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士兵突击:从钢七连开始 > 第249章 要走一条研发新路

第249章 要走一条研发新路


从东海舰队调研回来后,陈江就开始苦苦思索如何才能破解海军存在的难题。

    通过翻阅大量资料,同时拜访了很多总装的老前辈,最后终于想明白了,直接去找曹部长汇报了情况。

    “长期以来,我们的常规武器装备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我觉得最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别人不愿意帮咱们。这个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

    “二是人才匮乏。虽然有钱老那样的精英人才甘愿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工作条件,毅然归国,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每年也有很多人才外流,或者说留不住。”

    “三是研发模式存在弊端。我们现有的大部分装备都是模仿毛熊国的,虽然这几年开始逐步重视自主创新了,但这个力度还远远不够,要想武器装备的研发步子迈得再大一些,就必须走模仿加自我创新相结合的研发新路。而且要创新为主,借鉴为辅!”

    “你有什么好的想法?”曹部长对于自己的这位得力干将十分欣赏,不然也不会把他调过来,所以立刻示意他说下去。

    “首长,”陈江放下自己的稿子,脱稿讲了起来。

    “对于上述三个问题,第一和第二暂不必说,但第三点,我们必须要改变研发思路,最主要的是不能一直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走。这样永远都会被人家甩在身后!”

    “比如咱们引进的现代级驱逐舰,虽然吨位大火力猛,但雷达水平非常糟糕,这倒不是毛熊国故意坑咱们,而是他们的雷达水平也就那样,所以,咱们不如摒弃掉他们那一套,主动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甚至超过他们!这么多年的经验积累,咱们有这个能力,有这个条件去创新突破!”

    听到陈江的一番慷慨激昂的表述,曹部长也感觉到热血澎湃。

    曹部长暗自叫好,“接着说,具体怎么做?先声明,咱们的经费就这么点,不可能面面俱到。”

    “首长,您的想法和我不谋而合,我的建议是,必须把拳头攥紧,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有限的经费要集中到最让我们海军难受的问题上来,把几个最棘手的堵点痛点解决掉,其它就好办了。”

    “第一,是‘眼睛’和‘大脑’的问题。”陈陈江列举道,“现代级乃至我们大部分主战舰艇的雷达电子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相比西方主流产品差距明显。这不仅体现在探测距离、精度、多目标处理能力上,更体现在系统兼容性、抗干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上。我们必须下决心,投入重金,自主研发新一代舰载相控阵雷达和综合指挥控制系统。这东西虽然短期内看不到实物,但一旦突破,对所有现役和在建舰艇的战斗力的提升将是颠覆性的。”

    “第二,是‘拳头’的问题。垂发系统是现代化舰艇的标志。我们现在还在用外置发射架,这种毛熊国的东西,反应速度慢,载弹量受限,无法兼容防空、反潜、反舰等多种导弹。必须加快国产通用垂发系统的研制进度。有了它,新舰设计可以脱胎换骨,老舰改造也能有质的飞跃。”

    “第三,是‘短板’中的‘短板’——反潜。正如我在东海舰队看到的,我们的反潜直升机、舰壳声呐、拖曳阵列声呐乃至潜艇本身的静音技术,都与强敌有代差。反潜能力的薄弱,使得我们的舰队,特别是战略核潜艇,在对方先进攻击核潜艇面前非常脆弱。建议成立专项小组,整合船舶工业、航空工业以及电子工业的力量,系统性提升我们的反潜体系作战能力。”

    陈江顿了顿,总结道:“我的建议是,近期以新型通用驱逐舰和护卫舰(054A型)的研制为核心,将上述关键技术攻关融入型号研制中,以型号带动技术突破。同时,启动对现代级等现有主力舰的‘中期现代化改造’方案预研,一旦新技术成熟,即可用于升级老舰,迅速形成战斗力。远期,则必须瞄准航母编队所需的一切关键技术,包括舰载机、大型水面平台、综合补给等。”

    曹部长沉思良久,缓缓开口:“思路很清晰,也切中要害。但是,陈江,你要知道,每一个项目背后都是天文数字的经费和无数科研人员的心血。你说的这些,任何一个拿出来都是足以牵动全局的大项目。论证必须充分,方案必须万无一失。”

    “我明白,首长。”陈江郑重地点头,“我会立即组织精干力量,成立这几个方向的专项论证小组,聘请院士、专家担任顾问,尽快拿出详尽的可行性报告和技术路径规划。”

    “好!”曹部长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就按你这个思路办。实话告诉你吧,你上次的优先建设海军的思路,上级已经通过了,高层对你的这种建军思路非常支持,你尽管大胆放手去做!需要协调资源、打通关节,直接向我汇报。总装就是要为部队提供最好的装备,这个‘龙头’作用,我们必须扛起来!”

    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首肯,陈江如同拿到了尚方宝剑。

    他回到办公室后,立刻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

    抽调各领域的资深专家、技术骨干,与海军装备研究院、各大造船集团、相关军工电子企业建立联合攻关机制。

    接下来的几个月,陈江几乎是以办公室为家。

    他的日程表排得密不透风:上午可能与航天科工集团讨论垂发系统的通用化标准;下午就飞到另一处,与电科集团的专家们研讨新型相控阵雷达T/R组件的技术难点;晚上还要主持召开视频会议,与造船厂的设计师们推敲新舰型的初步设计方案。

    工作强度极大,挑战无处不在。

    不同的工业部门之间有技术壁垒,有利益考量;有些单位习惯于仿制,对高风险的自主创新心存疑虑;经费的划拨、人才的调配、进度的把控

    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困难。

    陈江展现出了惊人的协调能力和坚定的意志。

    他尊重科学规律,但也深知时不我待。

    在一次关于新型雷达方案的激烈争论中,面对保守的“逐步改进”观点,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们不能总想着吃第十个馒头饱了,就觉得前九个馒头是浪费!单纯的研发老路已经走到头了,必须敢于跨越,哪怕冒点风险,也要瞄准世界最先进水平去攻关!出了问题,我来负责!”

