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大明:开局我一个兽医给王妃接生? > 第24章 治理荆州

第24章 治理荆州


送走京城来使的第二日清晨,朱文奎便召来陆准,将朱棣赏赐的金银绸缎暂存府库,目光落在荆州舆图上沉声道:“赏赐虽厚,不及百姓仓廪实,今日便议耕种之事。”

陆准早有准备,从袖中取出一卷图纸摊开。

他指尖点在荆州南部的荒地上:“殿下请看,此处临沮河,水源充足却多是盐碱地,若能引河泥压碱,再种耐旱的粟米,不出半年便能变良田。”

朱文奎俯身细看图纸,见上面标注着引水渠的走向与田垄划分,当即拍板:“此事就依太傅之计,明日便征调府兵协助百姓开垦,所需农具从府库中支取,不得向百姓摊派半分。”

次日天刚蒙蒙亮,临沮河畔便聚满了人,府兵们扛着锄头铁锹开挖水渠,百姓们则推着独轮车运送河泥,朱文奎与陆准也挽起衣袖,亲手将第一筐河泥撒在盐碱地上。

有老农见王爷亲自动手,感动得抹了把眼泪,上前劝道:“王爷万金之躯,怎能做这粗活?交给我们便是,定不辜负王爷的心意!”

朱文奎直起身擦了擦汗,笑着将老农扶到田埂上:“本王也是荆州的一员,百姓的事就是本王的事,众人齐心,才能早见收成。”

陆准则在一旁指导百姓改良土壤,他取出随身携带的陶罐,将里面的草木灰撒在地里:“这草木灰能中和盐碱,大家按每亩半筐的量撒,后续再施些腐熟的粪肥,庄稼定能长得壮。”

百姓们听了纷纷照做,原本泛着白霜的盐碱地,在河泥与草木灰的滋养下,渐渐透出了黑褐色,看着就让人心里踏实。

可没过几日,负责管理农具的小吏便匆匆来报,说锄头铁锹损耗过快,府库里的存货已不足,若要继续开垦,还需再打造一批。

朱文奎正陪着陆准在田间查看禾苗长势,闻言眉头微蹙,陆准却先开口:“殿下莫急,荆州城西有座废弃的铁作坊,只需派人修葺一番,再招募几名铁匠,便能自行打造农具,还能省下从外地采购的银两。”

朱文奎眼睛一亮,当即命人整修铁作坊,又贴出告示招募铁匠,凡有打铁手艺者,不仅每日管饭,每月还能领五斗粟米,消息传出,不到三日便招来了二十多名铁匠。

铁作坊开炉那日,朱文奎特意前去视察,见炉火熊熊,铁花飞溅,铁匠们抡着大锤打造锄头,动作娴熟利落,心中甚是欣慰,对陆准道:“太傅总能在关键时刻想出办法,有你在,本王省心不少。”

陆准拱手道:“殿下过誉,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真正的根基还在百姓,只要百姓肯用心耕种,荆州定会越来越好。”

转眼到了夏初,临沮河畔的粟苗已长到半人高,绿油油的一片随风摇曳,远远望去像铺了层绿毯,百姓们路过田边,都忍不住驻足观看,脸上满是期待。

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旱灾让众人的心揪了起来,连续半个月没下雨,田地里的土都裂开了缝,粟苗也开始发黄枯萎。

老农们急得团团转,有的甚至跪在田埂上求雨,朱文奎得知消息后,立刻召集陆准与官员们商议对策。

陆准看着舆图上的河流分布,手指沿着沮河向上游划去:“殿下,沮河上游有处泉眼,若能挖条支渠将泉水引到田里,便能缓解旱情,只是路途较远,需多派人手。”

朱文奎没有丝毫犹豫,当即下令:“调五百府兵,再发动沿岸百姓,日夜不停开挖支渠,本王与太傅亲自去督工!”

