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看似简单的题,才是最难的!
让军队抽空的时候可以自己种地产粮,既能解决部分军粮需求,又能减少从内地通过漕运调粮的负担,是稳边防、降成本的办法。
云清一注意到他说话时,手指在袖中微微颤抖,可见内心并不似表面这般平静。但这份在御前对答如流的胆识,已让不少老臣暗暗点头。
后续又有几个考生应答,虽不乏真知灼见,但相较之下都显得逊色。
当最后一个考生退回队列,兴元帝的目光在翟潇漓身上停留良久。
云清一也偷偷在袖子里比了一个大拇指。
【还真是刻在骨子里的种地基因。】
种花家的都喜欢种地。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家几口人守着一亩三分地,种菜养蚕,有条件的养鸡养牛,这样的日子虽然不富裕,但是也安逸,这就是古代老百姓的小幸福啦。
兴元帝很快又抛出第二题,他声音沉稳。
“古语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尔等以为,如何方能令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衣食丰足?”
云清一听见这第二道考题,嘴角微微上扬。
人民是国家的根基,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根基稳固,国家才能安定繁荣。
皇上问怎样才能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衣食丰足?
话落的瞬间,阶下众人紧绷的脊背似乎都松了几分。
先前“国库空虚”一题难住不少人,此刻这道题却贴近民生,无论是曾在乡野见惯疾苦的,还是在书斋研读过治世策论的,大多心中有了底。
几乎没等内侍铺好新的宣纸,已有贡士伸手去够笔砚,墨锭在砚台里研磨的“沙沙”声,比上一轮密集了数倍,连带着殿内的气氛都活络起来。
有的考生下笔如飞,笔尖在纸上划过的痕迹又快又稳,显然是胸有成竹。
有的考生则一边写,一边微微点头,嘴里还默念着什么,想来是在斟酌措辞。
连方才答北境策时略显局促的考生,此刻也眉眼舒展,握着笔的手不再发抖,笔下的字迹虽不算遒劲,却写得格外认真。
褚熠则稍作停顿,他抬手揉了揉眉心,目光扫过殿外掠过的飞鸟,似是在回忆过往见闻,片刻后才提笔,却比旁人写得更慢。
每写几句,便停下来思索片刻,仿佛在打磨每一个字。
但即便如此,殿内此起彼伏的书写声也未曾停歇,墨香混着香炉里的沉香。
云清一知道。
看似简单的题,才是最难的!
这一题,她也很期待各位考生的回答。
左首第二的长孙澈最先落笔,他母亲出身江南粮商之家,对农事稼穑熟稔于心。
笔尖刚触宣纸,便将“改良农桑、兴修水利”的对策铺陈开来。
先说要遣农官赴岭南,将双季稻种引入江南,再教农户用“堆肥法”改良土壤,每亩可多收两石粮。
又提在太湖流域疏浚河道,既防汛期水患,又能引活水灌溉桑田,让蚕茧增产三成。
他写得飞快,墨汁在纸上晕开的痕迹都透着利落,不过一盏茶的工夫,便已写完大半,还不忘在旁批注“江南多水,可广种莲藕,既填饥腹,又能售钱”,引得前排几位大臣悄悄看着。
右首第四的祝云泽则另辟蹊径。他曾随父在西北为官,见惯了黄土高原的贫瘠,笔下尽是边塞民生的考量。
他提出“垦荒授田”之策:凡流民愿往西北垦荒者,官府无偿授田百亩,再赠种子、农具,免五年赋税。还建议在边塞设“互市”,让牧民以牛羊换粮食、布匹,既解汉人缺肉之困,又帮牧民换得生活所需。
写到动情处,他忍不住抬眼望向龙椅,眼神里满是恳切,仿佛已看到西北荒原上麦浪翻滚、牛羊成群的景象,连握笔的指节都微微泛白。
褚熠气质温雅,落笔却极稳。他没有急着提具体对策,而是先引《礼记》“仓廪实而知礼节”,再一针见血指出“百姓困苦,多因吏治贪腐”。
许多地方官吏借征税之名横征暴敛,即便丰年,百姓也只剩半袋口粮。
因此他主张“轻徭薄赋、整顿吏治”:先按土地肥瘦分五等征税,让贫瘠之地少缴三成;再派御史巡按地方,凡贪墨粮税者,就地革职查办,抄没家产赈济百姓。
其文辞典雅,逻辑严密,连侍立在侧的阁臣都忍不住点头,悄悄在袖中攥紧了手。
旁人皆急着落笔,翟潇漓却先画了一幅简易版手绘的天下民生图,纸上用墨线勾勒出南北疆域,标注着“江南多水、西北多旱、中原多平原”的字样,连各州府的主要作物、常见灾荒都用小字注明。
最后理清思路,翟潇漓提笔书写他的对策。
分“因地制宜、民力为本、长效保障”三层,每一层都透着细到骨子里的观察。
写北方时,他提出“粟麦间作+地窖储粮”之法。北方多干旱,粟耐旱、麦耐寒,轮作既能保收成,又能养土地。再教农户挖地窖储粮,隔绝潮气,让粮食能存到来年,避免青黄不接。
还建议官府组织工匠改良犁铧,让北方的旱地耕作更省力。
写南方时,他不光提水利,还特意加了“桑基鱼塘”之法。
塘里养鱼,塘基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形成循环,一户农家既能得鱼鲜,又能得蚕丝,衣食皆有靠。
除了种粮,还可以农闲织布、秋收酿酒。
可组织妇人农闲时纺纱织布,既能自家穿衣,又能拿到集市售卖。
秋收后剩余的粮食可酿成米酒,冬日既能暖身,又能换得银钱补贴家用。
主打一个技多不压身,总有一条路可以解决温饱问题。
待香将尽时,翟潇漓终于写完最后一笔,他放下毛笔,轻轻吹了吹宣纸上未干的墨迹。
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衣食无忧!
一个时辰后,殿试结束。
兴元帝正欲起身,目光扫向侍立在旁的云清一,准备开口让她明日来御书房。
忽见青衫学子中一人毅然出列。
“学生翟潇漓,冒死进言!”他跪倒在御阶前,声音清朗坚定,“十五年前定州刺史藜知峤蒙冤一案,恳请陛下重审!”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刹那的寂静之后,长孙澈、祝云泽、褚熠、卫琢等数位学子仿佛早已心意相通,相继出列,整齐地跪于翟潇漓身后,齐声道。
“臣等附议,愿以功名为保,恳请陛下重审藜知峤一案!”
(https://www.02ssw.cc/5026_5026363/43694563.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