束缚着李默的手脚。
改进型秦弩的试制遇到了第一个硬钉子——弩机。
秦弩的弩机结构精巧,是其威力的核心所在,主要由青铜铸造的“牙”(挂弦机构)、“悬刀”(扳机)和“望山”(简易瞄准具)等部件构成。李默设计的改进型,对弩机零件的强度、精度和耐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营内现有的工匠,大多只会修补破损的弩机,对于按照新图纸、从头开始铸造和加工高精度弩机,显得力不从心。
几次试铸出来的弩机零件,不是有砂眼气孔,就是尺寸偏差过大,或者硬度不够,挂几次弦就出现磨损甚至断裂。负责铸造的老匠人满脸愧色,搓着粗糙的手掌:“李候,不是小老儿不尽心,这铜水配比、浇铸火候、范模精度,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啊……咱们这土法子,实在难达到您图纸上的要求。”
李默看着那些废品,眉头紧锁。他拥有超越时代的知识,知道问题出在青铜合金的配比优化、熔炼温度控制、以及更精密的模具上。他甚至能画出简易的失蜡法铸造示意图,但具体操作,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工匠,这不是靠他口述原理就能立刻解决的。
标准化震天雷的推进同样不顺利。
黑火药的配比和颗粒化,在李默的亲自监督下,辅兵们已经能够勉强掌握。但外壳成了难题。最初使用的陶罐易碎,破片效果不稳定;尝试铸造薄铁壳,但以现有的鼓风技术和耐火材料,难以大规模浇铸出厚度均匀、形状规则的铁壳,废品率极高,而且铁壳太重,影响投掷距离。
引信方面,李默暂时不敢拿出雷管技术,只能使用改进的缓燃火绳。但火绳的燃烧速度受天气影响大,雨天易熄,安全性依然存疑。
更深层的问题是基础材料的制约。缺乏高纯度的硫磺和硝石,火药威力无法达到最佳;缺乏优质的钢材和煤炭,就无法制造更高效的工具和更耐用的设备;缺乏基础的化学知识,就无法合成所需的催化剂、润滑剂、甚至简单的酸液来处理金属表面……
李默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会到,一个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是何等艰难。它不是一个点上的突破,而是需要整个产业链的支撑。他空有图纸和理念,却像是试图在沙滩上建造高楼,缺乏坚实的地基。
“程司马,”李默找到程椽,语气沉重,“现有工匠的技艺,恐难胜任新式军械的制造。能否向大将军申请,从将作少府或各地工官调拨一些技艺精湛的大匠前来?”
程椽面露难色:“李候,非是下官推诿。将作少府的大匠,皆在咸阳忙于宫室、陵寝工程,各地工官亦有定役。边郡匠作营初立,恐难请动……除非,能有让大将军和朝廷眼前一亮的成果。”
李默默然。这就是一个死循环:没有大匠,难出精品;没有精品,难获更多资源。蒙恬的支持并非无限,他需要看到投资的价值。
夜晚,李默独自坐在临时搭建的营帐内,就着油灯的光亮,再次审视着系统界面。积分栏的数字缓慢增长到了580点,主要得益于之前守城战的余波和近期匠作营建设过程中,明朝观众对古代手工业展现出的浓厚兴趣(尤其是【工部小吏】和【好奇工匠】等人,对各种技术细节追问不休,打赏颇为慷慨)。
580积分,能做什么?
他可以兑换【初级金属冶炼精通】(300积分),这能让他更系统地指导工匠改进熔炼技术,但无法立刻解决弩机铸造的精度问题。
他可以兑换【简易车床设计图】(400积分),但这需要先解决动力问题(水力?畜力?)和熟练的操作工,远水难解近渴。
他甚至可以看到【初级工业母机详解】(5000积分)这样的终极目标,但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感涌上心头。他就像一个守着宝库却找不到合适钥匙的人,眼睁睁看着机会从指尖溜走。
“要是能直接兑换几个熟练工匠出来就好了……”李默脑中闪过一个不切实际的念头,随即自嘲地笑了笑。系统显然没有这种“人口贩卖”功能。
就在他心烦意乱之际,直播间的一条弹幕引起了他的注意。
【工部小吏】:观李候近日所为,似是困于匠艺不精,材料不济?老夫观史,先秦铸剑大师欧冶子、干将莫邪,其技艺亦非凭空而得,乃世代积累,千锤百炼。李候欲速成,何不先从仿制改良现有军械入手?譬如军中制式弩机,若能稍作改进,提升一成效能,亦是功莫大焉。待根基稳固,再图创新不迟。(观众:工部小吏)
这条来自几百年后的古人的建议,如同醍醐灌顶,瞬间点醒了李默。
是啊!自己是不是太过好高骛远了?总想着一步到位,搞出超越时代的武器,却忽略了最现实、最可行的路径——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渐进式改良。
仿制和改进现有的秦弩,虽然不如“震天雷”震撼,但同样能提升军队战斗力,而且更容易实现,风险更小,更容易获得认可!
思路一变,豁然开朗。
他立刻铺开羊皮纸,重新调整计划。暂时搁置那个过于复杂的“改进型弩”全套方案,转而集中精力,只针对现有制式秦弩的一两个关键痛点进行攻关:
优化箭镞: 利用现有条件,重点改进箭镞的锻造和热处理工艺,使其更加锋利、穿透力更强。这个相对容易实现,对工匠要求没那么高,却能直观提升杀伤力。
简化弩机改进: 不强求整体重铸,而是重点优化“望山”的刻度,使其瞄准更精准;同时,尝试用更好的油脂润滑弩机内部机构,减少摩擦力,使操作更顺畅。
目标变得具体而可行。李默重新燃起了斗志。
第二天,他召集工匠,宣布了新的方向。不再追求那种“完美”的新弩,而是专注于将手头现有的秦弩和箭矢改造得更好用。工匠们听到这个更实际的目标,明显松了口气,积极性也提高了不少。
李默亲自示范如何通过反复锻打和特定角度的淬火来提升箭镞硬度,如何用动物油脂混合细炭粉制作简单的润滑膏。虽然都是些“土办法”,但在李默的系统知识指导下,效果立竿见影。试射结果显示,改进后的箭镞确实能更轻易地穿透皮甲。
小小的成功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匠作营的气氛重新活跃起来。
李默看着忙碌的工匠们,心中明了:突破技术壁垒无法一蹴而就,积分困局也需从长计议。当前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积小胜为大胜,用实实在在的、哪怕微小的改进,来赢得时间和信任,夯实基础。
他看了一眼系统积分,果断花费了300积分,兑换了【初级金属热处理精通】。他需要更系统的知识,来指导后续更深入的材料改良。
积分栏跌至280点,但李默心中却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加踏实。他找到了在现实约束下前进的正确路径。
然而,他并不知道,一场来自咸阳的风暴,正悄然向这座偏远的匠作营袭来。他“墨家传人”的身份和那威力巨大的“雷霆之术”,已经引起了某些位高权重者的深深不安,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缓缓张开。而匠作营初步展现出的“改良”能力,或许将成为下一个漩涡的中心。
(https://www.02ssw.cc/5036_5036005/50351412.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