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开始手搓
离开柳教授的办公室,何雨水的心跳依然有些快,但并非因为紧张,而是源于一种即将亲手将蓝图变为现实的兴奋与使命感。
第二天,一早。研究所机械加工的专属实验室里面。
推开那扇带着机油和金属锈蚀气味的大门,实验室里安静无人,只有几台机床安静的放在哪里。何雨水反手锁上门,她需要绝对不受打扰的环境。
因为柳教授已经打过招呼了,这个实验车间,未来半个月都是自己的。
她没有立刻开始加工,而是首先走到巨大的设备面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何雨水深谙此理。
她首先花费了一天的时间,对所有可能需要用到的机床进行了彻底的检查、清洁和保养。
给车床的导轨上油,校准铣床的主轴精度,检查台钻的垂直度,打磨砂轮,清点并整理量具,游标卡尺、千分尺、高度规、塞规,确保它们都处于最佳状态。
接着,她根据脑海中的图纸清单,开始从实验室的材料库房挑选合适的毛坯料。
枪机框需要高强度的合金结构钢;击针、弹簧需要专用的弹簧钢;
一些小轴、销子需要光洁度高的冷拉钢;
护木、枪托部分则需要高质量的木头。
她仔细核对每一种材料的牌号、规格,用手掂量,用卡尺测量,确保没有瑕疵。
第二天,实验室的日光灯发出嘶嘶的轻响,将何雨水的身影投射在冰冷的机床和金属料架上。她简单啃了点空间里面的干粮,喝了几口水,便开始静坐下来,开始制定详尽的加工工艺流程。
每一个零件,先加工哪个面,采用哪种机床,使用什么刀具,切削参数如何设定,如何检测……她写得极其详细,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八级钳工。
这张纸,将是未来几天她必须严格遵守的“法典”。
真正的挑战从第三天开始。
何雨水选择了最复杂、最核心的部件,机匣作为开端。这是步枪的“骨架”,几乎所有其他部件都安装在它上面,其加工精度直接决定了整枪的装配质量和射击精度。
她将一块厚重的合金钢毛坯牢牢固定在铣床的工作台上。启动机器,低沉的嗡鸣声瞬间充斥了整个实验室。
何雨水戴上护目镜和隔音耳罩,眼神变得锐利如鹰。她双手稳稳地操纵着进给手柄,锋利的铣刀开始啃噬坚硬的金属。
火星四溅,高温的金属碎屑如同金色的流星般飞散,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金属灼烧气味。
何雨水全神贯注,眼睛紧紧盯着切削部位,耳朵仔细分辨着刀具与材料接触时发出的声音,任何异常的振动或噪音都可能意味着刀具磨损、装夹松动甚至即将发生的废品。
她的额头上很快沁出细密的汗珠,但她顾不上去擦。
铣削平面、铣削导轨槽、钻孔、攻丝……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每完成一个关键步骤,她都会停机,取下零件,用高度规、塞规、螺纹规进行仔细测量,与图纸上的公差要求进行苛刻的比对。
这期间并非一帆
风顺。有一次,在铣削一个复杂的异形槽时,由于切削力计算稍有偏差,刀具发生了轻微的“让刀”,导致槽宽超差。何雨水没有丝毫气馁,她冷静地停下机床,仔细分析原因,更换了更粗壮的刀杆,最终成功地挽回了这个零件。
白天,实验室里只有她一个人和轰鸣的机器。她的手上沾满了油污,甚至被锋利的金属边角划出了几道细小的口子,但她毫不在意。她的全部心神,都沉浸在了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中。
在加工机匣的间隙,她还穿插进行其他部件的准备。比如,她利用热处理炉对准备好的弹簧钢丝进行绕制、淬火和回火,制作击针簧、复进簧等,严格控制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并通过简单的夹具测试其弹力是否符合要求。
机匣主体初步完成后,何雨水开始加工那些更精密的“小件”。枪机是自动原理的核心执行部件,其结构复杂,精度要求极高。
她换上了更精密的仪表车床和小型铣床,操作起来更像是在进行微雕。车削枪机头、铣削闭锁凸笋、钻击针孔……每一个动作都轻缓而精准。
