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1848大清烧炭工 > 第168章 南线告破

第168章 南线告破


张必禄的投降要求,彭刚肯定是乐于接受。

    张必禄麾下的黔兵、川兵皆川黔两地绿营之精华,是张必禄倾注多年的心血所浇就。

    这些黔兵、川兵军纪尚可,多系汉人。

    拣取其精华,再去其糟粕,稍加改造,短时间内就能形成战斗力,彭刚肯定是愿意全盘接受这些俘虏。

    后军对此也没太大意见,只是中一军这边的意见比较大,有情绪。

    中一军的情绪彭刚能够理解。

    长期和张必禄作战的是秦日昌所部的中一军。

    这次石达开为了堵截张必禄所部清军,又付出了比较大的伤亡。

    最后张必禄却提出要向彭刚的左军投降,不向其他太平军部队投降。

    将心比心,换作彭刚是中一军的军帅和副军帅,也会有情绪,也会反对敌军将领提出的这种投降条件。

    清军优质的俘虏不多,这批俘虏彭刚是真的想要。

    为平息中一军的不满情绪,尽早促成张必禄所部清军投降。

    彭刚做出了些让步,蒙圩加入的百姓左军一个不要。

    击溃清军援军所获得的粮秣军需,除了六百斤火药之外,其余物资尽数交由后军和中一军瓜分,左军分毫不取。

    彭刚做出如此有诚意的让步,中一军的石达开、秦日昌、石祥祯等人也不是不识大体之人。

    他们都清楚张必禄所部清军受降一事每拖一天就多一分不确定性,最终同意了张必禄麾下的清军全都向左军投降。

    达成一致意见,山头上的清军成建制地放下武器,走下山向左军投降。

    只是张必禄一家子受清廷之恩甚厚,不仅张必禄本人获得道光皇帝亲赐的励勇巴图鲁称号,其家人也多受清廷诰封。

    张必禄允许他麾下的士卒投降,他自己,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降的。

    含泪亲眼目送最后一队亲兵下山,张必禄回到帅帐,穿戴整齐,纵身从山岭上一跃而下。

    得知张必禄跳山自尽,太平军的将领们对待这位广西提督的态度和上一位广西提督大不相同。

    闵正文死的时候,太平军将领多对闵正文持鄙夷态度。

    对于张必禄,多数和张必禄交手的太平军将领还是比较敬重的。

    张必禄有能力也有血性,是绿营中为数不多不抽象,像军人的将领。

    彭刚命人寻来张必禄的遗体抬回碧滩汛。

    窑屈冲距离碧滩汛并不远,直线距离不到十里,绕些弯子也不过十几里的路程。

    渡江回到碧滩汛,彭刚找来木匠覃一森,询问覃木匠根据地还有没有上好的木料。

    覃木匠回答说还有些檀木。

    彭刚让覃木匠打两口上好的檀木棺材。

    一口送给张必禄,至于另一口,回头送给林则徐。

    张必禄一死,林则徐也活不了多久了。

    很多黔兵、川兵俘虏亲眼目睹了张必禄跳山。

    张必禄平日里待黔兵、川兵不错,来到碧滩汛才堪堪安顿好,很多旧部要求为张必禄守灵。

    彭刚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允许他们为张必禄守灵,并送了他们些白布、麻布。

    除却张必禄这个广西提督,这次俘虏的清军将领中,官职最高的是两位副将。

    一位是贵州遵义协副将常胜,一位是本地的浔州协副将李殿元。

    左军将领和常胜没什么大仇大怨,没有为难常胜。

    至于李殿元么。

    罗大纲道光二十八年打江口圩的时候,不少艇军老兄弟死在了李殿元手里。

    考虑到李殿元平素的风评比较差。

    彭刚同意了罗大纲要求惩处李殿元,为艇军老兄弟报仇的请求。

    不过彭刚提出处置李殿元要公审坐实罪名,不能用私刑的要求。

    受降的黔兵有一千五百四十二人,川兵有七百四十三人。

    趁着他们为张必禄守灵的这段时间,彭刚让战俘管理处派人考察并裁汰了三百六十八名年纪偏大,有大烟瘾,太过圆滑,兵痞习气重的黔兵俘虏。

    相应的,川兵那边也裁汰了一百四十五人。

    这些被裁汰的黔兵、川兵经过登记后每人发了三斗米,三两银子的盘缠,遣散他们归乡。

    留下的俘虏,则在守完灵后,转移到蒙冲的战俘营。

    战俘管理处在甄别审讯战俘的时候,给了彭刚一个意外之喜。

    江忠源的堂弟江忠信也在战俘队伍中。

    江忠信倒不是被楚勇俘虏出卖指认的。

