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七零:入赘女厂长,这软饭真香! > 第287章 分道扬镳,废土新章

第287章 分道扬镳,废土新章


第二百八十八

能源塔外的枪声逐渐停息,山猫在耗尽弹药后,被“屠夫”的部队俘虏。

整个“摇篮”基地在短暂的混乱后,被“屠夫”以铁腕手段迅速控制。

他对外宣布,“星火派”高层裹挟关键技术叛逃,并与外部势力勾结,企图颠覆基地,已被平定。

所有居民被要求留在家中,实行严格的宵禁和物资配给。

基地彻底转向了战时军事化管理,一切资源向防御和武器研发倾斜。

郑代表在昏迷中被软禁在医疗室,失去了所有权力。

而与此同时,小刘带领的逃亡车队,正如同惊弓之鸟,在漆黑的废土上疾驰。

他们不敢打开车灯,只能依靠微弱的星光和提前下载的粗糙地图,向着北方那个渺茫的希望坐标前进。

车上的气氛压抑而悲伤,没有人说话,只有引擎的轰鸣和车轮碾过碎石的声音。

他们离开了熟悉的“家”,抛弃了绝大多数同伴,前途未卜,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恐惧和对过去的负罪感。

然而,一种奇异的坚定也在这支小小的队伍中滋生。

他们是“秩序之歌”最后的信徒,是未被武力征服的理念之火。

他们携带的,不仅是生存的物资,更是重建文明的希望蓝图。

几天后,当“摇篮”基地在“屠夫”的指挥下,如同一个绷紧的战争机器,全力应对“黑船”日益增强的“平滑化”侵蚀和“铁砧团”的虎视眈眈时,小刘的车队历尽艰辛,终于抵达了档案馆提示的那个河谷。

令人惊喜的是,这里确实如艾琳娜博士所说,是一个罕见的、受某种天然地磁异常保护的“绿洲”。

虽然面积不大,但辐射水平较低,有稳定的淡水水源,甚至可以看到一些顽强生长的、未明显变异的植物。

就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另一群意想不到的人——一群同样是为了躲避“黑船”侵蚀和各方势力压迫,从不同地方汇聚而来的、心怀希望的幸存者。

他们中有擅长耕种的农夫,有懂得建筑的手艺人,甚至有几位对旧世界科技略有研究的学者。

共同的困境和相似的理想,让这两股微小的力量迅速融合。

在小刘的“秩序之歌”理念和技术知识的引领下,一个名为“新芽”的微型聚落,在这片偏远的河谷中悄然建立起来。

他们没有“摇篮”那样庞大的规模和坚固的防御,但他们拥有更纯粹的理想、更灵活的结构,以及那份从“摇篮”带出来的、关于“引导信号”和“平衡之钥”的宝贵知识。

“摇篮”与“新芽”,一个选择以钢铁和力量固守,一个选择以知识和理想远行。

它们如同废土这棵枯树上分出的两条枝桠,朝着不同的方向挣扎生长。

“观察者”的信号依旧高悬天际,冰冷地扫描着这片满目疮痍的大地。

它们记录下了“摇篮”的内部分裂与转向,也记录下了“新芽”的悄然萌发。

文明的实验场,出现了新的变量。

废土的未来,不再仅仅系于一座堡垒的存亡。

微光已然分裂,有的在堡垒中坚守,有的在荒野中播撒。

谁的道路能通向更远的未来?

答案,依旧隐藏在无尽的迷雾与未来的抗争之中。

新的篇章,由分道扬镳的他们,各自书写。

“摇篮”基地在“屠夫”的铁腕掌控下,如同一个被强行拧紧发条的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冷酷运转着。

郑代表依旧处于半软禁的休养状态,昔日的议事厅如今变成了军事委员会的发令中心。所有非必要的民生建设被无限期搁置,资源如同血管中的血液,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南部防线和几个高度戒备的武器研发车间。

一种新的“秩序”在基地内建立起来。

这种秩序基于明确的等级、绝对的服从和对力量的崇拜。

居民们被编入不同的生产或战斗小组,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

任何对现行政策的质疑,哪怕只是私下的抱怨,都可能被视为动摇军心而受到严厉惩处。

曾经因“秩序之歌”而生的那种自发性的和谐与希望,被一种压抑的、基于恐惧的纪律所取代。

“屠夫”坚信,只有绝对的统一和力量,才能让“摇篮”在即将到来的风暴中存活。

他亲自督造的新型防御体系,融合了从“铁砧团”交易来的重火力技术和基地自身能量护盾的优势,在南部边境构筑起一道钢铁与能量交织的死亡地带。

同时,他对“平衡之钥”危险能量武器化的研究投入了巨大资源,尽管进展缓慢且事故频发,但他毫不退缩。

然而,这种极致的军事化带来了显而易见的代价。

基地内部的活力在衰退,创新几乎停滞,人们脸上的表情日益麻木,只剩下执行命令的本能。

那种曾经让小刘的“秩序场”得以稳定的、源自集体内心深处的和谐共鸣,如今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僵化而脆弱的能量结构,仿佛一座没有灵魂的钢铁堡垒。

档案馆的艾琳娜博士曾尝试发来通讯,委婉地提醒“屠夫”注意文明“多样性”和“精神活力”在“观察者”评估中的重要性,但得到的只是“屠夫”冰冷的回复:“活下去,才有资格谈多样性。”

“摇篮”正在变成它曾经想要对抗的某种存在——一个封闭、排外、以力量为唯一信仰的堡垒。

它或许能抵挡住外部的炮火,但其内部的微光,正在钢铁的包裹下,悄然熄灭。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北方河谷,“新芽”聚落正经历着与“摇篮”截然不同的蜕变。

初期的生存异常艰难。

他们缺乏物资,人手不足,需要面对废土上常见的辐射尘暴、变异生物以及偶尔流窜至此的小股掠夺者。但一种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在这片小小的绿洲中孕育。

没有庞大的官僚体系和森严的等级,决策往往由小刘、几位推选出来的代表(包括那位擅长耕种的农夫和懂得建筑的匠人)以及所有居民共同参与讨论决定。

虽然效率有时不如“摇篮”的军事命令,但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自己是聚落真正的一份子,而不仅仅是一颗螺丝钉。

小刘带来的技术成为了“新芽”发展的核心。

他们没有盲目追求强大的能量武器,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引导信号”的优化和实际应用上。

他们利用有限的资源,建造了小型的信号放大器和能量共鸣阵列,最初的目的并非对抗“黑船”,而是尝试净化河谷内的小片土地,促进作物生长,甚至探索如何利用这种共鸣来安抚受辐射影响而暴躁的野生动物。


  (https://www.02ssw.cc/5031_5031792/4397342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