她甚至自己动手磨制了几把特定形状的小型成型刀具,以加工图纸上那些特殊的曲面和角度。
特别是拉壳钩和抛壳挺这些小而关键的零件,她几乎是在显微镜下进行组装和调试,确保其动作灵活可靠,力度恰到好处。她用镊子夹取细小的零件,用钟表匠般的耐心进行装配和测试,反复模拟抽壳、抛壳的动作。
第六天,今天正好是周六,研究所格外安静。何雨水的工作重点从单个零件加工转向了初步的组件装配和修配。她将加工好的机匣、枪机、扳机组件、击发机构等小心翼翼地组装在一起,检查各部件之间的配合情况。
“呲呲……呲……”实验室里响起了另一种声音,这是何雨水在用细锉刀、油石对零件进行最后的手工修配。
哪里有点紧,就用油石轻轻打磨一下;哪个孔位稍有偏差,就用铰刀进行精修。这是最考验手上功夫和耐心的环节,目的是让所有零件能够严丝合缝、顺畅无阻地协同工作。
下午,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柳教授来了。当他看到工作台上那已经初具雏形、泛着冰冷金属光泽的步枪机匣组件,以及旁边排列整齐、加工精良的各个部件时,他脸上的表情已经不是震惊,而是一种近乎麻木的赞叹。
他拿起那个结构复杂、细节处理得一丝不苟的枪机组件,对着光仔细查看,又用手感受着其表面光滑的过渡和棱线的清晰。
“这……这真的是你用实验室这些设备做出来的?”他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这些零件的加工质量,完全超出了他对研究所实验室能力的认知极限。
何雨水擦了擦额头的汗,脸上露出了些许疲惫但满足的笑容:“大部分是的,教授。还有些小零件需要最后处理一下。”
柳教授深吸一口气,从公文包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细长的、用油纸包裹着的金属件:“给,雨水。这是你要的‘特制钢管’。”
何雨水眼睛一亮,立刻接过来,剥开油纸。一根内部膛线锃亮、反射着幽冷光芒的高精度枪管呈现在眼前。她仔细检查了枪管外部的尺寸、导气孔位置以及内部的膛线加工质量,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太好了!完全符合要求!谢谢您,柳教授!”有了这根核心的枪管,最后一块拼图就到位了。
“弹药那边也有了进展,”柳教授压低声音,难掩兴奋,“你提供的覆铜钢工艺图纸和参数引起了高度重视,相关单位已经连夜组织专家论证,认为可行性极高,已经开始试制样品了!”
何雨水用力点了点头,信心更足了。
第七天,何雨水的工作节奏更快了。她将枪管小心翼翼地装配到机匣上,确保螺纹拧紧到位,方位准确。然后开始安装护木、木制枪托、照门、准星等附件。
每一个螺丝的扭力,每一个插销的紧度,她都严格按照感觉和经验调整到最佳状态。
她反复进行空枪击发动作,检查供弹、上膛、闭锁、击发、开锁、抛壳等一系列动作是否顺畅无阻。清脆的金属撞击声在实验室里有节奏地回响。
终于,在第七天的下午,一支完整的新式步枪——81式自动步枪的样枪,终于静静地躺在了何雨水的工作台上。
它通体散发着新加工金属的原始光泽和淡淡机油味,结构紧凑,线条流畅,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精良的工艺和超越时代的设计感。
何雨水长长地、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缓缓吐出。连续一周高强度、高精度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但看着眼前这件凝聚了自己全部心血和未来知识的“作品”,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她伸出手,轻轻抚过冰凉的枪身,眼神无比明亮。
接下来,就是等待弹药到位,进行实弹测试,验证它是否真如设计那般,拥有超越一个时代的卓越性能。
(https://www.02ssw.cc/5035_5035334/2227280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