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短暂的北京保卫战
天幕上,战鼓声隐隐传来,画面呈现出北京城头紧张备战的景象。距离土木堡之变过去一个多月,大明王朝的心脏,即将迎来最严峻的考验。
“老铁们,北京保卫战,马上就要打响了!”朱及第的声音带着大战前的凝重,“这场战役,实际交战的时间并不长,从瓦剌兵临城下到解围撤退,满打满算也就五六天。但它的影响,极其深远!它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一场政治和士气的胜利,硬生生把滑向深渊的大明给拉了回来。”
画面展示出明军的调动和于谦的部署。
“在这一个多月里,于谦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朱及第语速加快,“他硬是从全国各地调集、整编出了二十二万军队,虽然很多是预备役(备操军)、抗倭部队(备倭军)和地方守军,但好歹把北京的架子撑起来了。人心,也初步稳定了。”
“更重要的是决策!”朱及第强调,“面对瓦剌骑兵,是据城死守,还是出城迎击?于谦和景泰帝朱祁钰力排众议,选择了最冒险也最显决心的一招——将主力部队开出城外,分别列阵于京城九门之外!城门全部关闭,以示背城死战,绝不后退的决心!”
天幕下,耿炳文这位以防守见长的老将眼睛一亮:“好!置之死地而后生!城墙为依托,城外设阵,既可主动出击,又可互为犄角。这于谦,知兵!只是……这二十二万兵的成色,恐怕……”他微微摇头,有些担忧。
徐达目光锐利地看着天幕上的布防图:“德胜门、西直门、彰义门……重点明确。于谦亲自坐镇德胜门,石亨为总节制,用人得当。但关键在于,这些仓促集结的军队,能否顶住瓦剌精锐骑兵的第一波冲击。”
战斗打响。
“瓦剌军到达北京城下,气势汹汹。也先还想玩‘送还英宗’的把戏,被于谦识破,根本不理睬。”朱及第讲解着战况,“十月十三日,也先主力猛攻德胜门。于谦早就料到,设下伏兵,先用小股部队诱敌,然后火器齐发,伏兵四起,把瓦剌军打得大败,连也先的弟弟都被打死了!”
“好!”朱元璋忍不住喝彩,“诱敌深入,火器伏击,打得好!这于谦,不仅是能臣,更是良将!”他对这种果断狠辣的战术十分欣赏。
接着,西直门、彰义门相继发生激战。明军将士在孙镗、石亨等将领指挥下,浴血奋战,虽然彰义门一度因部分官兵争功冒进导致阵型混乱,守将武兴战死,但最终在居民协助和援军支持下,还是击退了瓦剌军。
冯胜点评道:“瓦剌骑兵利于野战,攻坚本非所长。明军据城而战,火器发挥了关键作用。只是这部队配合,确实生疏,若非上下同仇敌忾,又有于谦居中调度,险象环生啊。”
蓝玉抱着胳膊,冷哼一声,说出了更尖锐的看法:“二十二万大军!却只能依托城墙,被动等着瓦剌来攻,野战几乎不敢想象。这说明了什么?要么是土木堡之后,明军主力真的打光了,剩下的都是二流部队;要么……”他顿了顿,语气更冷,“更可能的是,早在土木堡之前,所谓的京营精锐,就已经腐化不堪,缺乏野战能力了!我看土木堡损失的那些,恐怕也多是这种货色,真遇上硬仗,一触即溃!”
他的话让徐达、冯胜等老将沉默不语,显然也认同这个残酷的可能性。
画面显示,瓦剌连续进攻受挫,士气低落。
“也先发现,北京城根本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朱及第继续说,“明军抵抗顽强,援军还在不断集结,他担心后路被断。打了几天,占不到便宜,也先在十月十五日夜里,带着明英宗,悄悄拔营跑路了!”
“但是!”朱及第语气一转,“瓦剌撤退的路上,可没闲着。他们攻不下北京城,却把北京周边地区狠狠抢掠了一番,弥补了此次南下的‘损失’。然后才由紫荆关退出塞外。到十一月八日,瓦剌军全部退走,北京宣布解严。”
“所以,北京保卫战,明朝在军事上成功守住了首都,挫败了也先的企图,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刻。但代价是,京畿地区遭受了严重的蹂躏。也先虽然没达成政治目标,但抢掠了大量财物人口,也算不虚此行。”
朱元璋长长舒了一口气,但眉头依然紧锁:“守住了就好,守住了,江山社稷就还能延续。于谦,功莫大焉!”但他随即想到蓝玉的话,脸色又沉了下来,“只是蓝玉说得对,二十多万大军,竟无野战争锋之勇气,只能凭城固守……军队腐化,乃是心腹大患!标儿,此事必须引以为戒!”
