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宋家台名扬镇上
宋家台自来水施工队断断续续花了二十多天,终于搞完了镇上的自来水。
这里面宋长河一个人就占了将近二十天。
没办法,镇上的每一条自来水线都要用到龙骨水车,偏这东西得根据现场地形来制定长短。
再一个,那摇水的竹偶人,也得根据情况来做调整。
幸好镇上有个木匠,跟着宋长河做了一架之后,自己很快就上手了。
两人互相配合,才把进度拉快。
等待龙骨水车的期间,二狗子爹、二毛爹几个得力干将,带着人实地勘察地形,先架好了水道。
唐知县那边,自从梦溪镇自来水工程开始动工,就派人一直跟着。
这人是个书吏,能写会画,每天的任务就是跟着宋家台的人,记录下自来水施工的过程。
有天架设水道碰到点问题,宋家台的人发生了一点点小争吵,他也给记录下来了。
“那个,兄台,能不能把刚才的场面……给抹掉?”村正腆着老脸去疏通求情。
“不行!”书吏摇头,“知县大人交代过了,过程务必详尽,人物务必多样化,每个环节都不可以落下!”
他只是一个莫有感情的记录机器。
第一架龙骨水车上水的当天,唐知县亲自下来了。
高里正根据宋村正的经验,设了香案祭拜天地,还把宋明珠借过来充当吉祥物。
……其实头天他们已经试过水了,但还是装装样子图个心里安稳。
“求老天爷保佑我们风调雨顺!”宋明珠头上扎着红绒花,额头上点着红花钿,扎扎实实地磕了三个头。
“铛——”高里正敲响镇上的祖传铜锣,高喊一声,“上水——”
声音一层层传出去,宋长河摇动竹偶人,开始上水。
半个镇子的人都来看热闹。
“上水啦!”
孩子们跟着水流一路跑一路喊,一路欢叫,跟宋家台一模一样。
等水流通这条线的最后一户时,高里正让人点燃事先准备好的爆竹,把仪式感拉得满满的。
唐知县也很激动。
这就是百姓们的智慧呐!
等来年,他也要在县里推广!
镇上这边忙得火热,宋家台也是。
如今冬闲,家家户户都有空,就一家人坐在一起编草帽,还暖和。
就是床上要用稻草,编草帽要用稻草,灶膛里引火也要用稻草,往年用不完的稻草今年倒有些不够用了。
宋明珠家,梅氏也没闲着,请人挖了自家湖里的藕,耐烦地挫成了藕粉。
当初那湖光秃秃的,村里都没人要。
是宋老爹跟村正爹几个老兄弟要了,凑钱买了莲种下去,种了许多年,才有了如今的景象。
所以这湖里的藕有他们家一部分。
不过呢,制藕粉特别费藕,一百斤藕也就制了八斤多藕粉。
梅氏便去问其他家意见。
其他家也没什么好用处,听到梅氏愿意买,就自家留了一些,剩下的就趁着天还不是那么冷都挖了。
不然等下雪了没有人愿意下水。
村正家老婶儿跟二狗子娘几个乖精的,都猜到梅氏要做什么新的吃食。但梅氏没来找她们,她们也就极力忍着,没有赶上去问。
如今她们也总结出来了,这挣钱啊,得沉得住气。
人家愿意带她们,那是情分。
可人家自己都还没吃上呢,就赶上去,那就伤情分了。
宋明珠也没闲着。
她先钻研烧砖。
等失败七八次之后,她怒了,把泥巴一摔。
“不搞了!”
让她爹多挣点钱,以后直接去买是了!
然后,因为天气凉了,她就开始钻研怎么过冬。
这时代还没有棉花,老百姓过冬十分艰难。
身上,就把芦花或者稻草填充到衣裳里面。看着鼓鼓的,风一吹透心凉。
床上,也是铺上稻草。看着厚厚的,人躺上去一压实,凉气就直往背心里钻。
屋里嘛,就点上火盆。但火盆总有熄灭时候。火一熄,能直接把人冻成冰棍。
所以,为了取暖,通常都是一大家子挤在一起睡。
尴尬不尴尬这种问题,在“活着”跟前,不值一提。
宋明珠冥思苦想,限于材料跟环境,她想了两个法子来保暖。
这第一个,是借鉴东北大炕。
可惜她爹去镇上了,没人来帮她做实验。
第二个,是做羽绒服。
“娘,你去收点鸭毛鹅毛呗!”宋明珠怂恿她娘。
“你又要干什么?”梅氏让泥巴砖搞得头痛,一听这种无理要求就下意识地警惕。
“做衣裳!”宋明珠理直气壮地道。
“鸭毛能做衣裳?”梅氏奇道,“怎么做?”
“就夹层,填在里面,比芦花暖和。”宋明珠照旧比比划划给她娘看。
“这样能行?”梅氏不信。
“我师父说的呢!”宋明珠搬出她的靠山,“再说了,要是不行,也就损失点鸭毛啊!”
梅氏想了会儿,道:“那行吧,我去搞点来试试……”
虽说女儿想出的点子也不是每一个都能成,但只要成了,就大有好处。
就冲着这点,梅氏愿意一试。
梅氏说干就干,到处收了一些鸭毛鹅毛。
这东西收回来的时候滂臭的,惹得梅氏差点全部扔出去。
“娘,你信我!”宋明珠抱着她娘的腿喊。
“洗干净就不臭了……”伍老娘帮腔。
于是,婆媳俩又洗又晒的,忙活了好几天。这东西晒又不好晒,风一吹就跑,只能拿筛子篦子的照着。
等鸭毛晒好,镇上的自来水差不多也到了尾声。
后面几条线再上水的时候,唐知县就没有再来了,但书吏一直都在。
等到镇上的吃水和用水全部搞完,镇上设席,请宋家台的人饱饱地吃了一顿。
许多人半辈子都没吃得这么好过。
等这群汉子回到宋家台,村里的人又都出来迎接。
村正跟宋长河已经习惯了,但二狗子爹跟新加入的村民还是第一次,个个高兴得脸红扑扑的。
别的村子入了冬,就跟趴窝了一样安静。没想到宋家台入了冬,反倒比以往都热闹。
惹得旁边的村子也来套话。
村里人早就得了村正的叮嘱,大人小孩半个字都不说。
其他村没办法,只能去找村正。
“老哥哥,你也别光想着你们村呀!你看俺们两个村挨得这么近,一衣带水的,有什么好事,也拉俺们一把呗!”
“好说!好说……”村正就一个说法。
这些个套近乎的,之前还跟他们宋家台抢河呢!
现在空口白牙的就来,是当他傻?还是当他们宋家台的人都傻?
(https://www.02ssw.cc/5024_5024759/2568528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sw.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sw.cc