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为了抄古诗词,我把历史写成小说 > 第389章 痛恨自己,理解自己

第389章 痛恨自己,理解自己


【自那日“唤鱼池”名动书院后,王弗这个名字,便在苏轼心中扎了根。】

【他时常对着那池碧水出神,想象着是怎样一位灵秀的女子,能与自己有如此默契。】

【机会很快到来。】

【王方先生爱才,时而邀得意门生至家中书房谈诗论文。】

【那是一个午后,苏轼正与先生论及《战国策》中纵横之术,他侃侃而谈,意气风发。王方听得入神,忽觉口渴,便唤道:“弗儿,为苏公子斟茶。”】

【帘幕轻动,一个身着淡青衣裙的少女手捧茶盘,低眉敛目,步履轻盈地走了进来。】

【那是苏轼第一次真切地看到王弗。】

【她并非绝艳,却眉目清朗,气质沉静,如同雨后初绽的兰草,自有幽芳。】

【她将茶盏轻轻放在苏轼手边,声音温婉:“苏公子,请用茶。”】

【苏轼忙起身道谢,一时间,竟忘了方才慷慨陈词的下文,只觉一抹淡淡的馨香掠过鼻尖。】

【此后,苏轼往来王府愈发频繁。】

【他渐渐发现,这位年轻的王家小姐,远不止是“唤鱼池”那般灵光一现的聪慧。】

【每当他在书房与先生高谈阔论,她若在一旁侍墨添香,总是安静聆听。偶尔,当他引据经典稍有偏差,或对史实记忆模糊时,会不经意瞥见她微微蹙起的秀眉,或捕捉到她唇边一丝欲言又止的痕迹。】

【一次,苏轼与人论及一桩前朝旧案,引证稍有疏漏。】

【待客人散去,书房只剩他二人整理书卷时,王弗才轻声开口,将那旧案的来龙去脉、正史与野史的记载差异,清晰地道来,补充了苏轼论述中的不足。】

【苏轼大为惊讶:“王小姐竟如此博闻强记?”】

【王弗微微垂首,颊边泛起淡红,低声道:“家父藏书,弗儿偶有翻阅,略知皮毛,不敢与公子论学。只是……学问之事,关乎真知,弗儿不忍见公子因细微之失,引人诟病。”】

【她的话语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

【苏轼看着她,心中涌起的不仅是惊异,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触动。】

【她不像寻常闺阁女子只知绣工女红,她的静,是涵养。她的言,是见识。她在他最引以为傲的领域,用一种极谦逊又极坚定的方式,为他点亮了一盏灯。】

【情愫,便在这一点一滴的“聆听”与“提醒”中,悄然滋长。】

【他开始有意无意地与她分享自己的习作,看她细细阅读时专注的神情。他会将游历见闻说与她听,看她眼中因新奇故事而闪烁的光彩。他们谈论的不仅是经史,还有院中的海棠,池中的游鱼,天上的流云。他飞扬跳脱的思绪,总能被她温柔地接住,并给予沉静而有力的回应。】

【而在王弗眼中,这位名动乡里的才子,虽有几分少年人的疏狂,却更多是赤子般的真诚与烂漫。】

【他的世界如此广阔,他的情感如此热烈,像一道阳光,毫无保留地照进她原本宁静的闺中生活。她仰慕他的才华,更珍视他那颗不染尘垢的真心。】

【情愫,又在书卷的翻动声与日常的絮语中,悄然盛放。】

【一年后的某个春日,苏轼再度受邀至王府。】

【王方先生没有与他论学,而是将他引至后园。园中海棠正盛,如霞似锦。花树下,王弗亭亭而立,比初见时更多了几分娴雅风致。】

【王方看着眼前这一对璧人,眼中满是欣慰。他捻须微笑,对苏轼道:“子瞻,汝尝问‘唤鱼’之妙,可知鱼儿为何应声而来?因其知音也。弗儿虽拙于言辞,然心似明镜,志存兰蕙。今日,老夫欲将她托付于你,望你此生,珍之,重之,莫负此番‘唤鱼’之缘。”】

【苏轼心潮澎湃,望向王弗。】

【她也正抬眸看他,目光相接,似有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那是一种灵魂深处的确认与交付。】

【他深深一揖到底,声音坚定而清晰:“苏轼,必不负先生所托,不负……弗儿青睐。”】

【风吹过,海棠花瓣簌簌落下,拂过他们的肩头。】

【此事,两家其实早有打算。】

【只不过,程夫人对苏轼疼爱有加,虽早就看好了王家姑娘,但怕两人情趣不和,便借故让苏轼去拜王方求学,以此相识。】

【果然,母亲的眼光,和儿子的眼光出奇的一致。】

【两人情投意合,两家自然皆大欢喜。】

【很快,两人的亲事,便提上了议程。】

【虽然两人已明确了心意,但礼数一点也不能少。】

【程夫人专门请了媒人,向女方家提亲。】

【在女方家应允提亲后,媒人正式询问女方的姓名和生辰,用于占卜。】

【得了姓名生辰八字,有苏家长辈将双方的庚帖在祖先牌位前占卜,幸得了吉兆。】

【随后,苏家准备一份订婚礼物,包括雁、酒、丝绸等,由媒人正式送至王家,告知吉兆。】

【从此刻起,苏轼与王弗的婚姻关系就已确定,双方家庭均不得反悔。】

【再之后,便是纳征。也就是送聘礼,俗称“过大礼”。】

【苏家会准备一份丰厚的礼单,包括帛、钱、金银器、茶叶等,用箱笼装好,声势浩大地送到王家。】

【王家收了聘礼,婚事便算是彻底定下了。然后苏家通过占卜选定几个吉日后,由媒人带着礼物和婚期建议到王家,双方最终商定一个具体的成婚日期。】

【最后便是迎亲。】

【到迎亲时,已是至和元年十月。】

【这一年的苏轼,正是十八岁。】

……

迎亲的这一段作者把赵明诚迎娶李清照的那段搬过来了,然后再重新简略改改赵明诚迎亲的环节。

开头这两章大家有意见也可以提一提,作者菌再修改。

哎,如果完全按照苏轼的人生经历来写,和爱情这个命题……爱情就显得不是那么纯粹了。

但广大书友都希望不要魔改,我就改回来吧。

至于爱情,作者菌只能使劲地去自圆其说了。


  (https://www.02ssw.cc/5026_5026281/4358720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