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大明:我鄢懋卿真的冒青烟 > 第213章 高拱的大哥也在太原!【求月票】

第213章 高拱的大哥也在太原!【求月票】


太原卫指挥使司。

    “呵呵,鄢懋卿?”

    已年近古稀的指挥使张寅捋须而笑,老脸上浮现出一抹不屑,

    “一个嘴边毛都没长齐的后生,还想坏老夫多年来的经营,只领了两千兵马就直奔太原来了?”

    “简直不知天高地厚!”

    “张寅”只是他现在的化名,而他的真实身份早在十多年前便已暴露

    ——李福达。

    而他的这些年发展的白莲教弟子和教众,则会在私底下称呼他为“祖师”或“老掌柜”。

    不过那又怎么样呢?

    经过当年那场连嘉靖帝都亲自过问的“李福达案”之后,那么指认他的人要么处死、要么戍边、要么贬官,还有谁敢跳出来指认他就是李福达?

    甚至事后他官复原职,几乎默认了李福达的身份,在太原一带大肆发展教众。

    这里的官员、权贵和商贾大部分都心中有数,又有谁敢检举他呢?

    他们不敢!

    因为嘉靖帝亲自下场为他正名,又让他官复原职之后,他便与嘉靖帝绑定在了一起。

    有人指认他是李福达,检举他是白莲教首领,那就等于指责嘉靖帝承认当年制造了冤假错案。

    这是在指认和检举他么?

    这是在打嘉靖帝的脸!

    天下谁人不知嘉靖帝最护己短,这种行为他断然无法容忍,又有谁活得不耐烦了,敢去触这个霉头?

    因此这十几年来,他根本就是在“奉旨传教”,无论是谁都得睁只眼闭只眼,连提都不敢提。

    如此久而久之,甚至有不少官员、权贵和商贾为了能够从中分一杯羹,得到他手底下这些教众的支持,从他这里得到一些便利,也已经加入了他的白莲教,甘愿做了他手底下的“掌柜”。

    毫不夸张的说。

    如今太原已经被他经营成了铁板一块,任何外部势力都休想插足,包括至高无上的皇权。

    而以太原为中心,他的势力亦已辐射向了周边地区。

    就连大同代王一脉那样的皇室宗亲,私底下也与他交往甚密,许多事情都受他安排在大同的“掌柜”罗廷玺影响。

    而这一切。

    自然全都要感谢嘉靖帝朱厚熜!

    如果没有朱厚熜在当年的“李福达案”中为他洗白,早在那时他就被抄家诛族了,而他自己这样的反贼说不定还得受凌迟之苦,哪里会有如今的光景?

    这才叫做“背靠大树好乘凉”!

    他甚至连一文贿赂都没有上,便靠上了大明朝最粗最壮的大树。

    世事就是如此无常,哪有什么是非曲折,哪有什么黑白对错?

    那高高在上的皇帝与朝廷,也不过是个大一点的草台班子罢了,未必便比他这“老掌柜”高明多少……

    “父亲,儿子见京城的老二和老三传回信来说,这个鄢懋卿恐怕有点东西。”

    长子张大仁却还是有些担心,蹙着眉头在一旁劝道,

    “他今年才考中了进士,不到一年便已经做到了太子詹事一职,那可是朝廷正三品大员,光是此事便值得注意。”

    “而且从他中了进士之后,还做了许多识破惊天的大事,得罪了朝中许多人,可屡次遭人弹劾状告却始终屹立不倒,这也十分值得商榷。”

    “最需要在意的是,如今皇上还将历来既有争议的西厂权力给了他,待他比那些宫里的内官还要亲近。”

    “种种事迹都足以证明,皇上可能就是他的靠山,而他也是皇上如今最宠信的人。”

    “这种人就算再坏,怕也不是蠢人,父亲万不可掉以轻心,当心在这条小阴沟里翻了船才是。”

    张寅闻言脸上依旧挂着不屑的笑容,却也微微颔首,不紧不慢的道:

    “你言之有理,公然与其为敌的确并非明智之选,最好便是恩威并施。”

    “先以敬酒迎之,还是原来的路数:请客,送礼,收下当狗。”

    “若他敬酒不吃,亦有罚酒待之,使其明白其中利害,自然便如此前来的那些个巡抚、巡按一般,不敢不吃敬酒。”

    “难道他还能软硬不吃不成?”

    “你不要忘了,他的靠山是皇上,乃翁的靠山何尝不是皇上。”

    “他既然不是蠢人,便该明白他若敢对我们动手,必定又要扯出当年的那桩案子,届时拂了皇上的颜面,最后吃亏的会是谁?”

    “权力便该对权力的来源负责,宠信也该对宠信的来源负责,若他连这都不明白,自此便没了靠山,也失去了宠信,就连皇上也容不得他。”

    “再者说来,强龙又怎能压得过地头蛇?”

    “尤其是在太原,这地方是乱还是不乱,百姓是顺还是不顺,不过只是乃翁一句话的事罢了。”

    “就连那些官员、权贵和商贾亦是咱们的人,几乎人人都有把柄都在咱们手中,只能与咱们共同进退。”

    “你心中有所担忧,难道他们心中就不担忧么?”