当晚,沮河上游便亮起了火把,府兵与百姓们轮班开挖,朱文奎与陆准也守在工地,时而帮着传递工具,时而安抚疲惫的众人,一夜之间,支渠便挖通了大半。

第三日清晨,当第一股泉水顺着支渠流入田间时,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跪倒在地向朱文奎叩谢,朱文奎连忙将众人扶起:“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不必谢本王。”

在泉水的滋养下,发黄的粟苗渐渐恢复了生机,又过了几日,一场及时雨落下,彻底解除了旱情,田地里的粟苗重新焕发出绿油油的生机。

到了秋收时节,临沮河畔的粟田迎来了大丰收,沉甸甸的粟穗压弯了秸秆,百姓们挥舞着镰刀收割,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有农户将收割的第一袋粟米送到王府,捧着粟米对朱文奎道:“王爷,这是今年的新米,您一定要尝尝,若不是您和太傅,我们哪能有这么好的收成!”

朱文奎接过粟米,打开袋子闻了闻,一股米香扑面而来,他笑着对农户道:“这米本王收下了,不过更该感谢的是你们自己,是你们的辛勤劳作换来了丰收。”

随后,朱文奎下令在荆州各乡设立粮仓,将百姓多余的粮食储存起来,以防来年出现灾荒,同时减免了受灾村庄的赋税,让百姓们能安心过冬。

陆准则趁着农闲时节,在各乡推广新的耕作技术,他编了本《农桑要术》,里面详细记载了土壤改良、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的方法,还派农官下乡讲解,手把手教百姓如何操作。

有农户按照书中的方法种植冬麦,来年春天,冬麦长得比往年更加茁壮,产量也提高了三成,消息传开后,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学习新的耕作技术。

除了耕种,陆准还建议朱文奎发展桑蚕养殖,他对朱文奎道:“荆州气候温暖,适合种桑养蚕,百姓们种桑养蚕,既能增加收入,还能为朝廷提供丝绸,一举两得。”

朱文奎深表赞同,当即下令在荆州东部推广桑树种植,同时从江南请来蚕农,教授百姓养蚕缫丝的技术,还设立了丝坊,收购百姓织出的丝绸,再运往京城售卖。

没过多久,荆州东部便种满了桑树,桑叶郁郁葱葱,农户家里的蚕匾上爬满了雪白的蚕宝宝,到了缫丝季节,丝坊里机器轰鸣,一卷卷光滑的丝绸被生产出来,不仅让百姓赚了钱,也让荆州的丝绸名声远扬。

随着耕种与桑蚕养殖的发展,荆州的经济日渐繁荣,原本破旧的村庄盖起了新屋,百姓们的餐桌上也多了鱼肉,集市上更是人头攒动,商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有外地商人路过荆州,见此情景不禁感叹:“一年前路过此地时,还见百姓面黄肌瘦,如今却个个精神饱满,荆州能有这般变化,真是多亏了朱王爷啊!”

这话传到朱文奎耳中,他只是淡淡一笑,对陆准道:“百姓过得好,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做得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

陆准点头道:“殿下所言极是,如今荆州粮食充足,百姓富足,接下来可以修建道路,方便物资运输,再设立学堂,让百姓子弟能读书识字,这样荆州才能长久发展。”

朱文奎当即采纳了陆准的建议,先是征调民力修建了从荆州城通往各乡的官道,路面铺着平整的青石板,马车行驶在上面平稳顺畅,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颠簸。

随后又在各乡设立学堂,聘请饱学之士担任先生,凡百姓子弟,不论贫富都可入学,学费由王府承担,消息传出,百姓们纷纷将孩子送到学堂,学堂里朗朗的读书声,成了荆州最动听的声音。

这年冬天,朱棣派来的巡查御史抵达荆州,当他看到荆州百姓安居乐业,粮食满仓,道路通畅,学堂兴旺的景象时,不禁对朱文奎赞不绝口:“殿下治理荆州仅一年有余,便有如此成效,真是难得,回京后,老臣定要将此处的景象如实禀报陛下。”

