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真正的坚守派
午餐时间,陆昭等人去赵志立家里吃饭。
赵家人很热情,也很懂分寸,没有揪着林知宴与陆小桐东问西问。
顶多是赵志立这个叔父辈,对陆昭问了两句有没有女朋友,准备什么时候结婚。
饭吃到一半,一个露着袖子的中年男人拎着锄头找上门来,气势汹汹说道:“赵志立你个王八蛋,你给我出来!”
“刁哪咩!没看到在吃饭吗?”
赵志立摔下筷子往外走,毫不示弱地走向对方,两人开始狂飙方言。
引得邻里围观,一下子聚集了数十个人村民。
林知宴问道:“他们在说什么?”
南海道七山一水一方言,每一个市的方言都不一样,每一个村的口音又有所不同。
陆昭解答道:“赵叔是村长负责收公粮,好像是今年对方没交公粮,所以被停了电。”
大灾变后,联邦农民是要交公粮的,平均 30%~40%的粮食产量要上交国家,具体指标要看地方收粮所。
而不同于封建王朝,联邦不交公粮只能算违法。并且没有实质性罪名定罪,所以不交也不会被抓。
这算是当初公粮法颁布时留下的扣子,免得真开了历史倒车,让农民又变成了佃农。
陆昭挺佩服那个反对‘不交公粮入刑’的官员,虽然无法改变农民承担灾后重建的事实,却尽自己最大努力让农民有一定反抗余地。
在时代浪潮之下,有些事情是迫不得已的。
林知宴稍微了解了一下公粮体系,眉头皱了起来,道:“不交粮本来就是他违法,为什么还这么气势汹汹?”
“因为粮所收购价太低了。”陆昭道:“有时候会出现农民自己不够吃,还得先完成征收任务,换你能不气吗?”
“……”
林知宴一时无法反驳,又问道:“那这就是村长和粮所违规征收?”
陆昭看着有些天真的林学妹,无奈笑着摇头:“村长和粮所这些基层也不想多收,他们反而希望每年指标低一些。”
“待会儿你可以问一下赵叔,当官深入基层是有必要的。”
在一些官场规则上林知宴比自己懂得多,但在基层方面陆昭更了解。
听到跟刘爷一模一样的话,林知宴眉头一挑。
赵志立与农夫吵了一会儿便被乡亲们拉开,没有真的打起来,最后农夫被熟人拉走。
回到屋内,赵志立骂道:“刁哪咩,仗着自己无父无母光棍一条,每年都少交迟交,都是村凑数给他补齐的。今年干脆不交了,他还敢找上门来。”
林知宴问道:“赵大叔,你只是负责收的,他不交你为什么不通报上级?”
赵志立苦着脸道:“通报了也是骂咱,市里的领导还能去他家抢不成?更别说市里给的指标,今年要收八十万吨粮食,单我们村就人均要交六百斤粮食。”
不是他想收多,赵志立每年都盼着少收一些,可大环境不允许。
一旁赵婶子也抱怨道:“今年大雨来得太早了,收成不太好,还要按往年来算。收成好的时候多收,不好的时候怎么就不能少收呢?”
“干脆我们也学那老赖,也不交了……”
最后一句声音明显压得很低。
赵志立顿时怒骂道:“胡闹!大家都不交公粮,那国家怎么办?灾后重建可全靠咱们农民,你以为现在的日子是白来的吗?”
“要不是有国家在,咱们不会比那些邦民好多少。”
听到这句话,林知宴微微一愣,她很难想象觉悟这么高的话,能出自一个农民嘴里。
而不是那些高谈阔论的社会精英,比如自己。
林知宴摆正姿态,又询问了一些问题。
比如年收入,一个农村家庭年收入是三万块,算上买种子化肥的钱,收成不好的时候一年还要倒欠银行几千块。
早期大灾变刚刚结束那几年,基本都是自己挨饿也要把公粮先交上去。
“您不觉得这过的太苦吗?”