    江忠信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官宦之家,气质举止和普通的农家子弟迥然相异。

    负责甄别俘虏的战俘管理处副处长陈南山很快就注意到了混在俘虏队伍中的这位十四五岁少年身份肯定不一般。

    陈南山盯上了江忠信,对江忠信进行高强度审问,要求江忠信老实交代真实身份。

    江忠信到底是个没有多少经历的少年郎,抗压能力不是很强。

    才两天就顶不住压力,交代了自己是江忠源的堂弟。

    俘虏江忠源的堂弟,倒是稍稍弥补了一点点彭刚未能歼灭楚勇,擒杀江忠源的遗憾。

    送还张必禄的棺椁之前,彭刚抽空见了江忠信一面。

    江忠信被解到原来碧滩汛汛守小衙门堂前。

    江忠信衣袍沾泥,面色苍白,紧紧抿着唇角,步履虽带踉跄,腰脊倒挺得笔直。

    身份暴露后的江忠信不再遮遮掩掩,学着书中描绘的忠臣义士,表现出一副大义凛然,随时准备舍生取义的样子。

    江忠信年不过十四,身量尚小,挺胸抬头,直视着端坐于正堂公案上的彭刚。

    彭刚穿着靛蓝色的土布织造而成的圆领袍,脸上并无怒色,如观一株初春拔节的青竹一般,上下打量着江忠信。

    彭刚尚未开口,反倒是江忠信先跨出一步,指着彭刚的鼻子骂道:“劝降的话免谈,我江忠信虽为囚徒,身陷敌营,却不敢忘我是大清臣子。

    彭刚,你也是读书人,曾受国恩,却举兵叛乱,焚城劫府,反父叛君,陷百姓于战火之中,真不忠不孝不义,数典忘祖之徒也!”

    彭刚波澜不惊,语气不紧不慢:“你说我不忠不孝?那你告诉我——你大清的江山是怎么来的?你若真读过书,当知崇祯吊死煤山,吴三桂引鞑子入关,关外八旗铁蹄南下,屠城如麻。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尸横遍地,血流成河,妇女遭辱,老幼尽灭。你我的祖宗,谁不是在尸山血海里苟活下来?”

    彭刚顿了顿,继续说道:“你说我叛君?那我再问你,泱泱四亿汉人,凭什么供他建州奴酋余孽为君?

    你兄长甘为满人驱使,带兵剿杀自家同胞,却还要自诩忠义,你可曾扪心自问——你忠的,究竟是国家,还是鞑子的江山,或者说是为了搏一身马蹄袖狗袍穿?光耀你江家门楣?

    你读的圣贤之书,是用汉字写的还是用鞑子自个儿都不愿用的满文写的?

    往前数二百年,你江家的祖宗也留你脑后的那条狗辫子?”

    江忠信脸色泛白,嘴唇微颤,张口道:“简直有辱斯文!夏虫不可语冰!”

    江忠信见辩不过彭刚,遂耍起了赖。

    当然,彭刚见江忠信不是为了和他辩经。

    “你们江家是不是不缺钱粮?”彭刚直奔主题。

    “与你何干?”江忠信白了彭刚一眼,心里头忍不住暗啐道,果然是反贼,张口闭口都是银子,满嘴铜臭味。

    “我想知道在江忠源眼里,是他办团练,搏一身带补子的马蹄袖狗袍穿更重要,还是他的兄弟更重要。”彭刚淡然起身,说道。

    “莫怨我不给你机会,你写封信给江忠源,他要能送三千石粮食,一百石盐,一万两银子到碧滩汛,我不仅放了你,也会把所有楚勇俘虏都放了。”

    言毕,彭刚便让江忠信写信,待江忠信写完,彭刚扫了一眼信,装入信封。

    门口,黄震岳和陈兴旺,连同十几名他们的亲兵已经抬着张必禄的棺椁和另一口闲置的檀木棺材等候多时。

    陈兴旺望着这间原本属于他的碧滩汛汛守小衙门,心里头五味杂陈。

    “回去后把这封信交给楚勇的江忠源,我已给你们备了船,你们乘船回桂平去吧。”走到门口,彭刚把信交给黄震岳和陈兴旺。

    “多谢彭将军。”

    黄震岳忙不迭接过信件,千恩万谢地乘船离开碧滩汛,护送张必禄的棺椁回桂平城。

    三线清军已破二线。

    彭刚的营伍已由起义之初的七千三百五十六人膨胀至三万七千人。

    麾下坐拥十一个营、两个炮兵连。

    已具备了和清军正面作战的实力。

    再窝在平在山沟沟里没有任何意义,平在山也养不活这么多人。

    是时候做出抉择,寻找出路了。

    彭刚来到红莲村,召集参谋部的参谋和所有营以上的军官研讨下一步的进军路线。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1_5031746/1111098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