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天机难测
紫禁城,御书房。
殿内,一炉上好的龙涎香正无声地燃烧着,青色的烟气如同一条纤细的游龙,袅袅升起,又在半空之中悄然散去,留下一室安宁而又凝重的幽香。
龙椅之上,大周朝的九五之尊,隆政帝,正低着头,神情专注地批阅着御案之上堆积如山的奏折。
他今日穿了一身明黄色的十二章纹龙袍常服,手腕上搭着一串由一百零八颗东海夜明珠串联而成的佛珠,指尖那管饱蘸了朱砂的御笔,在雪白的奏章之上,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身侧的内务府总管戴权,正躬着身子,小心翼翼地为皇帝研着墨。
动作轻柔得如同猫儿的脚步,不敢发出丝毫声响,唯恐惊扰了圣驾。
“他到哪了?”
隆政帝的目光依旧停留在奏折之上,声音平淡,听不出喜怒。
戴权心中一凛,知道万岁爷问的是谁。
他连忙将手中的墨条放下,压低了声音,恭敬地回道:
“回万岁爷的话,贾真人一行人的车驾,昨日已至泰安州府地界。”
“哦?”
隆政帝手中的朱笔微微一顿。
“此番南下,可还安分?”
戴权连忙将东厂与锦衣卫暗桩传回的密报,一五一十,详详细细地禀报了一遍。
从那流民营前的“符水米汤”,到曲阜城外的“军阵论道”,再到孔庙之中,那一番堪称“大逆不道”的“道统之辩”……
隆政帝一直沉默地听着,脸上神情没有丝毫变化,仿佛在听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干的闲闻。
直到……
当戴权说到,贾琮竟与那当代衍圣公孔传庭达成了协议,欲在神霄道府之内,成立“经义堂”,广邀天下儒生进驻,以儒家经典,去教化那些被道府收拢的妖魔鬼怪、孤魂野鬼之时。
隆政帝手中那管朱笔,骤然一顿。
一滴殷红的朱砂,自笔尖滴落,在奏折的留白之处,晕开一团刺目的红。
戴权察言观色,见万岁爷面色有异,一颗心顿时提到了嗓子眼。
于是试探着,小心翼翼地开口问道:
“万岁爷……可是觉得,此事……有何不妥?
要不要……奴婢传令下去,让东厂安插在锦衣卫里的暗桩,密切注意此事?”
隆政帝并未立刻作答。
他缓缓放下手中的御笔,修长的手指,在宽大的龙案之上,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发出“笃、笃、笃”的轻响。
许久,他才深吸一口气,脸上那份凝重,竟是化作了一丝莫名的、意味深长的笑容。
“不必了。”
他摆了摆手,声音恢复了往日的平淡。
“他想做,便由他去做吧。”
随即,他将目光转向戴权。
“去,传朕的口谕,将钦天监正,给朕叫过来。”
……
钦天监,在大周是个世袭的差事。
当代监正,姓秦,名思源,早已是年近古稀的老者了。
戴权亲自来到钦天监衙署传旨之时,这位秦老大人,正领着一众徒子徒孙,在院子里晒着太阳,下着一盘输赢不定、悠闲无比的烂柯棋。
一身半旧的灰色布衣,胡子花白,脸上沟壑纵生,见谁都是一副乐呵呵的模样,仿佛一个再寻常不过的邻家老翁。
一路行来,无论是宫门口的守卫,还是廊下的宫娥太监,见到他,皆是恭敬地行礼问安。
他亦是来者不拒,笑呵呵地与每一个人点头致意,不见半分官架子。
然而,在前头引着路的戴权,却是不敢有丝毫的小觑之心。
作为从6岁起就进宫一步步从小黄门做到内务总管的大太监。
他可是清楚的很,眼前这位看似和蔼可亲的老者,乃是当今天下,学究天人,身负大修为、大智慧的顶尖人物之一!
果不其然。
当二人一前一后,踏入那金碧辉煌的御书房,在那厚重的殿门于身后缓缓合拢的瞬间。
秦思源身上那股子和煦、慵懒的气息,便已是荡然无存!
原本有些佝偻的腰背,瞬间挺得笔直,如同一杆刺破青天的标枪!