林知宴已经用上敬语。
赵志立被晒得黑黝黝的脸露出笑容,道:“你别看咱们抱怨,但大家都知道联邦难处,该交的粮不会少的。”
“日子苦一些,挺一挺都能过去,哪一天国家反攻回去日子又好起来了。”
林知宴彻底沉默了,陆小桐也收敛起了刚来时的天真烂漫。
她们是第一次,实际接触神州农民,这个已经屹立于这片古老大地数千年的群体。
在人类农耕文明史上,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族群能比得上他们。
在人类文明消退的时代,是作为主要兵源的千万农民子弟守住了山河。在大灾变后的时代,是七亿神州农民承受了社会转型的阵痛。
华族比其他族群高人一等,是他们实质上在方方面面维系住了整个文明。
实际上,大多数华族农民生活称不上‘上民’。
林知宴不由得想起了刘瀚文时常挂着嘴巴的话:从大灾变至今,坚守派从来都是地里的农民,而不是我这个半截入土的老东西。
赵志立见气氛不对,赶紧转移话题,道:“而且我们也不算多么苦,你看那些邦民年年都有人饿死。平时播种和收割粮食,政府也都会派邦民来帮忙。”
这倒也不是怕林知宴说出去,而是作为农民交了十年公粮,早已经习惯了。
小姑娘觉得他们苦是好心,但日子总得过的。
今年收成不好,所以大家怨气大一些,来年有余粮又都过去了。
这个世界对于普通人来说忍耐与抗拒并存才是主基调,只有山穷水尽才会造反,平时有困难忍忍就过去了。
而且联邦与农民关系也没到苦大仇深的地步,教育、医疗、治安等公共服务没有失能,民心基础还在。
平时大家一起骂两句就行了,真要有人振臂一呼,大家反而觉得他脑子坏了。
实在不行还有万能的邦民,看看远方的邦民吧。
人的耐受性是很强的,只要农民还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起来造反。
“虽然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但好歹能吃一口饱饭,比那些邦民强多了。”
“赶紧吃饭吧,不然就都凉了。”
随后他跟陆昭开始一边喝着自家酿的米酒,一边东拉西扯。
今天陆昭回来,他很高兴,酒是一杯接一杯。
南海西道米酒度数不高,但杂醇很多,容易上头。
赵志立喝得满脸通红,揽着陆昭肩膀,道:“叔我这辈子最后悔就是没去报名参军,当年我都跟你爸说好一起的,但我怕死啊!”
“我没种,你爸是个英雄,你陆家是咱们黄水村最大的英雄。”
陆昭笑道:“对我来说,您也是英雄。”
临走前,陆昭给赵家留了三千块,当做老家的房屋管理费。赵家夫妇不断的推辞,经过一番艰难的拉扯,终于让对方收下。
三千块钱对于陆昭来说不多,也恰好卡在他们能接受的数量。
下午两点,陆昭等人开车离开。
一路上,林知宴都格外沉默,望着窗外连绵不绝的田地,秀美始终微微皱紧。
她知道这个时代大多数人过的都不好,农民又怎么可能过上好日子。可当一群农民活生生出现在眼前,林知宴感觉很不舒服,非常的不舒服。
或许如果是一群刁民,她可能会好受许多。
有些话不太方便说,在舆论上某些所谓的精英一直在丑化农民形象。每当有因为交公粮起冲突事件发现,就会有人骂农民刁民,不懂得体恤联邦。
比如林家某个旁系叔父辈,就一直是这种调调,说:‘这地谁种不是种,你不种有的是邦民想种。’
现实情况是有怨言,有不满,但他们依旧愿意交公粮。如果所有人都不想交,那冲突必然非常激烈。
同时,停电不会成为主要惩罚手段。
十六岁的陆小桐还比较单纯,直接开口道:“农民伯伯好辛苦,一年到头就赚三万块,基本剩不下什么钱。”
陆昭开着车,通过后视镜看着林知宴精致的五官眉头紧锁,道:“林大小姐随便一套衣服就顶一个农村家庭三年的收入。”
本来心情就很复杂的林知宴一下就炸了,她恶狠狠地瞪着陆昭,气得胸口不断起伏。
但她没有破防骂人,只是沉默以对。
因为这是事实,林知宴所接受的教育,让她说不出‘我这辈子的苦,我爷爷,我爸爸早就替我干完了’这种话。
陆昭目视前方路况,继续说道:“我不是在骂你,你就算不花这十万块,也会有其他人花。世界不会因为你不花这十万块而变好,也不会变坏。”
“你能在意他们,其实已经超越了许多人。”
这是夸奖,也是陆昭对林知宴的认可。
最初他只以为对方是一个比较拟人的陈倩,随着不断接触陆昭收回自己带有偏见的看法。
林知宴的道德水平已经高出同时代,有权不滥用也是一种善。
林知宴问道:“那你觉得该怎么解决?”
陆昭摇头道:“我就一个边防站站长,能怎么解决?农田都不归我管。”
林知宴继续追问:“联邦部分地区已经实行边防屯兵制度了,如果你管理这片地区农业生产,能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吗?”
“不能。”
陆昭不假思索回答:“我不是神仙,没法凭空变成粮食来。当国际贸易随着大灾变消失,我们已经事实变成了农业国。你金银珠宝再多,最后人还是得吃饭。”
联邦总体是缺粮的,每年都有邦区出现粮食紧缺的状况,乃至是饿死人。
同时,生命补剂的主要原材料就是粮食,百万超凡者都需要生命补剂。
粮食生产和征收是联邦首要政治任务,生命补剂原材料之一就是粮食。
林知宴皱眉道:“你假设一下都不行?”
“那不就成了空想了吗?”陆昭反问,又自问自答:“你自己都说过,联邦的人才很多。现行的制度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必然有其合理性。”
“你所谓的设想是让我想一个剧本,预设出一个理想的框架,让人民的生产活动遵循我的意愿。但回归现实,一切的变革都应该起于实践,也要符合历史性,不要总是想着一劳永逸。”
“不是说来一个圣人,石头都能蹦出粮食。”
林知宴的言外之意就是有坏人迫害农民,并假设他是救世主,是不是能让农民过得更好。
陆昭感到荣幸,却不认为换自己来能在这方面做得更好。
生产力的问题应该用生产解决。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2_5032825/1111103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