朱标连忙躬身:“儿臣谨记。后世之弊,在于承平日久,武备松弛,权宦误国。”
马皇后也叹道:“能在这般绝境中稳住局面,于谦和景泰帝,还有那些奋战的将士,都已尽力了。只是苦了京畿的百姓……”
天幕上,朱及第总结道:“北京保卫战胜利了,大明暂时避免了南宋南渡的命运。但这场胜利,也暴露了帝国深层次的问题: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官僚系统的效率,以及……那位被俘的太上皇,将来会引发怎样的风波?这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当天幕上激烈展现北京保卫战的种种细节时,奉天殿前,有一个人的心思却完全不在具体的攻防战术上。他,就是刚刚蒙父皇恩典得以起身、但依旧面色苍白的燕王朱棣。
朱棣怔怔地看着天幕上拼死守城的明军,看着瓦剌骑兵肆虐京畿后扬长而去的画面,他的眼神空洞,仿佛穿透了天幕,看到了更遥远、更令人心悸的未来。他的拳头不自觉地紧握,指甲深深掐入了掌心,但他似乎感觉不到疼痛。
一种彻骨的寒意,混合着巨大的无奈和悲凉,席卷了他的全身。
“果然……还是走到了这一步……”他在心中无声地呐喊。天幕中英宗土木堡的惨败,看似偶然,但在朱棣看来,这几乎是注定的结局!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北方草原上那股力量的韧性和威胁。他生命最后那三年,拖着病体,一次又一次亲率大军深入漠北,像疯子一样苦苦追逐鞑靼、瓦剌主力,为的是什么?
不就是想在自己死前,为子孙后代,为大明朝,砸碎这个北方边患的枷锁吗?!可结果呢?他耗尽心血,甚至死在了征途上,却依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此刻,他仿佛与晚年那个孤独出征的“永乐皇帝”灵魂相通。那一次次劳师远征,哪里是为了什么“万国来朝”的虚名?那分明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绝望挣扎,是如同诸葛亮六出祁山般,在绝望中燃烧最后生命以求一线希望的悲壮!
“打不完,根本打不完……”朱棣的内心充满了无力感,“只要草原分裂割据的状态不变,只要游牧生存的逻辑不变,今日打败了鞑靼,明日就会冒出瓦剌,按下葫芦浮起瓢。依靠皇帝一次次亲征,终究是扬汤止沸,非长治久安之策。”
一种前所未有的决心,如同冰冷的铁水,在他心中迅速凝固、成型。
他猛地抬起头,目光再次变得锐利无比,甚至带着一丝疯狂的决绝。他紧紧掐着自己的大腿,用疼痛让自己保持清醒。
“如果……如果我真有那么一天,能坐上那个位置……”他的思绪电转,“绝不能像父皇那样主要依靠分封和防御,也不能像我后来那样仅仅依靠周期性的大军扫荡。必须找到一个更根本的办法!是羁縻?是分化?是建立更前沿、更持久的堡垒和缓冲区?还是……像当年汉武帝经营河西那样,彻底改变战略态势?” 他大脑飞速运转,思考着一切可能超越当前认知的解决方案。
“如果……如果最终是大哥(朱标)继承大统,”他的念头转向了另一条路,同样决绝,“那我就向父皇和皇兄请命!放弃燕京的富庶,将我燕王府,不,将我全家、全副身家,转封到长城之外!到大宁,到开平,甚至更北的地方!用我朱棣和子孙后代的命,在那里为大明朝铸起一道真正的、可攻可守的血肉防线!让战火燃烧在草原,而不是让敌人再次兵临北京城下!”
这个念头让他感到一种殉道者般的悲壮和释然。与其在内部争斗中耗尽心力,不如将生命燃烧在真正关乎国运的北疆!
(https://www.02ssw.cc/5035_5035669/4428811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