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国体初论之其二
苏泽看向海瑞的眼神道:
“海公不惧人言吗?”
海瑞明白苏泽的意思。
坊间都传言他是“苏党”,如果他此时举荐苏泽担任“中书检正官”,差不多就等于坐实了自己“苏党”的身份。
但是海瑞也不是在意外人评价的人,他说道:
“本心光明,何惧人言?”
苏泽也明白,自己不可能劝说海瑞这样的人,只好拱手辞别,离开都察院。
等到苏泽离开,海瑞召集都察院的御史们。
“苏子霖上疏,请求重设中书五房,襄佐内阁处理政务。”
现在奏疏才送入宫中,还没发往六科都察院,海瑞提前将这个消息告诉御史们,这下子都察院立刻炸开了锅。
海瑞看向众人道:
“事关国体,我等风宪官本就有议政的职责,这次诸君上疏用印,本官一律皆许。”
听到这里,众御史纷纷欢呼起来。
海瑞威望太重,这阵子检查御史们都被他押在防治贪腐上,可是把这帮监察御史憋坏了。
苏泽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上疏,重设中书五房,都察院必然要弹劾!
众御史摩拳擦掌,这时候也有聪明的御史,比如广西道资深御史阮朝东问道:
“都御史是怎么看这份奏疏的?”
众人看向海瑞。
海瑞淡淡的说道:
“我推荐苏子霖出任中书检正官。”
这句话说完,整个都察院都安静了。
阮朝东也傻了。
你都支持苏泽了,还让我们上书什么?
海瑞也不理睬众人,直接回到自己的公房。
众御史也麻了。
海瑞在都察院其实没有做什么太大的改革。
但是他孜孜不倦的履行言官的职责,纠察了很多贪腐官员,弹劾了不少无能的庸碌官员。
这些功劳看起来不起眼,甚至这些事情都没办法登上报纸。
可这一件件一桩桩累积起来,就给海瑞积累了巨大的声望。
海瑞让都察院回归到督宪的工作中去,也躲开了好几次朝廷风波,让都察院这段时间都没有黜落官员。
海瑞对于持不同政见者的御史从不打击报复,讨论公务的时候都敞开公房大门,就公事谈论公事。
最后他私德无暇,在都察院这个系统中天然就是领导者。
现在他这副都御史公然站队苏泽,你让我们怎么弹劾?
——
苏泽从海瑞那边回去之后,这才将《请重设中书门下五房奏议》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
没办法,这件事在行政上看起来不是什么大事,不过是给内阁配备一个秘书机关。
但凡是涉及到最高权力机构的任何变革,政治上都是大事,更何况中书门下五房本身就有巨大的政治象征意义。
王安石变法,就以中书门下五房作为核心的机构,作为政事堂的臂膀来行使相权的。
苏泽需要通过上疏来确认内阁的态度,再通过和海瑞的谈话确定都察院的态度,这才进行模拟。
简单地说,苏泽先投石问路,等到局势确定,形成合力之后再模拟,就可以节省威望值了。
——【模拟开始】——
《请重设中书门下五房奏议》送到内阁。
内阁集体辞职,向皇帝施压。
司礼监立刻送到隆庆皇帝面前。
面对你的奏疏,和内阁施压,隆庆皇帝非常愤怒,下令将奏疏发往朝野,京师五品以上官员都要上疏表态。
都察院副都御使海瑞举荐你担任中书检正官,更加剧了皇帝的怒火。
但是冷静下来,皇帝又发现,如果内阁全体辞职,朝中没有能够继续接任内阁的人选。
朝野对于你的奏疏也是意见不一,六部九卿衙门不少官员反对你的奏疏,但也有不少大臣赞同你的奏疏。