单手负后,另一只手轻轻捻着颌下银须,那双原本浑浊的老眼中,此刻竟是精光四射,仿佛能洞穿人心,看透世情,带着一股常人难以捉摸的深邃与威严。
“臣,钦天监正秦思源,叩见陛下。”
秦思源对着龙椅之上的隆政帝,微微躬身,行了一个臣子之礼,并未下跪。
隆政帝亦是不以为意,甚至亲自走下御座,虚扶了一把。
“老大人快快请起,不必多礼。”
眼前这位,可是与那衍圣公孔传庭、龙虎山张天师一般的人物,皆是这大周朝的“定海神针”,是真正的国之重器,当得起这份礼遇。
二人分宾主落座,戴权亲自奉上香茗。
隆政帝也不与这位天下少有的精明人绕圈子,直接开门见山,客客气气地询问道:
“老大人,朕记得,三年前,您曾夜观天象,为我大周卜算国运。
言说我朝,尚有六十年气数。并言,此乃天数,不可更改。”
秦思源端起茶杯,点了点头:“确有此事。”
“然,民间亦有‘人定胜天’之说。”
隆政帝的声音里,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期盼。
“这三年来,我朝先有贾真人献上济世良种,解万民于倒悬;
后有神霄道府横空出世,荡尽京畿妖氛,使得四境清平;
朝堂之上,朕亦是效法先贤,整顿吏治,严惩贪腐,颇有成效;
北疆之外,更有无数九边将士用命,将那来犯的三十万鞑子铁骑,拒于国门之外!”
“朕自问,这桩桩件件,皆是利国利民之仁政善举。”
隆政帝的目光,灼灼地盯着秦思源。
“如今,民心所向,国威日盛。不知我大周的气数,可……可有什么变数?”
其实,哪里有什么变数?
小冰河时期的到来,对整个农耕文明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是毁灭性的!
哪怕贾琮献上的良种,能解一时之危。
可碍于生产力的限制,想要将其推广至大周数亿百姓,人人受惠,没有十年、甚至更久的功夫,根本无法做到。
这,还要排除那些世家大族、地方豪强为了自身利益,暗中隐产、瞒产的可能。
更何况,你大周的百姓吃饱了,跟你北边草原上,那些因天灾而活不下去的金钱鼠尾们,又有什么关系?
你南边越是富庶,人家南下劫掠的心思,便越是重。
这是文明与生存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
不抢你,抢谁?
这些道理,秦思源心中,早已是洞若观火。
可他不能说。
“窥探天机者,不得多言”,这是铁律。
当下只得笑眯眯地捋着胡须,含糊其辞得说出了一番模棱两可的话。
“启禀陛下陛下,天道高远,其意难问。
然《尚书》有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民心,便是天心。”
“如今陛下行仁政,施善举,万民归心,众志成城。此,便是最大的变数。”
“天命,或可改;人心,亦可回。陛下只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自有天佑。”
他知道,因为贾琮这个最大的变数乱入,赵家的气运,确实是增加了不少。
不多不少,正好二十年。
只是,从原本的“内忧外患,六十年必亡”,变成了如今的“内患暂消,外忧更甚,八十年国祚”。
这点天机,他亦不敢泄露分毫。
这套“打机锋”的本事,作为老人精的他早已是炉火纯青,无论是对当今的隆政帝,还是对龙首宫那位太上皇,皆是如此。
果不其然,隆政帝听完这番话,只当是自己的“帝王心术”起了作用。
认为是自己放纵贾琮的那一招“好棋”,歪打正着,竟真的为大周,为他赵家,挣来了那一线生机!
当下是龙颜大悦,心中最后一丝对贾琮的猜忌与顾虑,亦随之烟消云散。
满意地接过戴权递来的茶盏,笑眯眯地抿了一口。
只觉得自己与眼前这位钦天监正之间,已然达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老大人辛苦了。”
隆政帝吩咐戴权:
“回头从内务府的库房里,挑些上好的锦缎、珍珠,送到钦天监去,权当是朕,孝敬给老大人的茶水钱了。”
又安抚勉励了几句,便让人回去了。
秦思源虽然有些摸不着头脑,但这白给的赏赐,不要白不要。
他亦是乐呵呵地叩谢了皇恩,这才慢悠悠地,回了自己的钦天监摘星楼。
只留下御书房内,那个自以为掌控了一切的帝王,沉浸在自己的算计与得意之中。
(https://www.02ssw.cc/5027_5027233/2436044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