    “兴许事情尚且到不了咱们这里,便已经有人抢着给这个鄢懋卿使绊子,令其寸步难行了。”

    张大仁点头:

    “姜果然还是老的辣……对了,儿子还听人说,这个鄢懋卿似乎还是翊国公郭勋的义子,能有今日离不开郭勋的扶持。”

    “呵呵呵,那不是就更好办了?”

    张寅闻言笑的越发自信,佝偻的腰肢都挺了起来,

    “当年郭勋为了不受牵连,可以不遗余力的协助我们,还替我们游说张璁和桂萼相助。”

    “如今他也一样会因此管好自己的义子。”

    “那么这回对于鄢懋卿而言,一方压力来自皇上,一方压力来自义父,这便是在考验他的忠心与孝心。”

    “难道他敢做那不忠不孝之人?”

    ……

    太原城郊。

    “将军,前面斥候来报,再有三十里便到太原府城了。”

    高拱来到鄢懋卿的马车前禀报,

    “太原知府邓世荣已携太原府大小官吏与城内大族富贾出城迎接,前来接应的人与我军相距亦已不足十里,请将军示下。”

    “太原卫指挥使张寅可在其中?”

    鄢懋卿掀开车帘开口问道。

    他来之前已经打听过了,张寅(李福达)如今依旧是太原卫指挥使。

    并且以大明自朱元璋制定的卫所制度,这个官职还是世袭,不出意外的话,他的长子在其过世之后,依旧可以接替其成为太原卫指挥使。

    不得不承认,张寅当初这一波玩的属实高明。

    买了这么个官职之后,非但将自己从叛贼洗白成了边将,还把后世子孙的就业问题都一并解决了。

    如果换做是鄢懋卿的话,他要买肯定也要买这样的官职,简直一本万利。

    “斥候虽然并未禀报,但太原卫指挥使亦是城中官员,虽与将军同为正三品,但将军可是钦差,此人应该不敢轻易驳将军的颜面才是。”

    高拱分析着回答,接着又有些疑惑的问道,

    “将军特意提到此人,莫非是将军的故交?”

    对于张寅这个人,虽然今日是头一回听鄢懋卿提及,但鄢懋卿此刻一提,他就有了一些印象。

    毕竟当年的“李福达案”闹得不小,而他的父亲高尚贤当时又官拜光禄寺少卿。

    因此即使当年发生此案的时候,高拱只有十余岁,也曾解析过这件时事,教育他们兄弟五人。

    不错,高拱还有四个兄弟,大哥名为高捷,二哥名为高掇,四弟名为高才,五弟名为高拣,而他则是排名老三。

    只不过如今除了高拱之外,只有大哥高捷考中了嘉靖十四年进士。

    而且高拱从未对任何人说过的是,他这大哥如今就在太原,而且出任的是山西按察副使,正四品官员。

    自嘉靖十四年中了进士之后,高捷很快就受到重用,担任户部主事。

    后来母亲去世丁忧,期满之后他又改任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升任武选司员外郎。

    结果因为在任期间因坚持选法严肃清洁,引起上司不快,被穿了小鞋调出京城,前去出任充州知府。

    到任后继续严处豪强横行不法,巧取豪夺之事,深受百姓爱戴,并用智谋于两月之内平定了辖区内的巨盗李邦珍聚集流寇抢劫之乱。

    最终因功升任山西按察副使,自此留在太原公干,至今已有一年有余。

    不过高拱不说,却不代表鄢懋卿不知道他有这么一个大哥。

    他只是不知道高捷如今就在太原出任山西按察副使而已。

    却知道这位高老大在历史上还曾率兵防守代州,在兵力薄弱的情况下,设计用粮草军虚张声势吓退鞑靼。

    再后来倭患爆发,他又升任南京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兼提督操江,亲自募兵练兵,披挂上阵,将倭寇拒于南京之外。

    事后诸将都上了功劳簿,只有高捷不在其中。

    南京各衙门欲上疏为高捷请功封爵,结果不想高拱这个不懂事的臭弟弟,居然又在翰林院以“皇朝祖制文官不封公侯”竭力阻止,不然高捷说不定真有可能因此封侯。

    然而也是因为抗倭得力,高捷很快便惹来了一身的骚气。

    没过多久便有人上疏弹劾高捷纵容属下兵卒骚扰地方,借故将其降为曹淮兵备副使,不久再降为陕西右参政。

    在这些人的穷追猛打之下,高捷处境日益艰难,感觉已有杀身之祸,于是称病辞官,解甲归田。

    自那之后,高捷便再未出仕,最终于隆庆二年于睡梦中无疾而终……

    说起来,高拱应该还不知道。

    自打鄢懋卿此前致仕回乡不成,品秩还越来越高,越来越受朱厚熜重用之后。

    鄢懋卿早就已经将这位“高老大”视作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所做的事情正有复制其人生轨迹的痕迹。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1_5031750/11110939.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