    他的这种担当和远见,逐渐感染了参与项目的每一个人。

    大家意识到,这位年轻的大校处长,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更是一个有着清晰技术判断力和强烈使命感的“内行”。

    在忙碌的间隙,陈江也会和吴哲通个电话。

    吴哲在电话里告诉他,大家对海军即将列装的新装备项目都很期待。

    他还半开玩笑地说:“陈江,赶紧的,我的现代级就等着你的新雷达和新垂发呢!”

    陈江笑着回答:“放心吧,好东西肯定会有的,到时候只会出现海军军官不够用的情况。不过,你得把舰员和军官给我带好了,别到时候新装备新军舰有了,在骨干上掉了链子!”

    在陈江的大力推动下,海军的军备研发终于驶上了快车道,不过他对空军装备也是十分留意的,多次听取过空军新型战机的研发,特别是“卡脖子”的发动机技术。

    AL-31F发动机是从毛熊国那里购买的,用空军试飞员的话来说,这种发动机虽然贵的离谱,但做工十分粗糙,故障率极高,保养维护成本大,最要命的是使用寿命远低于西方同类产品。

    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是我们极为金贵的“宝贝”,原因在于想要同样推力的矢量发动机,全世界只有这个能搞到,其它比如漂亮国,那是连谈都懒得谈,给多少钱都不愿意卖。

    而自己研发的太行发动机,总是不尽如人意,可靠性还不如这个,这如何给即将服役的新型战斗机使用?

    陈江带了专家团队亲赴现场,一起发现并研究问题,从细节入手,从材料入手,一点一点的抠问题,他就不信了,这个问题会难倒我们!

    不过最令他欣慰的是空警-2000投入使用后表现不错,它可是是集情报探测、指挥控制、通信导航、电子对抗、信息传输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电子信息装备,是国土防空中增强低空、超低空预警探测和空中指挥引导能力的重要手段。

    而且新装备“平衡木”预警机也在紧锣密鼓的研发之中,这标志着我国的空中预警能力得到了质变。

    有了这个东西,配合地面上的防空导弹部队,保卫祖国的领空能力就大为加强。

    三大军种中,陆军的意见肯定是最大的。

    因为研发重点的转移,使得陆军的新装备只能“缓一缓”。

    当陈江回到他昔日的老部队——C旅的时候,旅长龙凯峰还是热情的接待了他。

    老部队虽然装备上没什么改变,但作战方式更加现代化和信息化,特别是数字化装备多了不少,让整支部队朝气蓬勃,这让陈江倍感欣慰。

    不过谈到装备的问题,C旅是精锐部队,自然能得到优先保障,一些从其他部队抽调过来的军官则是坦言,目前国内还有不少老旧的坦克装备没有被淘汰掉,甚至还有一部分部队使用的仍然是八一杠自动步枪。

    这方面陈江也很无奈,因为陆军的换装费用极高,全国百把万陆军,一下子都换成新型装备需要多少钱?这个根本不现实,只能分批次有侧重的加以解决。

    而且据他所知,今后这种纯火力和装甲致胜的主战坦克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甚至70吨以上的主战坦克受限于地形和交通条件,在未来会被逐步淘汰,融合了高科技的中型坦克才是未来陆军的主角。

    所以他对于这些情况,只能是了解一下,短期内他是没办法解决的。

    “需要大力发展无人机技术,尤其是充分利用民用无人机科技成果,在此基础上,加快对军用小型无人机的研究与探索,还有机器狗等装备,这方面的投入小,但见效快,值得一试。”

    陈江在C旅的时候,依旧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无人机和无人地面平台,确实是改变未来地面战场规则的关键之一。”龙凯峰旅长对陈江的观点表示赞同,“我们旅的各营都已经组建了无人机分队,主要使用一些民用改装型号进行战术侦察和校射训练,效果非常不错。就是续航、抗干扰和载荷方面还比较欠缺。”

    “这就是下一步要攻关的方向。”陈江接过话头,“总装这边已经注意到这个趋势,正在筹划立项,重点发展中小型察打一体化无人机、蜂群无人机技术以及伴随步兵的无人地面车辆。这些装备技术门槛相对主战装备较低,我国在民用无人机领域又有全球领先的优势,完全有可能实现快速突破和低成本大量装备,优先配发给像C旅这样的重点部队进行实战化检验。”

    听到这里,龙凯峰眼中放光:“那太好了!如果能实现,那么我们营一级部队的侦察、火力打击和巷战能力都能再上一个大台阶!这可比等新坦克、新步战车要现实得多,也更快!”

    “没错,这就是‘非对称’发展的思路。在主战装备换装周期长、成本高的情况下,先用这些‘战力倍增器’把现有装备体系的潜力挖到极致。”陈江肯定道,“龙旅长,你们可以先摸索战术战法,拿出需求报告和试用反馈,我这边的项目论证和推进就更有底气。”

    这次回老部队,让陈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陆军的装备更新不能只盯着“大件”,必须另辟蹊径,走一条智能化、无人化、信息化的“轻骑兵”路线,快速形成战斗力。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25_5025773/1111090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