隆庆皇帝下旨慰留内阁,最终只同意单独设置内阁中书科,从中书科选派一部分中书舍人专门为内阁处理庶务。
你的奏疏被搁置。
——【模拟结束】——
【剩余威望:3250。】
【若要完全通过你的奏疏提案,需要支付1000点威望值,是否支付?】
1000点威望值确实很多,但是对于这样重大的改革来说,1000点威望很少了。
只需要1000点威望值,大概是因为按照原本的模拟结果,皇帝已经差不多妥协了。
从中书科单独抽调人选成立内阁中书科,成立单独的内阁秘书机构,这是皇帝给阁臣台阶。
这也是隆庆皇帝,如果换做嘉靖皇帝,苏泽大概要挨廷仗了。
虽然内阁中书科实质上和中书五房差不多,但是政治上还需要名分。
中书科原本就存在的机构,中书舍人多是恩荫官,在大明官场上被其他官员歧视。
中书门下五房,一个完全由内阁控制的秘书机构,从政治象征意义上说是完全不同的。
苏泽之所以这么着急,是因为对内阁制度的改革,必须要在隆庆皇帝驾崩之前定下来。
如果隆庆驾崩,小皇帝继位,这时候再提内阁改革,那就是欺负小胖钧孤儿寡母了,内阁在道义就彻底站不脚。
一旦隆庆皇帝驾崩,一直到小胖钧亲政之前,大概率这些上层结构是没办法大改了。
这也是原时空张居正变法的困局。
没办法动上层建筑,变法只能通过一些临时政令来推动,那等到张居正身死,政令一废止,就人亡政息了。
等皇帝驾崩后,要持续推动变法,就需要一个强烈的内阁机构,一个适合当今局势的政治体制。
苏泽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是”。
【叮!威望值已扣除,宿主已在现实中提交奏疏,模拟结算将在奏疏执行后进行!】
【剩余威望:2250。】
接下来就要看,系统如何让皇帝改变心意了。
——
苏泽的奏疏,内阁的请辞,这些都让皇帝罕见的发怒了。
隆庆皇帝宽厚,但他的身份是皇帝。
而且不能因为他的优柔寡断,否认他的政治能力。
隆庆朝的内阁任命都是很有水平的。
徐阶是过渡内阁,徐阶是前朝重臣,又是倒严功臣,是自己在储君时期就一直支持自己的重臣,由徐阶来负责过渡是最合适的。
李春芳内阁是稳定内阁,利用李春芳的威望平衡内阁各派,那是大明内阁最稳定的时期。
高拱内阁雷厉风行,但是隆庆皇帝如此信任高拱,也塞进了和高拱政见不合的张居正为次辅。
异论相搅,这是皇帝的本能。
所以当高拱等四位阁臣用请辞来逼迫皇权的时候,隆庆皇帝感觉到了本能的威胁。
朝堂上,是不是存在一个苏泽为先锋,阁老为后援,要给中书省招魂的阴谋集团?
病中的隆庆皇帝难免多疑。
如果不是这几位阁臣都和隆庆皇帝私交极好,高拱也是皇帝最敬重的老师,皇帝大概就要同意他们的请辞了。
但是猜忌总是难免的。
更可怕的是,自己病情缠绵反复,如果撑不过去,那儿子要如何面对外朝的悍臣?
这是任何一个皇帝都要思考的事情。
就在这个时候,冯保通报,阁臣殷士儋求见。
隆庆皇帝本来是不想见的。
但是他和殷士儋的关系很特殊。
殷士儋学养丰厚,长期担任日讲官,皇帝最喜欢听他讲学。
有时候见不到殷士儋,隆庆皇帝还会询问左右,殷士儋怎么没来讲学。
比起高拱这种师生关系,隆庆皇帝和殷士儋的关系是亦师亦友。
这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是轻易斩断的。
隆庆皇帝点头,冯保还是将殷士儋带了进来。
向皇帝行礼之后,殷士儋说道:
“陛下,老臣今日来,是向陛下请辞的。”
隆庆皇帝有些疑惑,你不是早就上了辞表了吗?
