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 第122章 贵贱

第122章 贵贱


血淋淋的头颅。

    端上了殿。

    中、外两朝公卿、将军、列侯、宗室大臣都有浓郁的不适感。

    成长于酷吏政治之下,大殿里的朝臣哪个都称不上良善,但这时的心态就是很微妙。

    物伤其类,不外如是。

    “传首关东。”

    少主声落。

    杀人从来不是目的。

    借郑当时及全族的脑袋,是为了彰显大汉储君有解决群盗问题的决心。

    “上君。”

    右内史汲黯闻声走入了大殿中央,谏言道:“主爵都尉为卿大夫,昔为国之栋梁,理当留有全尸。”

    两朝朝臣默然。

    郑当时之死原因复杂,但同为人臣,又是多年同侪,连死都无有全尸,要受关东万民唾弃,不免有几分不忍心,也担心自己死后如何。

    汲黯的话,是说到他们心坎里了,对直臣的观感忽然了些许改变。

    “右内史此言差矣。”

    御史大夫张汤降贵下场,“郑当时为楚国忠义之臣,非我汉家忠义之士,阴险狡诈离间我朝君民,纵使千刀万剐难尝其罪,传首关东,理所应当!”

    “御史大夫已是公大夫,为何事事仍是酷吏之风,玩弄巧智驾御他人,不愿自重身份,岂不怕有朝一日身败名裂?”汲黯叹息道。

    酷吏的侍君术,自成体系。

    当年,张汤凭借着处理陈皇后巫蛊之案,得以晋升为廷尉卿,那时陛下正倾心儒学,张汤就假装敬慕儒家大师的样子,尊重董仲舒、公孙弘等人,任用千乘人倪宽担任奏谳掾,力求为所有审判案件找到儒法的佐证,陛下想宽解的人,解释为轻罪,陛下想处治的人,就解释为重罪,大汉律法的解释权,俨然在张汤那。

    除此之外,张汤为博名声,也真能做得出来,一有空闲,无论寒暑、风雨无阻前往公卿大臣家中问候拜访。

    迎合陛下所想、迎合陛下所好、甚至连陛下近臣都迎合,怎么说呢,好像一条狗啊。

    汲黯本以为张汤进三公,会逐渐自重身份,但没想到分毫无改,张汤过去怎么迎合陛下,现在怎么迎合上君。

    不惜站在公意的对立面。

    汲黯不认为张汤会有好下场。

    闻言。

    张汤笑容不减,你说我不了解官场,我说你不了解酷吏,酷吏,就是一条不归路。

    “若有右内史所说那日,我不求其他,但求一丈黄土埋身即可。”

    汲黯在张汤身上从未讨到过口舌之利,只好绕开张汤,继续谏言道:“臣以为,传首公卿头颅,讨好黎庶之事不妥,上君万乘之尊,岂能纡尊降贵讨好庶民。”

    之前陛下施行酷吏政治,热衷用严刑上邀主功,下慑吏民,以致今日关东局面,但是,自古天子不认错,接下来移风易俗即可,又何须以卿大夫的头颅邀买庶民之心?

    长此以往,庶民失去了对公卿大夫的敬畏之心,公卿大夫又如何代天子巡狩世间?

    “上君!”

    张汤脚步微动,再次挡住了汲黯望向御座的视线,“臣以为,汲黯之言,简直一派胡言,这天底下,就是像郑当时那样蒙蔽圣听,堵塞言路的官吏太多了,才让陛下做出了诸多错误的决定,致使君民彼此无知,险使我朝于万劫不复之地,而今上君立斩奸臣,传奸首于关东,方使天下黎庶皆知,群盗四起,非皇帝之过,实乃奸臣作祟,唯有如此,方能熄灭万民之怨,君民相知,何有讨好之说!”

    陛下的执政过失,被归为了如郑当时这般官员的蒙蔽,这下,两朝官吏都懵逼了。

    这话谁都能说,你张汤就是靠酷吏株连上位的,凭什么说?

    当真是一点脸都不要了!

    而且,你现在为陛下澄清过失,不外乎是知道陛下南巡是条死路,不可能再回到长安,还于宣室,将所有的污水泼到郑当时等人身上,陛下也干净不了此时,稍稍挽回些大汉皇室的颜面,日后上君即位,天下人方能皆颂,“上君,才是真正的太平天子”。

    其他的酷吏,就知道执法严格,断狱不平,以此侍君,张汤的侍君手腕怎么能高到这种地步?

    两朝公卿、将军、列侯、宗室大臣羡慕嫉妒恨之余,也不得不承认,张汤能走到三公之位,靠的是聪明才智。

    如果张汤不是法吏,是儒吏,地位也不会比大殿里的绝大多数人低。

    汲黯对张汤的忍耐却到了极限,含怒道:“上君,臣老迈,固然有些糊涂,但也知道贵贱尊卑的道理,张汤,你身为三公之一,却对上不能弘扬先帝的功业,对下不能遏止天下人的邪恶欲念,安国富民,使监狱空无罪犯,这两方面你都一事无成。

    相反,错事你竭力去做,大肆破坏礼教、律令,以成就自己的功业,尤为甚者,你怎么竟敢把高祖皇帝定下的规章礼法也乱改一气呢?

    大伪似忠,张汤你这样做会断子绝孙的。”

    声震大殿。

    群臣无不愕然。

    “右内史,何必如此动怒?”刘据出言道。

    “臣说的是大实话。”汲黯梗着脖子道。

    刘据望着汲黯,慢慢对父皇的体会有些感同身受,但和父皇不同的是,他却不容这么一人在身边狺狺狂吠,就如同孝文帝不能放在御前一样,不需要这么一个人来彰显自己察纳雅言,“如右内史之言,关东群盗之事,朝廷什么都不必做,盗情就会平息,是吗?”

    “以臣之见,治官理民,清净少事,便可不生盗贼。”

    “寡人记得,右内史为东海太守时,便是这样做的,事务多交郡丞、书吏办理,根据律法并督查下属按律行事,不苛求小节,东海境内人皆称颂,是吗?”

    “上君博闻强记,臣自叹弗如。”

    “既然如此,右内史不妨回到东海郡去,依前事而行,你能保证附近群盗没有人敢靠近东海,贵贱尊卑有序,郡内道不拾遗吗?”

    “臣愿意一试!”汲黯正声道。

    “相国。”

    “臣在。”公孙弘应声道。

    “东海郡守是谁?”

    “回圣上,轪侯利扶。”

    “对调职位。”

    “是,上君。”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31_5031645/11111030.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