朱文奎笑着道:“御史大人过奖,这都是太傅与官员们齐心协力,百姓们积极配合的结果,本王只是做了些分内之事。”

巡查御史回京后,将荆州的治理成效详细禀报给朱棣,朱棣听后龙颜大悦,再次下旨嘉奖朱文奎,不仅赏赐了大量财物,还将荆州周边的两个县划归荆州管辖,让朱文奎有更大的空间施展抱负。

接到圣旨的那日,朱文奎与陆准站在王府的高台上,望着荆州城的万家灯火,朱文奎感慨道:“太傅,你看如今的荆州,总算是不负陛下所托,不负百姓所望了。”

陆准望着远处的星空,轻声道:“殿下,这只是开始,只要我们继续用心治理,荆州定会越来越好,将来,这里或许会成为大明最富庶的地方之一。”

朱文奎转过头,看着陆准眼中的坚定,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知道,有陆准这样的良臣辅佐,有百姓们的支持,荆州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而他也会继续坚守在这里,为百姓谋福祉,为大明守好这一方土地。

次日清晨,朱文奎依旧早早起身,带着陆准前往田间查看冬小麦的长势,田埂上,百姓们看到他们,纷纷热情地打招呼,有的还递上热腾腾的豆浆,朱文奎接过豆浆,喝了一口,只觉得暖意从心底蔓延开来,这便是他想要的百姓安乐,国泰民安。

陆准则在一旁与老农交流,询问小麦的生长情况,时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勾勒出一幅君臣同心、百姓安乐的和谐画卷,而这幅画卷,还在荆州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

有农户告诉陆准,今年的冬麦长势比去年还好,估计明年春天又是一场大丰收,陆准听后笑着点头,叮嘱农户注意保暖防寒,若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去府里找他。

朱文奎看着这一幕,心中甚是欣慰,他知道,正是因为有陆准这样事无巨细的辅佐,有百姓们的辛勤付出,荆州才能有如今的景象,他转头对陆准道:“太傅,明年我们再推广些新的作物,让百姓们的收入再增加些。”

陆准拱手道:“殿下放心,臣已让人从岭南运来些番薯种苗,番薯易种植、产量高,还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明年春天便可在荆州推广,定能让百姓们多一份收成。”

朱文奎闻言大喜,握着陆准的手道:“有太傅在,本王甚是安心,有你相助,荆州何愁不兴!”

陆准笑着道:“殿下言重了,臣只是尽己所能,真正的功劳,还在殿下的英明领导,若不是殿下心系百姓,大力支持农桑之事,荆州也不会有今日的变化。”

两人相视一笑,继续沿着田埂前行,身后是绿油油的冬麦田,远处是炊烟袅袅的村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麦香的气息,这便是荆州最美的风景,也是朱文奎与陆准共同守护的家园。

到了年底,荆州各乡都举行了祭祀活动,百姓们杀猪宰羊,祭拜天地,感谢这一年的丰收,也感谢朱文奎与陆准的治理,许多百姓还自发来到王府,送上自家做的年糕与腊肉,表达对王爷的感激之情。

朱文奎推辞不过,只好收下一部分,然后命人将府库里的粮食与布匹分发给百姓,让大家都能过个好年,王府内外,一片欢声笑语,温暖了整个寒冬。

除夕夜,朱文奎与陆准在王府中共进晚餐,桌上摆着百姓送来的年糕、腊肉,还有王府厨子做的几道菜,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谈论着荆州的未来。

陆准道:“殿下,如今荆州已初步稳定,明年我们可以开始整顿吏治,选拔有才能、品行端正的官员,让他们为百姓办实事,同时加强军队训练,确保荆州的安全。”

朱文奎点头道:“太傅所言极是,吏治与军事都是重中之重,明年我们便从这两方面入手,让荆州不仅富庶,还能长治久安。”


  (https://www.02ssw.cc/5035_5035716/5034277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