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白衣卿相,黑甲修罗 > 第109章 新皇登基,百废待兴

第109章 新皇登基,百废待兴


天启三十七年,春。

先帝驾崩。

国丧的钟声,在京城上空回荡,余音袅袅,三日不绝。

这三日里,整个京城仿佛被一层厚厚的哀伤所笼罩,街道上行人寥寥,店铺紧闭,一片死寂。

家家户户门前都系上了白幡,那白色的布条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人们心中的悲痛。

百姓们自发地罢市,以示对大行皇帝的哀悼。

整个京城都沉浸在一片肃穆的缟素之中,连鸟儿的歌声也显得格外凄凉。

然而,在这片悲戚的表象之下,一股新生与希望的暗流却在悄然涌动。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大行皇帝留下了遗诏,新君的人选,早已尘埃落定。

镇国大将军顾长歌,这位手握重兵、威震天下的人物,在大行皇帝驾崩后的第一时间,便展现出了他的铁腕手段。

他迅速稳定了京城的局势,将可能引发的动荡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在他的主持下,新君的登基大典有条不紊地筹备着。

尽管国丧期间不宜大操大办,但这场登基大典却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显得庄重与肃杀。

国丧的第四日,清晨的阳光洒在京城的每一个角落,却无法驱散那股弥漫在空气中的哀伤。

然而,在皇宫的太和殿内,一场意义非凡的仪式正在进行。

新皇身着素服,面容凝重地登上了皇位。

他的身后,是一群忠诚的大臣和侍卫。

在顾长歌的注视下,新皇缓缓地接过了玉玺,正式宣告了他的统治开始。

整个登基大典没有铺张的排场,没有万邦的来贺,但那庄严肃穆的气氛,却让人感受到了皇权的威严和不可侵犯。

太和殿前,汉白玉的广场之上,文武百官身着素色朝服静立两侧。

他们的脸上还带着国丧的戚容,但眼神中却都充满了对一个新时代的审视与期待。

神策军与玄铁卫的精锐士兵,取代了寻常的宫中禁卫护卫着大殿的每一个角落。

他们身披重甲,手按刀柄,浑身散发着冰冷的、经历过血战的煞气,让任何一个心怀叵测之人都不敢有丝毫异动。

吉时到。

在礼部官员那高亢而又响亮的唱喏声中,身着一身素黑色龙袍的赵辰,如同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一般,缓缓地从大殿深处走了出来。

他的步伐显得有些缓慢,似乎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他的身体微微颤抖着,仿佛这大殿中的空气都对他充满了压力。

赵辰很年轻,年轻得甚至还带着几分少年人的青涩。

他的面庞略显稚嫩,然而,他的眼神却透露出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和坚毅。

他努力地挺直着脊梁,试图模仿着父皇生前的模样,想要展现出帝王应有的威严。

那微微泛白的嘴唇,以及紧握着的双拳,却还是无法掩饰他内心的紧张与不安。

仅仅三天前,他还只是一个在父兄的光芒下,显得有些不起眼的皇子。

命运的齿轮却在瞬间发生了改变。

三天后,他竟然要坐上那张冰冷的龙椅,去掌控这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帝国。

赵辰的目光,下意识地,望向了百官之首的那个位置。

在那里,顾长歌身着一品太傅的官服,神情平静地伫立着。

他的身影高大而挺拔,仿佛一座不可撼动的山岳。

他的面容轮廓分明,如刀削斧凿一般,透着一股冷峻和威严。

顾长歌并没有看向赵辰,他的目光只是静静地落在前方,仿佛整个大殿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他就像一尊定海神针,虽然一动不动,但却无形中给了赵辰无穷的勇气。

赵辰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彷徨,一步一步,走上了那通往权力顶峰的九十九级台阶。

最终,他来到了那张象征着天下至高权力的龙椅之前。

他没有立刻坐下,而是转过身,面向所有臣工。

顾长歌在此刻上前一步,从内阁首辅手中接过早已拟好的、大行皇帝的禅位诏书,朗声宣读。

诏书的内容,历数了先帝在位的功绩,也痛陈了太子谋逆、四子作乱的家国不幸。

最终,将继承大统的重任,交到了皇七子赵辰的手中。

“……皇七子赵辰,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当顾长歌读完最后一个字,合上诏书的那一刻。

以他为首,所有的文武百官齐齐跪倒在地,对着赵辰行三跪九叩之礼。

山呼海啸般的声音,在太和殿内响起。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辰的身体,在这巨大的声浪中,微微一颤。

他看着下方跪拜的群臣,看着那一张张或忠诚、或敬畏、或复杂的脸,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赵辰,而是……大夏的皇帝。

他缓缓地转过身,在那张冰冷的龙椅上坐了下来。

登基大典,礼成。

“平身。”

赵辰开口,说出了他作为皇帝的,第一句旨意。

他的声音,还带着一丝颤抖,但已经有了几分属于帝王的威严。

“谢陛下!”百官起身。

新皇登基的第一件事,便是宣布新的年号。

“朕惟鼎新,乃沐天恩。百废待兴,海内当安。着,改元‘永安’。自今日始,即为永安元年。”

永安。

一个看似平凡无奇的年号,实则蕴含着无尽的期许与厚望。

这位年轻的新皇,站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上,俯瞰着下方那黑压压的一片臣工,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他的目光穿越人群,落在殿外那片广袤无垠的天空上,仿佛看到了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希望。

在这憧憬之中,他的内心深处,却始终有一份沉甸甸的依赖,这份依赖,源自于他身旁那位被尊称为“太傅”的人。

新皇深知,自己这个皇帝的宝座能否坐稳,这个“永安”的盛世能否长久延续,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那个人的意志和决策。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再次投向了顾长歌,这位定鼎江山、拥立新君的第一功臣。

而今天的第一次大朝会,也将紧紧围绕着一个核心议题展开——如何“犒赏”这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

这不仅是对顾长歌个人的褒奖,更是向满朝文武展示新皇对功臣的重视和感激之情。


  (https://www.02ssw.cc/5031_5031858/2330034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