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余烬之下,裂痕难平
消息传到“铁砧团”前线,军心顿时动摇。
霍克上校虽不甘心,但在来自后方和前方的双重压力下,不得不下令部队逐步后撤,转入防御。
持续了数小时的猛烈进攻,终于停止了。
“摇篮”基地,守住了。
防线上,幸存的战士们瘫倒在废墟和泥泞中,几乎连欢呼的力气都没有。
劫后余生的庆幸,与失去战友的悲痛,交织在每一张沾满硝烟和血污的脸上。
基地内部,人们相顾无言,眼神复杂。
派系的隔阂并未消失,但一种共同经历生死考验后产生的、难以言喻的纽带,悄然产生。
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为了同一个目标,流了血,付出了代价。
血色黎明过去,留下的是一片狼藉的战场和一颗颗饱受创伤却仍在跳动的心。
“摇篮”的意志,在这场近乎熔毁的考验中,得到了淬炼,但也留下了更深的烙印。
未来的路,该如何走?
内部分歧又该如何处理?
这些问题,并未随着敌人的暂时退却而消失,反而更加迫切地摆在了所有人面前。
战斗的硝烟逐渐散去,留下的是满目疮痍和沉重的悲伤。
“摇篮”基地如同一个身受重伤的巨人,在废墟中喘息。
清点损失的结果令人心碎:
防御工事损毁过半,能源储备濒临枯竭,最严重的是人员伤亡,战死和重伤者名单长得让人窒息,其中既有“基石派”的悍勇之士,也有“星火派”的技术骨干。
哀悼的气氛笼罩了整个基地。
共同的损失暂时压制了派系纷争,所有人都沉浸在悲痛和重建家园的紧迫劳动中。
掩埋死者,救治伤员,抢修基础设施,清理废墟……生存的本能将人们再次凝聚在一起。
但表面的平静之下,裂痕依旧深刻,甚至因为这场战争而增添了新的复杂因素。
在战斗总结会议上,“屠夫”及其支持者认为,正是战前最后的团结和坚决的抵抗,尤其是他下令的果断反击和山敢死队的敌后行动,才最终击退了敌人。
他们强调,这次危机证明了军事力量和强硬态度的不可或缺,未来必须进一步加强军备和集权指挥,甚至提出要追究战前“星火派”“煽动内乱”、“干扰备战”的责任。
而“星火派”则反驳,正是郑代表关键时刻的呼吁和基地成员超越派系的自觉,才避免了内部分裂导致的崩溃。
他们认为,依赖武力对抗只会陷入无休止的消耗,这次能守住带有运气成分(如敌后袭击和“铁砧团”内部矛盾),未来必须寻找更根本的出路,比如加快技术突破,或寻求更广泛的外部合作(包括与“铁砧团”内部的温和派建立长期联系)。
他们将技术员被捕和小规模能量实验被无限期叫停视为“基石派”打压异己的证据。
郑代表试图引导大家从这次危机中吸取教训,强调“秩序”需要力量来捍卫,但也需要包容和发展来赋予其灵魂。
他提议成立一个包含两派代表的“重建与发展委员会”,共同规划未来。
然而,这个提议遭到了双方的消极应对。
“基石派”认为这是向“软弱”妥协,而“星火派”则担心在委员会中处于弱势,最终决策仍会被军方把持。
信任的重建,远比修复破损的墙壁要困难得多。
日常生活中,虽然人们为了生存而合作,但那种无形的隔阂依然存在。
食堂里,不同派系的人往往自发地分开坐;
工作中,涉及到资源分配或任务安排时,隐形的争执和推诿时有发生。
小刘在修复能源塔时,能清晰地感受到来自护卫军“保护”目光中的不信任。
而“屠夫”在巡视防线时,也能听到一些技术员私下对他“穷兵黩武”的抱怨。
档案馆的艾琳娜博士发来了一份简短的评估报告,指出“观察者”信号在战斗期间达到了一个监测峰值,战后恢复到了常规扫描水平,但其数据采集模式似乎增加了一项新的参数——关于“创伤后社会结构弹性”的分析。
这份报告让郑代表和小刘等人意识到,危机并未完全过去。
“观察者”仍在观察,观察他们如何从这场战争中恢复,如何处理内部的裂痕。
下一次考验,或许不再是炮火,而是这余烬之下,能否真正弥合分歧,找到一条可持续的道路。
“摇篮”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
是让战争的创伤催生出更坚固的团结,还是让原有的裂痕在压力下彻底崩裂?
余烬之下,希望与危机并存。
重建工作艰难地推进着。
在共同的生存压力下,“星火派”与“基石派”维持着一种脆弱的、功能性的合作。
基地外围的防御工事被重新构筑,虽然规模不如前,但设计更加合理,融合了技术派提供的能量感应和“基石派”强调的坚固防御。
能源塔在小刘团队的努力下恢复了基本运转,那点稳定的光晕似乎比战前更加凝聚,仿佛也经历了战火的淬炼。
然而,理念的根本分歧并未解决。
关于基地未来方向的争论,从公开的会议转移到了更隐秘的角落和私下的讨论中。
一种僵持的状态形成了,任何重大的、涉及发展方向的决策都难以推进。
转机,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领域——农业。
那位曾因私自进行野外能量实验而被处罚的年轻技术员,在停职期间,并没有放弃。
他利用极其有限的个人资源,在基地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利用破损的容器和收集到的雨水,小心翼翼地继续着他的微型净化实验。
他没有使用任何大型设备或连接“平衡之钥”,仅仅是利用自己对“秩序场”理论的理解,设计了一种小型的、基于共鸣原理的能量纹路,刻画在容器底部。
奇迹般地,他成功了。
在一个破损的塑料箱里,几株耐辐射苔藓不仅存活下来,而且颜色变得翠绿,生长速度明显加快,更重要的是,它们周围的土壤辐射值出现了可测量的下降!
这个微不足道的成功,最初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
直到一名负责垃圾清运的、原本属于中间派的居民发现了这个小小的“绿洲”,并报告给了小刘。
(https://www.02ssw.cc/5031_5031792/44089708.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