殷士儋坚定的掏出自己的新辞表。
“臣归乡致仕的心意已决。”
隆庆皇帝有些黯然。
这下子皇帝也明白了,殷士儋是真的要辞职了。
隆庆皇帝已经失语,也说不出挽留的话。
殷士儋说道:
“请陛下看一看臣的辞表。”
隆庆皇帝打开辞表,他明白这份辞表等于是殷士儋的政治遗产,算是他离开朝堂的最后一表了。
但是看了开头,皇帝又疑惑起来。
这是一篇有关教育的奏疏。
也对,殷士儋的职位是教育专务大臣,他辞表谈教育也是正常的。
这份辞表,讨论的还是德育论和智育论。
这个话题一直都被士大夫讨论,主流的结论是,在预科以上的高等教育中,还是要以智育为先。
而殷士儋的这份辞表,在于强调小学和预科教育中,德育部分的重要性。
特别是殷士儋还要求在这部分教育中,增加有关“忠君”的教育内容。
殷士儋诚恳的说道:
“陛下,教育乃是大事,乃是百年之计。”
“国权在君,如心在身,百体从令,则天下治矣。”
“陛下之权,天授神赋,不可分割。凡议政、立法、刑赏,皆出上裁。内阁和有司不过是陛下委任之权。”
“陛下即国体,忠君即爱国。”
“如此一来,纵是霍光复生,亦不可夺万万臣民之志,凌驾皇权!”
听完殷士儋的话,隆庆皇帝明白了他的意思。
这一套其实也不新鲜,就是宋儒的做法,将皇帝神圣化,和国家绑定。
忠君即爱国,宋儒就是通过这套办法,确立了皇帝的权威。
所以宋代虽然农民起义不断,权臣也有,但是皇帝的权威依然很强大。
强如王安石,没有皇帝支持,也只能罢相。
就连南宋的几任权相,也都是皇权之下的,在没有出过汉唐那样的超级强势宰相。
殷士儋一辈子都致力于心学。
心学在“忠”这个问题,远不如宋儒纯粹。
这从两派对“忠、孝”的论述可以看出来。
宋儒对君主神圣化,忠君就是天理的一部分,就是自然而然就要遵守的,所以孝要比忠更靠后,那忠孝难两全的时候,选择“忠”就是必然的。
阳明心学则认为“天理”和“人欲”并不对立,“心外无理”“心即理”,天理自在人心,人只要自明本心,即可体察天理。
那面对忠孝问题上,阳明心学是从人的本心,也就是人本心是“孝”出发,通过致良知而引出“忠”。
这并不是说阳明心学不强调“忠”,而是认为“忠”是在“孝”发微后的下一个境界。
这也就意味着,对君子来说,“忠”是高于“孝”的,但是对于没有这个思想觉悟的普通人来说,阳明心学就宽容许多,认为孝是本性,不应该苛责。
这微妙的区别,也是让嘉靖皇帝多次打压心学的原因。
而殷士儋这份辞表,在学术上等于开了阳明心学的倒车,又回到了宋儒那一套上去了。
一名心学大儒,其政治遗产竟然是一份论述宋儒思想的教育奏议。
这就是说殷士儋为了皇权,放弃了自己坚持的学术思想。
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忠君了。
这可把隆庆皇帝感动坏了!
关键是殷士儋的方案确实不错。
殷士儋又说道:
“皇权至高,则可以超然于万物之上,圣天子可垂拱而治。”
听到这里,隆庆皇帝明白了殷士儋的全盘计划,他手书道:
“所言极是。”
殷士儋见到隆庆皇帝同意了自己的计划,也是松了一口气。
殷士儋是尊皇派,但是他也是文官之一。
隆庆皇帝这样的皇帝自然值得尊,可谁又能保证继任者是什么样子呢?
殷士儋在奏疏中写了宋儒这套的好处,但是这套体系皇帝就要从中枢的日常具体事务中摘出去。
皇帝被神圣化,就不适宜染指具体的政务,要成为超然于朝堂之上的仲裁者才行。
宋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宋代的皇权实际上是非常强大的,但是宋代皇帝要执行某些政策,就需要提拔倾向于某个政策的宰相,然后委托外朝文官去做具体的事情。
大明这套君主体系,上限很高但是下限很低。
遇到朱元璋这种,政治军事满格的君主,朝廷的效率就很高。
但是遇到不行的君主乱操作,国家就很容易衰落。
殷士儋这套体系,皇帝不行国家也能正常运行,但是皇帝想要有所作为,那权术能力就要非常高明才行。
但这也非常契合如今的情况。
皇帝正担心年幼的太子,是不是能继承好帝国。
想到这里,皇帝不再犹豫,拿起殷士儋的奏疏,批红写上“准奏”二字。
(本章完)
(https://www.02ssw.cc/5025_5025742/11110716.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